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平均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山系是( )
A. 科迪勒拉山系 B. 阿尔卑斯山系 C. 喜马拉雅山系 D. 昆仑山系
2.图中②板块是( )
A. 南极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3.汤加海底火山爆发,是由于乙板块和( )
A. ①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 B. ③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
C. ②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 D. 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读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和世界局部板块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③两大洲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 B. E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北冰洋
C. 甲是半岛,乙是岛屿 D. ②大洲东临H大西洋,西临F太平洋
5.图中阿尔卑斯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  )
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D.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6.图中④为白令海峡沟通了(  )
A. 北冰洋、大西洋 B. 太平洋、印度洋 C. 北冰洋、太平洋 D. 太平洋、大西洋
7.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为沧海,这种变化的实例有许多。“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下列现象中,不能作为海陆变迁证据的是(  )
A. 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 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动植物
C. 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D. 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古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2016年发生的7.8级凯库拉大地震,把新西兰的南岛、北岛拉近了5米,且南岛向北移的趋势还将持续数年。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①、②代表的板块分别为(  )
A. 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B. 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C. 大洋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 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9.新西兰南岛和北岛距离拉近,源于(  )
A. 人类活动 B. 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
C. 地球自转 D. 板块的张裂拉伸作用
珠峰科考队在珠峰附近海拔5800米处,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前的某种植物叶片化石,现在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今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雪山连绵,景观与2500万年前大不相同。读局部地区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各小题。
10.引起珠穆朗玛峰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海平面上升 B. 气候变暖 C. 地壳变动 D. 人类活动
11.图中板块①是(  )
A. 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12.据台湾气象部门测定,台湾省花莲县2024年1月3日9时43分发生里氏4.5级地震,台湾省每年平均发生的地震在1400次以上。台湾省地震频繁的原因是(  )
A. 位于沿海地区容易地震 B. 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C. 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活跃 D.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意大利潘泰莱里亚岛是地中海中的一座火山岛,该岛地形崎岖,夏季炎热干燥,海风猛烈。由于岛上缺水、风大,岛民种植葡萄时,先在土壤上挖深坑,然后将低矮的葡萄树种植于坑中,长出枝条后把葡萄树修剪成放射状的低矮灌木形态,主要用蓄积的雨水灌溉,这种植方式被称为“泽碧波灌木法”。如图为“潘泰莱里亚位置示意图”和“坑中种植的葡蔺树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地多火山地震,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
A. 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B.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
C. 位于欧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D. 该地以山地为主
14.潘泰莱里亚岛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15.据图文资料判断,“泽碧波灌木法”有利于(  )
①减少植株光照
②提高土壤温度
③保持土壤水分
④防御风力侵袭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6.“沧海桑田”是指海陆变迁。如图是六大板块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山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该山脉时发现岩石中有鱼、海螺等古生物化石,说明该地区曾经是 ______ (填“陆地”或者“海洋”)。
(2)从板块运动的角度推测,山脉A主要是亚欧板块和 ______ 板块的 ______ (填“碰撞挤压”或者“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______ ,火山与地震活动频繁。
(3)由图判断,红海将会 ______ (填“扩大”或“缩小”)。
(4)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______ 。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
D.南极洲板块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哥斯达黎加是北美洲南部的一个国家。2024年10月11日哥斯达黎加西北部太平洋海域12日发生6.2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材料二:图1为六大板块运动示意,图2为哥斯达黎加等高线地形图。
(1)请分析哥斯达黎加西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地震的原因。
(2)图中红海面积未来将如何变化?请说明理由。
(3)哥斯达黎加南部B处是什么运河?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4)写出图2中A点的经纬度坐标,判断哥斯达黎加的半球位置。
18.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结合材料,读图1板块运动局部示意图、图缅甸位置及气候图,完成下列各题。
【震中速递】3 28缅甸大地震,距中国边境最近约294公里。当地时间2025年4月8日晚,据缅甸国家新闻信息组消息,该地震已在缅甸造成3645死亡、5017人受伤,另有148人失踪。
(1)我国云南省在此次地震中震感强烈,是由于缅甸所在的______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形成了______、______的地形分布格局。
(2)缅甸位于______(亚洲分区),属于人口密集区,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惨重。
(3)20世纪以来,缅甸已发生9次7级以上大地震。读图1,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解释缅甸地震频发的原因:______。
(4)读图2,缅甸气候大部分以______气候为主,持续的______(气温)天气,加上大量的人员伤亡,使得震区在灾后两天爆发霍乱、疟疾等多种传染病,增加救援难度。
(5)天灾无情,人间有情,提出一项中国可为缅甸提供的防灾减灾援助:______。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喜马拉雅山脉全长约2450公里,宽在200至350公里之间,拥有众多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其海拔高达8848.86米,吸引了无数登山者前来挑战。
(1)喜马拉雅山脉位于①亚欧板块和⑥______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______运动形成的。
(2)美洲板块主要由南美洲和北美洲构成,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______运河,该运河沟通太平洋和______洋,大大缩短了美洲西部地区与欧洲西部的航海距离。
2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北纬30°是一条神奇的纬线,沿线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也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如图示意北纬30°经过地区示意图。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都位于北纬30°附近,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______。有人说未来珠穆朗玛峰还会继续升高,请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说明理由是 ______。
(2)被北纬30°穿过的A ______(地形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许多地方终年积雪,冰川广布,原因是 ______。
(3)北纬30°各地在节日、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传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谈谈你的观点。(至少答两点)
1~3.【答案】A、B、C
【解析】1.
读图可知,图中甲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在太平洋东岸,自北向南纵贯南北美洲西部,主要由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组成,A符合题意。阿尔卑斯山系位于欧洲南部,喜马拉雅山系、昆仑山系位于亚洲,BCD错。故选A。
2.
读图可知,图中②板块是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故选B。
3.
汤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位于乙太平洋板块与②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时常有地震和火山喷发。故选 C。
4~7.【答案】D、C、C、B
【解析】解:A.①为非洲,③为欧洲,两洲的分界线应为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是非洲与亚洲的分界线,故A错误;
B.E为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而非跨纬度最广,故B错误;
C.甲为印度半岛,属于半岛;乙为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大陆而非岛屿,故C错误;
D.②为北美洲,东临大西洋(H),西临太平洋(F),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大洲大洋的分界线、地理分布及地理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对大洲大洋位置及分界线的知识理解与掌握。
解: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主要形成东亚岛弧链和海沟,故A错误;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是喜马拉雅山脉,故B错误;
C.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南部,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褶皱山脉,故C正确;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主要发生在东非地区,与阿尔卑斯山脉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板块运动是形成山脉的重要地质作用,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与板块碰撞密切相关。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原理。
解:图中④为白令海峡,作为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其地理位置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白令海峡的地理位置及其连接的大洋。
解:A.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为海洋,后经地壳抬升形成陆地,是典型的海陆变迁证据,故A不符合题意;
B.青藏高原分布的动植物属于生物多样性范畴,反映的是高原生态环境,无法直接证明海陆变迁过程,故B符合题意;
C.地中海面积缩小属于海洋地质运动的结果,是海陆变迁的直接表现,故C不符合题意;
D.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说明该区域曾为陆地,后因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被淹没,属于海陆变迁证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海陆变迁的证据包括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陆地、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海洋面积变化等。青藏高原的动植物分布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特征,与海陆变迁无直接关联。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判断方法。
8~9.【答案】B、B
【解析】解:根据板块分布的知识,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板块包含澳大利亚大陆等区域,属于印度洋板块;②板块位于①板块的东侧,是太平洋板块,所以①、②代表的板块分别为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B符合题意。
故选:B。
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考查了对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的认识,难度不大,多结合六大板块示意图以选择、解答形式出题。
解:碰撞挤压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等地形,同时会使板块相互靠近;张裂拉伸会形成裂谷和海洋等,使板块相互分离。新西兰南岛和北岛距离拉近,说明是受到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使得两岛相互靠近,B符合题意;人类活动一般不会对板块间的距离产生如此明显的影响,地球自转主要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等现象,与板块间距离变化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根据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进行分析解答。
考查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难度不大,要牢记。
10~12.【答案】C、A、D
【解析】解:珠峰地区发现的植物化石距今1500万年,而现存该植物无法在高海拔地区生存,这表明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环境变化主要源于地壳运动导致的海拔抬升。地壳变动属于内力作用,能够改变地形地貌和海拔高度,使低海拔植物被抬升至高海拔地区。海平面上升主要影响沿海地区,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气候现象,人类活动对珠峰高海拔地区的直接影响有限。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珠峰地区发现距今1500万年前的植物叶片化石,而现存该植物无法在高海拔地区生存,这表明珠穆朗玛峰地区经历了显著的地壳运动,导致海拔升高。这一地质变化过程属于内力作用范畴,与外力作用(如气候变暖)或人类活动无直接关联。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壳变动与自然环境变化关系的知识理解与掌握。
解: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分别是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读图可知,图中板块①是亚欧板块。
故选:A。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内容,要分析理解解答。
解:台湾省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该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地震频发。选项D正确,B错误(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位于台湾西侧);C错误(板块内部地壳稳定);A错误(地震频发与板块交界有关,而非单纯沿海位置)。
故选:D。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上提出的,内容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带分布的知识内容。
13~15.【答案】A、A、D
【解析】解:读图结合材料可知,意大利潘泰莱里亚岛是地中海中的一座火山岛,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A正确,C错误;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B错误;多火山和地震与地形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A。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形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本题考查潘泰莱里亚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结合知识点读图分析解答。
解: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中海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分布区。潘泰莱里亚岛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温和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本题考查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及特点,把握相关知识点解答即可。
解:葡萄是喜光植物,“泽碧波灌木法”将葡萄树种植在坑中,并不是为了减少植株光照,①错误;把葡萄树种植在坑中,对提高土壤温度作用不大,而且夏季该岛炎热干燥,并不需要刻意提高土壤温度,②错误;该岛缺水,将葡萄树种植在坑中,坑可以蓄积雨水,从而保持土壤水分,③正确;材料中提到该岛海风猛烈,将葡萄树修剪成低矮灌木形态并种植在坑中,可以降低植株高度,有效防御风力侵袭,④正确。
故选:D。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中海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分布区。其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因素,理解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答题的基础,要求有学生较强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16.【答案】海洋 印度洋 碰撞挤压 活跃 扩大 B
【解析】解:(1)图中A山脉为喜马拉雅山脉,该山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该山脉时发现岩石中有鱼、海螺等古生物化石,说明该地区曾经是海洋。
(2)从板块运动的角度推测,A山脉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在这两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与地震活动频繁。
(3)由图判断,红海将会扩大,理由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红海的面积会不断扩大,有人预测,几千年后红海会变成新的海洋。
(4)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故答案为:
(1)海洋;
(2)印度洋;碰撞挤压;活跃;
(3)扩大;
(4)B。
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17.【答案】哥斯达黎加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
红海面积将扩大;因为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地带;
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南美洲;
(10°N,84°W);北半球、西半球
【解析】(1)读图可知,哥斯达黎加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因此,多地震。
(2)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张裂拉伸,红海面积将扩大。
(3)哥斯达黎加南部B处是巴拿马运河,该运河是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
(4)读图可知,图2中A点所在纬线度数为10°,往北度数增大,为北纬;所在经线度数为84°,往西经度增加,为西经,故A点的经纬度(10°N,84°W)。读图可知,哥斯达黎加位于20°W以西、160°E以东,西半球;哥斯达黎加位于赤道以北地区,为北半球。
故答案为:
(1)哥斯达黎加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
(2)红海面积将扩大;因为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地带;
(3)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南美洲;
(4)(10°N,84°W);北半球、西半球。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本题以六大板块运动示意图和哥斯达黎加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涉及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的影响、大洲和大洋、经纬网定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18.【答案】中南;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东南亚;
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地震频发;
热带季风;高温;
分享抗震救灾经验、提供技术支持等
【解析】(1)缅甸位于中南半岛,中南半岛因在中国以南而得名,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
(2)人们习惯上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6个地区,缅甸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地处东南亚地区。
(3)缅甸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地震。
(4)缅甸以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持续的高温天气,不利于救援,甚至容易引发多种传染病。
(5)中国可为缅甸提供的防灾减灾援助措施,比如派遣救援队参与救援,提供救灾物资,分享抗震救灾经验、提供技术支持等。
故答案为:(1)中南;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东南亚;
(3)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地震频发;
(4)热带季风;高温;
(5)分享抗震救灾经验、提供技术支持等。
(1)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的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形成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缅甸位于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的邻国之一。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形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本题以缅甸为材料,涉及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特点及位置、城市分布、多地震的原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9.【答案】印度洋;挤压碰撞;
巴拿马;大西
【解析】(1)全球共有六大板块。读图可知,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美洲板块、④南极洲板块、⑤太平洋板块和⑥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位于①亚欧板块和⑥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挤压碰撞运动,地壳活跃,不断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2)美洲板块主要由南美洲和北美洲构成,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该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大大缩短了美洲西部地区与欧洲西部之间的航海距离。
故答案为:(1)印度洋;挤压碰撞;
(2)巴拿马;大西。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形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本题以全球六大板块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9263.86米;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相互挤压碰撞,使珠穆朗玛峰还会继续升高;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尊重与理解、包容与接纳、保护与传承等
【解析】(1)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8.86米,死海海拔为-415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8848.86-(-415)=9263.86米。珠穆朗玛峰还会继续升高,是因为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相互挤压碰撞,使珠穆朗玛峰还会继续升高。
(2)读图可知,北纬30°穿过的A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许多地方终年积雪,冰川广布,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北纬30°各地在节日、礼仪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传统。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传统,我们应该尊重与理解、包容与接纳、保护与传承,积极学习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1)9263.86米;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相互挤压碰撞,使珠穆朗玛峰还会继续升高;
(2)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3)尊重与理解、包容与接纳、保护与传承等。
(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珠穆朗玛峰是世界陆地最高点,海拔为8848.86米;死海是世界陆地最低点,海拔为-415米。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本大题以北纬30°经过地区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相对高度、板块运动的影响、地形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