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许春樵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许春樵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许春樵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清源山中的藤和树
许春樵
①深秋了,窗外阳光依旧猛烈。单衣薄衫一车人,有戴墨镜的,有套短袖T恤的,还有手里抓着折叠纸扇的,扇子不是做样子的,隔一时半会就扇上一气。一早从县城进山,也就八点多,中巴车空调的风口呼呼地吐着冷气,功率拉满了的冷气声盖住了车内的背景音乐。
②要去的山叫清源山。
③下车,脚一落地,却是换了人间,恍惚中如同季节穿越。
④一股凉风汹涌扑面,风从山里漫过来,席卷着树叶和水的气息,夹带着细若游丝的寒意,无孔不入。沿山道拾级而上,风在半山腰摆脱了一半的遮挡与羁绊,更凉了,是那种尖锐的凉,透骨的冷,停步歇脚,竟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颤。抬眼见绿色苍莽中有树叶黄了,有树叶红了,这才意识到,节令真的来到了深秋,可青阳的秋天不在城里,在清源山中。
⑤【A】无疑是清源山的空气、阳光、风、溪水、树叶还原了季节的真实,走进清源山,也就走进了自然,走进了朝思暮想的心灵栖居地。
⑥【B】而清源山中,除了不得不修的栈道、石阶,沿途的灌木、乔木、藤茎、杂草、枯石,错综复杂地纠缠堆叠在一起,有些乱,有些野,有些荒,俨然几千年如一日,从来就没人碰过,也没人动过,看到有树枝晃动和树叶飘落,听着耳边川流不息的风声,瞬间心领神会,清源山这莽莽苍苍的原生态,只有风动过,日月星光碰过。
⑦【C】上山的石径狭窄,参天树木在头顶上方合围,天空被茂密的枝叶挤占,漏进来的阳光落在中午时分的石阶上斑驳却清晰。往上,山势愈高,风愈大,山中景色愈加奇特,清源山最奇特的景观在石径两边的深山老林里,一入眼帘,惊世骇俗。路两边源源不断的藤和树缠绕在一起,藤嵌进了树中,树吞噬了藤的躯干,藤和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路上到处都是藤和树的无休无止的纠缠,拆不开,掐不断,缠得你死我活。
⑧油麻藤在其他地方是藤,在清源山里是树。
⑨一座山,就像一个手艺人,要有独门绝活。如果黄山有迎客松的话,清源山就是常春油麻藤,藤很普通,但在清源山却独具诱惑。上山途中比比皆是毛竹粗、碗口粗的油麻藤,油麻藤扭曲着身子,一贴近树身,就触电似的箍紧了松树、栎树、枫树,藤和树像是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又像是彼此角力、以命相搏,最终在不分胜负中,同生共死。
⑩油麻藤没有树的粗大壮实,却将树从上到下五花大绑,在88级天阶的溶洞口,一株比碗口还要粗的油麻藤将一棵老松树捆绑结实后,从树顶处蹿跳到另一棵枫树树干上,拦腰将枫树缠死,且一直缠到了树梢。油麻藤一挑俩,弯弯绕绕,一路死缠烂打,愣是将两棵老树缠得不能动弹。哪来那么大的力量?随行的讲解员告诉我,油麻藤最长能长到25米,藤长成碗口粗的树,是几十年,还是几百年,没人考证过,但确是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站在阳光漏洞百出的树荫下,情不自禁地冒出了藤一样腾挪跌宕的念头,藤以树平等的姿态与树结缘,是藤侵略了树,还是树征服了藤;是藤以卵击石,还是树倚强凌弱;是藤战胜了树,还是树毁灭了藤。藤和树是一对势不两立的仇人,抑或是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想象纷至沓来,直到许多天后,也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隐喻和象征,都对,都不对。
每年栀子花开的时节,油麻藤也开花了,通常见到的油麻藤枝干裸露,骨瘦如柴,而花却无比鲜艳,紫色、红色的花密集地裹挟在枝干四周,一团团,一簇簇,远看像挂满了一串串熟透了的葡萄,走近了看花形像张开翅膀的小鸟,一只只紫色的小鸟歇在藤干上,等待一声命令,就会飞向蓝天。油麻藤花瓣紫色里透了些许的白、些许黄、些许红,艳丽而丰富,妖娆而清雅。秋天油麻藤结果,果实可以榨油、可以药用,但没有人来采摘。酉华镇文旅讲解员说:清源山不修边幅,是保持住了山的原汁原味,野茶、野花、野藤、野树、野草,在清源山野了几千年,没有人干预,没有人修改,没有人想着改变它们的面貌和性质。这是对自然的一份敬畏,对山的一种景仰,这里留下了绿水青山,还留下了天人合一的梦想。
记住一个地方,往往记住的是一个细节,也许是一条古街、一座牌楼、一条溪流、一座山峰、一片湖水、一棵树;记住清源山,是从记住一根油麻藤开始的。
(选自《新安晚报》2023年12月15日,有删改)
1.把下面句子还原文中,确切的位置是( )
在过度旅游开发的名山大川中,原生态被大幅度篡改。
A.【A】 B.【B】 C.【C】
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藤和树是一对势不两立的仇人,抑或是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
3.文中两次插入了讲解员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4.文章标题“清源山中的藤和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门前的那条河
许春樵
①河不大,雨季河里水大。水流乱窜,就窜出了大大小小的河湾。
②河湾里是一汪活水,水边长满了水柳、芦苇、菖蒲、龙须草、水葫芦……有些杂,有些乱,有些野。春风一起,空气中四处弥漫水的味道,我闻到的却是鱼腥味。父亲说是的,河里的鱼冬眠了好几个月,全都醒了,昼夜闹腾个不停。
③少年的我对河的记忆是:河里有鱼。
④乡下岁月安静,推开门就看见河,没上过心。十岁前,我都不晓得河叫什么名字,只晓得河里有鱼,有船,上游三里,有一座摇摇晃晃的木桥。夏天涨水季节,河水泛滥,湾里的大水漫过稻田、缓坡、土地庙,一步步向村庄逼近。傍晚,村巷里晃悠出一串光着膀子、打着赤脚、拎着鱼篓的少年,他们去河边抓鱼,鱼贯而出的孩子中,就有我。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漏出来,天地间回荡着喧哗的水声。潜伏水底的鱼在水声的诱惑下,成群结队地逆水而上。小溪中、水沟里、田埂中,鱼挨着鱼,鱼叠着鱼,密密麻麻,那是鱼在戏水。戏水鱼昂着脑袋往前拱,拱不动,就扭着身子,嘴里吐水泡,大口地喘气。
⑤小小少年比鱼还兴奋,先跳下小溪、河沟的,随手抓起鱼抛向慢一步的伙伴。等到都跳下来,鱼在空中飞过一道道跳跃的弧线,砸到身上又反弹到水沟里,重新混入了赤裸的鱼群中。水沟里打鱼仗相当于雪地上打雪仗,开心!
⑥戏水的大多是鲫鱼,也有少量黑鱼、白丝鱼、汪丫鱼,都不大,三四两到一斤左右。鱼大,身子就重,贴地逆水而上,难度大;太小,向前挤,力量就不够,也少见。偶尔还可见到极少耐力较好的马蹄鳖、泥鳅混迹其中。雨季是鱼的季节,满世界都是鱼,与其说我们是去抓鱼,还不如说是捡鱼,像捡稻穗般随意,不到一顿饭工夫,鱼篓里就满了。我个头小,比鱼篓高不了多少,背不动,倒掉十几条,这才回了家。
⑦绿荫深处,村庄上空陆续升起炊烟,黄昏里的暮霭一步步围过去,潮湿的炊烟和稠密的暮霭混在一起,天空被压低了。一身泥水进屋,背回来二十多斤活鱼,跟背回来一篓子猪草一样平常。母亲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搓手:“煮这么多鱼,要多少油呀!”
⑧有个夏天,我想靠钓鳝鱼买一双塑料凉鞋。在河湾里钓了两个月,才钓了七八条。钓钩是自己做的,下钩的位置也没找准,凭感觉、随兴趣,任意垂钓。岸边沟坎坡埂,底部光滑的洞口,里面住的不是鳝鱼,就是蛇。蛇不吃蚯蚓,咬钩的一定是黄鳝。要是洞口有不规则齿印,里面住的不是螃蟹,就是乌龟。等我稍微明白了一点钓鳝鱼的技术时,暑假都已结束了。
⑨但那个夏天我还是有了一双凉鞋,是父亲用卖鳝鱼的钱买的。广播里说那一年第十四号台风从舟山群岛登陆,正以每小时一百六十公里的速度移动。第二天一早,台风裹挟着暴雨,铺天盖地将老家的村子和河流卷了个天昏地暗。一天一夜后,风停雨歇,但河水泛滥,大部分稻田被洪水抹平。没淹的稻田里,水稻齐齐倒伏在了水里。就在这天晚上,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河湾里抓鳝鱼。天黑之后,四周是蛙声、鹧鸪声、知了声。我背着鱼篓,父亲手里攥着一把烧灶用的火钳,弟弟举着一个火把。火把是一捆稻草浇上柴油,冒着油烟的火光照亮了水草下和稻秧间。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出洞的鳝鱼,趴在水草、稻秧的缝隙里,一动不动。父亲支开火钳,夹起鳝鱼,很轻松地扔进篓子里。这与日常鳝鱼的狡猾和凶猛判若水火。鳝鱼没戏水鱼那么多,可一晚上,我们父子仨抓了足有二十斤。第二天,父亲将筷子细的小鳝鱼拣下喂鸭,留十几条中等的家里吃,剩下大的到县城卖了八块多钱,给我买了凉鞋。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我也没明白,为什么暴雨后的鳝鱼在光线下那般呆滞、迟钝。是火光让鳝鱼失明,是风暴让鳝鱼受了惊吓,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⑩有时候半夜梦醒,我常常会想起老家河里的鱼,想起结伴在清澈的河里游水、扎猛子,想起没学成的钓鳝鱼手艺。我还想起小学五年级时,读了第一本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流落荒岛的传奇故事让我整整一个夏天处于梦游状态。我一心想着如何从家门口的那条河出发,一直漂流到鲁滨逊的岛上去,那个由文字编织的梦幻世界太神奇了。
十七岁,我终于从家门前那条河出发了,去很远的地方读大学,放弃了河边抓鱼的手艺,锤炼了推敲文字的手艺,并且一直乐在其中。河边出生,吃着河鱼长大,又被河带向远方,我告诉没抓过鱼的儿子,带我去远方的河叫王桥河。王桥河起源横山,自西向东跌宕而下,历五座水库,蜿蜒四十里,经洋湖入高邮湖,然后流到长江,直奔大海。
如今河边的少年都到县城读书了,家也搬到城里,河边的水草和鱼成了父辈们的往事。我在城里看好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想让晚年的父亲享受城市生活,父亲只说了两个字:“不去!”于是,我在老家地基上翻建了一栋房子,站在二楼,王桥河就在眼前。我仿佛看到少年的我正光着脚、踩着一片泥泞,跟着一帮小伙伴去河边抓鱼。打开窗户,空气中扑面而来的是鱼腥味混合着青草与水稻的气息,与小时候一模一样。这时候,我终于悟出了:人生就是一条河,这不仅仅是比喻,而是说,河流常常也是人生旅程的一个地标。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9日第20版有删减)
(1)作者按时间顺序,围绕家门前的河写了哪些事情?
(2)文中的父亲作者着墨不多,点到为止,忽隐忽现,但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特别重要,请分析父亲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3)说说文章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4)作者在结尾处写到:“这时候,我终于悟出了:人生就是一条河,这不仅仅是比喻,而是说,河流常常也是人生旅程的一个地标。”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大地风华”栏目推出“家乡的那条河”系列作品,抒写流动的歌谣,抒发荡漾心中的山河诗意。本文成功入选该栏目,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河,或许是“小河淌水清悠悠”,或许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那条河,或许奔腾不息,或许潺潺流淌,默默润泽大地,也悄然流过心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倾听湖水的声音
许春樵
①黄昏降临时,暮霭悄悄地四面合围,两座山的豁口挽留了湖面上最后一抹晚霞,粼粼波光如同细碎的金子一直铺到了视线的尽头。这时候,太平湖的湖水异常安静,能感觉到湖底的鱼全都憋住了呼吸,游弋的姿势戛然而止。湖边漫步的游客都不说话了,是怕大声说话的声音碰碎了无边的静穆,抑或是被这天地造化惊得哑口无言。
②这个夜晚临水而居。
③晚上喝了不少酒,可躺在湖滨别墅松软而适合睡眠的床上,竟睡意全无。夜色抹平了窗外的山水,可太平湖的山水却突破夜色的重围扑面而来。我看见了茶树上一叶尖芽悄无声息地绽放在湿润的夜露中,潜滋暗长的薄雾反复缭绕于茶树的四周。“猴魁”就这样在无形中得天地之精华,成为第二天早上客人品茗的光荣和梦想。推开窗户,一股清甜而滋润的水汽漫进屋内,大口大口地呼吸了几个来回,神清气爽,酒意全消。子夜的兴奋是被酒精煽动的,是被氧离子激活的。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想寻找山水气息的来路和轨迹,那当然是徒劳的。夜幕下山水沉默于无形,相互厮守,几万年如一日。只看见天上的星星在固定的位置上闪烁着有限的清辉,没有风的夜里,湖水纹丝不动。
④也没有一点声音。太平湖之夜静得有些虚无,从城市尾随而来的满腹噪杂和喧嚣在四周弥漫的寂静中慢慢( ),直至了无痕迹。人是可以被自然重新塑造的,一个与山水有缘的人在此会( )掉内心的杂质和不洁。城市的欲望与世俗理想( )了人的天性,( )了人与山水之间的默契,无家可归的荷尔德林找不到归家的路。这个深夜,我想到了荷尔德林。如果在太平湖边写《归家》,会是什么样子。夜晚的想象无边无际,湖水在我近在咫尺的窗外,只做暗示,不做解释。
⑤太平湖的清晨比别的地方来得更早。黛青色的天空刚刚吐白,白鹭洲上就有了第一声鸟叫,等到百鸟闹林的时候,太阳就从山的那一边升起来了,太平湖大白于天下,渐渐有了些喧响。比太阳更早来到太平湖的是三三两两的游客。太平湖水底下卧躺着广阳古城。游客漫步湖边,这座卧底古城勾起了游客们往事如烟的想象,散落于岸边和浅滩处古窑废墟的旧陶残瓦上还原出汉代以来的历史记忆。广阳是中国最早的陶都之一,早起的游客们捡起随处可见的秦砖汉瓦的残片,如同捡起了错综复杂的历史。迎着阳光从不同角度反复玩味,居然有一种金砖玉瓦的幻觉。这当然不真实,可游客们却喜出望外。这时候,童心和天性得到了真实的流露,旧陶残片的本身已经不重要了。
⑥像是被太平湖水漂洗过一样,这里四月的春光纯净而透明。出湖的时候,游艇在水面上犁出一道道雪白的浪花。而湖水实际上是碧青色的,在绿树青山的背景下,纯净的阳光和清澈的湖水遥相呼应,共同创作了一幅“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人间诗画。
⑦站在八卦岛太平古城的牌坊下,你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游客,而是一个朝圣者,太平湖的山与水带给你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神圣的家园。
⑧在太平湖游艇上,我自始至终不敢将一星烟灰弹落到湖里。
(选自《黄山日报》)【注】荷尔德林:德国著名诗人。海德格尔曾引用荷尔德林的一句著名的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来表达他对人的存在本质的理解。
6.第④自然段括号中依次所填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稀释 过滤 修改 割裂 B.过滤 稀释 割裂 修改
C.稀释 修改 割裂 过滤 D.过滤 修改 稀释 割裂
7.请说出第①段中“湖边漫步的游客都不说话了”的原因。
8.按照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两座山的豁口挽留了湖面上最后一抹晚霞,粼粼波光如同细碎的金子一直铺到了视线的尽头。(从修辞的角度)
(2)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想寻找山水气息的来路和轨迹,那当然是徒劳的。(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9.“这个深夜,我想到了荷尔德林。”请揣测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10.为什么说“你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游客,而是一个朝圣者”?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贵州之贵
许春樵
①时光倒流两亿年,贵州一片汪洋,又历经亿万年的地壳板块撞击、挤压、切割,从海底托起了沟壑纵横、犬牙交错的山峰、岩崖和陆地,在湿漉漉的光线里,动物、植物和人陆续在这片空旷的土地上进化、繁衍、生存,以人为坐标的贵州,竟早于五六十万年前,很难描摹那时这块土地上的人是怎样的相貌和表情,但有考古成果和史料言之凿凿地说,这里是中华古人类的发祥地。果真如此,从大海里冒出来的这片土地,无中生有,横空出世,因神奇而贵重,因人迹而珍贵。这神奇与珍贵,催促着我踏上了探寻“贵州之贵”的旅程。
②首站,我直抵黔东铜仁,登临梵净山。坐缆车穿云破雾后,再沿陡峭栈道攀援而上。走过许多名山大川,天下所有的山都有相似之处,比如山坡、山尖,而梵净山没有。红云金顶,像是双子擎天巨柱,赫然独立,直插天空,自下而上如刀砍斧劈一般,棱角分明地矗立在茫茫天际间。金顶被远古造化一分为二,栈桥链接,顶部平坦,2300多米的高空,建了释迦、弥勒两座大殿,明代以来,香火不断。立于金顶栈桥,山无坡,顶无尖,空中寺庙,云端香火,俯瞰脚下叠石向天,石峰如林,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没见过这样的山,不说“登梵净山天下无山”,说“梵净山是山的孤品”,理由相当充分。以黔金丝猴为代表的2000多种动物和千万年前的2000多种物种,补充注解着梵净山无法替代的唯一性。明万历神宗手书《敕赐碑》,一口咬定梵净山“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这应当是为“贵州之贵”的最早描述。
③下山途中,云雾深处偶遇云舍村,遂停车探访。梵净山脚下这片土地早已远离了土地和乡村的传统印记,如果不是村口“中国土家第一村”的牌坊,你会以为走进的是花园式、公园化的旅游度假中心。给她命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可以加挂一个“中国神秘自然名村”的牌子。村中有条龙塘河,从村东山脚下神龙潭深处的地下暗河中冒出来,到村南头的山岩下突然消失,我循着潺潺水声,试图追踪这800米短河的源头与尽头,目睹它从神龙潭幽深的暗河汩汩涌出,又在村南山岩下倏然隐没于喀斯特的“漏洞”之中,真正见识了这“来无影,去无踪”的河流。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世上最短的一条河,一个村庄自始至终独自拥有一条河流,云舍村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④见过人间千万条河流,见不到云舍的龙塘河。
⑤行程转向黔东南,只为赴一场从江侗族大歌的盛会。在这里,我见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无伴奏合唱“万人侗族大歌”,不是合唱团,而是“合唱旅”“合唱师”“合唱军”。侗族大歌的广场舞台根本站不下,演员从台上一直延伸到台下观众席里,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边。听当地文旅部门介绍,舞台太小,“万人侗族大歌”实际出场3000人,唱大歌最小的孩子只有3岁。歌声开始,无伴奏的歌声惊天裂帛,响彻云霄。在现场,你感受到的不是夜色笼罩了天空,而是歌声湮没了天空,万人大歌整齐划一,如出一辙,却没有指挥,没有领唱。这成千上万人的多声部是如何清晰配合起来的,简直不可思议!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不是用声音配合,而是用心在交流,心与心高度默契,指挥就不需要了。
⑥目瞪口呆的同时,脑子里跳出了一个字,贵州的“贵”。
⑦北上黔北,我被引入湄潭县无垠的茶海。车行丘陵,忽见绿浪滔天,连绵起伏直至天际。置身其中,人如同一片茶叶,微茫而渺小,一阵风趟过,人就融化到了绿色的空气中。这就是湄潭县“湄潭翠芽”“遵义红”的茶叶基地。在老家皖南大山里见过数不清的茶园,但没见过这么大的茶园,60万亩,一片碧绿的浩瀚汪洋,县里领导告诉我,湄潭是“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坐稳了“中国茶叶第一县”的头把交椅。县城的茶文化博物馆里,看到了湄潭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筛茶机、烘干机、炒茶机,看上去傻大笨粗的铁家伙,可都是当年全国领先的高科技,那些锈迹斑斑的机械注解着湄潭茶叶的骄傲与历史的荣光。晚饭后,主人邀请同登矗立在山顶上的“天下第一壶”,48米高的茶壶,巨无霸,抵十几层楼,坐了两次电梯,进入茶壶,壶中没有茶汤,有的是茶叶的历史和文化展览,这个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壶”与仁怀茅台镇“天下第一瓶” 相呼应,联手炫酷“贵州之贵”。离开湄潭那天,翻阅采风手册,赫然见湄潭60万亩茶场是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当年“红茶碎”经驼峰航线和中缅公路出口换回了抗日紧缺的枪炮子弹、药品与机械设备,一片叶子和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湄潭人说起往事,兴奋的表情里有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⑧又回到铜仁,步入中南门古城,看着明清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青砖灰瓦、石板街巷,恍惚间竟似穿越回了徽州屯溪老街,黔地竞深藏着如此完整的徽派建筑群,时空在此奇妙交融。转而南下兴义,闯入万峰林,同时也走进了“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峰林200多公里长,30至50公里宽,仅兴义境内面积就有2000多平方公里。这里的峰林像黔西南大地上种植的庄稼一样稠密,峰林像玉米、高粱一样呈现出丰收在望的永久景象,而绝版的“双乳峰”,逼真还原,如鬼斧神工。
⑨为亲睹世界之巅的桥梁,我专程绕行至北盘江大桥。战战兢兢踏上桥面,低头望去,556.4米的深渊令人目眩。它不是中国第一高桥,而是世界第一,斜拉桥拉住一道红色钢梁穿过幽深峡谷,抹平了万丈天堑。峡谷深渊升上阵阵凉气,凉气里夹杂着水气,层林尽染,秋色正浓,站在桥上,诗情画意中,却是腿脚虚软,惊得不敢喘气。“惊并快乐着”与“痛并快乐着”在这里是一样的心理体验。
⑩行程的华彩,留给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夜色。抵达时已近黄昏,千家吊脚楼依山层叠,灯火次第点亮,宛如繁星洒落山间。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村寨,也像一座城市,袅袅炊烟里缭绕着鸡鸣犬吠的声音,古寨太多,随便挪一个到我老家江淮之间,肯定会风景这边独好。古寨最有名的不是少数民族的建筑和服饰,而是超出你想象力的地域风情。
贵州是一本浩瀚博大的书,用很多年时间,去探索和破译贵州之贵,依旧蜻蜓点水,似是而非,要真正领悟到位,看来还得要打开书页,走进贵州的字里行间。
(选自《贵阳晚报》2025年5月30日,有删改)
学校旅行社团计划根据《贵州之贵》文本制作《“贵”之旅深度游手册》,请你作为编辑完成以下任务。
11.任务一:绘制作者游踪图。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补全游览路线图中的景点名称和核心景观。
A B C D
12.任务二:重绘心灵游踪图。同学们发现作者没有按空间顺序行文,请你找出对其分析不合理的一项( )
A.全文以“破译贵州之贵”为主题,将自然奇观(如梵净山)、人文遗产(如侗族大歌)、历史记忆(如湄潭茶场抗战史)、现代工程(如北盘江大桥)等内容划分为独立板块,不需要用地理路线组织全文。
B.打破地理顺序能模拟真实旅行的随机性和探索感,如“下山偶遇云舍村”“专程绕行北盘江大桥”,增强现场代入感。让贵州的魅力以更鲜活的方式冲击读者认知,引发对“贵州之贵”的好奇与思考。
C.本文与《登勃朗峰》均立足“自然+人文”,聚焦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如登临“天下第一壶”“万人侗族大歌”“车夫狂野驾车下山”),通过内容切换展现目的地多元魅力,而非依赖空间移动连贯性。
D.作者以“情绪变化”为隐性线索,从梵净山的兴奋到云舍村的好奇,从万人侗歌的诧异到湄潭的沉思,从北盘江桥的惊险到西江苗寨的陶醉,形成完整的情感递进链条,使空间转换服从情绪表达。
13.任务三:评价景点推荐词。下面这则景点推荐词,小语认为达不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
推荐词:梵净山形成于10亿年前,主峰海拔2300米,山顶的释迦、弥勒二殿建于明代,至今保存完好。
14.任务四:撰写手册总结语。仿照示例,根据文本内容补充总结语,体现“贵州之贵”的内涵。
示例:贵州之贵,贵在梵净山如“双子擎天巨柱”般直插云霄的孤绝,那是大自然用亿万年刻刀雕琢的地质史诗。
贵州之贵,贵在 ,那是 。
答案
1.B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藤和树比作“一对势不两立的仇人”和“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两者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赖的关系。 3.第一次插入讲解员的话,交代了油麻藤顽强的生命力,引出了对藤和树的思考和想象。第二次插入讲解员的话,既交代了没有人采摘油麻藤果实的原因,也肯定了当地人对清源山生态的严格保护。 4.(1)清源山中的藤和树保持了原生态,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一份敬畏,对山的一种景仰。(2)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常春油麻藤是清源山的特色。(3)清源山中的藤和树像是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又像是彼此角力、以命相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分析】1.本题考查语句还原。
根据语句“在过度旅游开发的名山大川中,原生态被大幅度篡改”意思是在过度旅游开发的名山大川中,原生态被大幅度篡改,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特点,结合⑥段“而清源山中,除了不得不修的栈道、石阶,沿途的灌木、乔木、藤茎、杂草、枯石,错综复杂地纠缠堆叠在一起,有些乱,有些野,有些荒,俨然几千年如一日,从来就没人碰过,也没人动过,看到有树枝晃动和树叶飘落,听着耳边川流不息的风声,瞬间心领神会”可知,通过对比,可以突出清源山的原始风味和特点。
故应放在B处。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
⑩段画线句“藤和树是一对势不两立的仇人,抑或是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把藤和树比作“一对势不两立的仇人”和“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两者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赖的关系。
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第一处,根据⑩段“随行的讲解员告诉我,油麻藤最长能长到25米,藤长成碗口粗的树,是几十年,还是几百年,没人考证过,但确是随心所欲,左右逢源”交代了油麻藤的长势,结合本段下文“站在阳光漏洞百出的树荫下,情不自禁地冒出了藤一样腾挪跌宕的念头,藤以树平等的姿态与树结缘,是藤侵略了树,还是树征服了藤……想象纷至沓来,直到许多天后,也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隐喻和象征,都对,都不对”可知,表现了油麻藤顽强的生命力,引出了对藤和树的思考和想象。
第二处,根据 段“酉华镇文旅讲解员说:清源山不修边幅,是保持住了山的原汁原味,野茶、野花、野藤、野树、野草,在清源山野了几千年,没有人干预,没有人修改,没有人想着改变它们的面貌和性质”可知,交代了没有人采摘油麻藤果实的原因,结合上文“ 油麻藤花瓣紫色里透了些许的白、些许黄、些许红,艳丽而丰富,妖娆而清雅。秋天油麻藤结果,果实可以榨油、可以药用,但没有人来采摘”可知,肯定了当地人对清源山生态的严格保护。
4.本题考查题目理解。
根据 段“秋天油麻藤结果,果实可以榨油、可以药用,但没有人来采摘……这是对自然的一份敬畏,对山的一种景仰,这里留下了绿水青山,还留下了天人合一的梦想”可知,清源山中的藤和树保持了原生态,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一份敬畏,对山的一种景仰。
根据⑨段“一座山,就像一个手艺人,要有独门绝活。如果黄山有迎客松的话,清源山就是常春油麻藤,藤很普通,但在清源山却独具诱惑”可知,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常春油麻藤是清源山的特色。
根据⑨段“上山途中比比皆是毛竹粗、碗口粗的油麻藤,油麻藤扭曲着身子,一贴近树身,就触电似的箍紧了松树、栎树、枫树,藤和树像是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又像是彼此角力、以命相搏,最终在不分胜负中,同生共死”和⑩段“藤以树平等的姿态与树结缘,是藤侵略了树,还是树征服了藤;是藤以卵击石,还是树倚强凌弱;是藤战胜了树,还是树毁灭了藤。藤和树是一对势不两立的仇人,抑或是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可知,清源山中的藤和树像是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又像是彼此角力、以命相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5.(1)①小时候在河里抓鱼、戏水的情景;
②夏天在河里钓鳝鱼,用卖鳝鱼的钱买凉鞋;
③十七岁离开家乡去远方读大学;
④如今翻建房子,让父亲在家乡安享晚年。
(2)①父亲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补充了“我”对河的回忆;
②展现父亲对孩子的爱,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我”离开家乡,放弃抓鱼手艺,锤炼推敲文字的手艺作铺垫。
(3)第10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家门前那条河的回忆,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作者在结尾处表达了对人生和河流的感悟,认为人生就像一条河流,不仅仅是一个比喻,而是说河流常常也是人生旅程的一个地标。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像河流一样,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意义,而河流也代表着家乡的记忆和情感。就像作者心中的那条王桥河,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和人生旅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人生中的每个阶段,也要珍视我们心中的那条河流,它代表着我们的家乡和情感。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概括。
根据第④段“十岁前,我都不晓得河叫什么名字,只晓得河里有鱼,有船,上游三里,有一座摇摇晃晃的木桥。夏天涨水季节,河水泛滥,湾里的大水漫过稻田、缓坡、土地庙,一步步向村庄逼近。傍晚,村巷里晃悠出一串光着膀子、打着赤脚、拎着鱼篓的少年,他们去河边抓鱼,鱼贯而出的孩子中,就有我”可知,“我”小时候不知道河的名字,只知道河里有鱼,夏天涨水季节,我和伙伴们去河里抓鱼、戏水,故可概括为:小时候在河里抓鱼、戏水的情景;
根据第⑧段“有个夏天,我想靠钓鳝鱼买一双塑料凉鞋。在河湾里钓了两个月,才钓了七八条”,第⑨段“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河湾里抓鳝鱼”“父亲将筷子细的小鳝鱼拣下喂鸭,留十几条中等的家里吃,剩下大的到县城卖了八块多钱,给我买了凉鞋”可知,有个夏天,父亲带我和弟弟钓鳝鱼,并靠卖鳝鱼的钱给我买了一双凉鞋。故可概括为:夏天在河里钓鳝鱼,用卖鳝鱼的钱买凉鞋;
根据第 段“十七岁,我终于从家门前那条河出发了,去很远的地方读大学,放弃了河边抓鱼的手艺,锤炼了推敲文字的手艺,并且一直乐在其中”可知,十七岁,我离开家乡去很远的地方读大学,并锤炼了写作的技能;故可概括为:十七岁离开家乡去远方读大学;
根据第 段“我在城里看好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想让晚年的父亲享受城市生活,父亲只说了两个字:‘不去!’于是,我在老家地基上翻建了一栋房子,站在二楼,王桥河就在眼前”可知,如今,我想让父亲享受城市生活,父亲不同意,于是我翻建了家长的房子,让父亲在家乡安享晚年。故可概括为:如今翻建房子,让父亲在家乡安享晚年。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用。
根据第⑨段“但那个夏天我还是有了一双凉鞋,是父亲用卖鳝鱼的钱买的”“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河湾里抓鳝鱼”“父亲手里攥着一把烧灶用的火钳,弟弟举着一个火把。火把是一捆稻草浇上柴油,冒着油烟的火光照亮了水草下和稻秧间。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出洞的鳝鱼,趴在水草、稻秧的缝隙里,一动不动。父亲支开火钳,夹起鳝鱼,很轻松地扔进篓子里”“父亲将筷子细的小鳝鱼拣下喂鸭,留十几条中等的家里吃,剩下大的到县城卖了八块多钱,给我买了凉鞋”可知,“我”详细回忆了,小时候爸爸带我和弟弟去钓鳝鱼的过程,而且父亲用卖鳝鱼的钱给我买了一双凉鞋。父亲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补充了“我”对河的回忆;结合“父亲用卖鳝鱼的钱买的”“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河湾里抓鳝鱼”可知,父亲形象展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根据第 段“十七岁,我终于从家门前那条河出发了,去很远的地方读大学,放弃了河边抓鱼的手艺,锤炼了推敲文字的手艺,并且一直乐在其中”可知,下文写“我”离开家乡,放弃抓鱼手艺,锤炼推敲文字的手艺,上文写了父亲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作了铺垫,让文章衔接自然;
根据第 段“我在城里看好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想让晚年的父亲享受城市生活,父亲只说了两个字:‘不去!’于是,我在老家地基上翻建了一栋房子,站在二楼,王桥河就在眼前”可知,如今,我想让父亲享受城市生活,父亲不同意,于是我翻建了家长的房子,让父亲在家乡安享晚年。可见,父亲对家门前的“河”的依恋,对家乡的依恋,从而表达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因此写父亲的形象,也有利于文章主旨的表达。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根据第⑩段“有时候半夜梦醒,我常常会想起老家河里的鱼,想起结伴在清澈的河里游水、扎猛子,想起没学成的钓鳝鱼手艺……”,结合第④段“夏天涨水季节,河水泛滥,湾里的大水漫过稻田、缓坡、土地庙,一步步向村庄逼近。傍晚,村巷里晃悠出一串光着膀子、打着赤脚、拎着鱼篓的少年,他们去河边抓鱼,鱼贯而出的孩子中,就有我”,第⑤段“小小少年比鱼还兴奋,先跳下小溪、河沟的,随手抓起鱼抛向慢一步的伙伴”,第⑧段“有个夏天,我想靠钓鳝鱼买一双塑料凉鞋。在河湾里钓了两个月,才钓了七八条”“等我稍微明白了一点钓鳝鱼的技术时,暑假都已结束了”可知,第⑩段中“想起结伴在清澈的河里游水、扎猛子,想起没学成的钓鳝鱼手艺”,是承接上文的“我”对家门前那条河的回忆;
根据第 段“十七岁,我终于从家门前那条河出发了,去很远的地方读大学,放弃了河边抓鱼的手艺,锤炼了推敲文字的手艺,并且一直乐在其中”,第 段“我终于悟出了:人生就是一条河,这不仅仅是比喻,而是说,河流常常也是人生旅程的一个地标”可知,第⑩段“鲁滨逊流落荒岛的传奇故事让我整整一个夏天处于梦游状态。我一心想着如何从家门口的那条河出发,一直漂流到鲁滨逊的岛上去,那个由文字编织的梦幻世界太神奇了”中,提到了“文字编织的梦幻世界”是引出下文,“从家门前那条河出发了,去很远的地方读大学,放弃了河边抓鱼的手艺,锤炼了推敲文字的手艺,并且一直乐在其中”,从来引出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一条河。
故第⑩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本题考查结尾段的理解。
根据第③段“少年的我对河的记忆是:河里有鱼”,第⑥段“雨季是鱼的季节,满世界都是鱼,与其说我们是去抓鱼,还不如说是捡鱼,像捡稻穗般随意,不到一顿饭工夫,鱼篓里就满了”,第⑨段“但那个夏天我还是有了一双凉鞋,是父亲用卖鳝鱼的钱买的”第 段“十七岁,我终于从家门前那条河出发了,去很远的地方读大学,放弃了河边抓鱼的手艺,锤炼了推敲文字的手艺,并且一直乐在其中”可知,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回忆和意义。“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可以理解为,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风景和体验,就像河流中的不同河段,各有特色。
根据第 段“王桥河起源横山,自西向东跌宕而下,历五座水库,蜿蜒四十里,经洋湖入高邮湖,然后流到长江,直奔大海”可知,河流从起点出发,然后经历各种曲折,最终流向远方,汇入大海,实现目标。“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可以理解为,人生也像河流一样,有一个起点,然后经历各种曲折和挑战,最终流向远方,实现自己的价值。
根据第 段“如今河边的少年都到县城读书了,家也搬到城里,河边的水草和鱼成了父辈们的往事”“这时候,我终于悟出了:人生就是一条河,这不仅仅是比喻,而是说,河流常常也是人生旅程的一个地标”,结合链接材料“推出‘家乡的那条河’系列作品,抒写流动的歌谣,抒发荡漾心中的山河诗意。本文成功入选该栏目,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河”可知,“那条河”是家长的象征,承载着儿时的美好回忆,寄托着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河流在人生中常常是一个重要的地标,代表着我们的成长、回忆和情感,就像作者心中的那条王桥河,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和人生旅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人生中的每个阶段,也要珍视我们心中的那条河流,它代表着我们的家乡和情感。
6.A 7.太平湖的湖水异常安静,是怕大声说话的声音碰碎了无边的静穆,抑或是被这天地造化惊得哑口无言。 8.(1)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豁口”人格化,把“粼粼波光”比作“细碎的金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平湖黄昏降临时湖面风景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太平湖风景的喜爱之情。
(2)“徒劳”本义是“无益地耗费力气”。文中是指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想寻找山水气息的来路和轨迹,那是白费心力,突出了夜幕下太平湖山水沉默于无形,相互厮守,几万年如一日的特点。 9.太平湖夜晚的宁静可以让人过滤掉内心的杂质和不洁,恢复内心的宁静。如果荷尔德林在太平湖边写《归家》,他会找到心灵的家园,不会生发出“无家可归”之感。 10.(1)太平湖的山与水带给你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神圣的家园。(此要点必不可少)(2)因为太平湖的天地造化让人惊得哑口无言,无边的静穆让人敬畏;(3)因为人的内心的浮躁和喧嚣会在太平湖四周弥漫的寂静中消失;(4)因为游客的童心和天性可以在太平湖得到真实的流露;(5)因为太平湖“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画面让人感到心灵的和谐。
【导语】文章以细腻笔触描绘太平湖黄昏、夜晚与清晨之景,展现其静谧、纯净与神秘。湖水、山峦、茶树等自然元素交织,营造出“天人合一”意境。作者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以及对心灵家园的向往。文字优美,情感真挚,适合中学生阅读,能引导其感受自然之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6.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太平湖夜晚的寂静以及自然对人的影响,在选词时要紧扣这种氛围和语义逻辑。
第一空,“从城市尾随而来的满腹噪杂和喧嚣在四周弥漫的寂静中慢慢( )”,结合语境,噪杂和喧嚣在寂静中应是逐渐“稀释”,强调其慢慢变淡、消散,所以第一空填“稀释”。
第二空,“一个与山水有缘的人在此会( )掉内心的杂质和不洁”,“过滤”一词更能体现自然对人心杂念像过滤杂质一样进行去除,所以第二空填“过滤”。
第三空,“城市的欲望与世俗理想( )了人的天性”,这里表达城市的欲望与世俗理想对人的天性的改变,“修改”有改变、扭曲天性之意,所以第三空填“修改”。
第四空,“( )了人与山水之间的默契”,这里表达城市欲望等对人与山水默契的破坏,“割裂”能准确表达这种破坏关系,所以第四空填“割裂”。
故选A。
7.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第①段“这时候,太平湖的湖水异常安静,能感觉到湖底的鱼全都憋住了呼吸,游弋的姿势戛然而止”可知,此时太平湖整体氛围极度静谧,这种安静是如此纯粹和极致。
由第①段“湖边漫步的游客都不说话了,是怕大声说话的声音碰碎了无边的静穆”可知,游客们意识到大声说话可能会打破这来之不易的静穆,所以选择沉默来维护这份宁静。
由第①段“抑或是被这天地造化惊得哑口无言”可知,太平湖黄昏的美景堪称天地造化的杰作,其壮丽与静谧完美融合,游客们被这种自然之美深深震撼,以至于震惊到无法用言语表达。
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由第①段“两座山的豁口挽留了湖面上最后一抹晚霞,粼粼波光如同细碎的金子一直铺到了视线的尽头”可知,“挽留”一词将豁口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与动作;“如同细碎的金子”运用比喻,把粼粼波光比作金子。通过这两种修辞生动展现出太平湖黄昏湖面风景的美丽,进而表达出作者对太平湖风景的喜爱。
由第③段“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想寻找山水气息的来路和轨迹,那当然是徒劳的”可知,“徒劳”本意是无益地耗费力气,结合语境,这里说想寻找山水气息的来路和轨迹是白费力气,从侧面突出了夜幕下太平湖山水沉默于无形、相互厮守且万年如一日的特点。
9.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深度理解能力。
由第④段“也没有一点声音。太平湖之夜静得有些虚无,从城市尾随而来的满腹噪杂和喧嚣在四周弥漫的寂静中慢慢( ),直至了无痕迹”可知,太平湖的夜晚极其寂静,这种寂静能消除城市带来的喧嚣,让人的内心趋于平静。作者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联想到同样追求内心宁静的荷尔德林。
由第④段“人是可以被自然重新塑造的,一个与山水有缘的人在此会( )掉内心的杂质和不洁”可知,作者认为太平湖的自然环境有净化人心的力量。他会想到,如果荷尔德林来到这里,或许也能被自然重塑,过滤掉内心的纷扰。
由第④段“城市的欲望与世俗理想( )了人的天性,( )了人与山水之间的默契,无家可归的荷尔德林找不到归家的路”可知,作者深知城市生活对人的负面影响,荷尔德林正是被这种影响所困,才感到无家可归。而在太平湖的夜晚,作者看到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可能。
10.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由第④段“也没有一点声音。太平湖之夜静得有些虚无,从城市尾随而来的满腹噪杂和喧嚣在四周弥漫的寂静中慢慢(淡化相关状态),直至了无痕迹”可知,太平湖的寂静能净化人心,让来到这里的人内心浮躁和喧嚣消失,这种神圣感使游客不像普通游客。
由第⑤段“游客们却喜出望外。这时候,童心和天性得到了真实的流露,旧陶残片的本身已经不重要了”可知,在太平湖,游客童心和天性得以真实流露,这种心灵回归的状态如同朝圣。
由第⑥段“像是被太平湖水漂洗过一样……共同创作了一幅‘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人间诗画”可知,太平湖“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画面,营造出和谐神圣氛围,让人心灵得到洗礼。
由第⑦段“太平湖的山与水带给你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个家园,一个心灵的家园,一个神圣的家园”直接点明,太平湖给人带来的是心灵归宿,如同朝圣者找到神圣之地。
11. 核心景观A:龙塘河 核心景观B:明清徽派建筑群(徽派建筑) 核心景观C:天下第一壶 景点D:从江 12.D 13.答案示例:推荐词只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仅仅说明了梵净山的历史、高度及建筑,没有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传递不出对梵净山惊叹、赞美等情感,无法激发游客的向往之情。 14. 答案示例:贵州之贵 贵在龙塘河“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性情,那是喀斯特地貌用亿万年时光编织的自然谜题。
贵州之贵,贵在侗族大歌万人和声中无需指挥的心灵默契,那是一个民族用千年岁月谱就的声音史诗。
贵州之贵,贵在湄潭茶海60万亩绿浪里沉浮的家国记忆,那是一片叶子与一个民族命运共振的抗战传奇。
【导语】《贵州之贵》以“探寻贵州之贵”为线索,串联梵净山、云舍村、侗族大歌、湄潭茶海等自然奇观与人文胜景,融历史记忆(如茶场抗战史)与现代成就(如北盘江大桥)于一体,以灵动笔触展现贵州的独特性与多元魅力,字里行间流露对这片土地的惊叹与赞美。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A.结合第③段“下山途中,云雾深处偶遇云舍村”“村中有条龙塘河,从村东山脚下神龙潭深处的地下暗河中冒出来,到村南头的山岩下突然消失”可知,从铜仁梵净山下来,来到云舍村,村里的核心景观是:龙塘河;
B.结合第⑧段“又回到铜仁,步入中南门古城,看着明清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青砖灰瓦、石板街巷,恍惚间竟似穿越回了徽州屯溪老街,黔地竞深藏着如此完整的徽派建筑群,时空在此奇妙交融”可知,作者从黔北茶海又回到铜仁,步入中南门古城,看着明清徽派建筑群;故核心景观是:明清徽派建筑群(徽派建筑);
C.结合第⑦段“北上黔北,我被引入湄潭县无垠的茶海”“晚饭后,主人邀请同登矗立在山顶上的‘天下第一壶’”可知,作者从黔东南北上黔北,在这里不仅欣赏了茶海,还参观了核心景观“天下第一壶”;
D.结合第⑤段“行程转向黔东南,只为赴一场从江侗族大歌的盛会”可知,作者从铜仁的云舍村转向黔东南,只为赴一场从江侗族大歌的盛会。故核心景观为:从江。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辨析。
D.文中作者情绪是随景点切换的多元感受,并非“完整情感递进链条”;且游览湄潭时,作者更多是震撼、赞叹(如对茶海规模、茶叶历史贡献的描述),没有明确“沉思”,说“情绪变化形成完整情感递进链条”不成立,不合理。
故选D。
13.本题考查推荐词。
推荐词应该语言生动形象,能激发兴趣,结合受众需求,突出推荐对象与受众相关的亮点,避免冗长复杂的信息,用精炼的语言传递核心价值,融入情感元素,让受众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同时要清晰展现推荐对象的独特之处,与同类事物形成区分,增强吸引力。比如景点推荐词,不仅要说明基本信息,更要通过描绘风景、体验等,让游客感受到“值得一去”的魅力。
该推荐词用的是说明方式,客观陈述梵净山形成时间、主峰海拔、殿宇建造时间与保存情况。这种纯说明、干巴巴的陈述,没有展现梵净山独特魅力,如文中“双子擎天巨柱,赫然独立””空中寺庙,云端香火”等这般生动画面和独特感受,难以激发游客对梵净山神奇、壮观的向往,无法有效吸引游客。简单说,这则推荐词只用说明,缺描写、抒情等让景点“活”起来的表达,没感染力,吸引不了游客。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子仿写。
结合示例“贵在梵净山如‘双子擎天巨柱’般直插云霄的孤绝”“那是大自然用亿万年刻刀雕琢的地质史诗”可知,第一空需选取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元素(如自然景观、人文现象等),并用生动语言概括其特点;第二空需阐释该元素的深层意义(如自然奇迹、文化传承、历史价值等),形成与示例一致的“特点+意义”结构。
示例1:贵州之贵,贵在云舍村龙塘河“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那是喀斯特地貌孕育的自然奇观与村庄独有的灵动诗意。
示例2:贵州之贵,贵在湄潭茶海“绿浪滔天”的浩瀚,那是自然馈赠与历史担当交织的生命史诗。
示例3:贵州之贵,贵在万人侗族大歌“惊天裂帛”的默契,那是无需指挥却心魂相依的民族文化基因与精神共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