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写作范文 素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写作范文 素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修改润色”教材写作范文(六篇)
九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
写作实践一
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试着修改润色这篇习作。
寻人启事
一节作文课上,老师一边讲寻人启事的要点,一边叫我们写一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最前面的是姓名和性别。”同学们快速地写下几个字。
“然后就是年龄。”我和大部分同学很快就写好了两个数字;有的同学想了几秒也很快写上了;还有的同学涂涂抹抹写了好几次也没写出准确的数来。
“写好了吗?再然后就是外貌特征。你们知道什么是外貌特征吗?”“我妈妈有一颗痣!”一位同学说道。“很好,”老师说,“要写出具体位置哦。”我们都努力地回想着。脸上好像是有颗痣,可我怎么知道在哪儿?胳膊上应该有条疤,可是到底有没有啊?我胡乱编了几条特征写了上去。大部分同学则干脆空着不写。
“下面是很重要的一点——穿着。今天早上看到妈妈时她穿着什么衣服呢?”“我妈好像有一件紫色的上衣吧?”“我记得她穿过一条黑裤子,是今天吗?”……平时哪个同学的衣服很好看,或是穿了双名牌鞋,大家很快就都发现了;虽然没当面见过最喜欢的明星,但他在什么场合穿了什么衣服,都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刚送自己来上补习班的妈妈穿的是什么样子的衣服,却没有注意过。
最后,一则简单的寻人启事,竟没有一个人写完整。可当我回家后请妈妈写一则寻找我的寻人启事时,她却写得又迅速又具体。
(改编自孙道荣《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提示:
1.仔细阅读文章,发现其长处与不足,不足之处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2.从内容和语言两个角度修改文章,使内容更充实,语言更流畅,有表现力。
3.无论是改动还是增删,动笔前都要反复斟酌,以防与原意不符。
写作实践一范文两篇
范文一:《寻人启事》(侧重内容充实)
作文课的铃声刚响,李老师抱着教案走进教室,眼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今天咱们学写寻人启事,先试试给妈妈写一份。”(增加场景描写,用“银铃般的铃声”“亮晶晶的眼睛”营造课堂氛围,自然引出写作任务。)
“姓名和性别。”我握着笔,指尖有点发颤,“妈妈”两个字写得歪歪扭扭。(加入心理与动作细节,“发颤”“歪歪扭扭”表现主人公的紧张,暗示他对“妈妈”这个身份的陌生感。)
“年龄?”同桌小丽戳了戳我胳膊,“你妈多少岁?”我想了想,声音轻得像蚊子哼:“大概四十吧?”(用“蚊子哼”比喻声音,强化主人公的不确定,为后文妈妈的细致做铺垫。)
“外貌特征!”李老师提高了音量,“要有具体位置哦!”我盯着桌面,脑海里浮现妈妈的模样:齐耳短发,额角有颗浅淡的痣,可具体在哪?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杆,忽然想起妈妈昨天帮我织毛衣时,手背上有一道浅痕,像是被针扎的。(插入回忆片段,“摩挲笔杆”的动作、“浅痕”的细节,填补原文“胡乱编了几条”的空白,体现主人公对妈妈外貌的模糊记忆。)于是赶紧写下来:“妈妈,齐耳短发,额角有颗痣,手背有道浅痕。”
“穿着呢?”李老师问。我挠了挠头,“早上送我来补习班,妈妈穿了一件藏青色的外套,裤脚卷到脚踝,鞋子是那双旧布鞋,鞋边磨破了。”(补充具体穿着细节,“藏青色外套”“旧布鞋”等,突出主人公之前未注意妈妈的日常装扮,增强情感冲击。)旁边的小明突然举手:“我妈今天穿了一条红裙子!”全班哄笑,我却觉得脸发烫——我怎么连妈妈穿的什么都没记住?(心理活动直接点出愧疚,强化“忽视”的主题。)
放学回到家,我攥着那张没写完整的寻人启事,推开门,妈妈正系着围裙炒菜,油烟机嗡嗡响。“妈,”我把纸递过去,“你能帮我写一张找我的启事吗?”妈妈擦了擦手,接过纸,笔尖沙沙响:“姓名:XX,性别:男,年龄:13岁,外貌:短发像小刺猬,眼睛像星星,嘴角有颗小痣,像颗糖豆,喜欢穿蓝色校服,书包上有只卡通猫,像只小老虎……”(妈妈写的细节充满生活气息,“像小刺猬”“像糖豆”等比喻,与主人公的粗心形成强烈对比,深化“爱在日常”的主题。)我站在旁边,看着那些熟悉的字迹,忽然鼻子发酸——原来我一直忽略了,妈妈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我心里,只是我没用心记。
【点评】:这篇范文通过增加具体场景、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主人公对妈妈的忽视与妈妈的细致之间的对比。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很好地体现了“修改润色”中“内容充实”的要求,能让读者感受到“爱在日常,却被忽略”的共鸣。
范文二:《寻人启事》(侧重语言润色)
作文课的铃声像串银铃,叮叮当当飘进教室。李老师抱着一摞作文本,脚步轻快:“今天咱们挑战写寻人启事——给妈妈找份‘画像’。”(用“银铃”比喻铃声,增加听觉画面感;“画像”一词赋予任务诗意,引发兴趣。)
“姓名和性别。”我握笔的手微微出汗,“妈妈”两个字写得像两株歪歪扭扭的小草。(用“小草”比喻字迹,形象表现主人公的紧张与生疏。)
“年龄?”前排的小雨转过头,马尾辫扫过我的课本,“你妈多少岁?”我想了想,声音像落在棉花上的雪:“大概四十?”(用“棉花上的雪”比喻声音,强化主人公的不确定,为后文妈妈的细致埋下伏笔。)
“外貌特征!”李老师的声音像敲响的铜锣,“要具体位置哦!”我盯着窗外的梧桐树,树叶沙沙响,忽然想起妈妈昨天给我梳头发时,额角的痣藏在刘海里,像颗小小的太阳。(用“铜锣”比喻老师的声音,突出强调;“太阳”比喻妈妈的痣,既形象又有温度,体现主人公对妈妈的模糊印象。)还有她手背上的浅痕,像条小蛇,是去年冬天冻伤的。(用“小蛇”比喻浅痕,让细节更生动,保留原文的对比意图。)于是我赶紧写:“妈妈,齐耳短发,额角有颗痣,手背有道浅痕,像条小蛇。”
“穿着呢?”李老师问。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橡皮,“早上送我来补习班,妈妈穿了一件藏青色的外套,像块浸了墨的布,裤脚卷到脚踝,露出的袜子是白色的,上面有个小洞。”(用“浸了墨的布”比喻外套,增强画面的质感;“白色袜子上的小洞”等细节,突出主人公之前未注意妈妈的穿着,情感冲击更强。)旁边的阿杰突然喊:“我妈今天穿了一条红裙子,像朵大红花!”全班笑起来,我却觉得喉咙发紧——我怎么连妈妈穿的什么都没记住?(用“喉咙发紧”表现愧疚,比原文更细腻。)
放学路上,风掀起我的衣角,我攥着那张没写完的启事,像攥着块烫手的炭。(用“烫手的炭”比喻启事,表现主人公内心的不安与羞愧。)推开门,妈妈正蹲在地上擦地板,水桶里的泡沫泛着光,她的围裙上沾着面粉,像撒了层雪。(用“雪”比喻面粉,既表现妈妈的辛苦,又增添画面的纯净感。)“妈,”我把纸递过去,声音像蚊子哼,“你能帮我写张找我的启事吗?”妈妈擦了擦手,接过纸,笔尖像只灵动的蝴蝶,沙沙写着:“姓名:XX,性别:男,年龄:13岁,外貌:短发像小刺猬,眼睛像星星,嘴角有颗小痣,像颗糖豆,喜欢穿蓝色校服,书包上有只卡通猫,像只小老虎……”(用“蝴蝶”比喻笔尖,表现妈妈写字的熟练与温柔;“糖豆”“小老虎”等比喻,让妈妈的细致更生动,与主人公的粗心形成强烈对比。)我站在旁边,看着那些熟悉的字迹,忽然觉得鼻子发酸——原来妈妈的每一个细节,都像颗星星,挂在我心里,只是我没抬头看过。(用“星星”比喻妈妈的细节,深化“爱在日常,需用心发现”的主题。)
【点评】:这篇范文通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比如“妈妈的痣像太阳”“笔尖像蝴蝶”等比喻,既保留了原文的核心对比,又让情感表达更细腻。符合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很好地体现了“修改润色”中“语言有表现力”的要求。
写作实践二
选一篇自己这学期写的作文,从“言”和“意”两个方面进行修改。
提示:
1.重读以前的作文,你可能在布局谋篇上又有了更好的想法,不妨作一些修改。
2.可以尝试边朗读边修改。通过朗读,往往会更容易发现哪些地方顺畅,哪些地方拗口。也可以读给同学听,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
3.修改之后与原稿进行对比,说说你修改的理由。
原文《青春逐梦正当时》
张扬的青春,热血沸腾的我们。是的,我们都只是梦的孩子。
青春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正是因为有朋友的陪伴、父母与老师的支持鼓励以及梦想的指引,我们的追梦之路才更加明亮与清晰。
追梦路上,朋友是与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士”。
他们陪我度过了很多天的校园生活,我们曾刷过无数份的卷子;我们也曾在运动赛场上加油呐喊,挥洒汗水;我们也曾在悲伤之时相互说尽心中无限事。当然,我们也曾因为跑操水圈被抓;也曾因为上课传纸条,被请进办公室;也曾因为一些小事而打了几天的“冷战”。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成了我们坚如磐石般友谊最好的见证,也是我们青春路上必不可少的快乐。青春逐梦正当时是因为有朋友的陪伴。
追梦路上,父母与老师是我们身后坚强的后盾,也为我们的青春指引正确方向。
当你因为一道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母亲会端来一杯牛奶说:“孩子,休息一下再写吧!”当你陷入在无穷无尽的作业中写到半夜发现父亲还没有睡时,他总会露出慈爱的笑容说:“没事,别管我,你好好写作业,我马上就睡!”其实他就是想看看努力的你,等你把作业写完。在学校,老师就如我们的父母。你有疑惑时,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地为你解答问题。我们与老师之间也会发生一些小矛盾与误解,但他们本质上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加优秀。青春逐梦正当时是因为有父母与老师的鼓励与支持。
梦想,是我们大步向前奔跑的信念与动力。
那美好而又纯真的梦想不断使我们前行不再徘徊。梦想正如那黑夜中坚定闪耀的星星,即使在黑暗中也明亮得清晰可见。坚定的梦想使我们的追梦之路更明确。青春逐梦正当时是因为有一个闪亮而又坚定的梦想。
我愿做一个梦的孩子,为梦想翻山越岭,为梦想赴汤蹈火,为梦想披荆斩棘。因为你们的鼓励,支持,陪伴与指引,我们的青春逐梦正当时!
范文《青春逐梦正当时》(修改提升版)
张扬的青春,热血沸腾的我们。是的,我们都只是梦的孩子。(开篇简洁有力,运用比喻将“我们”比作“梦的孩子”,既点明主题,又富有诗意,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题记
青春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一段需要陪伴、支持与指引的旅程。(将原文句子稍作扩展,使用“旅程”这一比喻,使语言更流畅,意境更丰富。)正是因为有了朋友的并肩同行、父母与老师的默默付出,以及梦想本身的召唤,我们的追梦之路才愈发清晰明亮。(本句总结全文主旨,逻辑清晰,“召唤”一词赋予梦想人格化色彩,增强了感染力。)
追梦路上,朋友是与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将“战士”改为“战友”,更贴合校园语境,突出平等与情感联结。)
他们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平凡却闪亮的日子。(“平凡却闪亮”形成对比,突出友谊使日常变得珍贵。)我们曾一起埋首题海,刷过无数份卷子;(增加“埋首题海”这一意象,使画面更具体,突出刻苦学习的氛围。)也曾在运动场上奋力奔跑、呐喊助威,任汗水肆意挥洒;(补充“奋力奔跑”,动态感更强,青春气息更浓。)更曾在悲伤低落时彼此倾诉,说尽心中无限事。(“更曾”层层递进,突出友谊的多面与深厚。)当然,我们也曾因跑操偷懒被老师批评,因上课传纸条一起“受邀”光顾办公室,(幽默表达,保留原文调皮语气,更显真实活泼。)甚至因一点小事闹几天“冷战”。(增加“甚至”,语气递进,突出青春的真实与稚气。)这些看似寻常的琐事,却是我们友谊最坚实的见证,(将“坚如磐石”换成“最坚实的见证”,表达更自然。)也为我们的青春涂抹上不可或缺的欢快色彩。(“涂抹上欢快色彩”运用比喻,语言更生动形象。)青春逐梦正当时,只因有朋友相伴,一路不孤单。(结尾点题,情感真挚,突出朋友的重要性。)
追梦路上,父母与老师是我们身后最温暖而坚定的依靠,(将“坚强的后盾”扩展为“最温暖而坚定的依靠”,突出情感温度,表达更细腻。)也为我们的青春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当你深夜苦思一道难题时,母亲轻轻推门而入,端来一杯温热的牛奶,柔声说:“歇一会儿吧,别太累。”(增加动作、语言细节,如“轻轻推门”“柔声”,画面感更强,母爱更显细腻真实。)当你埋首作业至深夜,抬头却发现父亲仍在客厅守候,他挤出疲惫却慈爱的笑容,(增加“挤出疲惫却慈爱的笑容”,细节描写突出父亲的默默付出与关爱。)忙说:“没事,你写你的,我这就去睡。”(语言更符合生活实际,突出父爱的含蓄与深沉。)——其实他只是想多陪陪努力的你,想亲眼见证你为梦想拼搏的样子。(增加心理描写,深刻揭示父母内心的真实想法,情感浓度提升。)在学校,老师犹如第二父母,总在我们困惑时毫不犹豫伸出援手。(比喻贴切,突出老师的无私关爱。)尽管偶尔也会因严格的要求或一时的误解与我们产生小摩擦,(增加“严格的要求”“一时的误解”,使内容更具体,更符合真实校园生活。)但我们深知,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蜕变成更好的自己。(将“变得更加优秀”改为“蜕变成更好的自己”,语言更优美,意境更提升。)青春逐梦正当时,只因有父母与老师的支持,我们前行的脚步才更加踏实、坚定。(再次点题,突出成长中引导者的重要性。)
梦想,是我们奔跑的方向,更是心底不灭的火光。(将“信念与动力”具体化为“方向”与“火光”,意象更鲜明,更具感染力。)
那美好而纯真的梦想,犹如远方明亮的灯塔,不断召唤我们前行,不再迷茫徘徊。(增加“犹如远方明亮的灯塔”,比喻生动,突出梦想的指引作用。)它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即使四周黑暗笼罩,也始终清晰闪耀,为我们指明征途。(扩展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意象更经典,更具文学美感。)坚定的梦想让追梦的路径越发清晰,也让每一次努力都充满意义。(增加“让每一次努力都充满意义”,深化了梦想对行动的价值,立意更进一层。)青春逐梦正当时,只因有梦引领,我们勇往直前。(第三次点题,突出梦想的核心动力作用。)
我愿永远做一个梦的孩子,无畏翻山越岭,甘愿赴汤蹈火,勇敢披荆斩棘。(排比句式,语气层层加强,突出追梦的坚定与勇敢。)因为你们的陪伴、鼓励、支持与指引,我的青春——正当逐梦时,奋斗最美时!(结尾升华,将“青春逐梦正当时”扩展为“奋斗最美时”,突出青春的主动性与价值感,收束有力,情感饱满。)
【点评】:修改后的文章情感真挚、层次清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修辞生动展现了青春中友谊、亲情、师恩与梦想的力量,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示范性。
写作实践三
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如写了哪些文章,哪几篇写得好,哪几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OO字。
提示:
1.首先梳理自己写作的基本情况,用简洁的语言作介绍。
2.总结写作中表现好的方面,想想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的办法。
3.写完后先放一段时间,再进行修改,看看除了字、词、句以外,立意、结构等方面是否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
范文一:《谈谈我的写作》
小时候,我对写作充满好奇,总爱把看到的、想到的记在本子上。可那时的文字像散落在地的珍珠,没有串成美丽的项链——句子不通顺,内容也干巴巴的。(开篇用比喻引出写作经历,形象点出小时候写作的零散状态,符合“梳理基本情况”的要求,简洁且有画面感。)
上了初中,我开始认真对待写作。记得第一次写《我的校园》,我仔细观察了操场上的梧桐树:叶子在风里沙沙响,像一群小精灵在跳舞;同学们跑步时,笑声像银铃一样传得很远。我把这些细节都写进了作文里。老师在我的作文本上批道:“观察细致,让人仿佛置身校园!”我心里美滋滋的,原来写作可以把平凡的事物变得生动。(通过《我的校园》的具体事例,展现“善于观察、内容充实”的优点,老师的评价侧面印证,使优点更具说服力,符合“总结表现好的方面”的要求。)
不过,我也遇到过不少问题。有一次写《难忘的一件事》,我把周末帮妈妈做饭的过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洗米、煮饭、炒菜……可读完才发现,文章像一本“流水账”,既没写出我做菜时的紧张,也没写出妈妈尝到我做的菜时的欣慰。还有一次写议论文《谈勤奋》,我只举了爱迪生的例子,论点“勤奋是成功的钥匙”虽然明确,但论据太单薄,像一根细树枝,撑不起整个观点。(用“流水账”“细树枝”等比喻,具体指出写作中的问题——内容空洞、结构松散,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不足,符合“思考不足的地方”的要求。)
为了改进,我做了很多尝试。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读半小时课外书,把遇到的好词好句抄在笔记本上,比如“晚风像温柔的手,抚摸着路边的花草”;写完作文后,我会大声读几遍,听听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比如“我今天很高兴地去学校”改成“我今天高高兴兴地去学校”;有时候还会请同桌帮我看看,他总会指出我哪里写得不够具体,比如写人物时,他会说:“你可以写写她的眼睛,是不是弯成了月牙?”(提出“多读书、多朗读、请教他人”的改进方法,具体可行,符合“提出改进办法”的要求,贴近学生实际。)
最近,我写了一篇《老巷里的糖画》。我先写了老巷的样子:青石板路泛着光,两旁的老房子爬满了常春藤;再写卖糖画的爷爷:他的手像魔法师一样,勺子一转,糖浆就变成了小兔子、小老虎;最后写我吃糖画时的感觉:糖甜丝丝的,带着麦芽的香气,连喉咙都暖乎乎的。写完后,我又加了一些细节:爷爷的白发沾着糖渣,笑起来时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像两弯小小的月牙。这样文章就更生动了,老师还在班上朗读了这篇文章。(以《老巷里的糖画》为例,展示修改前后的变化——加入细节描写(外貌、动作、感官体验),使文章更鲜活,体现了“修改润色”的效果,呼应“言”与“意”结合的要求。)
写作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有时会遇到风雨,有时会迷失方向,但只要愿意停下来看看周围的风景,愿意回头修改走过的路,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的写作会像春天的小苗,越长越茂盛。(结尾用比喻升华主题,表达对写作的信心,符合“总结全文”的要求,富有感染力。)
【点评】:这篇范文以自身写作经历为线索,从“小时候的零散”到“现在的进步”,再到“不足与改进”,层次清晰。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优缺点,真实可信,结尾用比喻升华主题,给人启发。
范文二:《谈谈我的写作》
我的写作之路,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有时清澈见底,有时泛起泥沙。(开篇用比喻引出写作历程,形象点出写作中的起伏,符合“梳理基本情况”的要求,富有诗意。)
小学时,我写的作文总是被老师贴在教室后面的“佳作栏”里,那时候我觉得写作很简单,只要把事情写下来就行。比如写《我的爸爸》,我就写爸爸送我上学、给我买冰淇淋的事,老师夸我“叙事完整”,我骄傲得像只小公鸡。(用《我的爸爸》的事例,展现小学时写作的“简单认知”,符合“梳理基本情况”的要求,带有童趣。)
进入初中,我发现写作没那么容易了。第一次写《我的妈妈》,我写了妈妈给我做饭、送我上学的事,可老师说我“没写出妈妈的特别之处”。我想了想,妈妈的手粗糙,因为经常洗衣服、洗碗,指头上还有几个小茧子;妈妈的眼睛里有温柔,每次我考试没考好,她不会骂我,而是摸着我的头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于是我把这些加进去,作文变得生动多了,老师还在班里读了这篇文章。(通过《我的妈妈》的例子,具体说明写作中的问题——“没写出妈妈的特别之处”,并写出改进过程——加入细节描写(外貌、语言),使人物更立体,符合“思考不足的地方”及“提出改进办法”的要求。)
还有一次写《春游》,我一开始只写了看到的风景:“花开得很艳,草长得很绿,天空很蓝。”可老师说我“缺少个人感受”。后来我加上自己当时的心情:看到蝴蝶飞过来时,我忍不住伸手去抓,蝴蝶扑棱着翅膀飞走了,我却笑着蹦了起来;和小伙伴一起拍照时,我们挤在一起,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文章有了温度,像一杯温热的牛奶,让人心里暖暖的。(用《春游》的例子,指出“缺少个人感受”的问题,改进后加入心情描写,使文章更有感染力,符合“修改润色”的要求。)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我都会把当天发生的小事记下来:早上喝的豆浆是甜的,路上遇到的猫蹭了我的腿,课堂上老师讲的笑话让我笑了半天。这些小事让我学会了观察,也让我的作文有了更多的素材,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话可说”。(提出“写日记积累素材”的方法,具体可行,符合“提出改进办法”的要求,体现了“意”(内容)的提升。)
最近,我写了一篇《雨中的伞》。那天放学时突然下雨,妈妈来接我,她的伞总是往我这边倾斜,自己的肩膀湿了。我详细写了妈妈的动作:“她把伞往我这边挪了挪,雨水打在她的左肩上,衣服贴在了身上,头发也湿了。”还写了我的心理活动:“看着妈妈湿了的肩膀,我心里暖暖的,又有点心疼,鼻子酸酸的。”这篇文章被老师当作范文读了,我很开心,因为我终于写出了真情实感。(以《雨中的伞》为例,详细描写妈妈的动作和自己的心理活动,使情感真挚,展现了修改后的成果,呼应“言”(语言)与“意”(情感)的结合。)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成长。我希望自己能继续用心去写,写出更多感人的故事,让我的写作之河,永远流淌着清澈的泉水。(结尾表达决心,呼应开头的比喻,富有感染力。)
【点评】:这篇范文选取多个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写作中的优缺点及改进过程,内容充实。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突出了修改的重要性,给读者以启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