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韩少华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温馨的风韩少华①我从青岛乘船去上海。人们挤到甲板上,享受着大海所款待的清爽的风浴。我却双腿痛得难耐,只得回舱,倒在铺位上;刚拿出本《收获》来,没看几行,竟睡着了。等晚餐铃响了,我醒来正要下铺——“对不起,同志,”一声带着胶东乡音的招呼,从上铺传下来;随后,一只肤色黝黑却还稚嫩的手臂,把我那本杂志还下来,“你睡着了,杂志滑到地板上了;我拾起来,也没经你允许,就……”几乎同时,探出一张微黑的娃娃脸儿来;那两颊,歉然地漾出一对浅浅的笑涡儿……②我,愣了。瞬间,心头涌来一种奇异的感觉:生疏而又熟稔,凄切而又温存……这感觉,又分明只来自陌生少年的那两句真挚而彬彬有礼的话语;可这,为什么竟使我如此动情呢?一时间,真还说不清楚……③几天之后,我到了烟水空蒙的西子湖滨。拾级进入灵隐寺大雄宝殿,见那尊金漆如来佛像,竟幸免于浩劫,我惊喜极了。盘桓良久,才觉双膝又隐隐作痛。出了寺门,微风挟来了细雨。赶到车站,正想着忘记带伞的事——嗯?这雨,怎么停了?……一抬眼,只见头上撑着把青布伞,给我让出了半面,正替我遮着越来越密的雨丝。啊,那为我撑着伞的,是个瘦小的女孩子。我正要道声谢,她却侧过脸,张望着车站调度台那边,微皱着眉头。这时候,我才见她那天蓝色上衣后领窝下面,印着一块该是红领巾留下的痕迹。我正要道谢,车来了。她对我笑笑,示意我上车;我上来了,她微笑着目送我……④唔,一个风湿病患者,免遭一场淋漓之苦,这意味着什么,我清楚。望着那隐入雨幕中的瘦小身影,如同一种极堪珍爱的东西,失落许久,竟又得之于意外,一种惊喜、宽慰,又渗着些辛酸的感觉,顷刻充满了心窝;而这令我如此动情的,又是什么?一时也还说不清楚……⑤告别西湖,到了黄山。这座名山,是我必欲“朝”之而后快的“圣境”。我采取“蜗牛”战术,一步一步地,居然蹭到了以奇险闻名的“小心坡”。正得意呢,忽地一阵山风横闯过来,手中提包也在狂风中猛晃起来。进退两难之际,“给!”随着一声有点儿命令味道的招呼,凭空里伸过一根山藤手杖来。刹那间,我一把攥住藤杖,恢复了平衡。定了定神,——哦,旁边站着个二十五六年纪的小伙子。他操着浓重的关中口音,笑笑说:“咱来它个‘两个和尚抬水吃’,咋样?”我也笑着就势领情了。得,不仅负担轻了多半儿,还遇见个出色的向导。小伙子说,因工作关系,他这是四访黄山了。临别,他把那藤杖塞给我,又笑着说:“你腿脚不济,先拄着吧。本该送给你,可这是我捎给西安我老娘的。你下了山,就把它寄存在汽车站服务台,那里人跟我恁熟的。放心好哩……”⑥我,又愣住了。只得站在阵阵山风里,一直目送着他的背影,想道个不足挂齿的“谢”字,也早已来不及了。我默立在“迎客松”下,看手中这藤杖,简直是一件取自天然、成于工巧的艺术品!这是远游赤子准备的敬老的礼物啊!而他,竟慨然交付给一个陌路人,做缓痛应急之需……我捧着藤杖,遥望他的去路,已是“空山不见人”了。此刻,我的心反倒平静下来。虽然,心头那异样的、温暖的感觉,仍然难以名状。⑦山中的夜,静得很。可我,却失眠了……⑧记得浩劫之初,我就被一群嘴巴上刚冒出一抹绒毛儿的大孩子,关进了“牛棚”。阴暗、潮湿、寒冷,又给我的骨髓里留了点纪念。以后,我目睹耳闻了许多类似的事件。可这次江南之行呢?苏堤柳色,玄武波光,固然怡神悦目;而更让我动情的,则是从不少年轻人身上反映出的心灵的美。啊,那船舱内胶东少年的片言之礼,(1)________,还有,这(2)________,究竟该如何估量?我心头的感受,又该怎样描摹呢?⑨近午时分,我经蒲团松下,绕莲花峰脚,到了有名的散花坞。哦,好一片花涛香海。丽日当空,迎面缓缓送来一阵温煦而芳馨的风,那风,直扑到我怀里,一路疾苦,简直爽然若失了。猛地,心头一动:途中那几次难以名状的感觉,似乎只有这温馨的风,才略可比拟。记得唐人有“暖风医病草”的句子。莫非我这受了病的草木之心,在人们心灵间交汇着的这一阵阵暖风中,也有些疗救的希望……一九八零年初秋,于黄山宾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江南之行所经历的事组织行文,叙议相间,表现主题。B.本文提及“我”的腿痛,是因为“我”被江南美景吸引,流连忘返,劳累所致。C.结尾处引用“暖风医病草”,含蓄表达了在浩劫中受到伤害的心灵正在得到“疗救”。D.本文所写的三件平常之事放至“劫难”后的社会大背景去看,其揭示的思想意义重大。第⑤段中画线句读来颇有情趣,耐人寻味,请赏析其妙处。进退两难之际,“给!”随着一声有点儿命令味道的招呼,凭空里伸过一根山藤手杖来。第⑦段中“山中的夜,静得很。可我,却失眠了”,请分析“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前文,仿照第⑧段画线句格式,在(1)(2)处横线上填写合适内容。说说本文标题“温馨的风”的含义。阅读《老师窗前的灯光》,完成下面小题。老师窗前的灯光韩少华我曾在深山间和陋巷里夜行,有时候连星光也不见。但只要能瞥见一豆灯光,哪怕它是昏黄的、微弱的,我也会立时感到温暖、振奋。如果说人生如远行,那么在我蒙昧和困惑的时日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师长窗前的灯光。记得那是抗战胜利、美国“救济物资”满天飞的时候,这种物资也被弄到了我当时就读的北京市虎坊桥小学里来。我曾在我的国语老师崔书府先生宿舍里,看见旧茶几底板上,放着一听美国奶粉,上面落满了灰尘。当时我望着形容削瘦的崔老师,不觉想到,他为什么不喝这奶粉呢?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抄袭了冰心先生《寄小读者》里面的几个句子。作文本发下来,得了个漂亮的好成绩。我虽很得意,却又有点儿不安。偷眼看看那几处抄袭的地方,竟无一处不加了一串串长长的红圈!得意从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直到回家吃罢晚饭,我一直觉得坐卧难稳。我穿过后园,从角门溜到街上,衣袋里揣着那有点像赃物的作文簿。一路小跑,来到学校,我侧身进了校门,悄悄踏过由古槐树冠洒落的浓重的阴影,曲曲折折,进入一座小小的院落里。那就是住校老师们的宿舍了。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我知道,崔老师就在那窗内的一盏油灯前做着他的事情。我迎着那点灯光,半自疑又半自勉地,登上那门前的青石台阶,终于举手敲了敲那扇雨淋日晒以至裂了缝的房门。“进来。”老师的声音低而弱。我深深鞠了一躬,肃立在老师那张旧三屉桌旁。老师边打量我,边放下手里的笔,缓缓地问道:“这么晚了,不在家里复习功课,跑到学校里做什么来了?”我低着头,没敢吭声,只从衣袋里掏出那本作文簿,双手送到了老师的案头。两束温和而又严肃的目光落到了我的脸上。我的头低得更深了,嗫嚅地说:“这、这篇作文,里头有我抄袭人家的话,您还给画了红圈,我骗、骗……”老师没等我说完,一笑,轻轻撑着木椅的扶手站起来,到靠后墙那架线装铅印的书丛中,随手一抽,取出一本封面微微泛黄的小书。等老师把书拿到灯下,我不禁侧目看了一眼——那竟是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还能说什么呢?老师都知道了,可为什么……“怎么,你是不是想:抄名家的句子,是谓‘剽窃’,为什么还给打红圈?”我仿佛觉出老师憔悴的面容上流露出几分微妙的笑意,心里略松快了些,只得点了点头。老师真的轻轻笑出了声,随之用他那低而弱的声音说:“我问你,你自幼开口学话是跟谁学的?”“跟……跟我的妈妈。”我怯生生地答道。老师看着我说,“孩子从母亲那里学说话,能算剽窃么?”“可,可我这是写作文呀!”“可你也是孩子呀!”老师望着我,缓缓归了座,见我已略抬起头,就眯细了一双含着倦意的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案头那本作文簿,接着说,“口头上学说话,要模仿;笔头上学作文,就不要模仿了么?一边吃奶,一边学话,只要你日后不忘记母亲的恩情,也就算是好孩子了……”这时候,不知我从哪里来了一股子勇气,竟抬眼直望着自己的老师,更斗胆抢过话来,问道:“那,那作文呢?”“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你仿了谁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实实地认人家做老师,不就很好了么?模仿无罪。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我的心,着着实实地定了下来;却又着着实实地激动起来。也许是一股孩子气的执拗吧,我竟反诘起自己的老师:“那您也别给我打红圈呀!”老师向椅背微靠了靠,眼光由严肃转为温和,只望着那本作文簿,缓声轻语着:“从你这通篇文章看,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要知道,模仿既然无过错可言,那么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么——我给你加的也只不过是单圈罢了……你看这里!”老师说着,顺手翻开我的作文簿,指着结尾一段。那确实是我绞得脑筋生疼之后才落笔的,果然得到了老师给重重加上的双圈——当时,老师也有些激动了,苍白的脸颊,微漾起红晕,竟然轻声朗读起我那几行稚拙的文字来……读罢,老师微侧过脸来,嘴角含着一丝狡黠的笑意说:“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半年以后,我告别了母校,升入了当时的北平二中。当我拿着入中学后的第一本作文簿,匆匆跑回母校的时候,心中揣着几分沾沾自喜的得意,因为,那簿子里画着许多单的乃至双的红圈。可我刚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台阶的时候,门上一把微锈的铁锁,让我一下子愣在那小小的窗前。听一位住校老师说,崔老师因患肺结核,住进了医院。临离去之前,我从残破的窗纸漏孔中向老师的小屋里望了望——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时光过去了近四十年。在这人生的长途中,我确曾经历过荒山的凶险和陋巷的幽曲,而无论是黄昏还是深夜,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有改动)本文记叙了四十年前“我”与老师的一段往事。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情节 心情作文得了好成绩,却发现抄袭处无不加了红圈 ①见老师取出《寄小读者》 ②③ 踏实,激动④ 失落,感动本文以灯光为线索,多次对老师窗前的那盏油灯进行了传神的描写。请你任选一句进行赏析。(1)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2)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这篇文章的原文还写了一件当晚发生的事,现把省略段落摘录如下,请你写出这些段落对刻画崔老师的形象有何作用。我双手接过作文簿,正要告辞,忽见一个人,不打招呼推门而入。他好像是那位新调来的“训育员”:平时总是金丝眼镜,毛哔叽中山服,面色更是红润光鲜;现在他披着件外衣,手里拿个搪瓷盖杯,对崔老师笑笑说:“开水,你这里……”“有。”崔老师起身,从茶几上拿起暖水瓶给他斟了大半杯;又指了指茶几底板上的美国奶粉,看了来人一眼,“这个,还要么?”“呃……那就不客气了。”等老师把那位不速之客打发得含笑而去后,我望着老师憔悴的面容,禁不住脱口问道:“您为什么不留着自己喝?您看您……”老师默默地,没有就座,高高的身影印在身后那灰白的墙壁上,轮廓分明,凝然不动。只听他用低而弱的声音,缓缓地说道:“还是母亲的奶最养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写出从崔老师教导作者写文章这件事上,你得到的写作上的启示。阅读下文,完成题目。草色遥看近却无韩少华①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或许,初春的风景过于素净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花团锦簇的撩拨,才更宜于闲步深思。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昨年雪,春来哪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依靠什么去寻找春季的第一双踪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假如找见了大地上最先的一小片草地,那就必定是春季刚才落脚的地方。春季必在那边。不上田间小道,我只朝荒野走去。③细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体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悠悠的;犹如方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还没散尽。我不由责怪起自己来:虽然初春之游,也不免太早了。④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愈来愈清楚了。到了山脚下,无意间向着来路仰头一望,那小桥头、疏林边、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难道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季,静静飞落在林边了?我一阵惊喜,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旧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依旧是若干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季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起飞去了?⑤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⑥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隐约,仿佛比方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这初春草色,为何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况且还有衰草杂陈呢。假如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一览无余,那质点,也该不计其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活力吞没了。这一霎间,我仿佛寻到了春季的步履。⑦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才破土的萌芽上边,看到无边的春光。那么,关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可是,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结。“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正当风雪弥天的时辰,谁能在胸襟深处寻到那最先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⑧内心有一个春季,那就往前走吧。假如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绽放。(选自《意林》,有删改)【赏景色】请结合文章②~⑥段的内容,填写下面表格。游踪 所见 所感① 蓟塞披沙,燕山负雪,一片衰草 ④到山脚下 ② 有些迟疑,进而是惊喜重回山脚下 ③ 仿佛寻到春天步履,非常欣喜【析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活力吞没了。【说感悟】第⑦段画线句中“万古不灭的规律”指什么?(用原文回答)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作者寻春的经历带给了他怎样的感悟。【悟写法】你觉得文章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目有什么好处?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寻春韩少华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拾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遍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⑩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洞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 “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 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 如果谁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有删改)细读文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 ;遥见草色:说说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品读第⑦段划线句子,分析表达效果。“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题“寻春”的理解及作用。答案1.B 2.“给!”语言干脆有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命令味道的招呼”写出小伙子助人之意不容推辞,“凭空伸出”写出小伙子出手迅速,解围及时。 3.江南之行,一路之上受到三位年轻人的无私帮助,让自己深受感动;忆及浩劫中,“我”受年轻人所伤,致腿痛难愈,自己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 4.示例:那古寺前江南少女的半伞之助;这山路上关中小伙子的一杖之谊 5.既指散花坞迎面送来的温煦而芳馨的风,还指年轻人美好的心灵,如暖风能疗救“我”受了病的草木之心。【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B.结合第①段“我从青岛乘船去上海。人们挤到甲板上,享受着大海所款待的清爽的风浴。我却双腿痛得难耐,只得回舱”可知,腿疼是自身原因,并非“因为‘我’被江南美景吸引,流连忘返,劳累所致”;故选B。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第⑤段画线句“进退两难之际,‘给!’随着一声有点儿命令味道的招呼,凭空里伸过一根山藤手杖来”中“给”是语言描写,语言短促有力,让人先闻其音,不禁会去想说这话的人是谁,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再分析“命令味道的招呼”“凭空里伸过一根山藤手杖”,根据第⑤段“忽地一阵山风横闯过来,手中提包也在狂风中猛晃起来”“刹那间,我一把攥住藤杖,恢复了平衡——哦,旁边站着个二十五六年纪的小伙子”可知,写出了当“我”身陷危险之时,身边的小伙子及时出手,容不得“我”推脱,表现出“我”对小伙子的感谢之情。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⑦段“山中的夜,静得很。可我,却失眠了”,根据第①段“一只肤色黝黑却还稚嫩的手臂,把我那本杂志还下来,‘你睡着了,杂志滑到地板上了;我拾起来,也没经你允许,就……’几乎同时,探出一张微黑的娃娃脸儿来;那两颊,歉然地漾出一对浅浅的笑涡儿……”和第③段“一抬眼,只见头上撑着把青布伞,给我让出了半面,正替我遮着越来越密的雨丝。啊,那为我撑着伞的,是个瘦小的女孩子”,第④段“唔,一个风湿病患者,免遭一场淋漓之苦,这意味着什么,我清楚。望着那隐入雨幕中的瘦小身影,如同一种极堪珍爱的东西,失落许久,竟又得之于意外,一种惊喜、宽慰,又渗着些辛酸的感觉,顷刻充满了心窝”和第⑤段“进退两难之际,‘给!’随着一声有点儿命令味道的招呼,凭空里伸过一根山藤手杖来。刹那间,我一把攥住藤杖,恢复了平衡。定了定神,——哦,旁边站着个二十五六年纪的小伙子”可知,“我”失眠是回想起这几天无私帮助“我”的三个年轻人,他们让“我”非常感动;再结合第⑧段“记得浩劫之初,我就被一群嘴巴上刚冒出一抹绒毛儿的大孩子,关进了‘牛棚’。阴暗、潮湿、寒冷,又给我的骨髓里留了点纪念。以后,我目睹耳闻了许多类似的事件。可这次江南之行呢?苏堤柳色,玄武波光,固然怡神悦目;而更让我动情的,则是从不少年轻人身上反映出的心灵的美”可知,“我”还回忆起了浩劫中受到了年轻人的伤害,腿部加重了病情,而现在“我”以前受到的伤痛也在慢慢愈合,心灵得到了抚慰,内心感动,以致不能入眠。据此可理解作答。4.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上句“那船舱内胶东少年的片言之礼”可知,用偏正短语的形式概括。第(1)处:结合第③段“几天之后,我到了烟水空蒙的西子湖滨。拾级进入灵隐寺大雄宝殿”“一抬眼,只见头上撑着把青布伞,给我让出了半面,正替我遮着越来越密的雨丝。啊,那为我撑着伞的,是个瘦小的女孩子”可概括为:那古寺前江南少女的半伞之助;第(2)处:结合第⑤段“告别西湖,到了黄山”“随着一声有点儿命令味道的招呼,凭空里伸过一根山藤手杖来。刹那间,我一把攥住藤杖,恢复了平衡”“哦,旁边站着个二十五六年纪的小伙子”可概括为:这山路上关中小伙子的一杖之谊。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标题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还要挖掘其比喻义、象征义。结合第⑨段“近午时分,我经蒲团松下,绕莲花峰脚,到了有名的散花坞。啊!好一片花涛香海。丽日当空,迎面缓缓送来一阵温煦而芳馨的风”可知,表层含义是风温煦而芳馨;再结合第⑨段“途中那几次难以名状的感觉,似乎只有这温馨的风,才略可比拟。记得唐人有‘暖风医病草’的句子。莫非我这受了病的草木之心,在人们心灵间交汇着的这一阵阵暖风中,也有些疗救的希望……”可知,深层含义是年轻人心灵的美好,就像是一阵温暖的风,温暖和治愈了“我”曾经受了病的草木之心。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6.示例:①得意,不安②惊讶,疑惑③接受老师“模仿无罪”的教导,反诘老师打红圈的原因(听老师朗读我的文字)④回母校没寻到老师(得知老师患病住院),望见老师窗内的油灯。 7.示例一:“一点”写出了灯光的昏暗、微弱,“浸”写出灯光在浓黑的树影下很显眼地透出来,表明老师深夜仍在微弱的灯光下辛勤工作。示例二:“站”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写出油灯依然坚守在那里,只是“蒙着灰尘”,油已“熬干”,暗示老师住院很久了,赞扬了老师为学生耗尽生命的奉献精神。 8.示例:省略段落写了老师主动把奶粉送给一位“训育员”的事;这件事体现出老师不愿接受美国救济,忧国、爱国的品质(进一步丰富了老师的形象,使人物更丰满、感人)。 9.示例一:“从你这通篇文章看,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要知道,模仿既然无过错可言,那么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么”。我的启示是:写作要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善于向名家名作学习,多模仿;模仿重在融会贯通,引用语句要真正切合自己的文章。示例二:“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我的启示是:写作文应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表达出真情实感。【解析】6.本题考查行文思路。1)结合“偷眼看看那几处抄袭的地方,竟无一处不加了一串串长长的红圈!得意从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可概括:先得意,后不安。2)结合“还能说什么呢?老师都知道了,可为什么”可概括:由“为什么”看出惊讶,疑惑。3)结合“模仿无罪。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我的心,着着实实地定了下来;却又着着实实地激动起来。也许是一股孩子气的执拗吧,我竟反诘起自己的老师:‘那您也别给我打红圈呀!’”可概括:接受老师“模仿无罪”的教导,反诘老师打红圈的原因(听老师朗读我的文字)。4)结合“可我刚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台阶的时候,门上一把微锈的铁锁,让我一下子愣在那小小的窗前”“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可知,失落是没有寻到老师,感动是看到老师的油灯,想到老师的为人和精神,故可概括:回母校没寻到老师(得知老师患病住院),望见老师窗内的油灯。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思路:角度;分析;感情或者形象。结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把握手法,体会感情或者形象。“一点”指亮光的小,“浸”本指水、油,这里用来描写灯光,把亮光的状态比较具象的表现出来,“一点灯光”和“浓黑的树影”形成对比,进而突出了亮光的微弱,结合“崔老师就在那窗内的一盏油灯前做着他的事情”可知,崔老师生活条件的艰苦,在此艰苦条件下工作,突出了崔老师工作的认真、勤奋、对教育事业的用心。2)手法。“站”“昂然”把油灯拟人化,运用了拟人修辞。分析。“站”写出了油灯的姿态,赋予了油灯人的情感和形象,“站”写出了油灯坚守的姿态,这里油灯和老师的形象融合在一起,结合“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可知,这里表面写油灯一直奉献着,献出自己生命的全部,结合“听一位住校老师说,崔老师因患肺结核,住进了医院”可知,实际上借油灯来写老师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事业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最后油尽灯枯,耗尽生命。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之情。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情节作用。1)概括这段情节内容。结合“崔老师起身,从茶几上拿起暖水瓶给他斟了大半杯;又指了指茶几底板上的美国奶粉,看了来人一眼,‘这个,还要么?’‘呃……那就不客气了。’”可知,这一部分写了老师主动把奶粉送给一位“训育员”的事。2)作用。情节的作用一般是为了人物形象服务。结合“还是母亲的奶最养人……”可以看出,老师不愿意接受美国的救济,表现了对祖国的爱,丰富了老师的形象,更加动人。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思路: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老师的一些言行,对于自己写作的思路。示范一:结合“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你仿了谁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实实地认人家做老师,不就很好了么?模仿无罪。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可知,这启示我:写作可以从模仿开始,找到好的文章、好的作家,借鉴、模仿他的文字,这是写作的基础,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10. 出城,朝荒野走去 责怪自己春游太早 小桥头、疏林边、旷地上泛出一片含着鹅黄的新绿 疏林边草色隐约,比之前更浓且扩展 1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衰草”赋予“憔悴”的人的情态,将“活力”形容为“欣欣然”的喜悦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春新绿的蓬勃生机,与衰草的枯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春天悄然到来、充满活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发现春草时的欣喜之情。 12.“万古不灭的规律”指:“今朝腊月春意动”。作者的感悟:生活中总会有阴霾与困难,但时间永不停歇,希望始终存在。我们要像寻春时“扬眉放眼”一样,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生活,在困境中寻找内心的“新绿”(希望),用热情去温暖和催促它成长。只要内心拥有希望,就能拥有充满光明的内心世界,并在行动中绽放力量。 13.标题引用韩愈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意和文化底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准确概括了文中“初春草色远看隐约存在,近看却难以分辨”的景象,是文章的核心意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从寻春所见引出对生活的感悟,暗含“希望需要放眼追寻、用心感受”的哲理,深化主题。【导语】这篇散文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线,绘出寻春所见的初春景致。从野游的细腻观察到由草色生发的生活哲思,文字清新蕴藉。诗题既契景又寓理,将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交融,于平淡中见深意,余韵悠长。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②段“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不上田间小道,我只朝荒野走去”可知,此时游踪为“出城,朝荒野走去”。结合第③段“我不由责怪起自己来:虽然初春之游,也不免太早了”可知,此时“我”的所感为“责怪自己春游太早”。结合第④段“到了山脚下,无意间向着来路仰头一望,那小桥头、疏林边、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知,到山脚下所见为“小桥头、疏林边、旷地上泛出一片含着鹅黄的新绿”。结合第⑥段“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隐约,仿佛比方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可知,重回山脚下所见为“疏林边草色隐约,比之前更浓且扩展”。1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第⑥段“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活力吞没了”可知,句中“憔悴”一词将衰草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疲惫萎靡的情态;“欣欣然”则将新绿的活力人格化,赋予其喜悦的状态。这种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春新绿蓬勃生长、充满生机,逐渐覆盖并取代衰草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该句通过拟人,突出了春天到来时的活力与生命力,也流露出作者发现这一景象时的欣喜之情。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第⑦段“‘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可知,“万古不灭的规律”指“今朝腊月春意动”。结合第⑦段“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可是,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结”可知,生活总有困境,但时间不停,希望永存。结合第⑦段“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才破土的萌芽上边,看到无边的春光”“谁能在胸襟深处寻到那最先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可知,看待生活要“扬眉放眼”,在困境中寻希望并用心培育。结合第⑧段“内心有一个春季,那就往前走吧……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绽放”可知,内心有希望,行动便有力量,能迎来美好。由此可知,作者的感悟为:生活有阴霾,但时间不停、希望永存;要以积极心态寻内心希望并培育,内心有希望便会拥有光明世界,行动也会绽放力量。13.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结合第⑤段“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可知,标题引用诗句,既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与文化底蕴,又准确概括了初春草色远看可见、近看难寻的景象,成为文中核心意象。结合第②~⑥段作者寻春过程中对草色“遥看有、近看无”的观察可知,标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寻春的所见所感。结合第⑦段由草色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才破土的萌芽上边,看到无边的春光”可知,标题暗含“希望需放眼追寻、用心感受”的哲理,深化了文章主题。由此可知,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兼具诗意、线索作用与哲理内涵,好处显著。14. 后悔寻春(或:责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 15.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寒冷的阻隔,微视朔气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16.“飞”是“在空中飘浮游动”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17.“寻春”一词为全文线索,点明文章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在初春的寒冷中勇敢地展现出一抹新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联想到在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要有心怀希望的乐观态度。【解析】14.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衰草”出现在第⑤段,根据第⑥段“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可见“我”当时内心后悔,故①空可概括为“后悔寻春”。“遥见草色”出现在第⑨段,第⑨段至 段,我“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再次感受到“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禁思索“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进而感悟“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若放眼望去,自然就会感受到那欣欣然的生机了。由这一点我联想到,在生活中“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故②空的思想感情变化是“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1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第⑤段当我急切的去寻找春天时,一直低眉顺眼的寻找,虽然入眼的竟是些隔冬的衰草,但我心中还是希望能看到破土而出的小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写出了我希望找到一两株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的小草的愿望。16.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句。“飞”本指鸟类在空中拍翅的动作,在句子中用来形容春天像长了翅膀一样飞来了,结合第⑦段“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和“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说明春天来的轻盈、来得迅速,春天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不知不觉间突然就来临了,让“我”很惊喜、很意外,也很喜爱!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分析的能力。由标题“寻春”及第②段“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第⑩段“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洞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可知,“寻春”一词为全文线索,点明文章主要内容,作者寻春的经历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未见春天的失望,到遥望草色的惊喜,最后由寒冷中小草的破土而出。由第②段“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可知,从表面上,“寻春”表示作者寻自然之春。由第 段“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可知,从深层上,作者寻内心世界之“春”,由此表达了作者乐观面对生活的坚定信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