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宫凤华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宫凤华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宫凤华散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茨菰汤,乡土味
宫凤华
①霜天清寒,驻足故园苍老的卤汀河边,常见身姿窈窕的村妇,在水边采撷鲜嫩茨菰,其神态举止,柔静而端庄,仿佛走进雷诺阿①的经典画作里。
②《本草纲目》记载:“慈姑一株多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慈姑在民间被视为祥物。苏中水乡,慈姑又称茨菰,和荸荠、茭白、水芹、芡实、莲藕、莼菜、菱角一道被誉为“水八仙”。茨菰披一袭青衫,弥漫着清新水汽,栖于水湄、沟汊、塘渠,有种婉约温顺的风格,蕴蓄水乡精神,丰盈食客味蕾。
③茨菰茎梗靛青,中空外直;叶似箭镞,亦如燕尾,风过处翩跹曼舞,颇具绅士风度。茨菰轻剥外皮,裸露娇嫩如脂的果实,形如悬胆,纯净如少女的心思。
④汪曾祺曾深情地描述:“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菰片,那就是咸菜茨菰汤。或者叫茨菰咸菜汤,都可以。”
⑤冷凝霜天,捧喝一碗茨菰咸菜汤,令人品咂出田园牧歌的温婉风情。水咸菜,茎黄叶乌,茨菰片嫩白,色彩明丽,如河滩上的苍翠芦苇、雪白苍鹭。茨菰片质地清苦,口感微涩,嚼之粉嫩,汤如奶酪,腾腾热气中,笑脸灿若桃花,弥漫“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韵致。难怪汪老漂泊多年后,最想喝的竟是一碗浸润乡愁的水咸菜茨菰汤。
⑥乡下妇人常在咸菜茨菰汤里劈进几块嫩白豆腐,味道尤绝。开锅盛碗,拈进葱花蒜叶,香味直冲脑门。古旧院落盛满月光,清幽透明,柿树和构树投下稀疏图形,空阔静人心。家人围坐粗纹木桌,吮喝热汤,聆听冷风吟唱的歌谣,此种情形,有丰子恺漫画的神韵。咕噜声中,洋溢着农家生活的愉悦和自足,便有“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恬适心境。
⑦茨菰片杂烩汤尤其下饭。茨菰焯水切片,掺上泡发的肉皮、苏州青、小鱼圆、小青虾、黑木耳、牛肉片等一同入锅爆炒,加水焖烧,再佐以细盐、蚝油,最后撒上翠绿蒜花,蘸上椒泥香醋,直吃得鼻尖冒汗。
⑧茨菰绿叶清丽,白花素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难怪沈从文赞茨菰“格比土豆高”。乡间茨菰内敛亲切,叶片极具平民光泽,暖老温贫,诗性乡土,案头清供,入诗入画。唐代张潮的“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诗人笔法细腻,有情有景,相思绵绵。宋代陈与义的“三尺清池窗外开,茨菰叶底戏鱼回”,展现了一幅闲适惬意的水墨画,充满生趣,与齐白石的《茨菰虾群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苦禅的《茨菰鱼鹰图》中,鱼鹰远眺,目光祥和,茨菰在绿叶的映照下,呈现出朴素静谧的景象,一派和谐盎然。齐白石笔下茨菰淡墨渲染剪刀叶片,缀以小白花,几只小蝌蚪穿梭叶下,充满野趣和情趣。
⑨青霜敷地,常见街头巷尾有吆喝着卖茨菰的村妇,声音清脆悦耳。套着护袖,穿着高筒雨靴,娴熟地过秤装袋,动作一气呵成。茨菰湿漉漉、水灵灵,腆着圆鼓鼓的肚子斜睨着你,撩拨着你,一副处事不惊、沉稳笃定的情状。夕光濡染,晚风清凉,人和茨菰相得益彰,如妙手偶得的水墨画轴。
⑩寻常日子,我喜欢在老院的龙缸里养几株茨菰,间以睡莲、铜钱草、菖蒲,绿意盈盈,清新古雅,弥漫着田园生活的清苍疏旷。或在案头清供几株茨菰叶和莲蓬,凸显那份骨骼清奇与乡野风情。茨菰有骨感而不羸弱,墨绿茎叶流泻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低调不张扬。如同一个质朴谦和的中年人,洗去铅华,恪守本真,内心盛满悲悯和乡愁。
冷冽霜天,煨茨菰汤,煨的是一种情怀。雪沫乳花,蓼茸蒿笋,都有清欢意味,一如乡土诗意茨菰汤。茨菰和空旷的乡愁绾结一起,成为家园的一种标识。乡间茨菰汤,诱惑味蕾,牵动情思,带给我良多的温馨和慰藉。
(选自《新青年》2024年第12期,有删改)
【注释】①雷诺阿:法国印象派画家,以油画著称。
文中多次出现“霜天”一词,有何作用?
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任选一种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中引用了汪曾祺、沈从文、张潮、陈与义、齐白石等前人对茨菰的表达,有何用意?
关联文章和以下内容,简要陈述你的探究发现。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昆明的雨》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田园
宫凤华
①暇日闲读,读到毕九歌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遥遥地,故园春日风光,乡间农事,便在脑海中徐徐呈现。母亲此时定会躬身田园,侍弄庄稼,夕光濡染,周身镶锦。一缕柔软的乡愁汩汩流遍全身。
②于是,离开小城,抛开喧嚣和浮躁,回归乡村,回归老屋,觅夏日清凉。
③闲居小村,梅雨就河鲜。阴雨连绵,终于云开日出。母亲再也闲不住了,挎着竹篮、握着小锹,下田劳作了。傍晚回来,母亲连声叹气,唉,下了这么多天雨,黄豆田、芝麻田全是草,密密层层的,再不薅掉,庄稼就长不成了。母亲苦瓜似的脸上满是愁容,鬓发上还粘着草叶。我说,明天我也下田薅草。
④说实在的,说这话时,我显得底气不足。平日除了教书,就沉湎于文字,难得下田劳动。母亲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舍不得抛下那一亩来地,任我们怎么劝也无济于事。她把下田看得很神圣,好像她所有的痛苦和欢乐都与那片田地维系在一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份执着,令我很是感动。父亲早已离去,母亲田间劳作的身影孤单而寂寞。我想母亲肯定把积聚的心里话说给她饲养的那群庄稼听。
⑤第二天清晨,我和母亲来到田间。狭长的芝麻田里满是草穗,风中得意地摇摆着。芝麻已经开花,在群草的围攻下显得岌岌可危。我们弓着腰,顶着烈日,拔草、扔草,还用泥块把踩歪的芝麻秆培实。我的眼前全是耀武扬威,健硕壮实的香夫子、蓟草和油麻草等,对草的所有怜悯、亲切和赞美,此刻都烟消云散。我怀疑当年张洁挖荠菜的那份快乐是否矫情,怀疑美国诗人惠特曼倾情歌唱野草是否坚定。草是村庄和田野的主人,那只能在诗人眼里,在农人的眼里,草是牛羊的命根,又是庄稼的仇敌,像生活一样纠结着,理不清头绪。
⑥我的遮阳帽上也在滴汗,嘴里干得要冒火,我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草薅光,但我不得不嘲笑自己的天真和幼稚。母亲不紧不慢地薅草,时不时直起腰对我说,慢慢薅,不要太用劲,看你热成这样!其实,母亲也是汗流浃背,连带去的凉开水也顾不得喝。母亲蹲着的姿势近似于对土地的跪拜。母亲躬下的脊背如桥,劳作的身影被骄阳涂满成熟的釉彩,成为中世纪的陶罐。我想起梵高在笔记中写收麦的人“他在明朗的日光下干活,太阳以一种纯金的光普照大地”。
⑦我努力地铲草,我多用一份劲,母亲就少用一份劲。我透过睫毛上晶莹的汗珠眺望远方,我深切地体味到刘禹锡“瞰于野,惟稼穑艰难是之”的千古浩叹,我再次触摸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苍凉与悲壮。
⑧接连几天薅草,我累得人仰马翻。在田间,我几乎看不到一个年轻人,他们远离故土田园,在城市里爬滚打。我庆幸自己还能赤足与泥土亲近,还能吮吸乡野的精髓。
⑨凝望在田间薅草的母亲,我忽然想起“雨淋不知寒,日炙不知暑。两足如凫鸥,终日在烟渚。”我再次懂得土地、庄稼和农民永远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支撑。母亲种地更多的是为了心灵的慰藉、对故土难以割舍的诱惑与眷恋、对土地生死不移的精神依傍与守望。
⑩母亲其实就是田园里的一株庄稼,静默,笃定,从容,安详。土地就是她的生命,她要在自己生命的田园里精耕细作出一片枝繁叶茂、瓜藤绵绵。
当我们疯狂地追逐名利的时候,当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让我们回眸远方的田园,回眸胼手胝足、躬耕陇亩的父老乡亲,像农人薅草一样,薅除心灵的杂草,长出善良而柔软的庄稼。凝望母亲的田园,我们会把美德和谦恭这样的词汇镌刻进生命的词典里,一生翻阅。
根据提示,把横线上的补充完整。
暇日闲读,(1) →(2) ,觅得清凉→(3) ,决心薅草→急切薅草,(4) →凝望田园,再次领悟
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下面句子
(1)我的遮阳帽上也在滴汗,嘴里干得要冒火,我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草薅光,但我不得不嘲笑自己的天真和幼稚。(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2)母亲躬下的脊背如桥,劳作的身影被骄阳涂满成熟的釉彩,成为中世纪的陶罐。(从修辞角度赏析)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我”看来母亲和田园是怎样的关系?
结合文章谈谈,母亲和田园给了你哪些启发?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柿红秋意浓
宫凤华
①徐志摩曾说“庭院是一片静,看当头月好”,一种恬静安谧,如深山小溪,在心头潺潺流淌。
②早年间,母亲在庭院里栽种的柿子树,如今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它斜立在清亮的卤汀河边,筛风弄月,自在妩媚。夏天枝叶遮天蔽日,秋天,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霜降时分由橘黄变成通红。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盏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秋天被它们渲染得分外妖娆。
③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母亲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柿子树,如同凝望自己的儿孙,眼里射出奇异的光彩。
④我们欣喜地剥开柿子皮,放在嘴边,轻轻一吸,柿汁就进入口中,满嘴的软甜、绵润、滑滋在舌蕾上绽开;那深藏腹中的软核,光润酥软,嚼起来是美滋滋、滑嫩嫩,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
⑤秋雨潇潇,满地卷积的红黄柿叶,仿佛是一幅秋天的写意。柿树叶子愈见稀疏,但所剩无几的柿子却更加红艳光鲜,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⑥“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有些柿子结在很高的枝头上,倔强地翘首于枝巅,色彩灼灼如火,格外抢眼,如吉祥的灯盏,照亮秋末的寂寞和萧索。刘禹锡《咏红柿子》诗曰“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把这种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⑦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先选色泽金黄、萼尖薄黄的柿子,用刨子刨净外围硬皮,保留接近柿子萼盘和果梗的梗皮。然后将刨净外皮的柿果摊放在院子里曝晒,再用手轻轻地捏成扁圆形。霜降前后,将柿饼摊放在凉爽的地方,使柿饼糖分外溢,其表面出现白霜即成。尝一口,肉肥而甜润。
⑧每当晚霞染红天际的时候,暮色清凉而欢悦。一家人围坐在小院里的桑木桌旁,剥食着鲜嫩的菱角和芡实,品尝着母亲做的柿饼,整个院子,都氤氲着柿子淡淡的香味儿。小院的秋夜格外静美,那密密的柿叶滤着月光映在地上,是清简的素描。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静静地弥漫开来,笛声一样悠远。
⑨而今妻子擅做软炸柿子。将柿子去皮,捣碎,成柿子果酱。然后加入面粉混合均匀,搅拌成橙黄色湿性面团。将枣泥、果仁、黑芝麻粉混合,作为馅料。最后将馅料包入面团中压扁,放到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即可。我们吃得齿颊生香,不忍卒筷。
⑩柿子,色艳味美,博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唐代白居易有“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之赞叹;唐代李益留下“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的佳句;清代查慎行钟情柿饼,赞其“齿疏宜软美,喉润觉清空”。
国画大师齐白石喜画柿子,因其与事、世、市等字谐音,寓意吉祥。柿子以没骨画出,叶筋和枝杈勾勒较淡,凸显叶片中的柿子。画作构图饱满,色彩热烈,显示出一种喜庆、乐观的情绪。
喜欢老树画中题诗:“空山绝人迹,柿子挂枝头。秋风一过耳,无喜亦无愁。”柿子红艳在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姿态温婉清美,在月光小院里,在清浅时光里,恣意安然,自在妖娆。如一盏盏红灯笼,灵动了恬淡而喧嚣的日子。让我们的乡愁汩汩流淌,让我们重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和唯美、淳朴和恬淡。
围绕柿子,母亲做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结合文章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盖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秋天被它们淀染得分外妖烧。
文中第⑤段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文本中多次出现“月光小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品咂春味
宫凤华
①春意正浓,百花盛开,野蔬遍地。春水漾溢,大地温润,水边采芦蒿菰蒲的姑娘,如芦蒿一般鲜活。
②春光瘦,如丰子恺的画,并不丰腴,却意味深刻。故园陌上荠菜和马菜如邻家女孩一样,羞怯地躲在田塍陌头,静静地等你去采撷,采撷无边的风花雪月。
③田埂上搁着一只竹篮、一柄小锹,远山如黛,柳林似烟,木桥静穆,炊烟袅娜,牧笛轻飏,一幅经典的油画。贴地皮小心一铲,啪一声,野菜便温顺地躺在脚边。姿势优美而飘逸,颇有采薇采葛的意境。掐一段入口,微甜,汁液黏滑,浓郁的春味儿。
④夕光濡染,天地澄澈,有旷古的幽静与清凉。村童挎着沉甸甸的竹篮,踏着绿色,走在母亲布谷鸟般悠长悦耳的呼唤中。天幕秾丽,他们像宿鸟一样,飞向村庄。
⑤寻常野菜常在餐桌上泄露春光。大家吃腻膏腴肥甘、玉盘珍馐,想咀嚼一下往昔的清苦,领略淳朴的民风。一道菜肴,唤起绵绵的乡愁,让人拥有“布衣暖,菜根香”的淡定与满足。
⑥用野菜做煎饼,咬起来自有一股馨香和乡土气息。出锅的煎饼,柔若玉脂,清香扑鼻。野菜与肉末做馅,可做青团、春卷、蒸包子。起锅,一只只葱绿如翡翠,温润似碧玉的青团,撩拨得人直咽口水。大家围坐桑木桌,吃着喷香的春卷,春味在口齿间散逸,恰如窗外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⑦屋外桃红柳绿,赏来有清欢。搛一块凉拌马兰头,咀嚼中唇齿间流溢春天的汁液,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油焖春笋,虽经浓墨重彩的洗礼,仍不掩其村野的馥郁本色,一口咬下,酱香略带焦糖的回甜,直击味蕾。一篮子豌豆头,姗姗带雨欢。剪一绺青韭,剪一种情怀,剪一种清凉古意。黄绿相间的鲜韭炒鸡蛋,让人品咂出春天的味道。
⑧香椿芽鲜活滋嫩,红似玛瑙,绿如翡翠。那嫣红的叶,油亮的梗,浓郁的香味,诱人胃口,让人为之垂涎。佐酒浅咂,任阳光绵软轻抚,看岁月兀自流淌。
⑨布谷鸣啭,江南的天色饱满柔和,沁出水来。乡下古旧的小院里,青苇女子,发髻婉约,低眉躬腰剪青螺,恰如俊俏绣娘在穿针引线。备好葱段、姜片,爆炒。拈一只轻轻一吮,脆爽又鲜辣的螺肉就随着舌尖裹进口中,鲜味四蹿,直奔唇腔舌颌而去。春月纯净,一家人低着头,吮嘬青螺,舌尖上的幸福与亲情洋溢的温馨,令人沉浸其中。
⑩青苇萧萧,菰蒲凝绿,约二三布衣,老屋古院,青瓦泛绿,品咂春水河鲜,尘世渐远,岁月静好。春鲹的脊背,肉嘟嘟的,清香劲道、肥而不腻。细咂慢品,余味绵长,有乡愁的味道,就像水边丽人与你喁喁低语,心里一片波光旖旎。
晋代张翰想起故乡莼鲈味,从此味觉开始了乡愁,链接的是烟波浩渺的江南。汪曾祺永远思恋他的高邮,他说“昂嗤鱼”和茭白同烧,味道绝美。
嘴里有从前的老味道,像牛一样反刍,满眼是袅袅升腾的炊烟。品咂乡愁的味道,寂寞的人生旅途中,是对生命的彻悟和警醒。品咂春味,咀嚼乡愁,抵达平和寻常岁月,便也山高水长、旖旎生动起来。
(选自《盐城晚报》2022年3月25日)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的“春味”的特点。
根据要求赏析。
(1)故园陌上荠菜和马菜如邻家女孩一样,羞怯地躲在田塍陌头,静静地等你去采撷,采撷无边的风花雪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拈一只轻轻一吮,脆爽又鲜辣的螺肉就随着舌尖裹进口中,鲜味四蹿,直奔唇腔舌颌而去。(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有人认为文章第 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本文最初发表时题目是“春味”,后改为“品咂春味”。请你说说这样改的理由。
答案
1.①点明时令,突出清寒的氛围;②与茨菰清苦、微涩的特点相呼应,渲染出一种宁静、略带萧瑟的意境;③与茨菰汤带来的温暖和情怀形成对比,突出茨菰汤中凝结的乡愁与温馨。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茨菰的叶子比作箭镞和燕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茨菰叶子的形状,表现出叶子的独特形态。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翩跹曼舞,颇具绅士风度”赋予茨菰叶子以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茨菰叶子在风中摇曳的情状,富有情趣。 3.示例:①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②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茨菰的魅力,如汪曾祺写茨菰汤的乡愁,沈从文赞茨菰的品格,陈与义、齐白石等体现茨菰的诗画意境;③引发读者对茨菰更丰富的联想,表现出作者对茨菰的热爱。 4.示例:都通过描写当地的特色物产(茨菰、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来展现地域风情;都借物表达情感,本文借茨菰表达对乡土的眷恋和乡愁,《昆明的雨》借仙人掌、菌类表达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都体现了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关注和热爱,展现了生活的情趣。
【导语】这篇散文以茨菰为意象载体,通过细腻的物象描摹(如叶似箭镞、果实如悬胆)与多重感官体验(汤色明丽、嚼之粉嫩),构建出水乡特有的诗意美学。文中巧妙穿插典籍记载(《本草纲目》)、文人掌故(汪曾祺、沈从文)与艺术参照(雷诺阿绘画、齐白石水墨),形成文化记忆的多维叠印。霜天、咸菜汤等意象反复出现,既强化了乡土时空的冷凝质感,又暗喻着温暖的人文情怀。最终将饮食升华为文化符号,完成从物性到诗性的审美转化,体现中国散文“以小见大”的传统笔法。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段中“霜天清寒,驻足故园苍老的卤汀河边”可知,直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是霜天,“清寒”一词营造出清冷、寒冷的氛围。根据第⑤段中“冷凝霜天,捧喝一碗茨菰咸菜汤”可知,再次强调霜天的寒冷,让读者能清晰感知到时节特点。根据第 段中“冷冽霜天,煨茨菰汤”可知,进一步强化霜天的冷冽之感,反复提及“霜天”,不断渲染清寒的氛围。
茨菰“质地清苦,口感微涩”,霜天的清寒与茨菰的清苦、微涩特点相呼应。根据第⑤段中“冷凝霜天,捧喝一碗茨菰咸菜汤……茨菰片质地清苦,口感微涩”可知,霜天的清冷氛围与茨菰的味道相契合,共同渲染出一种宁静、略带萧瑟的意境,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文中所描绘的情境。
霜天的冷冽与茨菰汤带来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根据第⑤段中“冷凝霜天,捧喝一碗茨菰咸菜汤……腾腾热气中,笑脸灿若桃花,弥漫‘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韵致”可知,霜天的寒冷与茨菰汤带来的热气腾腾、家人团聚的温馨画面形成对比;根据第 段中“冷冽霜天,煨茨菰汤,煨的是一种情怀”可知,突出在寒冷霜天里,茨菰汤所承载的温暖情怀,进而突出茨菰汤中凝结的乡愁与温馨。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根据第③段中“叶似箭镞,亦如燕尾,风过处翩跹曼舞,颇具绅士风度”可知,“叶似箭镞,亦如燕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茨菰的叶子比作箭镞和燕尾 。箭镞形状尖锐,燕尾形态修长且分叉,通过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能够让读者非常直观地想象出茨菰叶子的独特形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茨菰叶子的外形特点,使读者对茨菰叶子的模样有更清晰、具体的认知。
根据第③段中“叶似箭镞,亦如燕尾,风过处翩跹曼舞,颇具绅士风度”可知,“翩跹曼舞,颇具绅士风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翩跹曼舞”是将人跳舞时轻快优美的姿态赋予了茨菰叶子,“颇具绅士风度”则是把人的优雅神态特点赋予叶子。这样一来,在风拂过时,茨菰叶子摇曳摆动的样子就仿佛是一位优雅的绅士在翩翩起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茨菰叶子在风中摇曳的美妙情状,让茨菰叶子具有了人的灵动与情趣,使描写更富有感染力。
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④段引用汪曾祺对咸菜茨菰汤的描述“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菰片,那就是咸菜茨菰汤。或者叫茨菰咸菜汤,都可以”,第⑧段引用沈从文“格比土豆高”来赞茨菰,引用张潮“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陈与义“三尺清池窗外开,茨菰叶底戏鱼回”以及提及齐白石的《茨菰虾群图》等,可知,这些引用涵盖了文学作品、名人评价、诗词、画作等多方面内容,使文章不再局限于单纯描写茨菰,而是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文章更具内涵和深度。
根据第④⑤段汪曾祺的描述“汪曾祺曾深情地描述:‘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或者叫茨菰咸菜汤,都可以’……难怪汪老漂泊多年后,最想喝的竟是一碗浸润乡愁的水咸菜茨菰汤”可知,他漂泊多年后最想喝茨菰汤,体现出茨菰汤浸润着乡愁,从情感角度展现茨菰在人们心中的特殊意义。
根据第⑧段“茨菰绿叶清丽,白花素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难怪沈从文赞茨菰‘格比土豆高’……齐白石笔下茨菰淡墨渲染剪刀叶片,缀以小白花,几只小蝌蚪穿梭叶下,充满野趣和情趣”可知,沈从文赞茨菰“格比土豆高”,从品格角度肯定茨菰。张潮的诗“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陈与义的诗“三尺清池窗外开,茨菰叶底戏鱼回”以及齐白石的画《茨菰虾群图》,从诗画意境角度,展现出茨菰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呈现出的或相思、或闲适、或充满野趣的意境,全方位地展示了茨菰的魅力。
这些名人对茨菰的表达,无论是文字还是画作,都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读者会顺着这些名人的视角和情感,进一步去感受茨菰的独特之处。而作者引用这么多前人对茨菰的表达,也侧面反映出作者对茨菰深入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借前人之笔来抒发自己对茨菰的钟情。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茨菰汤,乡土味》文中多处描写茨菰,根据第②段中“苏中水乡,慈姑又称茨菰,和荸荠、茭白、水芹、芡实、莲藕、莼菜、菱角一道被誉为‘水八仙’”可知,指出茨菰是苏中水乡的特色物产,通过对茨菰生长环境(栖于水湄、沟汊、塘渠)、形态(茎梗靛青,中空外直;叶似箭镞,亦如燕尾)以及食用方式(做成茨菰咸菜汤、茨菰片杂烩汤等)的描写,展现出苏中水乡的独特风情。根据《昆明的雨》中“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可知,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是昆明的特色事物。仙人掌悬空倒挂能存活开花体现昆明雨季空气湿润,雨季生长的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从这些特色物产展现出昆明的地域特点和风情。
根据《茨菰汤,乡土味》第 段中“茨菰和空旷的乡愁绾结一起,成为家园的一种标识。乡间茨菰汤,诱惑味蕾,牵动情思,带给我良多的温馨和慰藉”可知,借茨菰以及茨菰汤,表达了对乡土的深深眷恋和浓郁的乡愁。《昆明的雨》通过描写昆明特有的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等,从对这些事物细致的描绘中,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在《茨菰汤,乡土味》中作者关注到茨菰这一平凡的水乡物产,详细描写它的方方面面,从生长到烹饪,从外形到蕴含的文化意义,根据第③段“茨菰茎梗靛青,中空外直;叶似箭镞,亦如燕尾,风过处翩跹曼舞,颇具绅士风度。茨菰轻剥外皮,裸露娇嫩如脂的果实,形如悬胆,纯净如少女的心思”可知,对茨菰茎梗、叶子、果实的描写,根据第⑤-⑦段“冷凝霜天,捧喝一碗茨菰咸菜汤,令人品咂出田园牧歌的温婉风情……茨菰焯水切片,掺上泡发的肉皮、苏州青、小鱼圆、小青虾、黑木耳、牛肉片等一同入锅爆炒,加水焖烧,再佐以细盐、蚝油,最后撒上翠绿蒜花,蘸上椒泥香醋,直吃得鼻尖冒汗”可知,对茨菰汤做法和味道的描写等,体现出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热爱,展现出生活情趣。《昆明的雨》中作者留意到昆明人家门头倒挂的仙人掌以及雨季的菌类这些平凡事物,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根据“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可知,表现出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关注和热爱,充满生活的情趣。
5. 乡愁流动 回归乡村(或:离开城市/回归老屋) 杂草丛生 心生怀疑 (意思相近即可) 6.(1)运用了心理描写,夸张地展现了天气的炎热,写出了自己想要将草薅完的急切心情,与下文母亲的“不紧不慢”行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躬下的脊背”比作“桥”,将“劳作的身影”比作“中世纪的陶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劳作时的认真与吃力,表达出了作者对母亲辛勤劳动的赞美与歌颂。 7.关系:(1)田园对于母亲来说是亲密无间的家人,是心灵的慰藉。(2)田园寄托着母亲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感和对土地生死不移的守望。(3)母亲对于田园来说,她就像是田园里的一株庄稼。(4)土地就是她的生命,她要在自己生命的田园里精耕细作出一片枝繁叶茂。 8.启发:(1)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离开土地、庄稼和农民,他们是我们的支撑。我们要像母亲,像庄稼那样静默、笃定、从容、安详。(2)心浮气躁时,我们要时常薅除内心的杂草,保持心灵的纯净,让生命镌刻下美德和谦恭。
【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①:根据第①段“暇日闲读,读到毕九歌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遥遥地,故园春日风光,乡间农事,便在脑海中徐徐呈现。母亲此时定会躬身田园,侍弄庄稼,夕光濡染,周身镶锦。一缕柔软的乡愁汩汩流遍全身”可知,作者暇日闲读,脑海中呈现出乡间农事,乡愁流遍全身,可概括为:乡愁流动;
②:根据第②段“于是,离开小城,抛开喧嚣和浮躁,回归乡村,回归老屋,觅夏日清”可知,作者离开小城,回归乡村,觅得清凉,可概括为:回归乡村;
③根据第③段,由“傍晚回来,母亲连声叹气,唉,下了这么多天雨,黄豆田、芝麻田全是草,密密层层的,再不薅掉,庄稼就长不成了”可知,母亲看着田里长满杂草,决心薅草,可概括为:杂草丛生;
④:根据第⑤段“我的眼前全是耀武扬威,健硕壮实的香夫子、蓟草和油麻草等,对草的所有怜悯、亲切和赞美,此刻都烟消云散。我怀疑当年张洁挖荠菜的那份快乐是否矫情,怀疑美国诗人惠特曼倾情歌唱野草是否坚定”可知,作者和母亲一起薅草,作者怀疑作家和诗人所写的挖菜除草是快乐的,可概括为:心生怀疑。
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我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草薅光,但我不得不嘲笑自己的天真和幼稚”是作者的内心想法,是心理描写,写出了作者在烈日下薅草的急切心理;“嘴里干得要冒火”夸张的展现了天气的炎热;联系第⑥段“母亲不紧不慢地薅草,时不时直起腰对我说,慢慢薅,不要太用劲,看你热成这样!其实,母亲也是汗流浃背,连带去的凉开水也顾不得喝”可知,母亲在不紧不慢的薅草,即使汗流浃背,也顾不着喝水,作者与母亲的薅草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2)“母亲躬下的脊背如桥”“劳作的身影被骄阳涂满成熟的釉彩,成为中世纪的陶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躬下的脊背”比作“桥”,将“劳作的身影” 比作“中世纪的陶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劳作时的认真与吃力,联系第⑥段“其实,母亲也是汗流浃背,连带去的凉开水也顾不得喝。母亲蹲着的姿势近似于对土地的跪拜”可知,母亲在烈日下认真的薅草,表达了作者对母亲辛勤劳动的赞美与歌颂。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④段“她把下田看得很神圣,好像她所有的痛苦和欢乐都与那片田地维系在一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母亲田间劳作的身影孤单而寂寞。我想母亲肯定把积聚的心里话说给她饲养的那群庄稼听”可知,母亲把田园视作亲密无间的家人,将心里话说给庄稼听,田园是她心灵的寄托与慰藉。
根据第⑨段“我再次懂得土地、庄稼和农民永远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支撑。母亲种地更多的是为了心灵的慰藉、对故土难以割舍的诱惑与眷恋、对土地生死不移的精神依傍与守望”可知,母亲种地是为了心灵的慰藉,田园寄托着母亲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感和对土地生死不移的守望。
根据第⑩段“母亲其实就是田园里的一株庄稼,静默,笃定,从容,安详。土地就是她的生命,她要在自己生命的田园里精耕细作出一片枝繁叶茂、瓜藤绵绵”可知,母亲对于田园来说,她就像是田园里的一株庄稼;土地就是母亲的生命,她要在自己生命的田园里精耕细作出一片枝繁叶茂。
8.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第⑨段“我再次懂得土地、庄稼和农民永远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支撑”可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离开土地、庄稼和农民,他们是我们的支撑。
根据第⑩段“母亲其实就是田园里的一株庄稼,静默,笃定,从容,安详”可知,我们要像母亲,像庄稼那样静默、笃定、从容、安详。
根据第 段“像农人薅草一样,除心灵的杂草,长出善良而柔软的庄稼"我们会把美德和谦恭这样的词汇携刻进生命的词典里,一生翻阅”可知,心浮气躁时,我们要时常薅除内心的杂草,保持心灵的纯净,让生命镌刻下美德和谦恭。
9.种柿子树;将焐得熟透的柿子送人;做柿饼。 10.示例: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柿子以喜悦的情感,同时把“满树的红柿子”比作“一盏盏红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红柿子的映衬下,秋天变得分外美丽,小院里到处是温馨的,喜气洋洋的,表达了“我”对柿子及柿子映衬下的小院和秋天的喜爱之情。 11.示例:柿子到了秋天,它的叶子稀疏,如其他树木一样质朴、平凡,但挂在枝头“红艳光鲜”的柿子却在无私奉献,带给人们以美好、温馨的感受。文中的母亲种柿树,将焐熟的柿子先送给乡邻,再分给家人,虽质朴、平凡,但以自己的默默付出带给人以美好和温暖。所以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12.月光映照下的小院营造了恬静、亲切、温馨的氛围;月光映照下的小院承载了“我”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月光映照的小院蕴含着“我”对质朴、温馨、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月光小院是本文的一条暗线,从贯穿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升华了文章主旨。
【解析】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由第②段“早年间,母亲在庭院里栽种的柿子树”可知,母亲种柿子树。
由第③段“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可知,母亲将焐得熟透的柿子送人。
由第⑦段“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可知,母亲做柿饼。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灿烂地微笑着”赋予柿子以人的情感,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满树的红柿子”比作“一盏盏红灯笼”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柿子熟透时的情态和颜色,写出秋天因为红红的柿子变得分外美丽,农家小院也透着温馨,表达了作者对柿子的喜爱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1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答题时找到句子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文章内容,主旨作答。
“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这句话出现在第⑤段末尾,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质朴”指秋天到了,柿树叶子愈见稀疏,和其他树木一样质朴、平凡;“温馨”指所剩无几的柿子更加红艳光鲜,带给人们新鲜红艳、丰硕的果实,让人们享受,写出柿子的无私奉献的品质。结合第③段“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可知,母亲善良质朴,把美好和温暖无私送给他人,柿子所“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在母亲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由物及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讴歌和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2.本题考查词句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找到出现“月光小院”段落,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理解其作用。
第①段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庭院是一片静,看当头月好”,营造了一种恬静、安谧、亲切、温馨的氛围。
第⑧段第二次出现“月光小院”,写一家人围坐在小院,品尝着母亲做的柿饼,这是作者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静静地弥漫开来,笛声一样悠远。”表达了作者对质朴、温馨、默默奉献的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 段“在月光小院里,在清浅时光里,恣意安然,自在妖娆。”“让我们的乡愁汩汩流淌,让我们重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和唯美、淳朴和恬淡。”点明主旨,升华感情,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和对亲情的思念。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贯穿全文的明线是柿子,而暗线是柿子所在的月光小院,以此展开故事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13.鲜活亲切、清香扑鼻、鲜美淳朴、幸福温馨。 14.(1)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荠菜和马菜的平凡(寻常)和娇羞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陌上野菜的赞美和疼爱之情。
(2)“拈”“吮”“裹”“蹿”“奔”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吃螺肉的过程,凸显了螺肉的鲜美滋味,表达了对美味及温馨亲情的怀念之情。 15.不赞同。因为第 段主要写了晋代张翰和汪曾祺这两位名人对家乡具体春味的依恋,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引出了下文品咂从前的老味道能引起乡愁,感悟寻常岁月的美好的文章主旨。 16.我认为“品咂春味”,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咂的是春天里的各种美味;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点明了作品的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寻常岁月的满足以及对生命的彻悟和警醒。用“品咂”一词,能体现“春味”的丰富,作者对“春味”的喜爱。这一标题,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1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第①段中“春意正浓,百花盛开,野蔬遍地。春水漾溢,大地温润,水边采芦蒿菰蒲的姑娘,如芦蒿一般鲜活”,第②段中“春光瘦,如丰子恺的画,并不丰腴,却意味深刻。故园陌上荠菜和马菜如邻家女孩一样,羞怯地躲在田塍陌头,静静地等你去采撷,采撷无边的风花雪月”可概括为:鲜活亲切;
结合第⑥段中“用野菜做煎饼,咬起来自有一股馨香和乡土气息。出锅的煎饼,柔若玉脂,清香扑鼻”可概括为:清香扑鼻;
结合第⑦段中“屋外桃红柳绿,赏来有清欢。搛一块凉拌马兰头,咀嚼中唇齿间流溢春天的汁液,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油焖春笋,虽经浓墨重彩的洗礼,仍不掩其村野的馥郁本色,一口咬下,酱香略带焦糖的回甜,直击味蕾。一篮子豌豆头,姗姗带雨欢。剪一绺青韭,剪一种情怀,剪一种清凉古意。黄绿相间的鲜韭炒鸡蛋,让人品咂出春天的味道”可概括为:鲜美淳朴;
结合第⑨段中“布谷鸣啭,江南的天色饱满柔和,沁出水来。乡下古旧的小院里,青苇女子,发髻婉约,低眉躬腰剪青螺,恰如俊俏绣娘在穿针引线。备好葱段、姜片,爆炒。拈一只轻轻一吮,脆爽又鲜辣的螺肉就随着舌尖裹进口中,鲜味四蹿,直奔唇腔舌颌而去。春月纯净,一家人低着头,吮嘬青螺,舌尖上的幸福与亲情洋溢的温馨,令人沉浸其中”可概括为:幸福温馨。
14.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1)联系“故园陌上荠菜和马菜如邻家女孩一样,羞怯地躲在田塍陌头,静静地等你去采撷,采撷无边的风花雪月”的内容可知,“故园陌上荠菜和马菜如邻家女孩一样”,把荠菜和马菜比作邻家女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羞怯地躲在田塍陌头”,把荠菜和马菜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态,赋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荠菜和马菜平凡寻常和娇羞可爱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陌上野菜的赞美和疼爱。
(2)联系“拈一只轻轻一吮,脆爽又鲜辣的螺肉就随着舌尖裹进口中,鲜味四蹿,直奔唇腔舌颌而去”的内容可知,本句运用“拈”“吮”“裹”“蹿”“奔”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吃螺肉的过程,突出了螺肉滋味的鲜美,表达出作者对美味及温馨亲情的怀念。
15.考查对句段内容的理解和作用分析。
联系“晋代张翰想起故乡莼鲈味,从此味觉开始了乡愁,链接的是烟波浩渺的江南。汪曾祺永远思恋他的高邮,他说‘昂嗤鱼’和茭白同烧,味道绝美”的内容可知,第 段主要写了晋代张翰和汪曾祺这两位名人对家乡具体春味的依恋,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可读性;联系第 段中“嘴里有从前的老味道,像牛一样反刍,满眼是袅袅升腾的炊烟。品咂乡愁的味道,寂寞的人生旅途中,是对生命的彻悟和警醒。品咂春味,咀嚼乡愁,抵达平和寻常岁月,便也山高水长、旖旎生动起来”的内容可知,也引出了下文品咂从前的老味道能引起乡愁,感悟寻常岁月的美好的文章主旨。所以不能删去。
16.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作用分析。
联系③段中“田埂上搁着一只竹篮、一柄小锹,远山如黛,柳林似烟,木桥静穆,炊烟袅娜,牧笛轻飏,一幅经典的油画。贴地皮小心一铲,啪一声,野菜便温顺地躺在脚边。姿势优美而飘逸,颇有采薇采葛的意境。掐一段入口,微甜,汁液黏滑,浓郁的春味儿”,⑤段中“寻常野菜常在餐桌上泄露春光。大家吃腻膏腴肥甘、玉盘珍馐,想咀嚼一下往昔的清苦,领略淳朴的民风。一道菜肴,唤起绵绵的乡愁”,⑥段中“用野菜做煎饼,咬起来自有一股馨香和乡土气息。出锅的煎饼,柔若玉脂,清香扑鼻。野菜与肉末做馅,可做青团、春卷、蒸包子。起锅,一只只葱绿如翡翠,温润似碧玉的青团,撩拨得人直咽口水。大家围坐桑木桌,吃着喷香的春卷,春味在口齿间散逸,恰如窗外春暖花开,草长莺飞”,⑦段中“搛一块凉拌马兰头,咀嚼中唇齿间流溢春天的汁液,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油焖春笋,虽经浓墨重彩的洗礼,仍不掩其村野的馥郁本色,一口咬下,酱香略带焦糖的回甜,直击味蕾。一篮子豌豆头,姗姗带雨欢。剪一绺青韭,剪一种情怀,剪一种清凉古意。黄绿相间的鲜韭炒鸡蛋,让人品咂出春天的味道”,⑧段中“香椿芽鲜活滋嫩,红似玛瑙,绿如翡翠。那嫣红的叶,油亮的梗,浓郁的香味,诱人胃口,让人为之垂涎。佐酒浅咂,任阳光绵软轻抚,看岁月兀自流淌”,⑨段中“拈一只轻轻一吮,脆爽又鲜辣的螺肉就随着舌尖裹进口中,鲜味四蹿,直奔唇腔舌颌而去。春月纯净,一家人低着头,吮嘬青螺,舌尖上的幸福与亲情洋溢的温馨,令人沉浸其中”,⑩段中“品咂春水河鲜,尘世渐远,岁月静好。春鲹的脊背,肉嘟嘟的,清香劲道、肥而不腻。细咂慢品,余味绵长,有乡愁的味道”的内容可知,“品咂春味”,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咂的是春天里的各种美味;
联系 段中“嘴里有从前的老味道,像牛一样反刍,满眼是袅袅升腾的炊烟。品咂乡愁的味道,寂寞的人生旅途中,是对生命的彻悟和警醒。品咂春味,咀嚼乡愁,抵达平和寻常岁月,便也山高水长、旖旎生动起来”的内容可知,“品咂春味”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寻常岁月的满足以及对生命的彻悟和警醒;
阅读文章可知,“品咂春味”中“春味”是指春天特有的各种美食的味道,以此反映出“春天的味道”,“品咂”能体现“春味”的丰富,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品咂春味”为标题,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