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道法同步备课】1.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道法同步备课】1.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道法学科
第2框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教学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
一名大学生在演讲中说道:“身处的环境不同,我们所处的社会群体自然就不同。在家里,我们是子女,面对的是父母;在学校,我们是学生,面对的是老师和同学;在单位,我们是员工,面对的是同事和客户;在路上,我们是行人,面对的是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我们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身在其中。所以说,我们与社会零距离。”
你对“我们与社会零距离”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那么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主题——《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二、探究新知
活动1:小华的一天
【多媒体呈现】
思考:结合小华的一天,谈谈你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教师进行引导并总结。
【多媒体呈现课堂笔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相应的位置。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线,那么,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就形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社会是“大网”,人是“结点”,关系是“线”)
  活动2:小华的困惑
【多媒体呈现】
  随着逐步走向社会,小华发现,自己身边不仅有父母、老师、同学,还会不可避免地与公交车司机、售货员、园林管理员等很多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定位社会生活中的自己,小华试着绘制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审视着自己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小华又陷入了沉思:我是父母的儿子,是老师的学生,是商店中的顾客……同一个“我”,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身份呢
思考:(1)同一个“我”,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身份 请运用所学知识为小华答疑解惑。
(2)“我”与图中人物分别形成了什么社会关系 判断依据是什么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
【多媒体呈现课堂笔记】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社会关系的不同类型 (1)血缘关系:以血统或生理联系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2)地缘关系:以空间与地理位置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3)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行、同事等。
  
活动3:爱因斯坦带给我们的启示
【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 在人民公园的宣传栏中,小华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别人创造的,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爱因斯坦
  材料二 你是否知道,我们身上穿的棉衣,饱含着无数人的辛劳和汗水。请看同学们绘制的由棉花到我们身上穿的棉衣的过程图。
思考:(1)参考棉衣由棉花到穿在我们身上的过程,完成我们课堂使用的课本由树木到自己手中的过程。
(2)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教师进行引导并总结。
【多媒体呈现课堂笔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
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我们的衣食住用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活动4:小华的观点——请你辨析
【多媒体呈现】
读完活动三中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后,小华得出这样一个观点:
思考: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请对小华的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教师进行引导并总结。
【名言赏析】每人前进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
◆强调:社会离不开个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类似举例:没有土壤,泰山不能成就其大;没有细流,江河不能成就其深。
  【多媒体呈现课堂笔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也就没有社会生活。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合作总结,梳理知识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框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在课堂上展示分享。
【多媒体呈现】本节课知识小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