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试题(卷)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一、习惯与书写(3 分)亲爱的同学们,此题不需专门作答,只要你在答卷时,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卷面整洁、美观,就可得分,希望你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二、积累和运用(共 6 小题,计 24 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时代的洪流中,青年们怀揣梦想,激情满怀,迈出勇敢、坚定的步伐,不畏挑战,不惧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书写青春的华章。学校正在开展“时代新青年,共赴新征程”主题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同参加。【表达心声】1. 下面是开幕式上小语的发言,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亲爱的同学们,爱国之情与华夏儿女血脉羁绊,百年间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画面历历在目。站在新征程起点,我们当以 qián诚之心接过时代接力棒。历史的呐喊仍萦绕耳畔,民族复兴的号角已 zhèn耳欲聋。新青年自当勇立潮头,以奋斗为笔,共赴民族复兴的壮阔新征程!请确认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并结合语境写出画横线的词语。羁绊( ) 萦绕( ) ______ ______【关注现实】2. 经典诗文作品不仅绘美景、冶情操、泽心灵,更关注社会现实,体察人间百态,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思考。经典诗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人生百态: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①“______,______”,寄托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柳宗元《小石潭记》以②“______,______”的灵动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澄澈透明,也反衬谪居孤寂。杜甫直面现实,《石壕吏》中③“______!______”揭示“吏”与“老妇”的尖锐矛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发出④“______,______”的济世宏愿。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典故⑤“______,______”,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借孤鸿⑥“______,______”表明高洁品格,陆游《卜算子·咏梅》则以⑦“______,______”彰显坚贞气节。李白《送友人》中⑧“______,______”的飘逸意象写尽离愁,《式微》里⑨“______,______”的反复诘问道尽劳役艰辛。《北冥有鱼》中⑩“______,______”的鲲鹏之志启迪人生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 “______,______”的幽深禅意让人心境澄明。第 1页/共 11页【爱国之行】爱国之行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爱国之行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学们在活动中搜集到了下面这段材料,请你解决下面的问题。①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②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③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我们应以勤奋学习、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精神。④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唯有自强,才能让青春绽放光芒;唯有奋斗,才能让祖国更加强大。⑤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少年的精彩篇章!3. 请提取第⑤句主干,并写在下面 横线上。____________4. 画线句子存在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5. 语段中①②③句语序有问题,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填序号)6. 阅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在阅读成果交流活动——文学形象研讨环节中,有同学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有同学指出“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请你结合【小贴士】内容及保尔这一文学形象的性格和经历,说说他是否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小贴士】《华严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说只有坚守自己的本心和最初的信念,才能成就心愿,功德圆满。三、阅读(共 13 小题,计 43 分)(一)(9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②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③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④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第 2页/共 11页木面木刻。⑤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⑥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摘编自叶圣陶《木刻》)[材料二]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材料三]《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 20世纪 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 60厘米,长 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请你完成以下相关的语文任务。【任务一 把握内容】7. 根据提供的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 骑兵巡逻 运粮)【任务二 说明意义】8. 摹刻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任务三 明确工序】9. 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3页/共 11页A. 根据版画线条特点选用适当刀具。 B. 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C. 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 D. 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二)(17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春日壶口观瀑①春回大地,正是壶口观瀑的好时节。相比于夏日之炎,秋日之汛,冬日之寒,此时的壶口千岩竞秀,万物勃发,黄河冰凌渐融,春水碧天,在雄壮浩荡中不失晴朗俊逸,于浑厚坚韧中又意兴盎然。②初见壶口瀑布之真容,其澎湃,其浩荡,其一泻千里,其声势浩大,令人忘忧之余又深感词穷。即便如李白之语“飞流直下”“银河落九天”,抑或苏轼之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都只能描绘其一景,而无法概其全貌。③因观瀑之地在陕西一侧,站在壶口瀑布前,我突然想到了陕西方言中的“扎势”一词。陕西话中“扎势”本意为摆架子,装腔作势,多含贬讽之意,但拿来形容壶口瀑布却颇有韵味。势如破竹、气势如虹的壶口瀑布,可不是“扎天地之势”“扎万物之势”吗?④“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若从低处仰观壶口瀑布,一汪大水挂于前川,其“势”在于豪壮伟岸,在于雄姿勃发,似泰山压顶,如四海倒倾。仰其高,如破云雾,如铲晴空;观其宽,似三千素练悬空而挥,又似千军万马并肩齐啸,令人顿悟“黄河之水天上来”绝非虚语。临水静听,瀑布击岸之声如万鼓齐鸣,似大地惊雷,正所谓“势似鸣雷奔似马,寒氛扑面走龙蛇”。⑤站在黄河岸边平视壶口瀑布,远山立而近水涌,浪映青嶂而波动远空,其“势”在于浩荡;伫目北望,南下之水浩浩汤汤,衔山吞谷;抬眼南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再近看瀑布下切形成的“十里龙槽”,深不见底,窄如壶嘴,其间激流澎湃如蛟龙腾窜,白浪翻滚如雪卷残云,正是“万马奔腾任嘶吼,千里黄河一壶收”。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自陕北高原山峁之巅俯瞰壶口瀑布,黄河于云海间闯千险而来,又在苍茫大地上破万阻而去,经山历河,势倾天下,其势在于“无尽”,在于势不可挡:无尽之天地间有无尽之山脉,其间又有无尽之大河,浪层出不穷,水绵绵不绝,历九曲而不息,经百折而不挠,于长风万里中奔流赴海,在气壮山河中万古长青。⑦“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在壶口观瀑时,气势磅礴的爱国歌曲《保卫黄河》一直响彻两岸,不绝于耳,令人顿生凌云之志与万丈雄心,其势激荡内心,不亚于水击长空,浪滔千里。可见,壶口瀑布之“势”,又何尝仅仅存于有形,更藏于无形!⑧遥想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诗人光未然在壶口一带目睹黄河“万流排空势,卷作千尺浪”。此后,他联合作曲家冼星海在延安的窑洞中创作出时代最强音、抗日主旋律《黄河第 4页/共 11页大合唱》。从红高粱到青纱帐,从黄河船夫到游击健儿,诗人用史诗之笔勾勒出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的爱国斗志。⑨由是想到,壶口瀑布之无形之“势”,正是源自黄河乃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亿万国人的精神故乡。因此,壶口观瀑,更像是“归乡”之旅、“寻根”之旅。我们在山呼海啸中看家园之美好,感山河之壮丽;在浪高千丈中怀赤子之心,念悠悠华夏。⑩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里的一河一瀑之气韵,又何尝不是华夏民族精神之象征:黄河纳百川而聚于一壶,过壶口后又纳百川而奔流赴海,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之开放精神吗?黄河东流,滋养千里,广布德泽,利万物而不争,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从善如流、胸怀天下之包容精神吗?黄河西来,一路逢山开路,摧枯拉朽,在壶口力挽狂澜后破龙门而出,自此横无际涯,浩浩东去,可谓于万难之中勇开新局,这不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开拓之进取精神吗?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临别壶口瀑布时,笔者顿悟,此瀑此河,不正是历史之长河,文明之大河吗?多少豪杰志士,曾在风高浪急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多少英雄儿女,正在澎湃浩荡中勇立潮头,奔赴星辰大海!10. 品读文章,梳理文章思路,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①__________② __________③ __________④__________11. 做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根据提示。为文中两处画线句做批注。(1)仰其高,如破云雾,如铲晴空;观其宽,似三千素练悬空而挥,又似千军万马并肩齐啸,令人顿悟“黄河之水天上来”绝非虚语。(从修辞手法角度)(2)黄河于云海间闯千险而来,又在苍茫大地上破万阻而去,经山历河,势倾天下。(从用词角度)12. 作者为什么说“壶口观瀑”,更像是‘归乡’之旅,‘寻根’之旅?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原因。13. 读了本文后,小秦想让更多的人阅读这篇文章,于是将这篇文章推荐给校刊《腾飞》编辑部。你作为校刊编辑部的成员,在选用本文后会将文章编入以下哪个栏目?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栏目一:家国情怀 栏目二:山水游踪 栏目三:哲理思辨(三)(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第 5页/共 11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乙】卫鞅①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②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③,特以强服之耳。(选自《战国策》)【注】①卫鞅:姓姬战国时期卫国人,因秦国曾封他于商,史书上称他为商鞅。②黥(qíng)劓(yì):古代刑罚名。黥,在脸上刺字。劓,割其鼻。③刻深寡恩:对百姓刻薄少恩惠。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选贤与能( ) (2)男有分,女有归( )(3)盗窃乱贼而不作( ) (4)孝公以为相(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16.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是谓大同 是鱼之乐也 B. 天下为公 不足为外人道也C. 封之于商 虽有千里之能 D. 故外户而不闭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7. 有同学认为商君“公平无私”符合甲文“天下为公”精神,你同意吗?请结合乙文“刻深寡恩”和甲文“讲信修睦”分析。(四)(5 分)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面小题。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8. 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19. 人们说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古代送别诗凄凉伤感的风格,你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举出一例作简要分析。四、作文(50 分)第 6页/共 11页20.“和”包含着“人际之和”“社会之和”等内涵,蕴含着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智慧。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文任 写作 本写作情境务 主题 类型“和”是修德养性的关键;“和” 任 叙人际 是尊老爱幼,亲友善邻;“和”是以诚 务 事之和 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一 类请以“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任 演社会 学校举行“社会之和”主题演讲比务 讲之和 赛,请写一篇演讲词。二 词要求:(1)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字;(2)不得抄袭、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相关信息。(4)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第 7页/共 11页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试题(卷)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一、习惯与书写(3 分)亲爱的同学们,此题不需专门作答,只要你在答卷时,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卷面整洁、美观,就可得分,希望你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二、积累和运用(共 6 小题,计 24 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时代的洪流中,青年们怀揣梦想,激情满怀,迈出勇敢、坚定的步伐,不畏挑战,不惧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书写青春的华章。学校正在开展“时代新青年,共赴新征程”主题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同参加。【表达心声】【1题答案】【答案】 ①. bàn ②. yíng ③. 虔 ④. 震【关注现实】【2题答案】【答案】 ①. 黄发垂髫 ②. 并怡然自乐 ③.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⑤. 吏呼一何怒 ⑥. 妇啼一何苦 ⑦.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⑧.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⑨. 坐观垂钓者⑩. 徒有羡鱼情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 . 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浮云游子意 . 落日故人情 . 式微式微 . 胡不归 . 水击三千里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曲径通幽处 . 禅房花木深【爱国之行】【3~5题答案】【答案】3. 我们书写篇章。4. 在“而是”后加“需要”/“体现为”;删除“精神”;将“奋斗精神”改为“行动”。5.②→③→①【6题答案】【答案】保尔守住了自己的初心。保尔的初心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他在革命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始终坚定信念,不屈不挠。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多次受伤;在建设铁路时,忍受着艰苦的条件和伤病的折磨;在面对爱情和家庭的选择时,他也始终以革命事业为重。尽管他的身体逐渐衰弱,但他第 8页/共 11页的精神始终屹立不倒,最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初心的意义,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三、阅读(共 13 小题,计 43 分)(一)(9 分)【7~9题答案】【答案】7. [示例一]清澈的延河水倒映着雄伟的宝塔山,在革命圣地延安城下缓缓淌过。意气风发的骑兵连出城巡逻,运粮队满载而归,抗战军民欢快的歌声响彻云天。远处,我仿佛看到一队燃烧着希望的青年,正走向这城门。[示例二]远处高高的宝塔山庄严肃穆,近处清澈的延河水静静地流淌,抗日军民热情高涨,有的在运送粮食,有的在河边洗衣,有的在骑马巡逻,一派繁忙景象。8. ①进一步体认木刻之美;②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③亲近革命圣地延安,感受并传承革命精神。9. C(二)(17 分)【10~13题答案】【答案】10. ①. 豪壮伟岸,雄姿勃发 ②. 势不可挡,奔流不息 ③. 从善如流、胸怀天下之博大精神 ④. 自强不息、奋力开拓之进取精神11. (1)示例一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破云雾”“铲晴空”夸张地描写了壶口瀑布之高,表现壶口瀑布的豪壮伟岸,表达了作者对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赞叹之情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瀑布比作“三千素练”“千军万马”,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之壮观,表现出壶口瀑布的豪壮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赞叹之情示例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了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表现了壶口瀑布雄壮的磅礴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赞叹之情。(2)句中“闯”“破”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势不可挡、奔腾不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美、敬仰之情12.①壶口瀑布是黄河的一部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是亿万国人的精神故乡。②壶口瀑布那雄浑开阔、势不可挡、百折不挠、奔流不息的气韵,正是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将激励国人不惧艰险,乘风破浪,勇立潮头。13. 示例:应该编入“栏目二:山水游踪”;理由①,从选材上讲,本文是以“壶口瀑布”为对象,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与雄伟;②从主题上来看,本文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节,并借此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怀,所以用在栏目二比较合适。(三)(12 分)第 9页/共 11页【14~17题答案】【答案】14. ①. 同“举”,推举,选拔。 ②. 职分,职守。 ③. 表示兴起、发生的意思。 ④.“以……为”,即任用,让……担任。15. (1)所以说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2)处罚时,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时,不偏袒自己的亲信。 16. A17. 不同意。乙文靠威慑达成秩序,缺乏甲文提倡的诚信友爱,“黥劓其傅”更违背“矜寡孤独皆有所养”的人道精神。(四)(5 分)【18~19题答案】【答案】18. 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19. 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一扫古代送别诗中那种悲伤凄凉 情感,它表达了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身边的豁达情怀,体现出诗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离别的洒脱态度,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四、作文(50 分)【20题答案】【答案】例文一:和风细雨润心田在记忆 长河中,总有一些画面如和风细雨般温柔地拂过心田,留下深刻的印记。那是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它教会了我,无论是修德养性,还是与人相处,“和”都是那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小时候,我住在一条老街的尽头,那里住着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和奶奶”。和奶奶家门前有一棵茂盛的槐树,每到夏天,槐花盛开,整个小巷都弥漫着淡淡的清香。那时,我们这些小孩子总爱围在和奶奶身边,听她讲那些古老而又温馨的故事。记得有一次,我和邻居家的小伙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两人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得仿佛一点就着。就在这时,和奶奶轻轻走了过来,她没有责备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用她那温暖而慈祥的声音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和’是修德养性的关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秘诀。就像这槐树,它的枝叶之所以茂盛,是因为每一片叶子都懂得相互依存,共同生长。如果你们能像槐叶一样,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那么,还有什么矛盾是不能化解的呢?”听了和奶奶的话,我和小伙伴都低下了头,心里充满了愧疚。我们互相道歉,手拉手,又和好如初了。从那以后,每当遇到争执或矛盾,我都会想起和奶奶的话,想起那棵槐树,想起“和”的力量。第 10页/共 11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体会到“和”的深刻内涵。它不仅仅是尊老爱幼,亲友善邻,更是一种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生活态度。在学校里,我学会了与同学和睦相处,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能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在家里,我懂得了体谅父母的辛劳,用行动表达我的关爱和感激;在社会上,我尝试用微笑和善意去对待每一个人,让“和”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和”就像一缕和风,一场细雨,它无声地滋润着我们 心田,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都成为“和”的使者,用我们的言行去传递这份温暖和力量,让“和”之花在人间处处绽放。例文二:以和 贵,共筑社会之和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满怀激情地与大家分享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社会之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和”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和”是什么?它是儒家思想中的精髓,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智慧结晶;它是“和而不同”的包容心态,是“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桥梁,是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基石。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代的“一带一路”,都是“和”的生动实践。它们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而精彩。再看今朝,从抗击疫情中的团结协作,到脱贫攻坚中的携手并进,再到科技创新中的开放合作,无不彰显着“和”的力量。正是有了这份“和”,我们才能共同面对挑战,共享发展成果。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之和”,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学校,我们可以与同学友好相处,尊重老师的辛勤付出,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家庭,我们可以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让家成为温暖的港湾;在社会,我们可以遵守公德,乐于助人,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包容与理解。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选择。面对分歧,我们不应争执不休,而应学会倾听,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正如古人所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不同的声音,共同奏响社会和谐的乐章。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和为贵,共筑社会之和。让“和”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生活因“和”而更加美好!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第 11页/共 1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