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三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同步练习(含解析)中图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章第三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同步练习(含解析)中图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端午传统节庆食物。如图是我国十大特色粽子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蜂蜜凉粽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简称是(  )
A. 赣 B. 粤 C. 秦 D. 黔
2.奶皮粽子所在省级行政区生活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
A. 藏族 B. 维吾尔族 C. 回族 D. 蒙古族
3.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特色粽子是(  )
A. 白粽粑 B. 灰水粽 C. 烧肉粽 D. 蜂蜜凉棕
4.十大特色粽子主要分布在(  )
A. 季风区 B.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 C. 地势第一级阶梯 D. 塔里木河流域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已有2000多年历史。如图是一幅反映我国某少数民族生活情景的剪纸作品。读图,完成各小题。
5.该少数民族是(  )
A. 维吾尔族 B. 藏族 C. 回族 D. 蒙古族
6.该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国(  )
A. 北方地区 B. 西北地区 C. 青藏地区 D. 南方地区
7.剪纸中传统民居最大的优点是(  )
A. 方便拆装,易于运输 B. 温度恒定,冬暖夏凉
C. 易于排水,结实牢固 D. 顶部开口,防潮散热
撒马尔罕位于欧洲大陆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撒马尔罕:“异方宝货,多聚此国”。下图为“撒马尔罕古城远景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古丝绸之路繁盛时期,撒马尔罕城( )①为乡村聚落
②以种植水稻为主
③为城市聚落
④以商贸交易闻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图片中部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信奉( )
A. 基督教 B. 佛教 C. 伊斯兰教 D. 道教
10.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是( )
A. 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 B. 使人类璀璨文化得以留存
C. 限制古城的游客数量 D. 提高当地古建筑经济价值
读“我国五自治区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下列组合中,全部属于我国四大牧区的一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如图为“云南省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13.与云南省相邻的国家①②③分别是(  )
A. 缅甸、老挝、越南 B. 泰国、老挝、越南 C. 印度、越南、缅甸 D. 缅甸、泰国、越南
14.聚居于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是(  )
A. 壮族 B. 回族 C. 傣族 D. 满族
15.云南省是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其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水能资源 B. 煤炭资源 C. 生物资源 D. 地热资源
16.以“摔跤”这一体育项目而闻名的少数民族是(  )
A. 维吾尔族 B. 壮族 C. 蒙古族 D. 满族
318国道被评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该国道几乎沿着北纬30°前行,从上海到西藏樟木,从现代文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一路向西奔向地球第三极。读318国道沿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318国道从起点到终点(  )
A. 经过了我国的7个省级行政区 B. 人口分布越来越稠密
C. 穿越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D. 起点位于东北平原地区
18.某骑行团队沿318国道骑行,在沿途的①②两地,最有可能感受到的当地民族风俗是(  )
①跳板、长鼓舞
②赛龙舟、吃粽子
③跳锅庄舞、献哈达
④跳孔雀舞、过泼水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024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如图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攀椰竞速。完成下面小题。【民族与文化主题】
19.攀椰竞速项目最有可能源于(  )
A. 西藏藏族 B. 海南黎族 C. 广西壮族 D. 新疆维吾尔族
20.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利于(  )
①统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②推进全民健身
③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促进民族团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21.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下图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中,代表蒙古族的是 ______,代表壮族的是 ______,举办雪顿节的是 ______。(填数字)
(2)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ab一线西北部人口密度较 ______。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______。
(3)有关甲、乙、丙三省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______(双选)。
A.甲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简称是黑
B.乙位于第一级阶梯,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C.丙是青海省,长江和黄河源头发祥地
D.三个省区都属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
22.“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汉藏民族间茶马互换的贸易通道,读材料完成小题。
(1)茶树生长习性:茶树性喜温暖、湿润,一般种植在土层深厚,空气湿度较大,排水条件良好的坡地上。A省适合茶树生长的条件:
气候条件:大部分属于 ______气候,夏季受 ______(风向)风影响,降水多,主要位于 ______(干湿区)。
地形条件:以 ______(地形类型)为主,坡度大,利于排水。
(2)②地区居民,其饮食中 ______(肉食、面食、米饭)较多,这种食物热量多,脂肪多,喝茶能够分解脂肪防止燥热,故该地居民养成喝酥油茶的习惯。
(3)古代马帮商队一般多在4—5月通过①地区进入②地区,可能的原因是①地夏秋季节多 ______(地质灾害),冬季高海拔地区道路被雪覆盖。
(4)古道穿过A省村庄时,有如图所示的傣族传统民居,简要说明其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______(任意写一条)。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南丝绸之路(如图)起于成都,分为东西两线,在大理汇合,向西经缅甸,直抵印度。西南丝绸之路贸易兴盛,货物种类繁多,织物、茶叶、香料、海贝等不胜枚举,其中尤以蜀锦最受欢迎。2024年夏,小明同学沿东线重走了西南丝绸之路。
(1)西南丝绸之路起始地位于 ______盆地,向西穿越了横断山区,到达缅甸和印度。在运回成都的众多货物中,海贝最可能来自 ______洋。
(2)成都平原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属于 ______(填干湿地区类型),农业发达。为蜀锦提供原料的蚕丝,由人们栽种 ______(棉花/桑树)养蚕得来。
(3)重走西南丝绸之路,小明到访了汉族、彝族、白族等十几个民族的独特村寨,切身感受到了我国民族“______”的分布特点。
24.探自然胜景享冰雪奇缘
2024年元旦期间,一群来自广西南宁的小朋友,开启了前往黑龙江等地的游学之旅,他们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小砂糖橘”。下图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小砂糖橘”家乡与游学目的地所在省区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走南闯北赏奇观】
(1)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地形以山地、______为主;气候类型是 ______气候,冬季寒冷漫长,降雪量大;河流结冰期 ______。
(2)“小砂糖橘”家乡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______族聚居地,______(特殊纬线)穿过该省中部。此次游学,“小砂糖橘”的妈妈们给他们准备了厚厚的御寒衣物,这是因为目的地比他们家乡气温低,影响因素是 ______。
(3)“小砂糖橘”乘坐飞机首站抵达黑龙江省的行政中心 ______,之后乘坐绿皮火车前往漠河。在这里他们体验了中国极北之地的冬季风情,如 ______(选择填空),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风俗。
①品尝东北特色竹筒饭
②参与冰雪运动
③打卡“中国最北哨所”
④观看驯鹿表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寻东访西品风情】
(4)“小砂糖橘”黑龙江之行尚未结束,又有多地相继向他们发出邀请。新疆文旅局邀请他们参加新疆首届“天马冰雪节”,沈阳文旅局诚邀他们一睹沈阳故宫的风采、品尝美味的鸡架,如果请你代表北京文旅局邀请“小砂糖橘”来京游学,你会列举哪些旅游活动呢?(至少答出两项)
25.阅读我国局部地区山脉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示甲地的地形区名称 ______。
(2)②山所在的省区的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______。
(3)甲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______。
(4)对图中山脉两侧地形区景观的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是( ______)。
A.①山的南侧高寒草原上常见成群的牦牛、绵羊在觅食
B.②山的南侧千里戈壁,沙漠广布
C.③山的北侧水乡泽国、河网密布,黑土广布
D.④山的东侧夏季麦浪滚滚
1~4.【答案】C、D、B、A
【解析】解:由图可知,蜂蜜凉粽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故C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本题考查我国的省区概况,结合所学知识读图解答即可。
解:由图可知,奶皮粽子所在省级行政区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该自治区,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本题考查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解:结合所学知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为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该自治区的特色粽子为灰水粽,故B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
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民族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解答即可。
解:由图可知,特色粽子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特色粽子主要分布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塔里木河流域位于西北塔里木盆地。综上所述,故A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
受降水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东耕西牧的农业格局。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我国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是解题关键。
5~7.【答案】D、B、A
【解析】解:读图可知,该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是蒙古包,所以该少数民族是蒙古族。
故选:D。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解:读图可知,该少数民族为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高原,地处西北地区。
故选:B。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解:读图可知,剪纸中传统民居为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其最大的优点为方便拆装,易于运输。
故选:A。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本题考查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民居和环境的适应性是解题的关键。
8~10.【答案】D、C、B
【解析】1.
读材料可知,古丝绸之路繁盛时期,撒马尔罕城“异方宝货,多聚此国”说明以商贸交易闻名,④符合题意;读图可知,撒马尔罕城古城房屋密集,说明为城市聚落,③符合题意;故选D。
2.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多信奉伊斯兰教,C正确;宗教建筑以尖塔、尖拱或圆拱、小窗为特征,建筑有十字架标志是基督教的教堂,佛教的代表建筑是佛塔或寺庙,道教的代表建筑是道观,排除ABD;故选C。
3.
撒马尔罕古城具有很大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是使人类璀璨文化得以留存。故选B。
11~12.【答案】B、B
【解析】解:①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④是西藏自治区(藏族),⑤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故选:B。
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等56个民族。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等56个民族。各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其他民族人口总数约占8.5%,统称为少数民族。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识别省区轮廓形状及民族分布是答题的基础。
解:四大牧区对应图中:①内蒙古自治区的内蒙古牧区、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新疆牧区、④西藏自治区的西藏牧区,⑤宁夏和②广西不属于四大牧区。
故选:B。
中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之一。中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我国有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属于温带草原牧场,新疆牧区属于山地牧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属于高寒牧场。
本题考查我国的畜牧业和省区的分布,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13~15.【答案】A、C、B
【解析】解:云南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读图可知,①是缅甸,②是老挝,③是越南,A符合题意。
故选:A。
云南省,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省会昆明,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
本题考查我国的陆上相邻,结合地图记忆较好。
解:西双版纳位于云南西南部,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主要分布着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
故选:C。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部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如傣族、白族、哈尼族、拉祜族等。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解答即可。
解:依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分析可知,煤炭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地热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B符合题意。
故选:B。
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矿石资源,土壤资源,煤,石油等。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种类,理解概念是答题的基础。
16.【答案】C
【解析】解:那达慕大会也是蒙古族的节日,蒙古族闻名的体育项目是摔跤、射箭、赛马,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身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应和睦相处。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民族的节日,熟记即可。
17~18.【答案】C、B
【解析】解:读图可知,318国道从起点到终点经过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江苏等8个省区,从起点到终点人口分布越来越稀疏,从起点到终点穿越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起点为上海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318国道起点为上海市,途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终点为西藏,其中属于直辖市的为上海市(简称:沪)和重庆市(简称:渝)。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
本题考查318国道的概况,结合题意理解作答即可。
解:读图可知,①为安徽省,主要为汉族分布区,②为西藏自治区,主要为藏族分布区,朝鲜族跳板和长鼓舞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赛龙舟,吃粽子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藏族的跳锅庄舞、献哈达,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傣族的跳孔雀舞、过泼水节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故选:B。
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本题考查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情及民族的分布,把握相关知识点结合图示解答即可。
19~20.【答案】B、D
【解析】解:攀椰竞速是攀爬椰子树的体育项目,椰子树主要生长在热带沿海地区。海南黎族聚居在海南,当地椰子树众多,该项目最有可能源于海南黎族,B符合题意。
故选:B。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该运动会是在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本题考查我国民族的分布,结合知识点分析解答即可。
解: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是为了统一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风俗习惯应尊重和保留多样性;运动会鼓励各民族参与体育活动,能推进全民健身;通过展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共同参与运动会,增进交流与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综上所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身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
本题考查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21.【答案】③;④;②;
小;汉族;
BD
【解析】(1)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代表的序号是③;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的序号是④;举办雪顿节的是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代表的序号是②。
(2)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ab(黑河一腾冲)一线西北部人口密度较小,东南部人口密度较大。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
(3)甲是黑龙江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简称黑,A正确;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第二级阶梯,B错误;丙是青海省,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此,C正确;甲位于北方地区,乙位于西北地区,丙位于青藏地区,D错误。故选BD。
故答案为:
(1)③;④;②;
(2)小;汉族;
(3)BD。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部地区。
本大题以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少数民族的分布和文化、我国人口的分布、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2.【答案】亚热带季风;西南;湿润区;高原、山地;
肉食;
滑坡或者泥石流;
房顶斜顶:气候湿热,降水多,竹楼斜顶有利于排水;两层结构:气候湿热,地面潮湿,虫蚁多,人住第二层避免虫蚁和湿气过大;竹木结构:气候湿热,竹子和森林茂密,人们就地取材;窗户大:气候湿热,窗户大,通风散热
【解析】(1)由图可知,A为云南省,该省有利于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主要有: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适中;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影响,降水多,在800毫米以上,主要位于湿润区;地形条件: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坡度大,排水性好。
(2)由图可知,②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其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在这种环境下,藏民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本区又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因此其饮食中肉食较多。
(3)结合所学知识,古代马帮商队一般多在4—5月通过①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地区进入②青藏地区,可能的原因是①横断山区夏秋季节是我国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地区,沿途可能遭受的这些自然灾害,冬季高海拔地区道路也被雪覆盖。
(4)结合所学知识,A云南省所示的是傣家竹楼,该建筑房顶斜顶是因为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降水多,竹楼斜顶有利于排水。多采用两层结构,这样是因为气候湿热,地面潮湿,虫蚁多,人住第二层避免虫蚁叮咬和湿气过大。通常采用竹木结构,竹子和森林茂密,人们可就地取材。竹楼大多窗户大,避湿热,可以通风散热和避免受潮。
故答案为:
(1)亚热带季风;西南;湿润区;高原、山地;
(2)肉食;
(3)滑坡或者泥石流;
(4)房顶斜顶:气候湿热,降水多,竹楼斜顶有利于排水;两层结构:气候湿热,地面潮湿,虫蚁多,人住第二层避免虫蚁和湿气过大;竹木结构:气候湿热,竹子和森林茂密,人们就地取材;窗户大:气候湿热,窗户大,通风散热。
云南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夏秋季节降水多,多滑坡或者泥石流。
本题以“茶马古道”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位置、名称及简称,我国的阶梯地势、我国南方的气候及适合茶树生长的条件、青藏地区的饮食、灾害及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
23.【答案】四川;印度;
湿润区;桑树;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解析】(1)读材料“西南丝绸之路起于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故西南丝绸之路起始地位于四川盆地;缅甸和印度临印度洋,故从缅甸和印度运回成都的众多货物中,海贝最可能来自印度洋。
(2)成都平原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属于湿润区;蜀锦提供原料的蚕丝,由人们栽种桑树养蚕得来。
(3)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故答案为:
(1)四川;印度;
(2)湿润区;桑树;
(3)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24.【答案】平原;温带季风;长; 壮;北回归线;纬度位置; 哈尔滨;D; 游览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天安门;参观北京文化古迹,如长城、故宫等;品尝北京特色美食,如烤鸭等
【解析】(1)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该省区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降雪量大;河流结冰期长。
(2)“小砂糖橘”家乡是广西,该省区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聚居地,北回归线穿过该省中部。此次游学,“小砂糖橘”的妈妈们给他们准备了厚厚的御寒衣物,这是因为目的地(黑龙江省)比他们家乡气温低,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3)“小砂糖橘”乘坐飞机首站抵达黑龙江省的行政中心哈尔滨,之后乘坐绿皮火车前往漠河。在这里他们体验了中国极北之地的冬季风情,如品尝东北特色大锅炖、参与冰雪运动、打卡“中国最北哨所”、观看驯鹿表演等。
(4)如果我们代表北京文旅局邀请“小砂糖橘”来京游学,会列举的旅游活动有:游览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天安门;参观北京文化古迹,如长城、故宫等;品尝北京特色美食,如烤鸭等。
故答案为:(1)平原;温带季风;长;(2)壮;北回归线;纬度位置;(3)哈尔滨;D;(4)游览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天安门;参观北京文化古迹,如长城、故宫等;品尝北京特色美食,如烤鸭等。
(1)黑龙江省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河流结冰期长。
(2)广西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壮族,北回归线穿过该省中部。黑龙江省比广西纬度高。
(3)黑龙江省的行政中心是哈尔滨,中国极北之地的冬季风情,如品尝东北特色大锅炖、参与冰雪运动、打卡“中国最北哨所”、观看驯鹿表演等。
(4)去北京的旅游活动有:游览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天安门;参观北京文化古迹,如长城、故宫等;品尝北京特色美食,如烤鸭等。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省区的景观特点等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5.【答案】黄土高原;
维吾尔族;
水土流失;
C
【解析】(1)依据位置,图中甲地位于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
(2)依据位置,图中②是天山山脉,所在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维吾尔族。
(3)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原因在于黄土高原地形沟壑纵横,支离破碎;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少等。
(4)依据位置,图中①是昆仑山,南侧的青藏高原有高寒草原和成群的牦牛、藏绵羊;②天山南侧塔里木盆地千里戈壁,沙漠广布;③是秦岭,南侧水乡泽国、河网密布,东北地区黑土广布;④是太行山,东侧为华北平原,粮食作物是小麦,夏季麦浪滚滚。
故答案为:
(1)黄土高原;
(2)维吾尔族;
(3)水土流失;
(4)C。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位于第一阶梯上的地形区主要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位于第二阶梯上的地形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位于第三阶梯上地形区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
本题考查我国局部地区山脉分布图的判读,在把握我国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黄土高原的特点、少数民族的分布等知识的基础上,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