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宁白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宁白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宁白散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哭的三姐
宁白
①我与三姐扛着行李,匆匆赶往十六铺码头,坐船去宁波乡下。避开那些不断上门催我们去边疆插队落户的男男女女。那个村是母亲的出生地,有舅舅舅妈、表哥表嫂一大家子在。
②推开老宅的木门,院子里平静的生活被我们搅乱了。
③日子不长,七姨八姑,见我们姐弟俩呆在家里无活可干,又看三姐长得漂亮,便上门对舅妈嘀咕:找人嫁了吧,让她自立门户,省得在家吃闲饭。村里哪个门户,谁家的儿子,说得有板有眼。
④我一直懵懂无知。这些,都是很多年之后才知道的。
⑤初春二月,早晨,穿过田埂,到三桥镇去。刺寒的风中,我看见三姐的表情沉闷而忧虑。三座桥的两侧和河边廊檐下,摆满菜摊。不少菜摊是男女组合。男的是年轻农民,边吆喝边称重;女的是城里知青,管收款,表情呆滞。不知是已成夫妻,还是尚在恋爱。三姐路过摊位前,跟我说:这些女的挺倒霉的,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看她们时,眼光里满是怜惜。
⑥我们离开了舅舅家。我曾经陪母亲回乡养病,三姐却从此没有再回村里一步。乡愁,在她的记忆里,浮现着菜摊旁女知青忧郁的目光。
⑦我与三姐选择去了大兴安岭。我们要在几千公里外荒漠原始的森林里,一起相依生活。知青专列启动了,站台上、车厢里一片哭声。唯有三姐不哭。不知道她心里是否有逃脱了那场婚姻的庆幸。或是在弟弟面前,要表现出当姐姐的呵护。父亲沿着站台,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嘶喊:阿明,坚强些!三姐使劲向父亲挥手:阿爹,放心!别跑了!父亲心里一定记得,几年前被“抄家”,只有这个女儿,在一片吵嚷声中,手指着“造反派”论理。
⑧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向北行进。三姐疲惫地趴在了小桌上,我迷糊着想起与三姐儿时的往事。
⑨有几天,母亲出去办事,交代三姐买菜、做饭。一天早上,三姐对我和小弟说:我们一起去吃大饼油条吧。我和小弟高兴极了,这是我们想吃而吃不起的早点啊!记得有一次,母亲买了一根油条回来,把粘连处撕开,一根油条成了两根,再把两根油条剪成寸段,佐餐泡饭。我蘸酱油后,小口咬一段,就把一碗泡饭送下了肚。
⑩我问三姐,你哪来的钱?
她说,从母亲定额的菜金里省下的。
三姐比我大一岁,那年,也就十三四岁。
卖烧饼油条的摊头,在离家不远的一条窄巷口。炸好的油条挺立在铁筐里,刚出炉的烧饼散发着葱和芝麻的香味。我对着三姐傻笑。
三姐买了三根油条、三个烧饼,没想到又买了三碗咸豆浆。烧饼三分,油条四分,咸豆浆要五分一碗,最贵。这是一个完整标配了。找桌子坐下,姐弟三人围着,享受平生最隆重的早饭。
回到家,还在幸运地回味烧饼上怎么有那么多的芝麻,小弟突然呕吐了,接着又捂住肚子要拉。我和三姐也吐了起来。
三姐转身就去找摊主。回来说,是豆浆没煮透,也有别人吃了吐的。
寒冬,我与一帮男人踩着近膝深的积雪上山伐木,三姐跟随着去砍打枝杈。她不安的眼光瞟过我的锯把,看着一棵又一棵大树在我们蛮力吼叫的“顺山倒”中,缓缓地倒向山坡,撒落下一树雪花。那天半夜,木刻楞宿舍突然着火,我要冲进宿舍抢出父亲送我的皮包,皮包里有冯老师借我的鲁迅先生的《两地书》,我答应探亲回家要还给她的。三姐一把拉住我:火势太猛,来不及了!瞬间,大火冲天而上,染红了暗黑的树林和大半个夜空。
慌乱了一夜,躺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遥远的家,如幻影,环绕着我的孤寒。
我可以回到离家很近的城市,却要与三姐分别了。我们俩已在大庆油田工作。她成了大庆油田研究院流体力学研究室的一名科研人员。在家属区的小屋里,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夜晚,在摇篮边的灯光下苦读英语。
研究院冰雪覆盖的小路两边,高大的杨树护卫着一幢幢白雪盖顶的红砖房,四周一片宁静。这是一个透着神秘的地方,聚集了一批我国优秀的石油科技专家。三姐从故乡的田埂小路“逃离”出来,到了这个神秘之地,她要将多少闲暇时间花在读书和思考上,才能和这些专家在红砖房里对话?在静谧的小楼前走过,想到这里的人对三姐的接纳,让我生出了一种惜别之情。
从此,我生活的日常里不会再有三姐的身影了。
多年后,传来三姐的双胞胎儿子考入大学的消息。老大被清华录取,老二被家乡的同济录取。此事让很多人感到新奇。记者问她,你这个当妈妈的有什么教子经验与读者分享?三姐说,哪有什么经验,我有的只是在这个时代中的经历。
这时,我年少时的三姐从很远的场景中走了过来。三姐当年的经历,能演化为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吗?
(摘自2021年12月30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主人公的有关事件。
时间 事件
初春二月 ①
去大兴安岭时 三姐挥别父亲,一点没哭。
② 三姐拉住欲入火场抢包的弟弟。
大庆油田工作时 ③
多年后 三姐分享她的教子经验。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子。
3.文中第⑨— 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不哭的三姐”为题,有何好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心灯
宁白
①为我们楼盘收废品、报纸的,是一位50岁刚出头的农民。不老,却也不年轻了,已经是两个孙儿的爷爷。
②几年前刚见他时,他给我留下了平实、拘谨的印象,薄薄的腰板似乎还挺不直。跟他讨价还价,他也不恼,不愠不火地跟你诉说:“东西都卖不出好价喽。”嘴角还浅浅地笑着。
③有一次,妻子跟他说,你住近郊,三轮车骑过的田头地边,如看见有能种花的土,给我稍个半袋。过了没几天,他专门把半袋子土送到家门外了。妻子看他实诚,送了他一只真空包装的红烧鸭子。
④我家订了十几份报刊,他说这个小区里就数你家报纸多。于是上我家来收报纸的次数也多。熟悉后,每次来收报纸,便聊上几句。知道他是初中生,当过兵。白天收废品,晚上另打一份工,有时去修补房屋,有时在厂房建筑工地当小工。每天多则300元,少则200元。一个月有10多天,每天要干到早晨四五点,回来就直接到收废品的小区打个盹。
⑤我问他:“这样白天黑夜连着干,怎么受得了?”
⑥他淡淡地说:“没办法啊!老婆在农村老家,身体不好,要用钱。儿子、儿媳打工赚得少,还有一儿一女要养活,得靠我补贴他们。”
⑦“靠你这点收入,也补贴不了多少啊?”
⑧“只能省着用啊!天天早晨一碗粥、两根油条,中午在外吃盒饭,最便宜也要十多元,晚上回家炒几个菜,与孩子们一起吃。”
⑨那天早上,在地下室门口,见到他睡眼朦胧,手里拿着一本旧杂志,晃悠着走出来,便与他打招呼:“也喜欢看书?”
⑩“是的。这是收来的杂志,无聊翻翻。”
“以后我送你几本书看看。”
“那太谢谢了!”
过了有好几个月,不见他来收报。一打听,老婆病倒要动手术了,他回家去服侍她。我把家里的旧报纸杂志,都jī zǎn着,等他回来,卖给他。
今年开春后,在小区路上看见他了,便说:“我家里的报纸、纸板,你的三轮车都快装不下啦!”
他跟我上了楼。问他老婆病况,倒没见他揪心。淡淡地说:“开了刀,在老家养着。”一大堆报刊、纸板,捆扎、称重后,他把散落在地上的几片树叶子捡起,裹进了报纸堆。我递给他一本武打书说:“你闲着时看看吧,你还喜欢什么书?”
他两眼盯着我,有几秒钟,随后轻轻地,有点不好意思却也直愣地说,“我喜欢看哲学书。”
我瞬间愣怔。他是为了表白自己的阅读等级,还是哲学书给过他生活的启示?在并不明亮的廊道里,我看到他说这话时,疲惫的眼神中有光的闪亮。
“你喜欢读哪些哲学书?”
“我也看过一些外国哲学书,不大懂,更喜欢看毛主席的哲学书,好懂。”
无论想看哪位哲学家的书,也无论他读哲学书是为了想在艰难的生活中求方法找出路,还是为了在心静的时候思考人生之奥秘,即便是他想“炫耀”自己知道“哲学”两字,都让我对这位穿着脏衣服的农民产生了一种亲近。一个收废品的农民,他说出“喜欢哲学”,得怎样地跨过自己内心深切的自卑啊!
我想着,一个想看哲学书的人应该不会缺斤少两。有“哲学”两字在心里,一个人便会有道德的准则,他的内心便会有对生命的期许。即便是出于我的迂拙,我也这样固执地认为。
我住的小区是杭州一个新城,周围大厦林立、商厦豪华、高档车飞驰。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农民会面对各种诱惑、矛盾、困难,只有在心里把这些都扛住了,才能打好这份收废品的工,才能不慌不忙地活着。当下,他生活的压力正大,但他面对我的,却是淡然和平静,是因为他心中有盏灯吗?
心中有“灯”,眼中便会有光。我想,城里人的那一点点优越感,遇到这样的目光后,会不由自主地淡却。
前几天,他又来我书房搬报纸,边搬边随意地说:“你们城里人多好,都有一间书房可以看书。”从他淡淡的话语中,我感觉到,他深藏着的无奈。如果命运曾经看顾他那个“哲学梦”,不知会造就怎样的他。
(刊于2017年11月23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 有改动)
5.根据拼音写汉字。jī zǎn ( )( )
6.细读第④— 段,用简洁的语言填写表格。
事件 “我”的感受
(1) (2) (3) (4) (5) (6)
7(1)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③段画线句中“没几天”、“专门”、“送”、“家门外”连用,强调突出了他的实在、真诚。
B.第 段画线句中运用了“捆扎”、“称重”、“捡起”、“裹进”一系列动词,表现了他干活麻利、细心。
C.第 段画线句中“盯着”看出他对“我”给他武打书的不满;“轻轻地”、“有点不好意思”写出他有点自卑;“直愣”写出他性格的爽直。
D.文中多处运用了“浅浅”、“淡淡”,呼应了第 段中“他面对我的,却是淡然和平静”,表现出他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的淡定、平和,与 段“疲惫的眼神中有光的闪亮”形成强烈的反差。
(2)结合全文,简析“他”的人物形象。
8.请写出本文题目“心灯”的含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民宿
宁白
①遥看起伏的山峦,心存疑惑:把店开到山顶,哪来的底气和自信?车子往山上爬的时候,是在一条不足丈宽的小路上。路已年久,不少地方坑洼不平,好几个弯道,极陡,路边不见护栏,我瞪着眼睛,双手紧紧擦着扶手。近一小时的惊恐后,终于见到被大树环绕着的一幢幢钢架结构的时尚小屋,夕阳斜照,大玻璃墙晃人眼睛,飘窗摆着素雅的靠垫。突然想起,在这高山之巅,晚饭没法下山吃了,那险窄之道,在漆黑的山林里,谁还受得了一上一下?
②沿着蓝色的泳池走向餐厅小楼时,心里是吃一顿“高级”晚餐的新奇和无奈。入座,没想到服务员是一位农民大伯,脸色黝黑,沧桑皱纹。一开口,是本地土话:“你们城里人,要吃鱼虾,我们这里呒①没,山里养着鸡、猪,种着菜、豆,你们就点几个土菜好了。”心中倏然有了安定感:土菜,不会奢华了。
③摆上桌的是:一盘肥腴的整鸡,是蒸的,配有一碗汤;一盘风干猪肉片,切得有一厘米厚,肥的白、瘦的红,咸香气馋人;芹菜炒豆腐干,在盘子里堆得老高,还有一碗山药排骨汤。这一组粗、土、简、拙的农家菜品,就是小时候去乡下舅舅家里吃的啊,舅妈的厨艺,还比这要精细很多,哪会把肉片切得这么厚。
④吃着黄嫩的鸡、大块的肉,看着民宿里泳池亮起的五彩灯饰,我问老伯:“这么漂亮的地方,哪儿养猪养鸡种菜做豆腐?”“这山大着呢,哪儿不能搭个棚,筑个栏?”
⑤“请了城里的厨师啦?”“我们的食材好,谁烧都好吃。就老板他姐在厨房天天忙着。”
⑥“这样辛苦,找几个年轻人当服务员多好?”“找了几个,管着民宿。那电脑网络啥的,咱不懂。老板自个儿在外面开着厂子,让我这60岁老头帮个手。”
⑦“大伯,您看鸡和肉都吃不完,您帮个忙放入冰箱,明天中午热热再吃,行吗?”“应该的,可不能浪费了。”大伯的关照,让我有在家一样的随意。
⑧第二天早餐,给我们端来煎饼、发糕、鸡蛋、大米粥的正是老板他姐。“我知道你们四个人,先给煎两个饼,等睡懒觉的小青年来了,再给他们煎,这饼热着吃香。”她满脸笑容,爽快地说,“这鸡蛋新鲜,那几样小菜是现炒的,腐乳是自己做的,喝粥吃它最好。你们先吃着,不够再添。”
⑨煎饼掺了鸡蛋,又撒了小葱,两面黄而不焦,一口咬下,脆香满舌。煮鸡蛋咬开的蛋黄,呈金黄色。这是散养鸡下的蛋,它们吃树丛野地里的小生物,精气充溢。老板姐姐不穿戴工作衣帽,兜着围裙,来回忙着,只像个农家厨房里辛苦的老嫂子。
⑩走出后院,有一观景台。春阳和煦,满山翠绿,映山红点点,山坡上层层果树茶树连绵而去,远处的绿丛间,横卧着一排排白色塑料大棚。民宿服务主管正挎着竹篮转向山里,说是挖点野菜给我们尝鲜。
山道蜿蜒,闻鸡鸣鸭叫。走着,抬头看到一扇大木门上横挂着“有机示范园”的牌子,才明白原来这儿就是在观景台看见的白色塑料大棚所在处,赶巧碰见了示范园当家人。她说,自从党的乡村扶贫政策落实以来,这里成为市和县里的试点,要向市场提供原生态农副产品。她的背后,一幢木板老房子的廊檐下,密麻地挂着几排正风干的猪大腿,香味飘散。我们吃的土菜,正是从这里“端”上桌的。
民宿是现代的农村旅舍,都筑于田边、溪畔、山间,村景入眼。有农食之餐,可与宿景相谐,更是城里人一次又一次入乡的诱引和牵念。会琢磨城里行游者心思的农家人,便敢于把民宿开在山顶之上。
回城后,常在闲静之时遥想那一片净土。待我再登山而去,也还想见到在餐厅前后忙着的那两位老人。听说,后山那条更为险峻的上山小路,已在修缮拓宽了。
【注释】①呒( ),没有。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②—⑦段的内容。
10.你如何理解选文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新奇”和“无奈”呢?
1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⑧段的画线句。
12.比较下面原句与改句,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我们吃的土菜,正是从这里“端”上桌的。
改句:我们吃的土菜,正是从这里来的。
13.结合全文说说结尾段有何作用。
14.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开头就设置悬念,写“我”上山前的疑惑,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选文③段画线句重在表现“我”对厨师刀工不够精细的嫌弃和对舅妈刀工的赞美。
C.选文 段介绍了与民宿有关的情况,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群有智慧的农家人。
D.选文中运用了“呒没”“老嫂子”等方言口语,使语言显得亲切自然、质朴无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追怀单纯
宁白
①单纯属于少年。但是,我们一辈子会追念、怀想这种单纯。
②读台湾学者蒋勋的书,有一节写道:小时候,为了送一本同班同学忘掉的笔记本,曾经翻山越岭渡过淡水河去他家里,那时,淡水河桥很少,绕了很多路。至今,记忆很深。他说,这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
③蒋先生的话,一下激发了我的同感。年少的单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么?
④去大兴安岭下乡第一次回上海探亲时,一位“插兄”的母亲来家,背了20多斤重的芋艿,委托我带给她的儿子,说是孩子特别喜欢吃芋艿。我母亲怔了一下,但没有拒绝,只是转身看着我,问:能背得动吗?那时,探亲回家,都会互相捎带一些香肠、肉松等副食品回知青点。可是,带芋艿是第一次,而且这么多。几千公里之遥,要换两次火车。我却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
⑤回大兴安岭时,一旅行袋的芋艿成了我要特别留意的行李。每次换车,从窗户塞进行李时,装芋艿的旅行袋是第一件,我不能把人家母亲重托的东西弄丢了。到了连队,我把芋艿交给“插兄”时,他并没有像他母亲说的“特别喜欢”,只是一帐篷的人都品尝到了来自家乡的土产。
⑥我仍然高兴。完成了一次他母亲的重托,把一位母亲爱的关切重重地传递给了这位“插兄”。几十年来,每当记忆这次长途背运,心中浮起的总是快乐,这种快乐中的单纯,带给我绵长的慰藉。
⑦我要感谢母亲,她没有阻止我的单纯,她成全我年少的单纯变为行动,而没去计量得与失。正是母亲的成全,使我心中留下了单纯的底色,在面对生活中无数的关乎得与失的选择时,有了衡量的标尺。
⑧有一年大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儿子,要开车去机场,接从内蒙古飞来的同事父母,回程时,雪近尺厚,半小时的车程,用了两个半小时。我禀报母亲时,还带着惊讶,我想问她:当下的社会,对孙儿的冒险助人,还会支持吗?我还没说出心里的问话,母亲却已流露着满意的表情,只是关切地说:那要慢慢开才行。
⑨我怀念单纯,是因为光怪陆离的社会,已经让人唯恐不复杂了。
⑩有一次参加小学教师聚会,当妈妈的交流教子经,却没有了教师的语言。
“做好事也不能当傻子,否则孩子从小就吃亏,大了怎么去竞争。”
“是啊,现在的教育脱离实际,社会上有多少虚伪、假象!”
“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付出要有回报,否则,永远弱势!”
她们的畅怀交流,尽显母爱,可是,听着真让我有点心痛:她们的孩子要与心中的单纯告别了,与童年的快乐告别了。
这几位妈妈的爱心,有这么多的算计和机巧,她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一定是精明、重结果、以胜出为要的竞争强人,这对于当今社会,实在也是对应之举。但是,人的成长、人格的养成在哪里呢?竞争之胜,并非入世体验的全部内容,如是,丰富的生命感知便遗失殆尽了。
单纯的快乐,不要为了应世,而把它任意地驱赶了,这不仅是成长的缺憾,也会有人格的短板。人的心灵,没有了单纯的滋润,便会干枯。无论世相多么诡异复杂,我却仍然追怀单纯。
(选自《新民晚报》2013年8月26日)
15.文章中作者通过三件事来追怀单纯,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16.概述作者“追怀单纯”的原因和意图。
17.作者在回忆“长途背运”写到了“母亲”的言语、神情,根据选文内容,说说这是作者的无心之举,还是作者的刻意为之?为什么?
18.下列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题中的“单纯”指人与人之间不计量得失,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纯洁的互助合作关系。
B.引用台湾学者蒋勋之书的内容是为了引出下文我对“单纯”的追忆。
C.妈妈们“畅怀交流,尽显母爱”,而我听着却“有点心痛”,是源于我对于当今社会“单纯”渐失的无奈。
D.文中三位妈妈教子经的出发点和说话的角度都相同,想让孩子尽早“适应”社会,唯恐自己的孩子将来吃亏。
答案
1. 三姐看到卖菜的女知青很是怜惜 半夜失火时 三姐利用闲暇时间读书思考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一把拉住”写出三姐制止“我”进火场抢救皮包时动作的迅速,表现了三姐的机敏以及对弟弟的关爱。 3.插叙,回忆儿时三姐买烧饼油条给弟弟们吃的往事,既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更能突出三姐关爱家人、个性刚强的特点。 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主要人物——三姐;“不哭”也突出了三姐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坚强、不屈服;饱含了作者对三姐的赞叹和敬佩之情。
【解析】1.考查文本内容。
①根据第⑤段中的“初春二月,早晨”“三姐路过摊位前,跟我说:这些女的挺倒霉的,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看她们时,眼光里满是怜惜”可得:三姐看到卖菜的女知青很是怜惜。
②根据第 段中的“那天半夜,木刻楞宿舍突然着火,我要冲进宿舍抢出父亲送我的皮包,皮包里有冯老师借我的鲁迅先生的《两地书》,我答应探亲回家要还给她的。三姐一把拉住我”可得:半夜失火时。
③根据第 段中的“到了这个神秘之地,她要将多少闲暇时间花在读书和思考上,才能和这些专家在红砖房里对话”可得:三姐利用闲暇时间读书思考。
2.考查语句赏析。
“一把拉住”是对三姐的动作描写。“火势太猛,来不及了”是对她的语言描写。“一把拉住”的动作说明三姐阻止我进入火场抢皮包时的动作的迅速,表现了三姐的机敏。三姐拉住我,是不想让冲入火场而受伤,体现了三姐对我的关爱。
3.考查赏析插叙。
联系第⑧段中的“三姐疲惫地趴在了小桌上,我迷糊着想起与三姐儿时的往事”可知,以下是我对儿时往事的回忆,所以是插叙。联系第⑨段中的“一天早上,三姐对我和小弟说:我们一起去吃大饼油条吧”可知,插叙的是儿时三姐买烧饼油条给弟弟们吃的往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三姐从母亲定额的菜金里省下钱来,带两个弟弟去吃油条和大饼,表现了她对弟弟们的关爱。因为吃坏了肚子,“三姐转身就去找摊主”,表现了她个性的刚强。插叙也丰满了三姐的形象。
4.考查赏析题目。
题目是一个偏正式短语,强调了三姐的“不哭”,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点呢?这就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三姐”点明了主要人物。“不哭”体现了三姐性格里的刚强,表现了作者对三姐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5. 积 攒 6. (1)那天早上,“我”得知他喜欢看书,准备送书给他。 (2)“我”知道他回老家照顾手术后的老婆,积攒旧报纸、杂志,等他回来卖给他。 (3)今年开春后,“我”知道他喜欢看哲学书。 (4)同情 (5)惊讶(疑惑、不解) (6)敬佩(信任、尊敬) 7.(1)C
(2)作为一家之主,勇挑生活的重担,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他照顾生病的妻子,补贴收入不高的儿子,打几份工,维持生计,做事认真。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保持淡定平和的心态,同时不忘自己的精神追求,他禁得住诱感,挤出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8.他喜欢看的哲学书。无论生活在怎样的境遇之下,一个人能保持自己的精神追求,心中就会有光明有力量,能在生活的压力面前有淡然平静的心态。有道德的准则,对生命有期许。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注意“积攒”的写法。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④到 段主要写了“我”对辛苦的工作养家糊口感到同情,并且知道他喜欢看书,所以准备送书给他,这时“我”的心里充满了同情。
到 自然段写了“我”知道了他回老家照顾手术后的老婆,积攒旧报纸、杂志,等他回来卖给他。通过文中的“问他老婆病况,倒没见他揪心”和“你闲着时看看吧,你还喜欢什么书?”可以看出“我”对他这种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淡然的人生态度是疑惑的。 到 段写出了“我”知道了他喜欢哲学书,通过文中的“一个收废品的农民,他说出‘喜欢哲学’,得怎样地跨过自己内心深切的自卑啊!”可知,“我”对他充满了敬佩。
7.(1)本题考查文章的分析。第 段画线句中“盯着”是他对“我”提出问题的思考,并不能看出写出他对“我”给他武打书的不满。选项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他勇于承担责任,不仅照顾生病的妻子,还要补贴收入不高、却有儿女要抚养的儿子;他辛勤工作,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每天要打几份工,有时要工作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维持生计,做事认真;他是一个追求知识,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他依然从容地面对生活,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
8.本题考查对题目含义的分析。解答此题时,需结合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关键性语句回答。“心灯”表面指指引心向光明的灯,在文章中指的是他所喜欢的哲学书。正是因为这些哲学书,他才会淡定从容的面对生活,忍住诱惑,在心中立下道德的准则,对生命充满期许。
9.我到民宿餐厅吃饭;并与服务员大伯攀谈。 10.“新奇”是因为第一次来到高山民宿,没在这儿用过餐,所以感到“新奇”;“无奈”是因为处在高山之巅,没有选择,又担心民宿主人抬高餐价,所以感到“无奈”。 11.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真切生动地写出大姐对早餐品种的详细介绍和对顾客就餐随到随做的妥当安排,表现了她的细心周到和热情大方。 12.原句不仅说出土菜的来源;还强调了土菜的新鲜;绿色。 13.结构上:照应开头,使行文结构严谨;内容上:写“我”回城后对高山民宿及餐厅老人的思念;“险峻的上山小路已在修缮拓宽”,巧妙含蓄地暗示了党的乡村扶贫政策让农家人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深化了中心。 14.B
【解析】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文章第②段“沿着蓝色的泳池走向餐厅小楼时,心里是吃一顿‘高级’晚餐的新奇和无奈。入座,没想到服务员是一位农民大伯”写我到民宿餐厅吃饭;第④—⑦段写我和服务员农民大伯对话,进行攀谈。
10.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新奇”意思是新鲜特别,结合文章第①段“遥看起伏的山峦,心存疑惑:把店开到山顶,哪来的底气和自信?”“近一小时的惊恐后,终于见到被大树环绕着的一幢幢钢架结构的时尚小屋,夕阳斜照,大玻璃墙晃人眼睛,飘窗摆着素雅的靠垫”可知,感到新鲜特别是因为第一次来到开在山顶上的民宿,没在这儿用过餐,所以感到“新奇”;“无奈”的意思是没有别的办法,不得已,结合第①段“突然想起,在这高山之巅,晚饭没法下山吃了,那险窄之道,在漆黑的山林里,谁还受得了一上一下”可知,因为这个民宿处在高山之巅,晚饭没法下山吃了,没有选择;再结合第②段“心中倏然有了安定感:土菜,不会奢华了”可知,最初还担心民宿主人抬高餐价,所以感到“无奈”。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题干要求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我知道你们四个人,先给煎两个饼,等睡懒觉的小青年来了,再给他们煎,这饼热着吃香”“这鸡蛋新鲜,那几样小菜是现炒的,腐乳是自己做的,喝粥吃它最好。你们先吃着,不够再添”是语言描写,“她满脸笑容”是神态描写。“等睡懒觉的小青年来了,再给他们煎,这饼热着吃香”“你们先吃着,不够再添”写大姐对顾客就餐随到随做的妥当安排,“这鸡蛋新鲜,那几样小菜是现炒的,腐乳是自己做的,喝粥吃它最好”写大姐对早餐品种的详细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她的细心周到,“她满脸笑容”“爽快”可以看出她的热情大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从文章第⑩段“远处的绿丛间,横卧着一排排白色塑料大棚。民宿服务主管正挎着竹篮转向山里,说是挖点野菜给我们尝鲜”,第 段“她的背后,一幢木板老房子的廊檐下,密麻地挂着几排正风干的猪大腿,香味飘散”可知,这里土菜都是新鲜的纯绿色食品,都是直接从蔬菜大棚里或是山里采摘来直接“端”上桌的,所以原句的“端”不仅说出了土菜的来源,还强调了土菜的新鲜,绿色。而改后的句子只能说出土菜的来源,强调不出它的新鲜。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的是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听说,后山那条更为险峻的上山小路,已在修缮拓宽了”和第①段“车子往山上爬的时候,是在一条不足丈宽的小路上。路已年久,不少地方坑洼不平,好几个弯道,极陡,路边不见护栏”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回城后,常在闲静之时遥想那一片净土。待我再登山而去,也还想见到在餐厅前后忙着的那两位老人”写“我”回城后对高山民宿及餐厅老人的思念之情;再结合第 段“她说,自从党的乡村扶贫政策落实以来,这里成为市和县里的试点,要向市场提供原生态农副产品”,“险峻的上山小路已在修缮拓宽”巧妙含蓄地暗示了党的乡村扶贫政策让农家人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农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
B.从文章第③段“这一组粗、土、简、拙的农家菜品,就是小时候去乡下舅舅家里吃的啊”,第⑦段“大伯的关照,让我有在家一样的随意”,第⑨段“老板姐姐不穿戴工作衣帽,兜着围裙,来回忙着,只像个农家厨房里辛苦的老嫂子”可知,高山民宿让“我”有在家一样的感觉,觉得老板姐姐像个农家厨房里辛苦的老嫂子,表现了我对这个地方淳朴农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对厨师刀工不够精细的嫌弃和对舅妈刀工的赞美”理解错误;
故选B。
15.(1)感谢母亲的成全,使我心中留下了单纯的底色。(2)我的儿子冒着大雪接同事的父母,母亲只是关切孙儿却未阻止。(3)社会让人变得更复杂,我怀念单纯。 16.原因:是因为现实社会光怪陆离,已经让人唯恐不复杂了。意图:表达对当今社会人们因缺少“单纯”造成的人格短板以及心灵干枯的深深忧虑,希望人们一起呵护“单纯”,一起守住“单纯”那日渐萎缩的领地。 17.这是作者的刻意所为。因为他这样写一方面现身说法,揭示了我们心怀“单纯”的底色主要靠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来影响;另一方面与下文妈妈们的教子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当今社会“追怀单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8.D
【解析】15.本题考查情节概括。
提示中“长途背运20多斤重的芋艿给‘插兄'”可定位到④至⑦段,结合第⑦段“我要感谢母亲,……正是母亲的成全,使我心中留下了单纯的底色,在面对生活中无数的关乎得与失的选择时,有了衡量的标尺”可知,事件1的感悟是:感谢母亲的成全,使我心中留下了单纯的底色。
由第⑧段“有一年大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儿子,要开车去机场,接从内蒙古飞来的同事父母,回程时,雪近尺厚,半小时的车程,用了两个半小时”“母亲却已流露着满意的表情,只是关切地说:那要慢慢开才行”可概括出事件2是:“我”的儿子冒着大雪接同事的父母,“我”的母亲只是关切孙儿却未阻止。
结合第⑨段“我怀念单纯,是因为光怪陆离的社会,已经让人唯恐不复杂了”可知,事件2的感悟是:社会让人变得更复杂,我怀念单纯。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由第⑨段“我怀念单纯,是因为光怪陆离的社会,已经让人唯恐不复杂了”可知,作者“追怀单纯”的原因:是因为现实社会光怪陆离,已经让人唯恐不复杂了。
由第 段“单纯的快乐,不要为了应世,而把它任意地驱赶了,这不仅是成长的缺憾,也会有人格的短板。人的心灵,没有了单纯的滋润,便会干枯。”可知,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表达对当今社会人们因缺少“单纯”造成的人格短板以及心灵干枯的深深忧虑,希望人们一起呵护“单纯”,一起守住“单纯”那日渐萎缩的领地。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由第④段“我母亲怔了一下,但没有拒绝,只是转身看着我,问:能背得动吗?”可知,这里的语言和神情描写,写出了母亲对于“插兄”母亲委托我带给她儿子带20多斤重的芋艿表示不解,以及对儿子长途重负的心疼。
结合对第⑦段“我要感谢母亲,她没有阻止我的单纯,她成全我年少的单纯变为行动,而没去计量得与失。正是母亲的成全,使我心中留下了单纯的底色”的分析可知,“我”心怀“单纯”的底色主要靠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来影响;
由第⑩至 段“一次参加小学教师聚会,当妈妈的交流教子经”可知,这些教师妈妈们的教子经与“我”的母亲对“我”的教育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当今社会“追怀单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作者在回忆“长途背运”写到了“母亲”的言语、神情,是作者的刻意为之,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本文的主题:单纯的快乐是成长中人格塑造所必须的,当今社会有“追怀单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D.第 段“做好事也不能当傻子,否则孩子从小就吃亏,大了怎么去竞争。”说话的角度是“做好事”帮助别人的角度;第 段“是啊,现在的教育脱离实际,社会上有多少虚伪、假象!”说话的角度是对教育的不满;第 段“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付出要有回报,否则,永远弱势!”是从得失利益的角度来说的。因此文中三位妈妈教子经说话的角度不相同。D项“文中三位妈妈教子经的出发点和说话的角度都相同”判断错误;
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