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教学计划严格遵循国家“双减”政策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依据学校与教研组整体工作部署,以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主动适应并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形势。教学工作的核心在于彻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大力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全面落实培优补差措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根基。二、教学目标基于2022年版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顺利实现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过渡,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生活节奏。课程聚焦于学生个体成长,致力于帮助其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育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逐步形成清晰、健康的自我认知形象。同时,教材高度重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情感教育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引导其学会感恩父母、体谅家人,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在内容架构上,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整合了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常识等多个维度,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知识传授与体验式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初步的法治意识,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时代新人。三、学生情况分析年龄与心理特征七年级学生年龄普遍处于12-13岁,正处于青春期前期的关键发展阶段。生理上开始出现显著变化,心理上则表现为活力充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他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渴望在集体中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自尊心敏感且强烈。这一特点既是教育教学的有利契机,也要求教育者需给予细心引导,保护其积极性,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与心理困惑。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通过小学阶段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具备了初步的意志品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与思维策略。多数学生已能运用已有知识对简单的生活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和判断。然而,学生群体中存在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意志薄弱、习惯欠佳或态度不够端正等原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相对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特别关注,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持续培养和有效训练。学习动机与情感态度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知识深度和节奏强度与小学相比有质的飞跃,部分学生可能因适应不良、学习压力增大或兴趣转移而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焦虑,甚至出现厌学倾向。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剖析学习困境的根源,通过设定阶梯式目标、体验成功感、激发内在动力等方式,增强其学习信心和持久性。教师需扮演好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运用明确的目标指引、强烈的责任驱动和科学的方法辅助,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四、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组织编排,聚焦于七年级学生入学初期面临的核心发展课题:即如何适应新生活,如何处理与同伴、老师、家人的关系。教材以“成长”为核心主题,有机融合了学习适应、自我探索、人际交往、生命教育等重要话题。全书共分为四个单元,结构清晰,逐层深入:第一单元:少年有梦本单元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篇,具有统领性和奠基性作用。它立足于学生初中生涯的起点,直面其在新环境中的各种感受、困惑与期待。单元设置了“开启初中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梦想始于当下”三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学时代这一人生新阶段的独特价值与意义,主动适应中学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将面临的变化视为成长的契机。重点帮助学生学会树立个人梦想,并理解梦想的实现需立足于当下的积极行动,同时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学会接纳自己,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努力做不断进步的“更好的自己”。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学会交往是此阶段学生道德与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其现实生活的迫切需求。本单元将视野从个体扩展到人与他人的关系,设置了“幸福和谐的家庭”、“和谐的师生关系”“友谊之树常青”和“在集体中成长”四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各种人际关系(亲情、师生情、友谊、集体关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影响,明辨真伪友谊,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的一致性。培养学生与家人、老师、朋友、集体进行有效沟通、友好相处的能力,学习建立并维护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本单元内容是全书的价值升华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生命底色。包含“生命可贵”“守护生命安全”“保持身心健康”三课。教育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生命的独特性与不可逆性,树立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强调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范和应对常见危险的基本技能。同时,明确指出珍爱生命包含身体和心理两个维度,要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状态,学会管理情绪,积极应对压力,以饱满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投入生活。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本单元作为全册的总结与提升,依据新课标对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而设置。由第十一课《确立人生目标》、第十二课《端正人生态度》、第十三课《实现人生价值》三课构成。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意义,懂得树立明确目标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培养自尊自信、乐观向上、不畏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理解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幸福;领会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紧密相连的关系,从而积极适应社会,立志在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五、教学措施与手段强化责任意识,深耕教学内容深刻认识到初一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价值观塑造和人生起步阶段的奠基性作用。教师须深入研读新课标、教材和教学参考,精准把握其指导思想与核心内涵。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重点突出,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决摒弃“满堂灌”的陈旧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广泛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情境探究、问题讨论、案例剖析等多种教学形式,营造开放、互动、思辨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巧妙设问、精准点拨激发学生思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其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质疑,在体验和探究中构建知识、提升能力、内化情感。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习方法指导贯穿教学全过程。系统地指导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关键技巧,例如:如何精准把握核心概念(是什么)、深入探究原因与影响(为什么)、有效寻求实践路径(怎么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有效预习、专注听讲、及时复习、独立高效完成作业、定期梳理知识体系等,最终提升其元认知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素养。积极参与教研,促进专业持续发展教师应主动、深入地参与校内外各级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虚心学习同行专家的先进经验和精彩设计,取长补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立志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持续追踪教育教学改革前沿动态,吸收先进理念,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理念与行为与时俱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