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遵守规则(一)政治认同认同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感受规则对社会秩序维护以及个人生活保障的积极意义。理解并支持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规则,增强对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认同感,认识到国家规则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二)道德修养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做到自觉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内心深处尊重规则,将规则内化为自身道德准则的一部分。能够正确对待规则的变化,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规则调整时,以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和适应。(三)法治观念明确社会规则中法律规则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触碰法律红线。学会运用法律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法治的框架内活动。(四)责任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积极履行维护秩序的责任。勇于监督和提醒他人遵守规则,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一)教学重点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让学生清晰理解规则既划定自由边界,又保障自由实现,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自觉遵守规则的要求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方式,从内心敬畏规则并践行。维护和改进规则的原因和做法。使学生明白规则随社会发展需不断调整,学会积极参与规则维护和改进。(二)教学难点理解自由与规则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学生易将自由与规则对立,难以理解规则对自由的保障作用,需通过多种案例深入剖析。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坚定地维护规则,并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克服在现实中维护和改进规则面临的困难和阻碍。“遵守规则” 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的重要内容,承接第三课对社会规则一般性知识的介绍,进一步深入探讨规则相关内容。本框由 “自由与规则不可分”“自觉遵守规则” 和 “维护与改进规则” 三目组成。“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指导学生了解自由和规则的辩证关系,规则既限制 “自由” 也保护自由,“限制” 是为了更好的 “保护”。“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 指导学生认识到自觉是建立在思想认识上的自主行动,是由责任感产生的一种自我约束力。引导学生认识到仅仅自己遵守规则是不够的,还要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社会公共生活,适应公共生活的规则,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形成自觉承担责任、认真遵守规则的价值取向。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转型期,对于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一定认同,也知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各种规则,但对于生活中的规则只是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规则意识和公共生活责任意识都处在初步的形成时期,学生遵守规则主要还处于他律阶段。他们能够明白社会规则对自我、他人的约束,但在实际生活中又不能完全控制自己,会出现言行不一致现象。对社会规则更多的是感受到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但对如何 “保护” 人不太了解,难以真正理解和认同规则的价值,基于此种现状,学生的规则意识并未 “内化于心” 从而难以 “外化于行”。树立遵守规则的价值取向、掌握遵守规则的方法对于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一)课程导入(5 分钟)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播放一段关于景区游客不遵守规则,随意攀爬雕塑,导致景区秩序混乱的视频)教师:大家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学生 1:我看到很多游客不遵守景区规定,随意攀爬雕塑,这样不仅破坏了景区的美观,也可能对雕塑造成损坏,还影响其他游客游玩。教师:非常好,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那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遵守规则重要吗?学生们:重要!教师:没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第四课《遵守社会规则》中的 “遵守规则” 这一内容,探究规则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环节二 教学过程(二)知识讲解(20 分钟)自由与规则不可分(7 分钟)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觉得哪些行为是自由的表现呢?学生 2:周末可以自由安排时间玩耍。学生 3:在操场上可以自由奔跑。教师:很好,那这些自由有没有限制呢?比如周末自由安排时间玩耍,能不能一直玩游戏不写作业呢?在操场上自由奔跑,能不能随意冲撞其他同学呢?学生 4:不能,不写作业会影响学习,随意冲撞同学可能会让同学受伤。教师:对啦,这就体现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展示 PPT,呈现自由与规则关系的知识点)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就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在操场上自由奔跑,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才是真正的自由。那大家再思考一下,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自由吗?学生 5:不是,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教师:非常正确,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的有序运行。所以说,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自觉遵守规则(6 分钟)教师:了解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那我们要如何自觉遵守规则呢?大家看这张图片(展示一张在图书馆大家安静阅读的图片),在图书馆里,大家都自觉保持安静,这是为什么呢?学生 6:因为图书馆有规定要安静,不然会影响其他人看书。教师:对,这就是一种他律,外在的规则约束我们的行为。那除了他律,还有什么也很重要呢?(引导学生思考自律)大家想想,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呢?学生 7:能,我们要自己管好自己。教师:没错,这就是自律。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既需要外在的监督和约束,也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展示 PPT,呈现他律和自律的含义)而且,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像在图书馆,即使没有管理员提醒,我们也能自觉保持安静,这就是将规则内化于心的表现。维护与改进规则(7 分钟)教师:我们知道了要自觉遵守规则,那在生活中,我们仅仅自己遵守规则就够了吗?比如在马路上,看到有人闯红灯,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 8:我们要提醒他不能闯红灯,很危险。教师:非常好,这就是在维护规则。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那大家再想一想,规则是一成不变的吗?(展示 PPT,呈现一些随着社会发展,规则发生变化的例子,如高铁上禁止吸烟规定的出台等)学生 9:不是,规则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教师:对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调整和完善。所以,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三)案例分析与讨论(15 分钟)教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个案例(展示案例:某小区为了规范停车,制定了新的停车规则,但是有一些居民觉得新规则不方便,不遵守规则,随意停车,导致小区停车秩序混乱)。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这个案例中存在哪些问题,居民应该怎么做,小区物业又应该怎么做?(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小组 1 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居民不遵守新规则是不对的,应该先了解规则制定的原因,积极配合。小区物业在制定规则前应该多听听居民意见,制定后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小组 2 代表:我们觉得居民不能只考虑自己方便,要为小区整体环境和秩序着想。物业可以对遵守规则的居民给予一定奖励,对不遵守的进行适当处罚。教师:非常好,两个小组都分析得很全面。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再次看到了遵守规则、维护规则和改进规则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大家一定要正确对待规则。(四)课堂总结(3 分钟)教师:好啦,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遵守规则》这一内容。谁能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 10:我知道了自由和规则的关系,要遵守规则,还要维护和改进规则。教师:很好,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知道了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我们还了解到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五)布置作业(2 分钟)教师:课后,请大家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并且思考一下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规则不合理需要改进的情况,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