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 同步练习(含解析)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 同步练习(含解析)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24年7月26日,第33届夏季奥运会在法国巴黎开幕,中国观众同步收看了此次开幕式直播。下图为两国观众收看开幕式直播时间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1.造成两国观众收看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时间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地球自转 B. 地球公转 C. 海陆分布 D. 昼夜更替
2.巴黎奥运会开幕时,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  )
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①④之间
3.奥运会开幕式当天,佛山(  )
A. 昼短夜长 B. 昼夜等长 C. 昼长夜短 D. 有极昼现象
中国空间站(又称天宫号空间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它的柔性太阳翼面积巨大,在太空中犹如“鲲鹏展翅”高速飞行,90分钟就可绕地球一圈。读中国空间站太空位置图和飞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在中国空间站,一天可以看到日出的次数是( )
A. 16次 B. 1次 C. 6次 D. 10次
5.中国空间站的“翅膀”源源不断地为空间站提供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 )
A. 地球 B. 月球 C. 太阳 D. 蓄电池
小明同学制作简易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地球仪自转一周,演示地球经历
A. 一星期 B. 一天 C. 一月 D. 一年
7.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其转动,可以演示地球的
A. 昼夜交替现象 B. 昼夜长短变化 C. 昼夜现象 D. 四季交替变化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节。读书节是由西班牙提议为纪念文豪塞万提斯设立的,他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体现了勇敢挑战、不惧权威的精神,承载着西班牙的历史和文化,西班牙人们在读书节会互赠图书阅读。下图是西班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读书节当天西班牙的情况是()
A. 日出比我国晚 B. 正午没有物影 C. 昼夜平分 D. 气温很高
9.西班牙的文化和精神,可以在西班牙的海洋探险中体现出来,比如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航行,跨越的是()
A. 太平洋 B. 北冰洋 C. 大西洋 D. 印度洋
10.西班牙人喜欢挑战,防灾应变能力较强,这里较多发生的自然灾害有()①干旱 ②洪涝 ③寒潮 ④地震 ⑤泥石流 ⑥森林火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2025年1月28日的春节联欢晚会除了北京主会场外,还设有拉萨、重庆、武汉、无锡四个分会场,凸显了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读“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会场及我国最西端城市位置分布图”(图一)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二),完成下面小题。
11.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直播当天,地球运动到图二中的(  )
A. ①和②之间 B. ②和③之间 C. ③和④之间 D. ④和①之间
12.春晚晚上8点开播,开播时北京已夜幕降临,而我国最西端城市一一喀什却霞光满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球自转 B. 地球公转 C. 地球形状 D. 纬度不同
13.春晚播出后,关于北京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昼夜等长 B. 昼长夜短 C. 夜渐长 D. 昼渐长
14.春晚分会场与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搭配正确的是(  )
A. 拉萨——新 B. 重庆——蜀 C. 武汉——鄂 D. 无锡——浙
15.春晚主会场设在北京,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  )
A. 政治中心 B. 文化中心 C. 国际交往中心 D. 科技创新中心
“追日屋”是某建筑研发团队设计建造的一栋屋顶随太阳转动的房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可调节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始终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状态。据此及相关示意图,完成小题。
16.“追日屋”房顶的角度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是()
A. 地球自转运动 B. 地球为圆形 C. 地球公转运动 D. 气候变化
17.在石家庄某测试点,“追日屋”接受太阳光照最多的一天是()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面小题。
18.淮安市天气预报报道:“目前,台风中心已经移至(15°N,135°E)的位置。”此时,台风中心位于图中的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19.图中A点位于
A. 东半球、北半球 B. 东半球、南半球 C. 西半球、北半球 D. 西半球、南半球
20.由于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位置越偏东,时间越早,A,B,C,D四点中,日出最迟的是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1.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考察船于2023年11月1日从上海出发,预计2024年4月完成考察任务并返回。2月7日,考察队成功建立了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______(a/b)。
(2)秦岭站濒临的大洋是 ______,当科考队员到达南极洲时,迎接他们的“南极小主人”是 ______(代表动物)。
(3)我国建立的五个南极科考站中,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______站。
(4)我国选择此时段进行南极科考的原因是 ______。
(5)科考过程中,队员们穿着厚实的防风保暖衣物,这是因为南极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是 ______、______和干燥。
22.下图是某学生模拟的地球自转演示实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演示实验中ABC三地所处属于 ______ (选填白天/黑夜),当太阳光线图中南回归线时,北极圈内出现 ______ 现象。此时A所在半球为 ______ 季节。
(2)演示实验图中表示赤道线的是 ______ 一线(选填:A—B/B—D)。
(3)当地球自转时,产生了 ______ 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 ______ 小时。
(4)当地球处于图中位置时,A、C两地中白昼长短情况比较: ______ 。
23.读“地球上的昼与夜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______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______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便产生了 ______ (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现象。
(2)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是 ______ ,自转的方向是 ______ ,从北极上空看呈 ______ (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转动。
(3)自转产生时差,在图中,同一纬线上的甲、乙、丙、丁四个地方,刚好日出的是 ______ 地。
24.一起来画地球自转侧视图。
第一步:在图中画出向右倾斜的地轴,标出自转方向。
第二步:在图中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第三步: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得到正确的侧视图后,回答以下问题:
(1)地轴和赤道的关系是 ______ ;
(2)晨昏线和太阳光线的关系是 ______ 。
25.读太阳光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______ ,以下现象主要由自转造成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昼夜现象
B.昼夜更替
C.昼夜长短变化
D.四季变化
(2)从图中A点出发,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A点,该行程全长约 ______ 千米。
(3)该图所示太阳直射点位于 ______ (重要纬线的名称),此时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______ ;赤道上全年昼夜 ______ 。
(4)如图所示,出现极昼的地区B所对应的热量带是 ______ (填字母)。
A.南寒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北寒带
1~3.【答案】A、B、C
【解析】解:题干中描述的时间差异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和经度差异形成的。
故选:A。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自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一般来说,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地球上的时间就有了早晚,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本题考查地方时差的形成原理,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解:巴黎奥运会开幕当天(7月26日),为夏至日(6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之间。由图可知,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②③之间。
故选:B。
北半球地球公转位置与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及相对应的日期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位于赤道,之后向北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到达北回归线,然后向南移动,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赤道,之后继续向南移动,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到达南回归线,然后向北移动,于次年春分日到达赤道。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等长。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日到春分日北半球则昼短夜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解:北半球地球公转位置与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及相对应的日期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位于赤道,之后向北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到达北回归线,然后向南移动,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赤道,之后继续向南移动,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到达南回归线,然后向北移动,于次年春分日到达赤道。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等长。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日到春分日北半球则昼短夜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奥运会开幕式当天为7月2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地处北半球的佛山昼长夜短,其位于极圈外,无极昼极夜现象。
故选:C。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这种转动称之为地球公转,其周期为一年。人们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4~5.【答案】A、C
【解析】1.
据题干可知,该太空实验室90分钟就可绕地球一圈。一天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可计算一天绕地球24×60÷90=16,所以一天可以看到日出的次数是16次,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
据图可知,中国空间站的“翅膀”上有很多太阳能电池板,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空间站提供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太阳,因为太阳源源不断的向外释放能量,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C正确;这种能量并不来源于地球、月球和蓄电池,ABD错误,故选C。
6~7.【答案】B、A
【解析】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概况,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掌握地球运动的概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地球仪自转一周,演示地球经历一天。
故选B。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概况,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掌握地球运动的概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图可知,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其转动,可以演示地球的昼夜更替现象。
故选A。
8~10.【答案】A、C、D
【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获取材料信息。
【解答】
读书节当天是4月23日,我国位于西班牙东部,西班牙日出比我国晚;西班牙无太阳直射现象,不会出现正午没有物影;昼夜平分通常发生在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4月23日已经过了春分,因此西班牙的昼长夜短,此时西班牙的气温通常较为温和。综上所述,故A符合题意。
2. 【分析】
本题考查大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获取材料信息。
【解答】
哥伦布的航行是从欧洲出发,向西航行到达美洲,跨越的是大西洋,未涉及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故选C。
3. 【分析】
本题考查西班牙人喜欢挑战,防灾应变能力较强,这里较多发生的自然灾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获取材料信息。
【解答】
西班牙南部地区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冬季降水多,干旱是和洪涝常见的自然灾害确;西班牙纬度相对较低,且多山脉阻挡,不易发生寒潮;西班牙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西班牙山脉较多,易出现泥石流;西班牙夏季干燥,森林火灾频发。综上所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15.【答案】A、A、D、C、B
【解析】解: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直播时间是1月28日,1月28日处于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春分(3月21日前后)位置之间,也就是图二中的①和②之间。
故选:A。
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解:我国东西跨经度广,北京和喀什经度不同。当春晚晚上8点北京夜幕降临,喀什却霞光满天,这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时间早,西边时间晚,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差异,A正确;地球公转主要产生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球形状与这种时间差异现象关系不大,纬度不同主要影响气温等,BCD错误。
故选:A。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自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一般来说,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地球上的时间就有了早晚,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本题考查地方时差的形成原理,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解:1月28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且正在向北移动,北京位于北半球,此时北京昼渐长,夜渐短,昼短夜长。
故选:D。
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与季节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解: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西藏自治区简称“藏”,“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A不符合题意;重庆市简称渝,“蜀”是四川省的简称,B不符合题意;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湖北省简称鄂,C符合题意;无锡是江苏省的城市,“浙”是浙江省的简称,江苏省简称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地理概况,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解:春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春晚主会场设在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春晚主会场设在北京,主要体现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功能,因为春晚是一种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活动,B符合题意。
故选:B。
北京市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
本题考查北京市的城市职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解答即可。
16~17.【答案】A、B
【解析】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概况,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掌握地球运动的概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追日屋”房顶的角度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地球自转运动。
故选A。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概况,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掌握地球运动的概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在石家庄某测试点,“追日屋”接受太阳光照最多的一天是夏至日,夏至日北半球石家庄太阳高度最高,获得的热量最多。
故选B。
18~20.【答案】A、A、D
【解析】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纬网的概况,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掌握经纬网的概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图中经纬度的变化可知,图中A点坐标为(15°N,135°E),CD位于南纬度,D位于赤道上。
故选A。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纬网的概况,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掌握经纬网的概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图中A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20°W向东到160°E的东半球。
故选A。
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概况,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掌握地球运动的概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位置越偏东,时间越早,A,B,C,D四点中,日出最迟的是位置最偏东的D点。
故选D。
21.【答案】a;
太平洋;企鹅;
长城;
此时是南极的暖季,气温较高,出现极昼现象,便于考察;
酷寒;烈风
【解析】(1)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由材料可知,该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故图中a、b两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呈顺时针的a。
(2)读图可知,秦岭站濒临太平洋。企鹅是南极地区所特有的动物,被称为南极洲的“主人”。
(3)读图可知,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北,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4)我国选择此时段进行南极科考的原因是:此时是南极的暖季,气温较高,出现极昼现象,便于考察。
(5)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和干燥,气候酷寒的南极洲,植物难以生长,生态环境脆弱。所以科考过程中,队员们穿着厚实的防风保暖衣物。
故答案为:
(1)a;
(2)太平洋;企鹅;
(3)长城;
(4)此时是南极的暖季,气温较高,出现极昼现象,便于考察;
(5)酷寒;烈风。
南极洲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洲。南极洲98%的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1720米。
本题以南极地区示意图和秦岭站为材料,涉及地球自转方向、南极代表动物、极地科考、南极气候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白天 极夜 冬季 B-D 昼夜更替 24 A地白昼时间比C地白昼时间短
【解析】解:读图可知,(1)演示实验中,A、B、C三地都被太阳照射,属于白天;图中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A所在北半球为冬季。
(2)演示实验图中,表示赤道线的是B-D一线,该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天,即是24小时;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时间的差异。
(4)图中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越向北白昼时间越短,A地位置偏北,A地白昼时间比C地白昼时间短。
故答案为:
(1)白天;极夜;冬季;
(2)B-D;
(3)昼夜交替;24;
(4)A地白昼时间比C短。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本大题以模拟的地球自转演示实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昼夜交替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23.【答案】昼半球 夜半球 昼夜交替 一天 自西向东 逆时针 丙
【解析】解:(1)读图可知,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昼半球,处于白天,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夜半球,处于夜晚。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时间是一天,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转。
(3)读图,同一纬线上的甲、乙、丙、丁四个地方,丁在夜半球,甲、乙在昼半球,丙处于晨线上,刚好日出。
故答案为:
(1)昼半球;夜半球;昼夜交替;
(2)一天;自西向东;逆时针;
(3)丙。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本大题以地球上的昼与夜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球自转方向、产生的现象、时差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4.【答案】地轴与赤道轨道面的夹角是66.5°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解析】解:据题干中的要求依次画画。
(1)地球公转轨道近似椭圆,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成66.5°夹角。地轴和赤道的关系是:地轴与赤道轨道面的夹角是66.5°。
(2)晨昏线和太阳光线的关系是: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故答案为:
(1)地轴与赤道轨道面的夹角是66.5°;(2)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据题干中信息解答。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干中的信息解答即可。
25.【答案】一天 B 4万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平分 D
【解析】解:(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24小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图中A位于赤道上,周长约4万千米。因此,从图中A点出发,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A点,该行程全长约4万千米。
(3)该图所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4)依据位置,图中出现极昼的地区B所对应的热量带是北寒带。
故答案为:
(1)一天;B;
(2)4万;
(3)北回归线;昼长夜短;平分;
(4)D。
(1)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公转一周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本题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在把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五带的划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