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学会依法办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学会依法办事 教案

资源简介

学会依法办事
(一)政治认同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信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的信心与认同感。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维护国家稳定、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支持国家的法治建设工作。
(二)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将法律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违法犯罪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规定,更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表现,从而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弘扬社会正气。
(三)法治观念
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其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和适用范围。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四)责任意识
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在享受法律赋予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增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活动,向身边的人传播法律知识,为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深入理解依法办事的含义与要求,明确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应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基础。
引导学生掌握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法,使其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将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克服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诱惑,做到自觉依法办事,这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实践引导。
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时,能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避免受到情感因素和错误观念的影响,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中的 “学会依法办事” 这一内容,在教材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对前面所学法律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强调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活动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例如,教材中设置了 “遇到侵害,如何依法求助” 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了解寻求法律救助的途径和方法,如通过法律服务机构、寻求国家法律救济等。同时,教材还强调了依法办事不仅是遵守法律,更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常见的法律规定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实践经验。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能会受到情感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冲动行为,缺乏理性思考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同时,由于社会阅历有限,他们在遇到复杂的法律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依法维权的新闻视频,视频内容为一名中学生在遭遇校园欺凌后,通过法律途径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从视频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有的学生回答:“遇到问题要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还有的学生说:“法律是维护我们权益的有力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新闻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依法办事的重要性,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二 教学过程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依法办事的含义与要求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依法办事的含义,即依法办事就是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如在交通规则中,行人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遵守信号灯等,这些都是依法办事的体现。接着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依法办事的表现?”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们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在学校遵守校规校纪、在图书馆保持安静、爱护公共财物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对依法办事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法律意识。
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活动:运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讲解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法,如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维护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如向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控告、举报等。然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依法维权途径的理解。案例为:小明在商场购买了一双假冒伪劣的运动鞋,他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结合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有的小组认为小明可以先与商场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到法院起诉。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的依法维权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小组讨论(12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两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案例一:小李在放学路上,看到有人在破坏公共设施,他应该怎么做?
案例二:小王在网上购买了一件商品,收到后发现商品与描述不符,他与商家沟通无果,此时他该如何依法维权?
教师提出讨论要求:每个小组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和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讨论时间为 8 分钟。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们迅速分成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8 分钟)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们的积极表现和正确观点,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补充。然后再次强调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和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一个身边的依法办事或依法维权的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和点评,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记录好课后作业,准备在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课堂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推荐一些与法律相关的书籍、电影和网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今日说法》节目、中国普法网等,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法律知识,拓宽法律视野。同时,介绍一些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法治宣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学生活动:认真记录教师推荐的书籍、电影和网站信息,表示在课后会积极关注和学习。对学校或社区的法治宣传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愿意参加。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和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