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2.整体感知,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德育目标:体会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故国之思,领悟作者张岱孤高自赏、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学习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以及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教学用具:希沃白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观看杭州西湖雪景视频二、读好一篇文1.知识链接《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张岱出身仕宦世家。明亡之后,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深山,专心从事著述。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字词积累拏( ) 更定( ) 毳衣( )雾凇( ) 一芥( ) 喃喃( )铺毡( ) 强饮( ) 崇祯( )沆砀( ) 更有此人( )3.划分节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通晓文意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小组合作译读全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词类活用大雪三日客此一词多义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特殊句式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业布置:基础作业:熟读课文以及整理本课笔记(预计时间10分钟)提升作业:背诵本文(预计时间 20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齐读课文并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二、认识一个人1.自由朗读课文,试着概括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关键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张岱“痴”在哪里?找出描绘西湖雪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西湖怎样的特点?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与”写出天、云、山、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宏阔景象,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苍茫境界。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白描本是中国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描摹形象的一种写作手法。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西湖雪景呢?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与他在亭上所遇之人有何相似之处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 还是另有深意 请小组结合材料探讨。改朝换代后,活在清朝的作者写下明朝的往事,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在其记载往日游览的作品中,也大多都会标上明朝的纪年。作为明代遗民,作者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从本文“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客此”等可以读出作者精神的苦闷和无限的怅惘,及其怀念故国的感伤之情。作业布置:基础作业:完成学法1—8题(预计时间15分钟)提升作业:思考探究一、二(预计时间 15分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