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雨的四季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雨的四季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四季雨的不同特点,感受雨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把握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自信。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联想和想象的写作风格,将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分析并掌握四季雨的特点,感受雨在不同季节呈现出的独特魅力。
体会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多感官描写的妙处,理解其对表现雨的特点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通过对雨的描写所寄托的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雨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时而轻柔,时而磅礴,时而缠绵,时而宁静。在古人的笔下,雨有着万千姿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描绘了春雨的及时;“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展现了夏雨的迅猛;“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写出了秋雨的清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体现了冬雨的凄冷。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雨的多样之美。那么,在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眼中,雨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散文《雨的四季》,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预习检测
走近作者
刘湛秋(1935-2023),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以及评论家。他在文学领域有着丰富的创作成果,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等。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诗意,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融入字里行间,因此曾被誉为 “当代抒情诗之王”。他的散文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文字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引领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字词积累
花苞(bāo) 娇媚(jiāo mèi) 棱镜(léng) 粗犷(guǎng)
衣裳(shang) 静谧(mì) 屋檐(yán) 莅临(lì)
吝啬(lìn sè) 淅沥(xī lì) 咄咄逼人(duō)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雨的不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
提问:通读全文后,你能说说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吗?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开篇点题,直接表明自己对雨的喜爱,无论什么季节的雨都喜欢,总写对雨的感受,引出下文。第二部分(第 2-5 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春雨、夏雨、秋雨和冬雨的特点。第三部分(第 6-7 自然段):总结全文,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以及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
提问:第一部分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直抒胸臆,开篇就点明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奠定了全文喜爱雨的感情基调,同时引起下文对四季雨的具体描写。
提问: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有什么关系?
第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情感的升华。第一部分只是表明喜欢雨,第三部分则更进一步,直接表达了对雨的爱恋,以及由对雨的喜爱延伸到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
提问:这种总 - 分 - 总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这种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开头总起,点明主旨和情感基调;中间分述,详细描写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支撑开头的观点;结尾总结,升华情感,突出主题。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习任务二:研读春雨部分,把握春雨特点及写作亮点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第 2 自然段,找出描写春雨的句子,说说春雨有哪些特点?
描写春雨的句子有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等。春雨的特点是清新、润泽、甜美、温柔、娇媚。
提问:“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当作人来写,说树 “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化静为动,把树写活了,赋予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下树木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春雨的清新和润泽。
提问:“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这句话有什么妙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苞里滴下来的水珠子比作少女的眼泪,并且用 “娇媚” 来形容,既写出了水珠的晶莹剔透,又赋予了水珠人的神态和情感,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充分表现了春雨的甜美和娇媚,以及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提问:在描写春雨时,作者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还从哪些感官角度进行了描写?
作者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树木在春雨滋润下的样子,“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让我们看到了春雨后树木的生机;从听觉角度可能隐含着对春雨淅淅沥沥声音的感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但能让读者联想到春雨轻柔的声音。
提问:结合对春雨的描写,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春雨怎样的情感?
从作者对春雨清新、润泽、甜美、娇媚的描写中,以及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对春雨的细致刻画,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春雨充满了喜爱和赞美之情,就像在欣赏一件珍贵的宝物一样,充满了怜惜和珍视。
提问:作者描写春雨时,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的?
作者不是单纯地客观描写春雨的形态,而是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比如将水珠比作少女的眼泪并形容其 “娇媚”,这不仅是对水珠的描写,更是作者对春雨喜爱之情的流露。通过对春雨滋润下万物复苏景象的描绘,间接表达了自己对春雨带来生机与美好的赞美,使情感与景物完美融合。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特别是描写春雨的段落,尝试在朗读中融入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摘抄文中描写春雨的优美句子,并体会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思考夏雨与春雨相比,在特点上有哪些不同,下节课我们将一同探讨。
第二课时
一、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三:研读夏、秋、冬三季的雨,把握其特点及写作手法
提问:朗读第 3 自然段,找出描写夏雨的句子,说说夏雨有什么特点?
描写夏雨的句子有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花朵怒放着…… 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等。夏雨的特点是热烈、粗犷、奔放。
提问:“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 “热烈而又粗犷”?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夏雨赋予人的性格。“热烈” 指夏雨来得猛烈、急促,充满活力,像夏天一样热情奔放;“粗犷” 指夏雨不像春雨那样轻柔,而是显得豪放、不细腻,带有一种力量感,比如下得又大又急,声势浩大。
提问:作者在描写夏雨中的 “花朵怒放着…… 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这一景象,有什么作用?
通过描写花朵在夏雨的滋润下怒放,以及绿叶像海绵一样吸收暑气,从侧面烘托出夏雨的奔放和强大的生命力,它能够驱散暑气,让万物在它的洗礼下焕发生机,进一步体现了夏雨热烈而粗犷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夏雨的赞美。
提问:朗读第 4 自然段,说说秋雨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秋雨的特点是端庄、沉静、深情。作者写道 “雨,似乎不再有春的娇媚和夏的粗犷,而显出秋的端庄与沉静了”“忽然,在一个夜晚…… 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直接点明了秋雨的特点。同时,通过描写秋雨带来的静谧氛围,以及让人产生怀想和动情的感受,细致地展现了秋雨的端庄与深情。
提问:秋雨的 “端庄与沉静” 与夏雨的 “热烈而粗犷”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比,更能突出秋雨和夏雨各自独特的特点,使读者对不同季节雨的差异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也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提问:朗读第 5 自然段,分析冬雨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冬雨?
冬雨的特点是纯洁、自然、平静,还有一种特殊的温暖。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 飘然莅临人间”,将冬雨比作化了妆的人,写出了冬雨变成雪花后的美丽和优雅。同时,通过描写冬雨 “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体现了它的自然和平静,以及在寒冷中带来的特殊温暖。
提问:作者在描写冬雨中说 “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这里的 “特殊的温暖” 指的是什么?
这里的 “特殊的温暖” 既指冬雨(或雪)在寒冷的冬天给人带来的身体上的一丝慰藉,不像寒风那样冷冽干涩;更指冬雨(或雪)所营造的宁静、祥和的氛围,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的温暖和希望,让人们在寒冷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另一种关怀,体现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
提问:对比四季的雨,它们各自的特点差异明显,作者是如何做到准确描写出这些差异的?
作者首先对四季的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每个季节雨在形态、声音、带来的感受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然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入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每个季节的雨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们的差异。
学习任务四:赏析写作手法,体会文章主旨
提问:通读全文,你发现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比喻如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将水珠比作少女的眼泪;拟人如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冬雨化妆了变成雪花” 等,赋予事物人的动作和情感;文中虽然没有明显的排比句,但对四季雨的描写在结构和句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形成了一种类似排比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提问: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将抽象的雨的特点具体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同时,赋予雨和相关事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文章更具趣味性和生命力,也更能体现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提问:作者在描写四季的雨时,运用了不同的感官角度,请举例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从视觉角度,如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让读者看到春雨后的生机;从听觉角度,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雨声,但通过对雨带来的环境变化的描写,如夏雨的 “热烈而又粗犷”,能让读者联想到夏雨的磅礴之声。多感官描写的好处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雨的特点,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雨的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提问:文中 “化静为动、融情于景” 的写作手法体现在哪里?
“化静为动” 体现在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将静止的树木写成有动作、有神态的生命体,使景物更加生动。“融情于景” 则贯穿全文,作者在描写四季雨的特点时,始终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如对春雨的怜惜、对夏雨的赞美、对秋雨的动情、对冬雨的喜爱,让读者在感受雨的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提问: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两段,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四季雨的形象化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寄托了自己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同时,由对雨的喜爱延伸到对大自然中万物生长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提问:如果把文章题目改成《四季的雨》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不好。《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这一事物,只是从客观的角度点明描写的对象是四季的雨,显得比较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则将 “雨” 放在 “四季” 这个大背景下,赋予了 “雨” 一种主动性和生命力,仿佛雨是四季的主宰或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季中展现着不同的姿态,充满了灵动之气,在一定程度上将 “雨” 人格化,更能体现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也充满了情趣和意境。
提问: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文章开头直接点明对雨的喜爱,奠定了情感基调。中间在描写四季雨的过程中,通过对雨的细致刻画和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如 “娇媚”“热烈”“端庄”“美丽” 等词语,处处体现对雨的喜爱。结尾则将这种喜爱升华为爱恋,进一步强化了情感。可以说,对雨的喜爱之情像一条线索,贯穿了全文的始终。
二、课堂小结
这两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刘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我们先是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梳理出了 “总 - 分 - 总” 的文章结构,让我们对文章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接着,我们分别研读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雨,深入把握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春雨的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的热烈、粗犷、奔放;秋雨的端庄、沉静、深情;冬雨的纯洁、自然、平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赏析了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及多感官描写、化静为动、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体会到了这些手法对表现雨的特点和作者情感的重要作用。最后,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通过对雨的描写所表达的对雨的喜爱与爱恋之情,以及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作者一样,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用细腻的笔触去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三、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如风、雪、雷等),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散文,要求抓住其特点,融入自己的情感。
搜集更多描写雨的诗句或散文片段,与同学交流分享,感受不同作者笔下雨的魅力。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