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席慕容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槭树下的家席慕容①我先是被鸟的鸣声吵醒的。②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吱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③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阳,因为,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④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仔细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墙上,有的是爬在树上。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还有不时因为一种极单纯的快乐才能引起的咕咕格格的笑声,让睡在床上的我听了也不禁微笑起来。⑤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来才行的啊!⑥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的,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⑦然后,忽然间传来一声低沉的喝止:⑧“小声一点,你妈妈还在睡觉。”⑨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⑩在阴暗和幽凉的室内,在我们干净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个人伸展着四肢,静静地微笑着。把脸贴近他的枕头,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地爱着的生命和生活。我虽然知道在这世间没有持久不变的事物,虽然明白时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渐流失,可是,能够在这一刻,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一种几乎可以听到、看到和触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谢窗外那十几棵的槭树了。11在房子刚盖好的时候就种下的这些槭树,长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只有手臂样粗细的幼树,现在却个个都是庞然巨物了,跟着四季的变化,把我们这栋原来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带得漂亮起来。它们实在很漂亮也很尽责,春天时长出好多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开得满树,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亮。夏天时给我们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说要多凉就有多凉。秋来时可以变得很黄很红,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摘下一两片。到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孩子们爬上树去拿了下来,当作宝贝一样地献给我,小小的鸟窝编织得又圆又温暖,拿在手上虽然没有一点重量,却能给人一份很扎实的快乐。12对我来说,我的这一个槭树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窝巢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啊!13这个槭树下的家,就该是我多年来所渴望着的那一个了吧。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平房,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不过种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春去秋来,岁月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变化,而在这些极有规律的变化之中,树越长越高,我的孩子越长越大,我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极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笔下一年四季的槭树各有其特点,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燕子席慕容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失母席慕蓉①八岁还是九岁的那年,住在香港,有一回在最热闹的中环街上和姐姐走散了。②在努力地左奔右跑试了一阵子之后,终于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人站在马路旁边大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还向聚过来看热闹的路人哀求:“请你带我回家好吗?”后来还真是有好心的路人替我找来警察,高大的警察把我带回办公室再通知父亲来领我回去。见到父亲时大哭了一场,回到家里,又害怕母亲会责怪我,就踌躇着不敢向前了,母亲微笑着什么话也没说,倒是姐姐们在旁边一直问我,问我真的好意思一个人站在马路上哭给大家看?③而在今年五月三日的这一天,在台中一个专科学校的礼堂里,在千百人面前,在初闻噩耗的那一刻,我也和多少年前一样,魂飞魄散,不得不失声痛哭起来。只是因为一切来得实在太突然,我好像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忽然发现自己再也回不了原来的家。④在前一天下午和母亲道别的时候,还没有任何预兆,一切如常,母亲仍然是那个安静平稳在努力做着保健运动的母亲,我仍然是那个匆忙急躁有着一切理由要跑出门去的女儿,是一个星期六下午,一切如常。我一面急着往外跑一面又回头高声向她说再见,我说我去台中领个奖章回来送她好不好?母亲正在护士的扶持下做一个困难的动作,没有回答我,而我也没有耐心停下来等她回答。⑤我没有领到那个奖章。⑥清晨就赶到台中的丈夫,在颁奖会场入口签名的地方伸手拦住了我,把我牵到旁边,迟疑又迟疑之后,用他所能用的最和缓的语气向我宣告:“妈妈过去了。”而在那个时候我脸上竟然还带着微笑,正惊喜于他的出现,正奇怪他为什么不让我签名,正疑惑他为什么不让我和我身旁的朋友打招呼。要在思索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那五个字的意思,要在挣扎抗拒了之后才在热泪滂沱中接受了命运的宣判。⑦我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失声痛哭,忽然明白自己从此是个失母的人了,和许多年前的那一天完全不一样的是我从此再也没有可以回头的路,再也没有可以重新获得的机会了。⑧五月终于过去了,此刻的母亲已经长眠在一处有着许多阳光的山坡上,山坡周围有野生的松树和台湾的相思,远处可以望到北海岸灰蓝色的海洋。父亲忽然回头问我:“妈妈这墓是朝北的吗?”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北方,北方是那里?是哪一个方向呢?是妈妈用七十年的时间慢慢走过来的那个最初的地方吗?是妈妈在离开的时候并不知道从此就不能再回去的故乡吗?⑨母亲的故乡在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一个遥远的她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地方,只听说春天来时草原上会开满花朵,而夏日风过时草香直漫到天际。乡关路远,归梦难圆。而此刻,要经过生死的界限,要在终于长眠在温热的南国岛屿上之后,我们的母亲才能重新再回到她的土地上去了吧。⑩而那是多远多远的一条路呢?【注】席慕容:女,蒙古族,台湾著名诗人和作家。第⑥段划线句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本文记叙了三件事,请你概括(1)八岁还是九岁,我迷路后在别人的帮助下回到家。(2)(3)对文章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家人的依恋。B.“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故乡,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母亲的哀思。C.“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D.“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故乡,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文章第⑩段极富语言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现代文阅读外婆和鞋席慕容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阿蓉,你这双拖鞋太老爷了。”或者,“阿蓉,你该换拖鞋啦!”我总是微笑地回答:“还可以穿嘛,我很喜欢它。”如果我的回答换来的是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就会设法转变一个话题。如果对方还会对我善意地摇摇头,或者笑一笑,我就会忍不住要告诉他:“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吗?”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那时外婆住在永和,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就总会住上一两天,把我们好好地宠上一阵子再走。那天傍晚,她就是那样含笑地对我说:“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这一切,是那么温柔,但又是那么遥远、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认真阅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文章主要是通过哪件事来刻画外婆的?(2)外婆去世后,“我”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纪念她的?一双普通的拖鞋为什么“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1)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2)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文章最后一句说“这一切,是那么温柔,但又是那么遥远、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1)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2)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3)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 2.这一段使用了正面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槭树一年四季的美映衬了槭树下家的温馨和美,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美好情感。 3.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突出了孩子笑声的清脆和圆润。 4.结合文章内容来谈“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爱而又快乐;物我和谐而又美好”。【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细读文章,明确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①~⑥自然段描述出各种的声音,及描绘出各种声音的特点。回答此题,细读文章,进行提炼概括即可。在概括声音特点时要抓住描写声音的形容词。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及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细读文章,明确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第11自然段集中描绘出了槭树的四季生长情态,从此段中进行提炼即可。作者借描绘槭树的生长,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由此提炼即可。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句子分析其效果。“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一句,把“清脆和圆润的笑声”,比喻为“荷叶上的露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笑声的清脆、圆润,写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由此分析即可。点睛: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4.试题分析:文章考查对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善于从文章中提炼出抒发情感的句子,即把握抒情和议论的句子。如“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极丰盈的美”“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描绘出平凡的温馨生活,家人之间的温情,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由此归纳提炼答案即可。5.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 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 6.可惜那首歌唱的不是自己的家乡,可惜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 7.四个反问句,也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我”第一次见到心中的“燕子”时的欣喜和激动。肯定的语气一句比一句强烈,感情也一句比一句浓烈。 8.作者从小就远离故乡,“燕子”早已成为故乡的一种象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自己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需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精炼。文章写了两个美丽的错误,一个是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另一个是“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而文章的主题是为了表达“我们”远在他乡的孤寂,对家乡的思念。所以这些错误的美丽就在于它们给了“我们”安慰,排解了“我们”的乡愁。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作答时,需要正确理解词语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文本的主旨来分析其句中含义。根据“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可知父亲可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那首歌唱得不是自己的家乡,二是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居然听错了。7.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赏析,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内容上,连用四个问句,表现了作者看到燕子内心的震撼。在结构上引出本文的第二件主要事件:“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散文的最后一段一般会用抒情或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主旨。本文主旨就蕴含在最后一段当中,在作者心中,燕子就是家乡的象征,寄托了作者的乡情,作者既忘不掉这燕子,更忘不掉燕子代表的家乡。9.排比,其作用是突出强调“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丈夫的突然出现带来了噩耗,增强了语势。 10. (2)今年五月,我失去了母亲,回不了原来的家。 (3)五月以后,我在母亲的墓前遥想、追寻 11.D 12.疑问句式,引起读者思考,问而不答,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两个“多远”反复使用,强调了对母亲来说,回到故乡的曲折和困难,故乡是母亲的精神寄托,而母亲至死也没有回去,暗示母亲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乡之情的感慨和理解;同时,这条路又是指自己和母亲再也不能回到从前,再也不能获得和母亲重新在一起的机会,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愧疚和遗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意思相近即可)【解析】9.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续用三个“正……”,写出了丈夫的行为的反常,突出强调了“我”对于母亲的去世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10.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在这篇文章中,有着明显的标志着结构的词语“八岁还是九岁的那年”“今年五月三日的这一天”“五月终于过去了”。学生可以根据时间词划分段落,进行事件的概括。今年五月,没有一点预兆,“我”失去了母亲,回不了有母亲的原来的家。五月以后,“我”在母亲的墓前遥想“我”回不了原来的家,而母亲也回不了自己的故乡。11.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D从“乡关路远,归梦难圆。而此刻;要经过生死的界限,要在终于长眠在温热的南国岛屿上之后,我们的母亲才能重新再回到她的土地上去了吧”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不仅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故选D。12.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内容上:母亲去世了,我永远失去了她,失去了“我”的精神寄托。而自己却没有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好好陪陪母亲,表达作者的后悔。母亲远离深爱的故乡,故乡是母亲的精神寄托。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向往、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形式上:连词“而”是对上文的语义的转折。“多远多远”是重叠,强调回故乡之路的漫长遥远。疑问句式的运用(或反问的修辞方法),表达对故乡的向往与追寻。语言风格含蓄隽永意味深长。13.(1)外婆为“我”洗晒拖鞋。 (2)收藏外婆给“我”的戒指、给“我”做的小棉袄;外婆洗过的破旧拖鞋舍不得丢掉。(或:收藏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 14.因为这双拖鞋是外婆的慈爱的见证,它带给“我”从前温暖(或:美好)的回忆,寄托了“我”对外婆的思念。(意对即可) 15.(1)“嚣张”在文中指因兴奋而没有限制,写出了“我”在外婆面前不拘小节、放肆的样子,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和外婆关系很亲密。 (2)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外婆的慈祥,让人体验到那种温暖的感觉。 16.外婆的关爱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但随着外婆的去世和时光的流逝,这一切都只存在于回忆中了,也表达了“我”对失去外婆的悲痛之情。【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时,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总结故事的关键情节。(1)文章主要讲述了外婆帮“我”洗拖鞋这件事,刻画了外婆宠爱孩子,无私又慈爱的形象。(2)文章第⑦段,外婆去世后,“我”把“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表现了“我”对外婆的怀念和不舍。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对表达情感和推动叙事有什么作用。一双普通的拖鞋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是因为它寄托了作者儿时的温暖回忆,外婆十分宠爱作者,每次上山都会帮“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甚至放到床前;因此作者穿这双鞋时感到了温暖和舒适,这双鞋是外婆慈爱和呵护的见证。在外婆去世后,“我”妥善地收藏着这双鞋,因为它寄托着对外婆的思念。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记叙文写作特色的把握和对描写手法的判断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关键词语和描写手法的作用。(1)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放学回到自己家中,发现鞋子被洗干净拿出去晒时的兴奋,作者在外婆面前不拘小节,因为有人疼爱而更加放肆的有恃无恐,从中可以看出和外婆的关系非常亲密。(2)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外婆看到我时的“摇扇子”“笑”体现了她的放松和慈祥,对于孩子的宠爱,而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发现鞋子很脏时便对孩子横加指责,也让读者体验到老人身上散发出的温暖和现世安稳的感觉。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点睛: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本分析结尾句在内容上的含义和结构上的作用。文章最后一句,怅然的叹息,外婆的温柔和关爱一去不返,体现了外婆的关爱带给作者的童年无尽的温暖和幸福,但随着外婆的去世和时光的流失,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只有回忆和仅有的收藏能帮我缅怀逝去的回忆,表达我深沉的悲伤和对外婆深切的思念。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