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崔道融诗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西施【唐】崔道融苎萝山下如花女,占得姑苏台①上春。一笑不能忘敌国②,五湖③何处有功臣④。【注释】①姑苏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遗址即今灵岩山。公元前492年,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以后,称霸吴中,开始在国内大兴土木,姑苏台即建于此时。②敌国:此处指吴国。③五湖:指隐遁之所。传说吴亡后西施随范蠡隐身江湖结合本诗后两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霁崔道融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溪上遇雨(其二) 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咏夏雨,令人欣喜,富有生活情趣。B.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C.用“忽惊”“却是”进行转折,准确地写出了骤雨过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遇雨的悲伤无奈之情。D.在结构上,诗歌分别从“前山”和“溪上”两处着笔,让景物既有时间上的变化,又有空间上的对比,使得全诗错落有致。诗歌第一二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溪上遇雨(其一)崔道融回塘①雨脚如缲丝,野禽不起沉鱼②飞。耕蓑③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注释:①回塘:回曲的水池。②沉鱼:潜藏水底的鱼。③耕蓑:农夫的蓑衣。前人评价此诗“深得夏雨之趣”,请从写法的角度作简要赏析。试就这首诗语言方面的一个特点及作用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溪居①即事②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③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④。【注释】①溪居:溪边村舍。②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写诗)。③系(jì):拴,捆绑。④却关:打开门闩。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是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B.这首诗描绘了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随风漂入湾中,小童误以为有客来访而急去打开柴门迎客的画面,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让整个乡村生活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机盎然。C.这首诗不做作,不矫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D.透过诗句描绘的内容,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请结合全诗,说说“疑”“急”二字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梅花[唐]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①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②如解意,容易③莫摧残。【注】①孤标:形容清峻突出,不同一般。②朔风:北风。③容易:轻易。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数萼初含雪”,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只有“数萼”,方显冷清。B.颔联“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语调清新,先写花香,又写花形。C.尾联写诗人唯有梅花相慰,不忍见其凋残,便苦苦哀求北风不要摧残它。D.全诗描写极富神韵,写尽梅本来风骨面目;又化人入花,情深意切。本诗赏梅写梅,而又寄托诗人的心绪。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田上[唐]崔道融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C.《过零丁洋》(文天祥)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答案1.“一笑不能忘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两句,说明西施入吴以后虽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却始终不忘国仇家恨。大仇得报后又能够做到功成而不显、灭吴而身退,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高洁品格。这首诗赞美了西施以身报国、不慕名利的崇高品德。【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根据本诗后两句“笑不能忘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可知,其意思是:西施入吴以后,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博得君王喜笑颜开,却始终不忘国仇家恨。在吴国灭亡后,隐遁山河,哪里还有什么有功劳之人。“一笑不能忘敌国”可见,西施入吴国,虽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她并非是为了贪图享乐,而是时刻不忘亡国之愁,而是迷惑吴王,为复国而做出牺牲;展现了西施心怀大义、以身报国的胸襟;“五湖何处有功臣”写出了西施大仇得报后,又能够做到功成身退,表现了西施的不慕名利的品质;由此可知,“一笑不能忘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两句,表现了一位心怀大义、以身报国、不慕名利的西施,表达诗人对西施崇高品德的赞美之情。2.霁:雨后或雪后天放晴。诗中从“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江上如钩月”等来表现“霁”字的。 3.写出鱼儿见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的情景。构思新奇幽默,别出心裁。给诗平添了许多情趣。【解析】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首先要了解“霁”的意思,再从诗句的写景中找出表现“霁”特点的诗句。本诗的意思是“雨过天晴长空冲洗得非常清朗,远方初次出现一座不知名的山。到了夜晚一弯如钩的新月倒映于江水之中,不时有被鱼钩吓怕的鱼儿翻腾掷浪的声音。别出心裁的构思:鱼儿把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江上如钩月”等句句都扣住一个“晴”字。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句子。“时有惊鱼掷浪声”的意思“不时有被鱼钩吓怕的鱼儿翻腾掷浪的声音”,别出心裁的构思:鱼儿把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诗句内容写景生动,用语新奇,抓住“惊”字,点明拟人的写作手法,说明表现了“鱼”的行为特点,评价这种写法的妙处即可。4.C 5.我独自坐在山间的岩石上,看见前面浓密的乌云饱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起伏的山峦上,而此地却依然阳光灿烂。描写了一幅夏雨急骤、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解析】4.此题考查了诗歌内容的把握,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C.此项结合第三、四句的意思来思考。句意:忽然大吃一惊,滚滚的乌云挟带着狂风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山青翠的山峰上,还是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诗人用“忽惊”“却是”将这两句进行转折,写出了夏雨急骤的特点。“忽惊”“却是”蕴含着诗人对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的惊喜之情。所以C项说法错误,故选C。5.本题考查描写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注意不能只是解释诗句。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结合这两句诗的意思“我坐看天空中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来描绘即可。“坐看黑云衔猛雨”写出了夏雨急骤的景象,“喷洒前山此独晴”描绘了雨脚转移迅速的自然奇景。6.示例一:动静结合,相映成趣。“野禽不起”与“沉鱼飞”,一静一动,描绘出大雨来时野禽、沉鱼的生活情景,画面栩栩如生,相映成趣。示例二:抓住特征,描绘景物。作者抓住夏雨急骤的特点,细腻刻画出大雨来临时“野禽”“沉鱼”等动物的各种情态,生动逼真,自然成趣。示例三:运用衬托。用“野禽不起”衬托“沉鱼飞”,飞禽因雨大而雉伏不起,而水底之鱼却跃出水面,上下窜飞,突出表现“沉鱼飞”这一富有特色的雨中奇观。示例四:融情于景,充满情趣。夏雨来临时,沉鱼“飞”跃,人任雨淋,画面和谐生动,充满情趣,作者对秋收的期盼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自然融入其中,情景交融,有很强的感染力。 7.示例一: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回塘雨脚如缫丝”,把“雨”比作“缫丝”,形象生动地写出夏雨之大、密的特点;这一比喻又与农事相联,自然贴切。示例二:用词精当,细腻刻画。如鱼儿窜“飞”,一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鱼儿被骤雨惊扰,跳出水面,上下飞跃的景象,生动传神。如一个“任”字把农夫站立田间任由雨淋湿自己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农夫“秋田有望”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力透纸背。如“取未瑕”三个字,则描绘了大雨骤至农夫来不及取蓑笠的情景,强烈的画面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解析】6.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写作手法。这首诗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诗中所用到的写法丰富。例如:①“野禽不起沉鱼飞”动静结合描绘了大雨来临时的景象。②在大雨来临时诗人观察细致,抓住“野禽”“沉鱼”等事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特点。③融情于景,充满情趣。通过写这些充满自然情趣的景色,含蓄地表现出对秋收的期盼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据此理解作答。7.此题考查的是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语言方面的特点通常有生动形象、细腻准确、朴素自然等。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回塘①雨脚如缲丝”,使描写生动形象。在用词上“飞”一个动词相当准确传神,“取未暇”生动地写出了大雨来临之快。任选一个角度理解作答。译文:环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丝一般密织,野禽因为雨势太大无法起飞,鱼儿却惊得在水面飞跃起来。耕种的人和垂钓者都来不及取蓑衣和斗笠,秋季的田地都多么期待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啊。【点睛】这首诗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极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速。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8.B 9.“疑”字写出了小童的机警、聪明和好奇,“急”字写出了小童的急切和热情,这两个字的运用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导语】崔道融的《溪居即事》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溪边的乡村生活。诗中,“篱外谁家不系船”一句,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闲适,又暗含了春风的轻柔和自由。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的描写,生动地捕捉了孩童的天真与好奇,为诗增添了几分童趣与活力。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恬淡,通过对日常小事的细腻刻画,传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8.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B.根据“篱外”“钓鱼湾”“柴门”的顺序可知,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的,并非“由近及远”;故选B。9.本题考查赏析关键词。“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意思是: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疑”是神态描写,表现小童发现有船进湾来,以为是有客人来的反应,表现小童善于观察,机警,聪明,看到有外地的船到港湾后,对此很好奇。“急”是动作描写,写出小童立马打开柴门想迎接客人的动作,表现小童看到好像有客来时急切迎客的心理,描绘出他热情淳朴、活泼好动、天真可爱的形象。这两个字的运用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富有情趣。10.B 11.通过深入描绘梅花的清香与清寒,借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孤寂,展现了梅花独立、坚韧的精神风貌和诗人高洁的情操。【分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不正确。颔联“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意思是: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本联只写了花香,没有写花形。故选B。11.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本诗前四句描写了梅花初绽乍放,洁白如雪的形象。她孤高绝俗,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气蕴含着铮铮气韵,连画家都难以淋漓尽致地将其展现。第五、六句,先写诗人听到横笛的悲凉之情,然后写诗人抱病欣赏梅花,以此表现诗人对梅花的极度喜爱之情,表达诗人追求高洁品格的精神。最后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对梅花的怜爱:诗人嘱托北风,不要轻易摧残梅花。据此分析可知,本诗通过深入描绘梅花的清香与清寒,借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孤寂,展现了梅花独立、坚韧的精神风貌和诗人高洁的情操。12.冒着大雨耕田;从半夜开始耕田;耕田的时间很长。 13.D【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结合“披蓑半夜耕”可知,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大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结合“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可知,到人和牛的力气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可见农民耕田的时间很长;综上可知,诗中农民的辛苦主要体现在:披着蓑衣冒着大雨耕田;从半夜开始耕田;耕田的时间很长。1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通过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A.《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C.《过零丁洋》诗人通过写自己的身世和国家的遭遇,表明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英勇无畏的献身气概,作者把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力的表现了诗人忠贞的民族气节;D.《山坡羊·潼关怀古》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尖锐地指出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达对历史的思索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