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背影教案

资源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背影》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 “至爱亲情” 为主题,收录了多篇展现亲情的经典文章。《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父亲在车站送别时为 “我” 买橘子的背影这一细节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 “我” 对父亲情感态度的转变,字里行间蕴含着浓厚的亲情与愧疚之情。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理解亲情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散文语言的质朴与真挚;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汲取情感力量。
二、课时安排
2 课时(每课时 45 分钟)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一)文化自信
学生通过学习《背影》,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感受中国现代散文的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理解文中所展现的父子亲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亲情文化的意识,珍惜亲情、尊重长辈。
(二)语言运用
积累 “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赋闲、蹒跚、踌躇、颓唐、琐屑、触目伤怀” 等词语,理解其含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深厚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如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我” 的心理变化描写等,提高语言分析和表达能力。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准确表达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三)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叙事线索和主要情节,分析 “我” 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思考作者为什么着重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一细节,理解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父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情感共鸣能力。
(四)审美创造
感受《背影》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深沉情感之美,体会平凡生活场景中所蕴含的亲情之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表现亲情的文字,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开展 “亲情瞬间” 分享活动,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体现亲情的难忘瞬间,在交流中感受亲情的美好,激发审美创造的兴趣。
(五)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批注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感人的细节、富有深意的语句进行标记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提高阅读的深度和效率。
养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文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树立积累和反思的意识,将文中的好词好句、写作方法进行积累,并在写作后进行反思和修改,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理解 “我” 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赏析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品味文中质朴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 “我” 对父亲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和主题思想。
体会文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我” 对父亲的愧疚与怀念等。
理解背影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认识到平凡细节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培养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 个性化导入新课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情境创设:教师手持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位父亲送孩子上学的背影。教师轻声说道:“同学们,这张老照片定格了一个普通的瞬间,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瞬间,或许是父亲为我们遮风挡雨的背影,或许是母亲为我们操劳的身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去感受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位父亲用背影书写的深沉父爱。” 随后,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提问:“看到这张照片,你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哪些场景?你觉得背影通常能传递怎样的情感?”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父亲送自己去学校的场景、父母在工作中忙碌的背影等;认为背影能传递出关爱、不舍、坚强等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这一个性化导入方式,创设温馨而怀旧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理解课文中深沉的父爱奠定情感基础。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荷塘月色》《春》《背影》等)和本文的写作背景(1917 年,朱自清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庭陷入困境,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与愧疚)。
老师提问:“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你觉得这篇文章可能会表达怎样的情感?”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对家庭困境的感慨、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情感基调,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字词学习: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 “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赋闲、蹒跚、踌躇、颓唐、琐屑、触目伤怀”,指名学生认读并解释含义,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开展 “词语填空” 游戏:教师给出包含重点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填空,巩固词语的掌握。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老师提问:“课文围绕父亲的背影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课文写了祖母去世后,父亲在车站送别 “我”,为 “我” 买橘子时的背影让 “我” 深受感动,后来 “我” 对父亲的背影充满怀念等情节。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及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自由朗读和字词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夯实基础知识;整体感知环节,培养学生的梳理和概括能力,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3. 研读课文,梳理情感变化 ——“从不以为然到泪眼朦胧”
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 “我” 对父亲情感态度的语句,梳理 “我” 的情感变化过程,并填写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情节、“我” 的情感态度)。
各小组汇报交流:
情节一:父亲决定送 “我” 去车站,“我” 当时觉得 “我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 的情感态度:不以为然,觉得父亲多此一举。
情节二:父亲为 “我” 讲价、安排座位,“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我” 的情感态度:轻视、嘲笑,觉得父亲迂腐。
情节三: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 “我” 买橘子,“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 的情感态度:感动、愧疚。
情节四:父亲离开后,“我” 望着他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 的情感态度:不舍、留恋。
情节五:后来收到父亲的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我” 的情感态度:怀念、愧疚。
老师提问:“‘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哪一个情节是‘我’情感转变的关键?”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因为 “我” 逐渐理解了父亲的爱,感受到了父亲的不易;父亲为 “我” 买橘子的情节是 “我” 情感转变的关键,那个背影让 “我” 真正体会到了父爱。
播放父亲买橘子场景的动画短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情景,加深对 “我” 情感变化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交流,让学生梳理 “我” 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播放动画短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4.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 “我” 对父亲的情感态度从最初的不以为然、轻视,到后来的感动、不舍、怀念,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父爱的伟大和 “我” 对父爱的逐渐理解。
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抄写下来。
思考: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让 “我” 如此感动?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对 “我” 情感变化的理解;作业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赏析父亲的背影做好铺垫。
(二)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 ——“情感变化故事会”
活动设置: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回顾上节课所学的 “我” 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重点讲述 “我” 情感转变的关键情节。
学生讲述情况:学生可能会按照情节发展顺序,讲述 “我” 从不以为然到感动的过程,重点描述父亲买橘子的场景。
过渡语: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了 “我” 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那个让 “我” 泪流满面的背影,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力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背影》,深入赏析父亲的背影,感受其中深沉的父爱。
设计意图:通过 “情感变化故事会” 活动,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 “我” 情感变化的理解,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环节 ——“背影里的深情”
赏析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描写:
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老师提问:“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其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从衣着、动作方面描写了父亲的背影;“蹒跚”“探身”“攀着”“缩”“微倾” 等词语用得好,生动地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 “我” 的爱。
小组讨论:“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如此艰难,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买?这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因为父亲想让 “我” 在旅途中有橘子吃,体现了父亲对 “我” 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朴实、执着的性格特点。
赏析父亲离开时的背影描写:
学生朗读相关段落:“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老师提问:“‘混入’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为什么‘我’会再次流泪?”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 “混入” 写出了父亲的平凡,也暗示了 “我” 与父亲分别后的失落;“我” 再次流泪是因为舍不得父亲离开,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
赏析结尾处的背影描写:
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老师提问:“为什么‘我’会在泪光中再次看见父亲的背影?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因为父亲的背影给 “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蕴含着深沉的父爱;表达了 “我” 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
体会背影的象征意义:
老师提问:“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仅仅是指父亲的身影吗?它还象征着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背影不仅是父亲的身影,还象征着父亲对 “我” 的爱、父亲的艰辛与付出,以及 “我” 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细读,让学生深入赏析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体会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背影的象征意义,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
3.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质朴中的力量”
赏析质朴语言的表达效果:
语句一:“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老师提问:“这句话是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和对‘我’的态度?”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这是父亲在祖母去世、自己失业的情况下说的;体现了父亲内心的悲痛,但为了安慰 “我” 而故作坚强,表现了父亲对 “我” 的关爱。
语句二:“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老师提问:“这两句话看似平淡,却蕴含着父亲怎样的情感?”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蕴含着父亲对 “我” 的牵挂和不舍,希望 “我” 平安到达、及时报信,同时担心 “我” 独自在车站不安全。
小组合作:选择文中你认为最感人的语句,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蕴含的情感,进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质朴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文中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感受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4.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亲情的表达”
“我的亲情故事” 分享:
老师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亲情的细节或瞬间让你感动?你是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的?”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分享父母为自己做的一顿饭、在自己生病时的照顾等细节;表示会通过关心父母、帮父母做家务等方式表达爱。
布置写作任务:运用今天学到的细节描写方法,写一段表现自己生活中亲情的文字,字数不少于 300 字。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将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受亲情的美好,学会表达亲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致研读,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核心素养。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较好地梳理 “我” 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在文本细读环节,学生们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进行了深入赏析,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父爱。通过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导入环节,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