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表格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表格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第一课时)《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认识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阐述如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等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分析内涵与表现,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传承意识 。
教材分析 本框为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本单元聚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框开启核心思想理念学习篇章。教材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地位、作用及内涵,上承学生过往对文化的零散认知,下启后续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内容学习,助力学生系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
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体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生发强烈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认同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政策 。 道德修养:感受传统思想理念魅力,将其转化为道德准则,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仁爱、诚信等美德 。 责任意识: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向身边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内涵,明确其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及当代社会的价值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思想理念如何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思维与行为方式,并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传承创新 。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体验法、反思总结法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8 分钟): 开展 “传统思想猜猜猜” 游戏。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写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关键词的卡片,如 “顺应自然”“求真务实”“创新变革”“为民谋福” 等,同时准备一些与之对应的古代故事、现代生活场景图片。 随机挑选两组学生,每组 5 人。教师展示图片,小组抢答猜出对应的思想理念关键词。每答对一题得 1 分,在规定时间内得分高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可获得小奖品(如带有传统文化图案的书签)。 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从这些有趣的游戏内容中,我们已经初步接触到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那这些思想理念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和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的学习。” 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探究(10 分钟): 教师用 PPT 展示古代山水画,画中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同时播放一段关于 “二十四节气” 的动画短视频,展示不同节气里人们顺应时节开展农事活动等场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这些素材,大家认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体现了这一思想?”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时间控制在 5 分钟。 教师总结并讲解: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深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主张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共生。以 “二十四节气” 为例,古人依据节气变化安排生产生活,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不违背自然节奏,这是该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如今人们倡导低碳生活、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在践行这一思想,强化学生对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思想的理解 。 三、情境模拟与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理解(15 分钟): 创设两个情境:情境一 “学校组织科技小发明比赛,小辉看到其他同学创意新颖,自己想不出好点子,便抄袭他人作品,结果被老师发现,受到批评”;情境二 “小萱参加比赛时,从生活中常见问题出发,如冬天教室窗户易结冰影响视线,通过多次观察、实验,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发明了简易除冰装置,获得好评”。 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对应一个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展现情境中人物的行为表现,表演时间 3 分钟左右。 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分析情境中人物不同行为所反映的思想,如小辉不切实际、弄虚作假;小萱立足实际、脚踏实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就是做人做事从自身环境、条件出发,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实际情况处理事情,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务实作风 。 四、小组互助探讨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15 分钟):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关于古代科技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和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如 5G 技术、新能源汽车)的资料。 各小组围绕资料内容,讨论从古至今科技创新历程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思想发挥的作用,将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5 分钟后进行小组展示。例如,火药从古代用于制作烟花、武器,到现代在军事、工程爆破等领域不断创新应用;5G 技术取代 4G,推动社会高速发展,都体现这一思想。 教师对各小组展示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认识到世间万物不断变化,人类活动需顺应时代潮流,持续创新,激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事物 。 五、案例分析与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感悟(10 分钟): 展示两个案例:案例一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政策,通过产业扶持、教育扶贫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案例二是社区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修建公园、健身设施等。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中,是如何体现‘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思想的?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看到哪些类似的举措?” 各小组讨论 5 分钟后进行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主张社会发展要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利益需求,让人民生活安定富足,鼓励学生关注民生,积极为身边人谋福祉 。 六、课堂总结(2 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等思想理念的内涵及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接下来一周内,寻找身边体现这些思想理念的实例,制作成手抄报,下节课分享 。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趣味游戏成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有了较好理解。但在小组互助探讨环节,部分学生对思想理念与实际案例联系不够紧密,后续可补充更多实例引导。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讨论秩序欠佳,教师组织引导需更到位。整体教学达到一定效果,但在教学细节和引导策略上还有提升空间,需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