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张养浩诗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张养浩诗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张养浩诗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
元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①,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②咏新作,满空笙鹤③下高寒。
【注释】①齐州,即古济南;九点,指济南的九座山头。本句化用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一句。②洪崖:传说中的古代仙人。③笙鹤:暗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乘白鹤飞仙二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写自己一鼓作气抵达南天门,既写出登泰山之迅疾,又写出了人生的快意。
B.领联诗人登上泰山,化用“齐烟九点”,描绘出泰山高大巍峨、烟云缭绕的景观。
C.诗人描写五更时分一轮红日从海上喷薄而出,生动展现泰山日出的磅礴与壮美景象。
D.颈联诗人联想到自己曾经居住之地如巢穴般狭小,对比眼前阔大景象,不禁怅然若失。
2.同样写泰山,杜甫《望岳》中尾联与本诗尾联有哪些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对该曲赏析错误的项是( )
A.“聚”和“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B.作者将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作者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
D.作者借古讽今,对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与同情。
4.对该曲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河”指“黄河”,山指“华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B.“望西都,意踌躇”,诗人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物是人非,“西都”犹存,苍茫大地不知往后谁主沉浮。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是回顾历史,虽没有直接提到战争但战争的惨烈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全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5.不知不觉他们来到了元朝。小雨和小文读到了张养浩的一首诗歌,并进行了交流。小文:诗中有“寒”“碎”等字眼,我想诗人的心情是凄凉苦闷的吧?
晨兴用俞立之①韵
【元】张养浩②
寒碧洲痕浅,深青地势平。岩姿呈雅淡,树影碎空明。
窗纳一天晓,人怀千古荣③。移床高处坐,遥看日东生。
【注释】①俞立之:作者唱和的朋友。②张养浩:汉族,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③千古荣:留下千古荣耀和美名的人。
小雨:我觉得不是,不能光看前几句。比如“① ”一句,我的理解是:② 。
小文:嗯,听了你的分析后,我认为你的理解是对的。这句用的是③ 手法吧?!
小雨:是的。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律诗背出来吧。
小文:你真好学啊!如果你参加科举,不中状元,也要中个④ 或⑤ !
小雨:全国前三啊!多谢鼓励!我们一起加油!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6.“水仙子”是作品的 。张养浩是 代文学家。
7.以下对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芰荷丛”“沙鸥”“画船儿”等景物体现了水乡的特点
B.作者笔下的江南秋景色彩斑斓浓烈,令人过目不忘
C.“画檐”“珠帘”“酒旗儿”体现江南的繁华热闹
D.结尾句“爱杀江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
阅读下面散曲,完成小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元)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8.张养浩在《山坡羊 骊山怀古》中,通过对历史兴衰的描写,想要传达怎样的主题思想?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9.《山坡羊 骊山怀古》的主题与张养浩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怎样的关联?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元)张养浩①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②,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
【注释】①张养浩(1269—1329年),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弊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朝廷多次复召,他坚拒不出。②丹墀:宫殿的台阶。
知识卡片:对比手法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借助知识卡片,概括说明全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完成小题。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元)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1.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曲开头化动为静,描写了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险峻,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B.乙曲前三句回顾了骊山历史,“今何处 ”强调对古今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
C.乙曲第四句的“只见”二字强调阿房宫的破败,加重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D.两首散曲结尾分别用“兴”与“亡”、“赢”与“输”的对比深化全曲的主题。
12.两首散曲都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双调①]雁儿落兼得胜令②·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③,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④,云山也爱咱。
【注释】①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②雁儿落兼得胜令:曲牌名。③云沙:犹言云海。④行踏:来来往往、边走边看的样子。
13.同样写山间景色,下列诗歌中的景物特征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陶渊明《饮酒》(其五) B.王绩《野望》
C.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D.王安石《登飞来峰》
14.本诗“我爱山无价”与“云山也爱咱”中的两个“爱”字内涵不同,请结合全诗分析。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未央怀古
张养浩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山坡羊·未央怀古》和《山坡羊·骊山怀古》两首词都是张养浩途经或者登临帝王宫殿遗址之后所抒发的感慨,请结合内容,试分析它们在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答案
1.D 2.示例:相同:都运用想象(典故),表达昂扬进取精神;不同:杜诗尾联抒发登临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的豪情,张诗尾联抒发与仙人为伴,超凡脱俗的高雅意趣。
【导语】这首《登泰山》以雄浑笔触展现泰山壮景与人生快意。首联“风云一举”尽显登临之迅捷豪迈;颔联化用李贺句,将九点烟波与沧海日出并置,气象宏大;颈联以“井处”“巢居”反衬泰山之壮阔;尾联引入仙人意象,使全诗在现实与仙境交织中升华。张养浩将个人生命体验与泰山雄姿相融,展现出超脱尘俗的胸襟气度。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颈联“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可知,诗人是说以前身处如井般狭窄的地方才知道天地的狭隘,今后即使住在鸟巢般的地方也会觉得宽阔。这是诗人登上泰山后,视野开阔,心境也变得开阔,是一种豁达、开朗的心境,而不是“联想到自己曾经居住之地如巢穴般狭小,对比眼前阔大景象,不禁怅然若失”,选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相同点:结合本诗尾联“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可知,诗人在此运用了洪崖仙人以及王子乔吹笙乘鹤的典故,通过想象自己与仙人相伴,在高空吟诗的场景,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杜甫《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诗人想象自己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也是通过想象来表达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攀登的精神。由此可知,两首诗的尾联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或都用了典故),都表达出了昂扬进取的精神。
不同点:结合杜甫《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此句重点强调的是诗人想要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突出的是一种站在高处俯瞰一切的豪迈气概,以及那种将万物都置于脚下的豪情壮志,体现出诗人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结合本诗尾联“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可知,此句主要描绘的是诗人与仙人洪崖相拍,在高寒的空中咏唱新作,周围还有笙鹤相伴的奇幻场景,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飘飘欲仙的氛围,更侧重于表达诗人追求与仙人为伴,远离尘世的高雅意趣。
由此可知,杜诗尾联抒发的是登临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的豪情,而张诗尾联抒发的是与仙人为伴、超凡脱俗的高雅意趣。
3.D 4.B
【分析】3.本题考查元曲的赏析。D.有误,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的思索,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对朝廷进行了暗讽”理解错误。故选D。
4.本题考查对该曲内容的理解。B.有误。由“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可知,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西都’犹存”说法错误。故选B。
5. 示例:人怀千古荣 想起千古荣名的人,寄寓着人生应趁青春年少之时奋发有为;触发了一种蓬勃向上的人生感慨 借景抒情 榜眼 探花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小文认为诗中有“寒”“碎”等字眼,所以认为诗人的心情是凄凉苦闷的。小雨觉得不是,不能光看前几句,因此肯定要从后几句去分析,来反驳小文的观点。“人怀千古荣”一句,是诗人见自然界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地平线上曙光初见,触发了一种蓬勃向上的人生感慨,禁不住怀想起历史上那些“立德、立言、立功” 留下千古荣名的人,因而愈加激励自己“自强不息”,为国建立不朽业绩。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据此可知①②③三个空答案;第④⑤空考查文化常识,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由“全国前三”“如果你参加科举,不中状元”可知④⑤空答案为:榜眼、探花。
6. 曲牌 元 7.A
【解析】6.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水仙子”是曲牌名,“咏江南”是题目。《水仙子·咏江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散曲。
7.B.全曲纯用白描手法,将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十种景物,构成一幅很有特色的江南水乡图。故“作者笔下的江南秋景色彩斑斓浓烈,令人过目不忘”的理解是错误的。
C.“画檐”“珠帘”“酒旗儿”描绘了两岸人家屋檐相连,画梁相接。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看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家家珠帘里飘出香风。并不是体现“江南的繁华热闹”。
D. 作者生长在北国,此次来到江南,当地的种种风物人情自然让他大开眼界。所以结尾句“爱杀江南”表达并不是对故乡深切的思念,而是对江南的热爱。
故答案为A。
8.张养浩通过对骊山周边历史遗迹的描写,如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展现了秦朝从奢华到覆灭的过程,传达出封建王朝兴衰无常的主题思想。“当时奢侈今何处?” 一句,以疑问的形式强化了对往昔繁华消逝的感慨,体现出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最终都走向衰败的无奈。“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更是直接点明,在历史长河中,封建王朝的胜负、兴衰都毫无意义,一切都化为尘土。作者借此告诫世人,荣华富贵皆为过眼云烟,同时也对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这种行为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后果。 9.张养浩生活在元朝,元朝政治局势复杂,社会矛盾尖锐。在《山坡羊 骊山怀古》中,他对封建王朝兴衰无常的感慨,如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反映出他对元朝命运的担忧。元朝统治者的一些行为与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奢侈腐败有相似之处,作者借古讽今,以秦朝等朝代的兴衰为例,如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暗示元朝若不改变,也可能走向灭亡。同时,他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也是在动荡时代背景下,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寻,希望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借鉴。
【导语】这首散曲以骊山、阿房宫为切入点,通过今昔对比的苍凉意象(“草萧疏,水萦纡”),深刻揭示了历史兴亡的虚无感。末句“赢输俱化土”的重复咏叹,形成强烈的哲学叩问,既是对秦汉暴政的批判,也是对元末乱世的价值解构。张养浩将地理怀古升华为对权力本质的思考,体现元代文人特有的历史幻灭意识。
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
张养浩在《山坡羊 骊山怀古》中通过怀古抒怀,表达了历史兴亡的沧桑感和对权势富贵的虚无感。具体可从以下内容分析:
结合“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可知,以阿房宫被焚毁的典故,展现昔日秦朝的奢华与如今的荒芜,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繁华易逝。结合“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可知,通过萧瑟的景物描写,强化历史变迁的苍凉感。结合“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可知,这里直接点明主旨:无论成败,最终都归于尘土。周、齐、秦、汉、楚等列国的兴衰,不过是历史的循环。“至今遗恨迷烟树”借烟树朦胧的意象,暗含对历史争霸的批判,表达对统治者穷奢极欲、劳民伤财的讽刺,揭示了这种行为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后果。
9.本题考查理解写作背景和对主题的理解。
张养浩这首散曲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时期,通过骊山、阿房宫的兴衰变迁,深刻揭示了历史沧桑与王朝更迭的必然规律。这与元代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腐败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以秦朝暴政而亡的史实,暗讽元代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赢,都变做了土”的慨叹,表达了对元代政权危机的预见; “骊山、阿房、奢侈”等词语借古讽今,体现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张养浩曾任监察御史,以清廉著称,作品将历史反思与现实批判相结合,体现了元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忧患意识。
10.将官场生活与田园(或“隐居”)生活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
全曲用对比的笔法,将官场生活与田园生活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在朝时“为功名惹是非”与辞官后“对山水忘名利”的对比;二是在朝时“趁鸡声赴早朝”与辞官后“秉笏立丹墀”的对比;三是在朝时“秉笏立丹墀”与辞官后“把菊向东篱”的对比;四是在朝时“俯仰承权贵”与辞官后“逍遥谒故知”的对比;五是在朝时“险犯着笞杖徙流罪”与辞官后“课会风花雪月题”的对比。通过对比,将在朝时卑躬屈膝、仰承权贵与辞官后悠然轻松、自在飘逸的两种生活状态突显出来,极为鲜明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向往田园(或隐居)生活。
11.A 12.甲曲除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更有对百姓的同情;乙曲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A项中甲曲第一句“峰峦如聚”的意思是“诸峰像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潼关来”,是将原本静态的山峦化为动态,选项中“甲曲开头化动为静”表述错误。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甲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百姓所受苦难的同情。乙曲是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散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3.A 14.第一个“爱”:表达的是作者对山间美景的欣赏,作者爱的是山中的云霞开合、晦明变化,野鹿山猿,山草野花的美妙风光;第二个“爱”:强调的是云山爱我,在这种将云山赋予情意的表达中,既表达诗人能欣赏美景而自得的情感,更体现了我愿与此山中美景相依相恋、同行同往的愿望,诗人与自然达到了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
【分析】13.A.《饮酒》(其五)描绘的是一幅悠然自得的图画,本诗描绘了一副云山缥缈之景,景色的特征应该是飘渺悠然的,二者最相似;
B. 《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与本诗景色特征不符;
C.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写春日山行情景。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与本诗景色特征不符;
D. 《登飞来峰》的景物则是壮丽豪迈的,与本诗景色特征不符;
故选A。
14.本题考查诗词鉴赏。我爱山无价:我爱上了这山峰,它的美无价。作者站在云海之中,纵目远望,大有飘然欲仙之态。“回首”二字,写作者的四顾不暇。作者已登至半山腰,回首看山中景致,景色一片恬静、平和,山上鹿眠猿戏,分明是人迹不到的世外桃源。“云霞”二句,写作者对山中景色的眷眷深情。在作者看来,山中的云霞开合,晦明变化,以及麋鹿山猿,茅草野花,都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令人爱怜。如此超然物外的心情是过去所不曾有的,可见作者一时间似乎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完全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了。云山也爱咱: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其实也是爱我的呀。作者边走边看,细味山色景观,渐渐地感到物我交融,人山之间似乎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从而造成了物我浑然一体的交融境界,完成了这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这是作者理想的退隐生活,事实上有着浓重的主观色彩。据此分析提炼概括作答。
15.①抒情方式:
相同点:都写作者登临帝王宫殿遗址之后所抒发的感慨,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不同点:《未央怀古》抒情较含蓄;《骊山怀古》抒情较直接。前者以荒凉的“草”“树”烘托了阿房宫的破败,后者借雄壮的“山河”表达对凡世的咏叹。
②表达情感:
相同点:两首怀古小令都有怀古伤今的慨叹,都慨叹人事无常。
不同点:《未央怀古》表现了对英雄的赞扬和对统治者残害人才的愤慨;《骊山怀古》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进行残酷厮杀和夺取政权后的奢侈行为。
【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题目分析作答。
《山坡羊﹒未央怀古》所说的:“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写的是向东望去,美丽的山川如在图画之中,向西望去,美丽的山川也如在图画当中,祖国的美丽山河,使诗人心中发出由衷的赞叹,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在这里,作者仰慕三杰的英气长存,为河山生色,也就是仰慕三个人物的壮志与功业,这种仰慕之中自然也就透露出作者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这首曲着重叙写作者与“三杰”对比后,感叹自己仕途坎坷的经历。借以抒发对英雄的赞扬和对统治者残害人才的愤慨之情。
而《山坡羊﹒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意思是: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这是较为直接地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据此可分析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