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刘汉俊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刘汉俊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刘汉俊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牛
刘汉俊
①赤壁有个大田畈,大田畈里有个莲花塘。
②莲花塘由宽宽窄窄隐隐约约的泉流沟水汇成,泉清冽,水清亮。花草簇拥的塘坝处,满是田田的夏荷,净净的荷伞和灿灿的荷花下,有三三两两的游鱼戏虾,日啃泥,夜啄月;杨柳茂密的塘塍处,一块长长方方的石碑跳板伸向水中央,女人们在弯腰浣洗,捏紧衣物一角,一把甩得远远的,又飞快地捞回,折两下摆在青石板上,用棒槌一顿死捶烂打,再拧干,再泡湿,再捶打。手里麻利地干着活,嘴里利索地骂着好吃懒做的男人或者某个不知深浅的邻居。鱼儿们躲在塘角远远地围观,______。
③塘坝与塘塍之间的水域,是孩子和牛们能一泡一整天的游泳池。水牛天生会游泳,笨重的牛身一入水就像潜艇出水,牛头牛角和牛背露在水面,昂首奋进勇往直前,男孩子光屁股跨在牛背上,有一种乘风破浪的威风。
④村里的塘是牛塘,村里的路是牛道,牛儿们从来就是大模大样坦坦荡荡地走在道路中间,不委琐不躲闪、不畏首畏尾。四脚踏在泥巴路上,留下两对深深的蹄印,像是盖下一枚枚私人印章,向世间宣示此地我所种、此路为我开。一场秋水漫过,偶有细鱼嫩虾小泥鳅陷在牛脚印的水凼里扑腾,一场秋雨掠过,鱼虾泥鳅们又回归到沟渠池塘。
⑤秋去冬来,白雪覆盖了莲花塘的房屋田地、竹山树林,盖不住的是斜吹的袅袅炊烟。远山近岫尽是白的线条、白的轮廓、白的色系,只觉得灵魂在简化,在净化,在升华。
⑥天边的关山尖、平山尖像峙立的冰雪屏风,不辨远近;跟前的大田畈、李家垄像平铺的洁白地毯,不知深浅。积雪终年不化的茅山张家、洞里涧上,雪上加雪、白上留白、冰上结冰。崇山峻岭皆雪山,删繁就简一片白,只有两山之间的小道上一大一小两个黑点在移动,到了跟前才发现是一头牛和它的主人,他们踏雪破冰,开垦冬尽春来的第一犁。
⑦晨起的牛犊或是暮归的老牛,永远走在村口老树下的霞光里。祖孙三代牵牛荷犁而行,赤脚挽裤腿,前后等距离,走路姿势一致,每天时辰一样。我的三叔会唱无字山歌,常常一个人在山垄田间劳作,踽踽独行,扶犁而耕,对牛而歌,那歌声婉转苍凉而韵味绵长,一唱一下午,余音绕三日。映山红、百合花、金银花装点的长长山道上,紫云英、油菜花和金色稻浪铺成的宽宽田畈里,一个人、一头牛、一支歌,构成一部田园风光片。歌声翻过山垄,落在大塘湾郑家的坡里,郑家的女儿秋儿成了我的三婶。
⑧水土养人,文化育人,牛的精神已潜入了村里人的基因,融进了庄稼人的血脉。我的祖父勤劳节俭,寡言少语却有一双灵巧的手,也养牛、修犁、打钉耙,擅长用罾捞鱼,捕过野猪,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咬咬牙给我的父亲买下一支钢笔,才一个学期笔尖就劈叉没法用了,祖父咆哮道:“这笔是铁的,又不是耕田,用那个牛劲!”祖父虽然不知道“笔耕”这个词,却说出了笔耕与牛耕相通的道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祖父,用耕田种地、捕鱼猎兽、做木工活挣得的钱,供父亲读完了北师大物理系。父亲先后在军工企业和大学工作,勤奋如牛,笔耕不辍,至今还常以自己属牛而自豪、自省,这大约是“牛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吧。
⑨回望儿时路,感念故乡牛,在这个早春,它驮着家乡赤壁向我走来……
(有删改)
1.选文主要描写了 和 两个季节故乡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色。
2.仿照前句,在选文第②段的横线上补充一个符合语境的拟人句。
3.有人认为选文第②段与文章主题关联不大,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4.第⑦段中划线句将牛犊、老牛和祖孙三代写入同一画面,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意。
5.作者说,牛的精神已潜入了村里人的基因,融进了庄稼人的血脉。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牛的精神”有着怎样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个故事,叫长江
刘汉俊
①江河行地,万流归宗。金沙江与岷江在四川宜宾交汇成长江,嘉陵江与渠江、涪江汇合,从重庆朝天门涌入长江。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这一段,叫川江。
②船行川江,只见地势雄奇险峻、悬崖峭壁连绵如阵,巍比岱宗,险超西岳,稳若衡山,秀甲匡庐。河道暗礁密布,漩流疾速突变。湍急在湍急中赶路,澎湃在澎湃中跳跃,让你知道什么叫怒涛狂卷、轻舟千里,什么叫虎跃狮咆、马奔狼突,什么叫壁立午仞、无欲则刚。那悬棺,那古栈道,那岩上的纤痕,那一道道深刻的崖上缝、壁中罅,有鬼斧神工之奇、天造地设之妙,让你尽情想象亿万年前的江水是以怎样的力量冲破石壁、撞开夔门、荡出西陵峡,奔腾成一条长江的;教你懂得什么叫没有瞠不开的路、过不去的坎,什么叫开山辟地、所向披靡,一心只向远方的星辰和大海。
③一抬头,一座航标灯在高处的山嘴上站着,等你,如山鹰兀立,看云霞明灭。任你时来时往,来无影去无踪;任你潮起潮落,高一声低一声,它以静待变、处变不惊。置身川江深处,看波谲云诡、苍狗长风,峡江的浪会打湿你的眼、风干你的泪、温润你的念想;你会感叹年华如水、沧桑易变,但那航标灯却是真实的留存,坚定如磐,为你指航。
④峡江之上,苍山之巅,有婀娜和娉婷在等你,有望眼和轻唤在等你,有软软的风、柔柔的雨、暖暖的爱、幽幽的怨在等你。那是一位神女,传说中的西王母娘娘之女,她的名字叫瑶姬。孤独的瑶姬在这里栉风沐雨,坚守经年,除妖驱虎,一心等待治水的大禹,等待到地老天荒。楚襄王梦之求之,屈原歌之贽之,宋玉、阮籍、郦道元,李白、杜甫、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排队在神女峰的脚下献诗献文;从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顺流而下的范成大在白帝城等候,还有卢照邻、杨炯、孟浩然、王维、岑参、孟郊、白居易、杜牧、欧阳修仰慕而来,远远地站在巫峡栈道上观望;千里之外的瓜洲渡口、金山寺,还有王安石、陆游、张祜在翘盼。明月千里,千秋明月,多少风雅故事,发生在长江、在三峡。然而今晚,她只以烟霞为羽衣,用晚照做霓裳,将满目秋波送给峡江崖上、嶙峋岩中那一群孤独的身影。
⑤那是川江的纤夫们。“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浪里不归家”,踩着1亿年前的海底、1万年前的河床、1000年前的栈道、数百年前的鹅卵石,一队队、一步步,弯成力字形、伏作满弓状,逆水而行,向水而歌,是力量在行走、生命在歌唱。那岩石上深深的纤痕,那风吹日晒黑得像江中石一样的脸和臂膀,那打着漩涡在峡谷和江面回荡的川江号子,像动感的雕塑、凝固的浪线。一根纤绳便把七百里三峡拉成了五线谱,呦呦旋律从古来,嚼嘈音符向东去。然而,水路再曲折,行程再遥远,长江却几乎围绕一根轴线做等幅运动,曲曲折折弯弯绕绕,最终在轴线上选择了自己的入海口。这根轴线就是北纬30度线。
⑥地球北纬30度附近,是一个奇特而神秘的地带,一道人类文明之谜。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恒河、密西西比河、雅鲁藏布江和长江等大江大河都横跨这一地带;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长江文明在这一地带聚集,同纬度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正在被深度挖掘;珠穆朗玛峰等地球上的7座最高峰,以及至今无人登顶的梅里雪山在这一带列阵;神秘的百慕大群岛等在附近隐现,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在不远处潜伏。长江像一条彩线,串联起无数的文明珍珠;又像是一根脐带,一头深深地扎进中华腹地,汲取能量后奔向浩荡东海。
⑦长江流域是人类的摇篮、文化的故乡。长江上游地区的元谋人、巫山人,中游地区的长阳人、郧县人,制造出石斧石锛石犁石铲等工具、石矛石镞石刀石丸等武器,学会钻木取火,揖别茹毛饮血,高举人类文明的爝火,走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上中游地区的巫山大溪文化、枝城城背溪文化、京山屈家岭文化,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像花儿朵朵,次第盛开在新石器时代的晨光里。这些遗址无一例外地存在大量稻壳的遗迹,这表明,在7000到1万年前,长江流域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⑧长江广纳百川,文化葱茏葳蕤。长江流域诞生的羌藏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徽赖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各呈芬芳,和而不同,相映生辉。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渔猎文明走向交融,长江文化与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西域文化,甚至异域文化煮酒论道、交流互鉴。千山同根,万水归江,长江因此而壮阔。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从这里走向历史舞台,书写中华民族的史诗,数不清的政治事件、军事争战、文化现象发生在长江;无数的先哲巨匠、文人墨客从这里登上文化讲台,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舞椽笔、洒巨墨,读不尽的雄文翰墨、诗词歌赋如长联披挂在长江两岸,数不清的文化经典、文化遗存、文化标识、文化星宿从长江升空辉映神州大地。长江塑成了伟岸峭壁、险隘雄关,分娩了烟柳江南、水墨雨巷,涂抹了湖光山色、水村山郭,那一帆一浪一石一矶、一草一木一楼一台,是长江的符号、文化的标点。长江不歇脚,文化不停滞。
6.文章讲述了长江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等四个方面的故事。请根据下面的图表提示,完成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地理奇迹(第①②段):地势雄奇险峻,悬崖峭壁连绵如阵,河道暗礁密布,漩流疾速突变。→人文荟萃(第③—⑤段):A →文明摇篮(第⑥⑦段):地球北纬30度附近文明奇迹的典范,人类的摇篮、文化的故乡。→文化璀璨(第⑧段):B
7.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根纤绳便把七百里三峡拉成了五线谱,呦呦旋律从古米,嘈嘈音符向东去。
8.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9.结合全文内容,作者在文中对长江流露出哪些情感?
小松的语文老师沈老师是苏州同里人,受邀参加这次“家乡寻美”主题活动,特别给同学们推荐了一篇写家乡的美文。
倾听千年的桨声
刘汉俊
①夜宿江南古镇同里,只听得自己的梦,在静谧的秋里,振了一夜的翅。朦胧中,远处似有桨声在响,悠扬如天籁。干脆早起,舍不得睡了。
②依角望去,曙色如黛的古镇,像一面睡莲,静静地铺陈在烟波浩渺的湖面,千年一梦,香鼾如酿。古老的晓月千年的秋风,把尘世的一切都归零,归于同里一宿的静,一如隐居深山从不见凡间纤尘游丝的寺刹。但这种静不是失落了生机的寂寥,而是一种淡泊从容、处世无惊的定。
③只有渐近的桨声,是这幅水墨佳作的画外音,千年不变。
④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循着依稀的桨声,我轻轻地走在同里的早晨,一任自己的心,从容地在古境里散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记得昨夜,投宿在古镇明清老街上的世德堂,只见深深庭院里的石桌石椅静冷如雕,曲桥亭荷旁的石榴灿灿灼灼地挂在空中无语。偌大的五进院落69间房,楼对阁、户对窗,只住进同伴和我。他有些怯怯地问,是不是有点儿冷清,我说既冷又清,恰是静心养性的曼妙仙境。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来就来了,走就走了,无论你是谁,同里的水依旧微澜不兴,轻波不扬。已千年如此。
⑥记得昨夜,踟蹰灯火阑珊处,一位老者独自躬身幽黄的店灯下,就着一盘堆尖的湖蟹,蘸着比酒还醇的夜风,和着比夜还香的老酒,以及葱姜蒜酱油醋,专心而安详。秋风起,蟹脚忙,被湖风浪起的蟹们,性急地爬进渔子们早已张着的蟹池鱼网,爬进早已等候在湖底的蟹箱,或者泊在湖中央伫立的高脚屋下的渔船,吱呀吱呀地被渔夫们摇着、浪着,就拢了岸,装了车,上了飞机,去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也有的就近上了寻常百姓的餐碟,驱除水上人家一天的辛劳。问多少钱一只,老人头也不抬地答:“侬吃伐?15块一只。”自赏与自满、恬静与淡泊,秋风都不催。已千年如此。
⑦记得昨夜,依河港的边街行走,石板高高低低,喀哒喀哒,如空谷的山石萌动。民居静寂安宁,前街后坊,闭门为家,开门是店。临街的门缝里,偶尔透着点儿光亮和窸窸窣窣的家语。有旧报旧书糊了窗玻璃的,恰是一幅倒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黑黑的桥旁,偶有一两盏灯笼高高地亮起,却又被夜色浓浓地围起,光团下一桌麻将正静静地推来倒去,要紧不慢,默无声息。已千年如此。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同里的早晨特别悠长,长得像汊港一样没有尽头;岁月被同里拉长了,长得像里弄一样找不见尾巴。柳垂金丝,叶泛青光,幽径通向千年的古藤。不知道是林荫抹绿了满汊港的水,还是碧水泼绿了河岸边的树,走进同里的人,都想把心掏出来淘漉洗涮。阳光穿行在岸上苍老的林间,斜映横照,光影迷离。街巷里锅碗瓢盆声和远处河街菜市的嘈杂声,奏起古镇千年如一的晨曲。
⑨一位早起的老人横坐桥栏,拉一杆只有自己才听得见的二胡,流畅如斯,喑哑如斯,像从千年的古井底打捞上来的苍凉。在秋日里翻晒那锈蚀斑斑的钩沉,引了匆匆路人想起历史的某个片段,让你产生一种莫名的、绵长的,却深刻得无以言表、近乎木讷呆痴的感动。
⑩乡村是城市的母亲。同里用舒缓的节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一扫风尘世故,是现代社会一处天然的“疗吧”。古镇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适性,成就了自己历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
同里是历史的博物馆,是江南的化石,是文化的标点,是《诗经》的故乡,是一支苍老的桨。那桨声,从容地响着,已千年不变。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在给同学们印美文的时候,沈老师不小心将其中一个段落漏掉了。你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A处还是B处?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一个快意的喷嚏打过去,长长的幽巷那头,久久地激起一个更加响亮的回应。天凉了,天也亮了。
11.小泽觉得这篇文章语言很美,可他却朗读不出文章的味道。老师建议他可以注意重音。你能帮他把下面句子加上重音(限两处),并说说原因吗?
不知道是林荫抹绿了满汉港的水,还是碧水泼绿了河岸边的树。
12.文章结尾说“那桨声,从容地响着,已千年不变”。请结合全文,说说同里“千年不变”的除了“桨声”还有什么?
13.谈到文章第⑩自然段“乡村是城市的母亲”,小松很有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此处忆江南》,完成下列小题。
此处忆江南
刘汉俊
乌镇美,美在水。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两条支流分别叫西市河、东市河。京杭大运河抵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乌镇宛在水中央。
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今有70多座。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
醒来的乌镇,从曙色里钻出来那么多的船儿,或撑一支长篙,或摇一柄桨,聚向水村渔市。夸着自家的瓜果菜蔬、鸡鸭鱼虾,你让我推,讨价还价,从容和气不争吵,吴侬软语像唱歌,句句是水乡晨曲和谐的音符。
乌镇人家逐水草而居,在烟雨中寻梦。青砖青瓦青石板,木门木船木桌椅,虽有些斑驳,却是岁月留痕,是李杜苏白遗落的稿笺,是乾隆六下江南丢失的诗句。河边修竹 ① ,粽叶 ② ,芦花 ③ ,乌镇的雨季是水草的天堂。河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一会儿便是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草在水中舞了。秋雨滴篷牵牵扯,残风打头 ④ 凉,乌镇是泊在淡烟疏雨里的一条船。秋色里的乌镇残荷清凄水清泠,凝住了霜桥夜泊风雨楼,冻住了枯树寒鸦半只桨,只有斜阳穿柳,一缕青烟飘向天外。
哪一块是唐宋的砖,哪一片是明清的瓦,哪一片青叶是南梁太子心碎的诗词在低吟,哪一滴水珠是吴越子弟心酸的泪滴流到今?江南是中国的乡愁,乌镇是江南的愁乡。那一缕缕风、一丝丝雨,是满天诗词在飞扬、满天泪滴在找眼窝;那一爿爿粉墙黛瓦,一湾湾河港水巷,走进明信片,把心事寄给远方。寻亲乌镇,倚桥而立,枕河而眠,立起的是思念,躺下的是愁肠。乌镇是天界馈赠的一幅水墨画,飘落在江南的一隅,让你流连忘返,直想卷起带走。
带走是奢念,冥想却是长长的巷子。小巷深深,一定要有路灯来照亮,但乌镇的街灯常常被人忽略。铁皮白罩,简洁、端庄,秀美、素朴,挂在街角,不夸张,不挡道,不遮视线,却是青砖粉墙上不能或缺的一笔,是乌镇的缩影。曙色初上就隐退,只装点你的风景;夜幕一降便上岗,在该亮处发光。
历史是最好的美容师,时间是最好的泥瓦匠,窘迫的步履焦躁的心,紧巴巴的念想皱巴巴的情,来乌镇一憩,这里能修复一切。
但我们能修复被撕碎的乡愁么?当一堆奇形怪状的建筑垃圾、富丽堂皇的文化败笔充斥眼帘的时候,乌镇却提供了一个乡愁样本。
没有乌镇,怎能忆江南?
没有江南,何处寄乡愁?
14.文中用了许多叠词。将下边的几组叠词还原到文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蓁蓁 ②丛丛 ③依依 ④丝丝
B.①依依 ②丝丝 ③丛丛 ④蓁蓁
C.①丛丛 ②蓁蓁 ③依依 ④丝丝
D.①丛丛 ②依依 ③蓁蓁 ④丝丝
15.这篇散文如一幅长轴画卷,将乌镇的美景一一展现于读者眼前。本文描写了乌镇的哪些事物呢?
16.请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1)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
(2)没有乌镇,怎能忆江南?没有江南,何处寄乡愁?
17.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请任选一个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加以赏析。
答案
1. 夏 冬 2.示例:青蛙们躲在荷叶下静静地观望。 3.不同意。第⑦段描写了莲花塘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故乡的宁静与和谐,为下文描写故乡的牛提供了背景,烘托了牛与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 4.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画面,牛犊、老牛和祖孙三代在村口老树下的霞光中行走,体现了乡村生活的传承和延续,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5.“牛的精神”内涵丰富,包括勤劳节俭、默默奉献、坚韧不拔、忠诚等。文中祖父勤劳节俭,用自己的努力供父亲读书;三叔勤劳善良,独自劳作并歌唱;父亲勤奋如牛,笔耕不辍。牛在乡村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默默耕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导语】这篇充满乡村情调的散文,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故乡四时美景和村民的淳朴生活。文章不仅描绘了莲花塘的自然风光,还通过对牛的描写,象征了故乡人坚韧、勤劳的品质。作者对祖辈、父辈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表现出对故土深厚的感情和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赞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抒情意味。通过牛的形象,文章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②段“莲花塘由宽宽窄窄隐隐约约的泉流沟水汇成,泉清冽,水清亮。花草簇拥的塘坝处,满是田田的夏荷,净净的荷伞和灿灿的荷花下,有三三两两的游鱼戏虾,日啃泥,夜啄月”可知,选文描写了莲花塘的夏荷等景物,可见,描写了夏季故乡的自然景色。
根据第⑤段“秋去冬来,白雪覆盖了莲花塘的房屋田地、竹山树林,盖不住的是斜吹的袅袅炊烟”“积雪终年不化的茅山张家、洞里涧上,雪上加雪、白上留白、冰上结冰。崇山峻岭皆雪山,删繁就简一片白”可知,选文写了雪天的景色,可见,描写了冬季故乡的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
故第一空填写:夏;第二空填写:冬。
2.本题考查补写。
根据第②段“鱼儿们躲在塘角远远地围观”可知,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鱼儿”人格化,写出了莲花塘里鱼儿的动态,展现了莲花塘美好的自然风光。需要补写的句子,也需要采用拟人的手法,句式为:名词(三字)+动词(两字)+地点名字(两字)+副词(三字)+动词(两字),句子语言要生动形象,展现对莲花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蟹儿们藏在泥洼偷偷地窥视。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根据第②段“莲花塘由宽宽窄窄隐隐约约的泉流沟水汇成,泉清冽,水清亮。花草簇拥的塘坝处,满是田田的夏荷,净净的荷伞和灿灿的荷花下,有三三两两的游鱼戏虾,日啃泥,夜啄月”可知,该段描写了莲花塘的泉水、夏荷、鱼虾等景物,展现了莲花塘的美丽景色;根据第(2)段“女人们在弯腰浣洗,捏紧衣物一角,一把甩得远远的,又飞快地捞回,折两下摆在青石板上,用棒槌一顿死捶烂打,再拧干,再泡湿,再捶打。手里麻利地干着活,嘴里利索地骂着好吃懒做的男人或者某个不知深浅的邻居”该段了描写了故乡的女人们洗衣、干活等生活场景,展现了故乡的美景和村民的淳朴生活;结合第③段“牛头牛角和牛背露在水面,昂首奋进勇往直前,男孩子光屁股跨在牛背上,有一种乘风破浪的威风”可知,第②段烘托了牛与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
根据第③段“塘坝与塘塍之间的水域,是孩子和牛们能一泡一整天的游泳池。水牛天生会游泳,笨重的牛身一入水就像潜艇出水,牛头牛角和牛背露在水面”,第④段“村里的塘是牛塘,村里的路是牛道,牛儿们从来就是大模大样坦坦荡荡地走在道路中间,不委琐不躲闪、不畏首畏尾”可知,下文重点描写故乡的牛,后文自然引出“牛文化”传承的主旨。可见,第②段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为描写故乡的牛提供了背景。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根据第⑦段“晨起的牛犊或是暮归的老牛,永远走在村口老树下的霞光里。祖孙三代牵牛荷犁而行,赤脚挽裤腿,前后等距离,走路姿势一致,每天时辰一样”可知,句子描写了牛犊、老牛和祖孙三代在村口老树下的霞光中行走的场景;结合第⑦段“一个人、一头牛、一支歌,构成一部田园风光片”可知,句子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画面。
根据第⑧段“水土养人,文化育人,牛的精神已潜入了村里人的基因,融进了庄稼人的血脉”“祖父虽然不知道‘笔耕 ’这个词,却说出了笔耕与牛耕相通的道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祖父,用耕田种地、捕鱼猎兽、做木工活挣得的钱,供父亲读完了北师大物理系。父亲先后在军工企业和大学工作,勤奋如牛,笔耕不辍,至今还常以自己属牛而自豪、自省,这大约是‘牛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吧”可知,句子将“祖孙三人”写入同一画面,体现了乡村生活的传承和延续;结合第⑨段“回望儿时路,感念故乡牛,在这个早春,它驮着家乡赤壁向我走来……”可知,句子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5.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根据第⑧段“我的祖父勤劳节俭,寡言少语却有一双灵巧的手,也养牛、修犁、打钉耙,擅长用罾捞鱼,捕过野猪,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咬咬牙给我的父亲买下一支钢笔”“祖父虽然不知道‘笔耕’这个词,却说出了笔耕与牛耕相通的道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祖父,用耕田种地、捕鱼猎兽、做木工活挣得的钱,供父亲读完了北师大物理系”可知,祖父勤劳节俭,虽不识字,但能说出笔耕与牛耕相通的道理,他用自己的努力供父亲读完了名校。可见,“牛的精神”可以理解为:勤劳节俭、默默奉献。
根据第⑦段“我的三叔会唱无字山歌,常常一个人在山垄田间劳作,踽踽独行,扶犁而耕,对牛而歌,那歌声婉转苍凉而韵味绵长,一唱一下午,余音绕三日”可知,三叔勤劳善良,独自劳作,对牛而歌,歌声韵味绵长;根据第⑧段“父亲先后在军工企业和大学工作,勤奋如牛,笔耕不辍”可知,父亲勤奋如牛,笔耕不辍。可见,“牛的精神”可以理解为:勤奋善良、坚韧不拔;
结合第④段“村里的塘是牛塘,村里的路是牛道,牛儿们从来就是大模大样坦坦荡荡地走在道路中间,不委琐不躲闪、不畏首畏尾。四脚踏在泥巴路上,留下两对深深的蹄印,像是盖下一枚枚私人印章,向世间宣示此地我所种、此路为我开”可知,牛在乡村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默默耕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结合第⑧段“水土养人,文化育人,牛的精神已潜入了村里人的基因,融进了庄稼人的血脉”“这大约是‘牛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吧”可知,故乡的人像牛的一样,默默奉献、勤劳、坚韧。可见,“牛的精神”内涵丰富,包括勤劳节俭、默默奉献、坚韧不拔、忠诚善良等优秀品质。
6. A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无数文人墨客留下风雅故事,纤夫用生命在歌唱。 B长江广纳百川,文化葱茏葳蕤,与其他文化交互繁荣。 7.②运用比喻,表现出场面的美感,并有穿越历史的原始力量,想象极为奇特。 8.写长江的文化经典、文化遗存、文化标识、文化星宿数不胜数,赞美了长江文化的博大包容,升华了主题;总结收束全文。 9.难以抑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崇尚长江“开山辟地、所向披靡,一心只向远方的星辰和大海”的决心和勇气,惊奇并陶醉于长江的悠久历史、文明灿烂,对中华各民族各文化交融发展的美好祝愿,对长江文化、长江未来的历史展望。
【解析】6.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④段“那是一位神女,传说中的西王母娘娘之女,她的名字叫瑶姬。孤独的瑶姬在这里栉风沐雨,坚守经年,除妖驱虎,一心等待治水的大禹,等待到地老天荒”可得: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结合第④段“楚襄王梦之求之,屈原歌之贽之,宋玉、阮籍、郦道元,李白、杜甫、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排队在神女峰的脚下献诗献文;从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顺流而下的范成大在白帝城等候,还有卢照邻、杨炯、孟浩然、王维、岑参、孟郊、白居易、杜牧、欧阳修仰慕而来,远远地站在巫峡栈道上观望;千里之外的瓜洲渡口、金山寺,还有王安石、陆游、张祜在翘盼。明月千里,千秋明月,多少风雅故事”可得:无数文人墨客留下风雅故事,结合第⑤段“那是川江的纤夫们。“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浪里不归家”,踩着1亿年前的海底、1万年前的河床、1000年前的栈道、数百年前的鹅卵石,一队队、一步步,弯成力字形、伏作满弓状,逆水而行,向水而歌,是力量在行走、生命在歌唱”可得:纤夫用生命在歌唱。
7.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赏析。“一根纤绳便把七百里三峡拉成了五线谱”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呦呦旋律从古来,嚼嘈音符向东去”表现出场面的美感,并有穿越历史的原始力量,想象极为奇特。
8.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数不清的文化经典、文化遗存、文化标识、文化星宿从长江升空辉映神州大地。长江塑成了伟岸峭壁、险隘雄关,分娩了烟柳江南、水墨雨巷,涂抹了湖光山色、水村山郭,那一帆一浪一石一矶、一草一木一楼一台,是长江的符号、文化的标点”写长江的文化经典、文化遗存、文化标识、文化星宿数不胜数,赞美了长江文化的博大包容,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结构上,中心句“长江广纳百川,文化葱茏葳蕤”总结收束全文。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
第②段“那悬棺,那古栈道,那岩上的纤痕,那一道道深刻的崖上缝、壁中罅,有鬼斧神工之奇、天造地设之妙,让你尽情想象亿万年前的江水是以怎样的力量冲破石壁、撞开夔门、荡出西陵峡,奔腾成一条长江的;教你懂得什么叫没有瞠不开的路、过不去的坎,什么叫开山辟地、所向披靡,一心只向远方的星辰和大海”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崇尚长江“开山辟地、所向披靡,一心只向远方的星辰和大海”的决心和勇气,第⑧段“长江流域诞生的羌藏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徽赖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各呈芬芳,和而不同,相映生辉。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渔猎文明走向交融,长江文化与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西域文化,甚至异域文化煮酒论道、交流互鉴。千山同根,万水归江,长江因此而壮阔。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从这里走向历史舞台,书写中华民族的史诗,数不清的政治事件、军事争战、文化现象发生在长江”表达了作者惊奇并陶醉于长江的悠久历史、文明灿烂的情感,表达了对中华各民族各文化交融发展的美好祝愿,对长江文化、长江未来的历史展望。
10.B处。“一个快意的喷嚏打过去”表明由回忆再回到现实,与第四段照应;“天也亮了”从时间上照应第④段“月在月光中走”,自然引出下文对“同里早晨”的描写。 11.“抹(绿)”“泼(绿)”;这两个词采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同里的岸上树和湖中水青葱翠绿、上下一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2.不变的是同里静心养性、清冷安宁(静谧)环境;不变的是同里人自赏与自满、恬静而淡泊的生活态度;不变的是同里百姓安逸宁静、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不变的是同里舒缓的节奏、博大的包容性成就的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 13.城市发源于乡村,同里是中国古典乡村的典型代表,节奏舒缓,从容淡定,把乡村比作城市的母亲,如母亲的包容博大;当城市生活让人感觉浮躁的时候,可以回到乡村这个天然“疗吧”,像回到母亲身边一样得到心灵的慰藉;表达了作者对同里古镇博大的包容性和普适性的赞美之情。
【分析】10.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一个快意的喷嚏打过去”照应了第四段中的“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月光清冷,又有风,所以作者才会打喷嚏。打了一个喷嚏,从第五、六、七段对于昨晚的回忆里回到现实当中。第八段记叙的就是作者从回忆回到现实后,在早晨的同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天也亮了”照应了第四段中的“月在月光中走”,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联系第八段中的“同里的早晨特别悠长”可知,引出了第八段中对于同里的早晨的描写。所以放在B处最为合适。
11.考查朗读时的重音。某个句子的朗读重音应放在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上。细读这句话可知,“抹”和“泼”两个字,把林荫和碧水人格化。说它们是有意使对方都当染上了自己的颜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无论是岸边的树,还是港中的水,都是碧绿颜色的情景。联系作者感情可知,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景物,表现了他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所以将重音放在这两个字上,不仅能表现景物的特点,也能突出作者的感情。
12.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联系第五段中的“我说既冷又清,恰是静心养性的曼妙仙境。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来就来了,走就走了,无论你是谁,同里的水依旧微澜不兴,轻波不扬。已千年如此。”可知,不变的是同里静心养性、清冷安宁(静谧)环境。
联系第六段中的“自赏与自满、恬静与淡泊,秋风都不催。已千年如此”可知,不变的是同里人自赏与自满、恬静而淡泊的生活态度。
根据第七段中的“黑黑的桥旁,偶有一两盏灯笼高高地亮起,却又被夜色浓浓地围起,光团下一桌麻将正静静地推来倒去,要紧不慢,默无声息。已千年如此”可知,不变的是同里百姓安逸宁静、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
联系第十段中的“同里用舒缓的节奏”“ 古镇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适性,成就了自己历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可知,不变的是同里舒缓的节奏、博大的包容性成就的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
13.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乡村是城市的母亲”点明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乡村是城市的母亲,乡村孕育了城市,是城市的发源地。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村对于城市人的包容胸怀。联系第十段中的“同里用舒缓的节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一扫风尘世故,是现代社会一处天然的‘疗吧’”可知,同里的生活节奏舒缓,那些在城市里为了生活而步履匆匆的人,可以来到乡村,用它舒缓的节奏来放松自己的身心,就像是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不仅可以得到身体的放松,还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治疗自己心灵的创作。联系第十段中的“古镇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适性,成就了自己历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可知,作者认为,以同里为代表的乡村之所以拥有着不竭的生命力和魅力,就在于它博大的语言化包容性和普适性。这种包容与普适,就像是母亲对于自己的子女,母亲可以包容子女的一切错误,可以适应子女的一切情绪。所以画线句还表达了作者对同里古镇博大的包容性和普适性的赞美之情。
14.C 15.描写水、桥、人们的活动和交往、长长的巷子。 16. 意在说明桥是乌镇标志性建筑,要了解乌镇,必先了解乌镇的桥。 意在说明乌镇是忆江南、寄寓乡愁最理想之所。 17.提示:赏析时,既要指出所用的修辞,又要分析其作用。示例:句子:京杭大运河抵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乌镇到处是水,乌镇宛在水中央的情形。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来选择恰当的词语,还要考虑搭配的合理性。该题“修竹”应对应“丛丛”,“粽叶”对应“蓁蓁”,“芦花”对应“依依”,“凉风”对应“丝丝”。故选C。
1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从第①②自然段的开首句可以概括归纳出描写了水、桥。从第③④自然段的介绍中可以概括归纳出描写了乌镇人的活动和交往。从第⑥自然段的开首句可以概括归纳出描写了长长的巷子。
16.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紧扣主旨,仔细斟酌。事实上,要想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②联系语境,瞻前顾后。就是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既要瞻前,又要顾后,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再仔细品读题干的具体要求,精读划定的语段区间,抓出答题的要领,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将答案表达出来。句(1)运用比拟,写出桥和乌镇的密切关系;句(2)运用反问,表明乌镇与忆江南、寄乡愁的关系。
1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赏析。在赏析时,要先写出赏析语句,然后指出该句所用的修辞及其作用。回答本题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这个句子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的情形,表达了……感情。如第 段多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青叶在低吟”“水珠在流泪”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乌镇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包孕了无数人的愁绪;以“明信片”“水墨画”等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景如画的乌镇静谧优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