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 诫子书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 诫子书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6课 品诫子名篇,悟修身之道
——《诫子书》教学设计
1.能够准确认读、书写文中生字词,理解常见实词、虚词含义,流畅且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熟练背诵《诫子书》。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3.借助小组合作探究,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在逻辑结构,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4. 深入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感受文中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深刻人生理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劝诫之情,感受文中蕴含的修身立志思想。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将文中的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初窥家书意,夯实文言基
任务一:穿越三国 开启文化探秘
任务二:字词攻坚 筑牢理解基石
第二课时:深悟家书中,传承修身志
任务三:文脉梳理 探寻智慧真意
任务四:古今对话 传承经典精神
2课时
第一课时 初窥家书意,夯实文言基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封短短 86 字的家书穿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它出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诸葛亮之手,是他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临终嘱托。这封家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与最殷切的期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封《诫子书》,去聆听诸葛亮的教诲,感受其中的智慧吧!
探究新知
学校的 “品书香,诵经典”活动即将开始,但在活动任务正式开始前,我们需要做几个知识小展板,请从作家作品、字词积累方面完成展板制作。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建兴十二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
【背景资料】
诸葛亮的《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2月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享年54岁。北伐前的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北伐中,54岁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词谆谆的《诫子书》。
写《诫子书》之前,他在征伐武功县时给兄长诸葛瑾的《与兄瑾言子瞻书》中可以看出些端倪:“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文体常识】
书,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任务一:穿越三国 开启文化探秘
同学们,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将化身历史的探寻者,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今天,我们的第一项任务便是从诸葛亮的《诫子书》开启这段文化探秘之旅。这封家书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1.字音字形大闯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小组内开展 “字音字形挑战赛”,组长读出字词,组员快速在练习本上书写并注音,相互批改,统计正确率,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小奖励。
2.初读课文感韵律
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随后模仿录音的朗读,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挑选几位同学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从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语气自然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全班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诫 子 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于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请再读课文,读出父亲对八岁的孩子劝诫的语气。
【朗读要点提示】
(1)发语词读重音:
夫/君子之行
夫/学须静也
(2)表品格的实词读重音: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才/须学也
(3)否定词读重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把握反问句的深情语调: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如果诸葛亮要把这家书亲自读给儿子诸葛瞻听,会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明确: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的无奈。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请同学们根据朗读节奏,反复朗读,揣摩语气,做一次最美朗读者。
任务二:字词攻坚 筑牢理解基石
在 “穿越三国” 的旅程中,准确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是我们攻克的重要关卡。学校为了助力大家顺利通关,特意举办了 “文言字词攻坚大赛”。现在,就让我们以《诫子书》为蓝本,开启这场字词攻坚之旅,为深入理解文章奠定坚实基础。
1.自主学习寻答案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尝试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例如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中 “以” 的用法。
2.小组合作解疑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圈画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以及自己的理解,对疑难字词和句子进行分析。
明确:
【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二课时 深悟家书中,传承修身志
任务三:文脉梳理 探寻智慧真意
经过上节课的字词攻坚,我们已经为深入理解《诫子书》做好了充分准备。学校的 “穿越三国” 活动进入了关键阶段 —— 解读经典内涵。现在,让我们一同深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探寻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传达的深刻智慧,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修身立志的良方。
1.诸葛亮到底想告诉儿子什么道理?他是如何进行论述的?请你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诸葛瞻梳理《诫子书》的行文思路。
【方法提示】
(1)先标好句子序号;
(2)然后概括各句论述的重点;
(3)再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关联;
(4)最后绘制思维导图。
明确:
2.86字的《诫子书》却于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希望?请结合全文用明确的语言告诉诸葛瞻。
明确:
诸葛亮希望儿子能“修身”“养德”,成为“君子”,而不是年老时“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3.“静”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有怎样的含义?它与修身、明志、治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
“静以修身” 中 “静” 为修身之本,指内心清静寡欲;“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 “静” 为明志之根,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学须静也” 中 “静” 为治学之基,指排除杂念干扰、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静” 贯穿修身、明志、治学的始终,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5.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最终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
【资料卡片】
诸葛瞻在父亲的教育下,励学成才,忠君报国。在魏军攻灭蜀汉的绵竹大战中,诸葛瞻(时年37岁)带着儿子诸葛尚(时年17岁),浴血奋战,光荣殉国。诸葛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君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人生准则。诸葛家族,一门忠烈,三世忠贞,这就是君子的气节与担当。
任务四:古今对话 传承经典精神
《诫子书》虽历经千年,但其中蕴含的修身立志智慧依然闪耀着光芒。学校举办 “古今对话 —— 经典智慧照亮现代生活” 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以《诫子书》为依托,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思考如何将其中的理念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思考与感悟。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说说哪一句给你启发最深。(提示:可从句式、内容等角度思考。)
明确:
示例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不学习就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就不能成就学问。
示例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在劝勉教导儿子时,不仅从从正面进行教导,而且还从反面进行教导,告诉儿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言外之意就是诸葛亮希望儿子要学会克制,要勤勉,学习要沉稳,要集中精力。严肃中又不失慈爱的味道。正反对比,劝诫艺术技巧更高明。
诸葛亮是儒家文化的践行者,《诫子书》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他劝勉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字字句句都是真心话,不仅劝诫他的子孙,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学习之处。
1.搜集与《诫子书》主题相关的名人名言或故事(如关于修身、立志、惜时的),抄写在积累本上,并选择一则谈谈自己的理解,不少于 300 字。
2.完成对应的分层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