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绝密★启用前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黄河和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离不开这两条河流的哺育。读“黄河和长江示意图”,完成各小题。
1.黄河和长江(  )
A. 都发源于青藏高原 B. 都流经了西藏和云南
C. 冬季都有凌汛现象 D. 都有巨大的航运价值
2.图中山脉是(  )
A. 昆仑山 B. 太行山 C. 秦岭 D. 巫山
3.图中数字序号表示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点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流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长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上游水污染严重 B.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C. 中下游湿地减少 D. 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纪录片《航拍中国》开篇的解说词:“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如图为北纬30°和长江沿岸地理事物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解说词反映我国(  )
A. 地势平坦 B. 森林广布 C. 火山众多 D. 海陆辽阔
6.在我国,沿北纬30°能同时体验“冰与火演奏的乐章”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7.下列关于长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游流速慢,横断山脉水能资源欠缺
B. 中游河道弯曲,易发生洪涝灾害
C. 下游支流众多,江阔水深,不利航运
D. 鄱阳湖调节长江径流量的能力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这位“母亲”目前多种“疾病”缠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凌汛给母亲河带来的“疾病”是(  )
A. “大量脱发” B. “动脉阻塞” C. “腹泻” D. “脚肿”
9.母亲河“脚肿”的原因是(  )
A. 水土流失 B. 土地荒漠化 C. 泥沙沉积 D. 地势落差大
10.治疗“大量脱发”的有效措施有(  )
A. 加固大堤坝 B. 退田还湖 C. 造林种草 D. 裁弯取直
据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消息,黄河宁夏段在2025年2月1日全河段流凌消退,标志着2024—2025年度凌汛期顺利结束。这是近40年来黄河宁夏段迎来的第5个不封河年。如图为黄河流域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11.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这里被誉为(  )
A. 塞外江南 B. 鱼米之乡 C. 黄金牧场 D. 高原湿地
12.黄河宁夏段不封河年的原因可能是(  )
A. 地形平坦 B. 植被丰茂 C. 气温偏高 D. 水位较低
13.黄河①②③④地中容易发生凌汛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2023年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20周年。读三江源保护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指的是(  )
A. 黄河、长江和澜沧江 B. 黄河、长江和怒江
C. 塔里木河、黄河和珠江 D. 辽河、海河和雅鲁藏布江
15.“中华水塔”水量最丰盈的时期,最可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1月
16.我国在三江源地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目的为(  )
①增加木材蓄积量
②保护矿产资源
③维持生态平衡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帧剪纸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17.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 四川盆地 B. 华北平原 C. 云贵高原 D. 长江三角洲
18.对图示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量较大 B. 结冰期较长 C. 汛期较长 D. 含沙量较小
2024年9月,自然资源部公布的《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实现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经济区的协同发展,主要得益于长江的(  )
A. 灌溉价值 B. 航运价值 C. 旅游价值 D. 养殖价值
20.下列做法中不符合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是(  )
A. 水土保持护生态,青山绿水永相随
B. 万顷稻田绿如海,节水灌溉农业兴
C. 工业发展大步走,经济建设争一流
D. 产业调整低耗能,高新技术促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指出黄河治理与开发要量水而行,上下游统筹谋划。随着人们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河水愈发清澈。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以“保护母亲河,高原换绿装”为主题对图中黄土高原某流域展开实地探究活动。如图所示为黄河流域地图。
探究一:区域认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黄河发源于 ______(地形区),中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奔流”到下游时,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地面,形成举世闻名的 ______,下游流经地区所属的干湿地区是 ______区,最终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探究二:研学探究
【引黄古灌区,千秋流润惠泽至今】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黄河上游重要农业区,宁夏引黄古灌溉区被列入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分析造成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地区时流量明显减小的原因。 ______。
【小浪底水利枢纽,防洪减沙生态保障】
(3)与上游段相比,黄河中游段含沙量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因其主要流经黄土高原,______严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作用明显,该工程建成后,其大坝下游黄河干流输沙量明显 ______。
22.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指出黄河治理与开发要量力而行,上下游统筹谋划。如图所示为黄河流域地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是 ______“奔流”到下游时,流经地区所属的干湿地区是 ______区,最终注入 ______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引黄古灌区,千秋流润惠泽至今】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黄河上游重要农业区,宁夏引黄古灌溉区被列入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分析造成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地区时流量明显减小的原因。
【小浪底水利枢纽,防洪减沙生态保障】
(3)与上游段相比,黄河中游段含沙量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因其主要流经 ______高原,______严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作用明显,该工程建成后,其大坝下游黄河干流输沙量明显 ______。
【树立大流域观念,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
同学们从调研中了解到,黄河流域各地政府,在科学理念引领下,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作。
(4)说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含沙量增加;下游随着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为改善黄河生态环境,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等,对水沙进行科学调控。
材料二:位于黄河中游的榆林市某村通过实施林草结合等治理模式,有效降低了土壤侵蚀程度,把荒山沟变成了米粮川。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济林,促进了林果业的发展。
材料三:黄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如图)。
(1)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中“奔流到海”的“海”指的是 ______。
(2)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图。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3)黄河中游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方面,采取生物措施,如 ______;另一方面,采取工程措施,如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联合调水调沙,人为调控水量和 ______排放,使得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量变 ______。
(4)为榆林市该村的林果产业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A、C、A、C
【解析】解:根据所学可知,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黄河不流经云南省;长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冬季无结冰期,不存在凌汛现象;黄河航运价值较低。综上所述,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分别是:宜昌、湖口;长江上游奔流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江流湍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城市分别是河口和桃花峪。
本题考查黄河和长江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解:读图可知,该山脉位于黄河与长江流域之间,大致呈东西走向,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C符合题意。
故选:C。
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主要是:四大区域中南方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河流有冰期与无冰期的分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据图中信息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山脉的分布,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解:结合所学知识点可得,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河口。图中①是河口,②是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点),③是宜昌(长江上、中游分界点),④是湖口(长江中、下游分界点)。
故选:A。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城市分别是河口和桃花峪。
本题考查黄河各河段的特点,要比较记忆。
解: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水污染主要发生在长江下游;长江中游主要是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问题;长江中下游由于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湿地减少;“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的特征。综上所述,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全长约6300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最终注入东海。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近五分之一。长江水量丰富,支流众多,航运发达,被誉为“黄金水道”。它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廊道,还支撑着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
本题考查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5~7.【答案】D、B、B
【解析】解:“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体现了我国陆地疆域的辽廓,“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体现了我国有辽阔的海域,由此可知,解说词体现了我国是一个海陆辽阔的国家。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认真审题,把握我国的海陆位置,依据题文信息,对照选项分析选择即可。
解:夏季我国北纬30°的东部地区气候炎热,而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冰山广布,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所以,沿我国北纬30°能同时体验“冰与火演奏的乐章”的季节是夏季。故B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
我国领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我国疆域的辽阔和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夏季,沿北纬30°纬线穿过的地区由于地势的原因,形成了“冰”与“火”的不同景观。
本题考查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理解答题即可。
解:结合所学知识,长江上游流速快,横断山脉水能资源丰富;中游河道弯曲,易发生洪涝灾害;下游支流较少,江阔水深,利于航运;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调节长江径流量的能力强。综上所述,故B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
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线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线是湖口;长江上游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因此长江有“水能宝库”之称。宜宾以下航运便利,四季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本题考查长江的相关知识,掌握教学所学内容理解解答即可。
8~10.【答案】B、C、C
【解析】解: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量脱发”指的是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黄河的上游河段;“动脉阻塞”指的是凌汛现象,凌汛现象出现时,碎冰块堵塞河道,容易造成河水漫溢形成洪涝灾害;“腹泻”指的是水土流失问题,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脚肿”指的是“地上河”问题,黄河下游河段水流平缓,泥沙於积,形成“地上河”。综上所述,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黄河凌迅现象主要发生在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主要发生在黄河的上游和下游河段。
本题考查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解: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脚肿”指的是黄河下游“地上河”问题,黄河下游河段水流平缓,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河”。
故选:C。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城市分别是河口和桃花峪。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增。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本题主要考查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要分析理解解答。
解:据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大量脱发”指的是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黄河的上游河段,由于上游地区多牧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造林种草,进行水土保持工作,C符合题意。
故选:C。
黄河从桃花峪到入海口为下游。黄河进入华北平原,落差急剧减小,干流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治理黄河的措施: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植树种草,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本题考查治理黄河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11~13.【答案】A、C、D
【解析】解:宁夏平原因黄河灌溉而沃野千里,自古即有“塞外江南”之称,A符合题意。
故选:A。
黄河出青铜峡后,在宁夏、内蒙古段,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了誉为“塞外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由于当地气候干旱,黄河较少有支流汇入,加之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引黄灌溉,生产生活用水增加,黄河的流量逐渐减少。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称号,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可得,黄河宁夏段不封河往往与当地冬季气温偏高、河水不易大量结冰有关,C符合题意。
故选:C。
题干中描述:据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消息,黄河宁夏段在2025年2月1日全河段流凌消退,标志着2024—2025年度凌汛期顺利结束。这是近40年来黄河宁夏段迎来的第5个不封河年。
本题考查黄河不同河段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解答即可。
解:黄河到了冬季会有较长时间的冰期,由于部分河段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初冬或初春季节封冻和解冻时间不一致,容易出现凌汛现象,图中①②③④中只有④段是由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该河段容易发生凌汛,该河段位于黄河下游。
故选:D。
凌汛是指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黄河在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较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形成凌汛。据图中不同序号的位置解答。
本题考查黄河不同河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14~16.【答案】A、C、B
【解析】解: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境内,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指澜沧江、长江、黄河。
故选:A。
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本区是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在这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拥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像藏羚羊、雪豹、野驴等。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牢记即可解答。
解:“中华水塔”指的是“三江源地区”,该地区的水源主要是高山的冰雪或冰川融水。每至温暖季节,冰雪开始消融,该地区的水量也开始丰盈,夏季时气温最高,水量最大,由此可知最可能是每年的7月份。
故选:C。
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本区是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建有我国最大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在这里。
本题考查三江源地区水量大小季节以及气温对河流水量的影响,理解解答即可。
解: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木材蓄积量,①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不是为了保护矿产资源,②错误;三江源地区是众多河流发源地和高原湿地,生态地位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能维持生态平衡,③正确;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物多样性丰富,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保护生物多样性,④正确。
故选:B。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国外称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
本题考查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理解记忆即可。
17~18.【答案】D、B
【解析】解: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
故选:D。
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本题以一帧剪纸作品为背景,考查了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的分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
解:据图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该地属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较大、汛期较长、含沙量较小,ACD正确;南方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B错误。
故选:B。
根据图示景观可以看出以小桥流水为主,因此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
本题主要考查南方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理解回答即可。
19~20.【答案】B、C
【解析】解:长江有“黄金水道”之称,作为我国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其航运价值对于连接上、中、下游经济区,促进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故选:B。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东海;长江流经我国南方地区,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已达7万余千米,素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本题考查长江的航运价值,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解:水土保持护生态,青山绿水永相随;万顷稻田绿如海,节水灌溉农业兴;产业调整低耗能,高新技术促发展均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工业发展大步走,经济建设争一流强调的是优先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增长,如果发展的过程中不考虑生态环保,单纯追求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速度,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长江经济带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即大力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本题考查了符合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做法,结合教材知识点分析解答此题。
21.【答案】青藏高原;地上河;半湿润;
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
增加;水土流失;减少
【解析】(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中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奔流”到下游时,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地面,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所属干湿地区是半湿润区,半湿润区的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最终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2)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地区,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当地高度依赖黄河水的主要原因是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气候干旱。
(3)黄河上游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轻;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所以与上游段相比,黄河中游段含沙量增大。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具有调水调沙的功能,通过调控水流,将泥沙冲入大海或淤积在库区,使大坝下游黄河干流的输沙量明显减少,减轻下游河道淤积,保障防洪、通航等功能。
故答案为:
(1)青藏高原;地上河;半湿润;
(2)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
(3)增加;水土流失;减少。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最后注入渤海。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基本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狭小。
本大题以黄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黄河源地、下游地貌、干湿地区,流经平原流量变化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黄河流域地理特征的分析与应用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22.【答案】桃花峪;半湿润;渤;
农业灌溉用水增加;
增加;黄土;水土流失;减少;
植树种草、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
【解析】(1)读图可知,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桃花峪,中游有渭河、汾河等支流汇入,“奔流”到下游时,流经地区所属的干湿地区是半湿润区,最终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2)由材料可知,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黄河上游重要农业区,黄河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地区,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流量明显减小。
(3)读图可知,与上游段比较,黄河中游段含沙量的变化是含沙量大增,是因其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作用明显,大坝下游的黄河干流输沙量明显减少。
(4)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应该加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植树种草、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
故答案为:
(1)桃花峪;半湿润;渤;
(2)农业灌溉用水增加;
(3)增加;黄土;水土流失;减少;
(4)植树种草、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河口以上为黄河上游,河口与桃花峪之间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由于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致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本题以黄河流域略图为材料,涉及黄河的概况、水文特征、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渤海;
水土流失;大;洪涝;
植树种草;泥沙;小;
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旅游业,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收入
【解析】(1)读图可知,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天上”指的是巴颜喀拉山脉,从山东省注入渤海,诗句中“奔流到海”的“海”指的是渤海。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上、中游植被破坏严重,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河流含沙量变大,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3)读图结合材料一可知,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该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中游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方面,采取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另一方面,采取工程措施,如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联合调水调沙,人为调控水量和泥沙排放,使得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量变小。
(4)为榆林市该村的林果产业发展,合理化建议有: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旅游业,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收入。
故答案为:
(1)渤海;
(2)水土流失;大;洪涝;
(3)植树种草;泥沙;小;
(4)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旅游业,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收入。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曲折东流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汾河、渭河、洮河;黄河下游流经半湿润地区,因地势平坦,流速降低,泥沙沉积,使河床抬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上河”,近几十年来,黄河下游出现了断流的现象。
目前,开展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途径是植树造林,使土不下坡,清水常流;同时修建水库,使灌溉和防洪并举,也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手段。根据题意。
本大题以黄河流域水系示意图等图文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黄河的概况、中游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为榆林市该村的林果产业的建议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