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践行平等(一)政治认同深刻理解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理念的认同。认识到践行平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的信心和支持。(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平等观念,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培养友善、公正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原则,以实际行动营造公平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法治观念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平等的规定,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的基本原则。增强法治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平等权利,敢于同不平等行为作斗争。(四)责任意识认识到每个人在维护社会平等方面都负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践行平等的行动中。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为推动社会的平等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社会责任感。(一)教学重点理解特权的含义、表现和危害,明确反对特权是践行平等的重要内容。掌握践行平等的具体方法,如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等,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特权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及其危害,增强反对特权的意识和决心。帮助学生克服在践行平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培养学生在面对不平等现象时,敢于据理力争、依法维权的勇气和能力。本课教学内容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精神贯穿法治教育专册,是统领全书的灵魂。本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是整册书的逻辑升华,也是法治教育的落脚点。通过讲授法治的价值追求,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形成尊重自由平等的意识。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由平等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本节课着重探讨如何践行平等,不仅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深化,更是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八年级学生富有生命活力,精力旺盛、求知欲强。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有待进一步发展,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虽然对平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察觉到一些不平等现象,但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同时,他们亟须增强平等意识和珍视自由意识,树立正确自由平等观,形成尊崇法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法治观念。此外,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践行平等,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一)课程导入(3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就业歧视的新闻视频,视频中一位求职者因为性别原因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认为这种现象公平吗?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问题,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表示这种现象不公平,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有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的做法侵犯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闻视频,引发学生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顺利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 践行平等。教学环节二 教学过程(二)新课讲授(32 分钟)特权的含义、表现和危害(8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些生活中特权现象的图片,如某些人利用权力插队、享受特殊待遇等,并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特权的含义,即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引导学生思考特权的表现有哪些,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活动:学生们仔细观察图片,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特权的表现,如有的人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的制裁等。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特权是平等的大敌,它践踏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平等的实现。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如某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最终受到法律制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追求特权的后果。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特权的含义、表现和危害,增强学生反对特权的意识,为后面学习如何践行平等奠定基础。践行平等的具体要求(12 分钟)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教师活动:展示一则关于学校关爱残疾学生,为其提供便利设施和特殊教育的新闻报道,提问学生:“学校的做法体现了对残疾学生哪些合法权利的尊重?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阅读新闻报道,结合教材知识,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指出学校的做法体现了对残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参与学校生活的权利等的尊重。学生们还表示在生活中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歧视他人等。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教师活动:讲述一个农民工在工地辛勤工作却被拖欠工资,经过多方努力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工资的案例,提问学生:“农民工面对被拖欠工资的不平等现象,是如何做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平等现象时,应该怎么办?”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生活中遇到不平等现象时的场景,以及如何据理力争、依法维权。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聆听案例,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生动地展现了面对不平等现象时,如何勇敢地站出来,运用法律知识和合理的沟通技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进行点评和提出建议。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角色扮演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在面对不平等现象时,不能听之任之,要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平等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设计意图:通过新闻报道、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平等对待他人合法权利和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的重要性,并掌握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平等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12 分钟)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话题为 “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动来践行平等?” 要求每个小组从三个方面分别列举至少三个具体行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学生活动:学生们分成小组,热烈讨论,积极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在家庭生活中,平等对待父母和长辈,主动承担家务,不搞特殊化;在学校生活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不歧视学习成绩差或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不同职业的人,不歧视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等。教师活动: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践行平等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让平等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价值追求。同时,引导学生将平等意识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共同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平等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让学生明白践行平等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三)课堂总结(7 分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践行平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将如何践行平等?” 邀请几位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学生活动:学生们积极发言,总结自己对践行平等的理解,如反对特权、平等对待他人、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等,并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会从自身做起,将平等原则落实到每一个行动中,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践行平等不仅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始终牢记平等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为推动社会的平等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 “践行平等,从我做起” 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心得体会。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践行平等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四)课堂拓展(3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国内外为促进平等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如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教育公平政策,以及其他国家在消除种族歧视、性别平等方面的努力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社会平等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平等的信息。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看展示内容,积极思考问题,对国内外为促进平等所做的努力表示认同和赞赏。部分学生提出自己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理解和看法。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平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重视,以及社会各界为实现平等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践行平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