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路来森散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路来森散文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路来森散文
校文学社找到下面两篇文章要进行解读,正所谓“奇文共欣赏”,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插一张犁在田间……
路来森
①我固执地认为,春天里最质感的风景是:插一张犁在田间。
②当然,不止是一张犁,还会有一头牛,一头黄牛或者黑牛,甚至于毛色斑驳的“花牛”;自然,更不能没有扶犁的人,是一位老农,脸上布满了沟壑一样的皱纹,黄黑的肤色,恰如泥土的颜色。他的肩上,挂着一条长长的打牛鞭;他的身后,跟着他的婆娘,或者他那条心爱的家犬。
③他们,一起来到一块土地上。
④并不急于劳作。多年的习惯,总是先在地头“歇一会儿”。春阳烂漫地照着,身体慵懒得很。于是,男人先把犁耙插于地头,然后,脱掉身上厚厚的棉衣,坐在地头上。他从破衣袋里掏出烟包、烟袋,缓缓地装满一袋烟,点燃,吸着。缕缕的烟丝,在春阳下散逸着,像是昨夜酣梦的思绪。他抬头看看四周,进而把目光放远,望向远处。远处,是土地;更远处,是远山。土地,已经完全松软了,表层的土,布满了惺忪的纹理,细密的纹理间,仿佛正有丝丝的春气,在冒出。他笑了,他感受到了土地的温度;感受到了土地的某一种渴求;他知道,一张犁,会满足一块土地的渴求的。
⑤犬吠声,打破了田头的清寂。
⑥歇足了。老农站起了身,对着女人喊了一声:“干活吧。”
⑦于是,牛被套在了绳套上;女人,牵起了牛;男人,扶住了犁耙。男人把长鞭一挥,喊一声:“咿哩啊啦……”或许,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声呐喊的意思,但那头牛是知道的;它一躬身,一用力,犁耙就在田地里,哗啦啦地前行了。
⑧牵牛的女人、牛、犁耙,还有扶犁的老农,共同构成一条直线,形成一道动感的风景。风景了上千年,风景成一幅画,风景成一首诗,风景成一段历史。
⑨老农,一边扶犁前行,一边还不时地俯身抓起一把新鲜的泥土,在掌心中揉搓一下,然后,看着泥土从指缝间缓缓淌下。有时,他会把手中的泥土,拿到鼻端用力嗅一下,他喜欢这种新鲜泥土的腥味,他知道,他的骨子里就流淌着这种味道。他的骨血,是和这种泥土的味道相融的;一把泥土,在他眼中,就是天,就是地,而他则是中间的那个“人”:天、地、人,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就叫“天人合一”。
⑩一段时间后,农人的身后,就是一片明哗哗的新鲜土地。泥土的腥味,漫溢着;春阳熠熠,新耕过的土地,是春天里最明媚的春光。
又一段时间后,他累了,女人累了,牛儿累了,一张犁也累了。
于是,他们停留在田头,休息。
于是,一张犁,又插在了田间。
一动不动,坚守着,静默着,静默成一尊千年的雕像,静默成一道永恒的风景。
听,风在唱歌。
(选自《辽宁晚报,2017年3月20日》)
◆品味语言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1)缕缕的烟丝,在春阳下散逸着,像是昨夜酣梦的思绪。
(2)老农,一边扶犁前行,一边还不时地俯身抓起一把新鲜的泥土,在掌心中揉搓一下,然后,看着泥土从指缝间缓缓淌下。
◆取舍文段
下面一段文字出自上文④⑤两段之间,文学社的小斌认为应删去,小雪则主张保留,你的看法呢?
女人,放下了肩头的农具:她不吸烟,但她闲不住。于是就四处寻觅,寻找一些野菜,比如荠菜、苦菜等,一棵棵地挖取,抖掉根部的泥土,装进随身带的一只布兜里。田头的树,已发出了嫩芽;不远处,几株桃花开得正旺,火一样燃烧着。女人,看看树,看看桃花。“面若桃花”,女人不再年轻,她摇摇头,脸上掠过一丝自嘲的落寞。……远处,有儿童在放风筝;空中,偶尔有几只鸟飞过,于是,那只家犬就叫了,汪汪汪……
◆赏析人物
文中“老农”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理解主题
有人说,“美”的真谛在于“真”,失去了“真”也就错过了“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树的生命姿态
路来森
①人有百样,树有百态。每一棵树,都是有它特定的姿态。
②一棵树,会成为什么样的姿态,并不是它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它的生长环境决定的。比如,肥沃、平坦的土地,生长出来的树木,姿态就大多是挺拔、高大的,人们常说“像树一样活着”,或者说“活得像一棵树”,通常就是以这样的树作为参照的。
③具备这样姿态的树,也多有“大用”,要么做栋梁,要么做美器。
④而并非所有的树,都如此幸运,更多的树,也许会生长在贫瘠的山岭薄地之中,或者生长于深沟大涧、悬崖峭壁之上。它们不能像人一样,可以对环境作出自由选择,它们只能任凭一只鸟儿衔叼,或者一阵风的猛吹,鸟儿把种子衔叼到哪儿,它们就在哪儿生长;大风把种子吹落在哪儿,它们就在哪儿安家。于是,生长于贫瘠之地,或者深沟大中的树,就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景象。
⑤它们,赋地形而生长,有的,于小块土地上,丛密集结;有的,从夹缝中,崛然而起;有的,于碎石间,错落分布;有的,在高坡上,挺然而立;有的,则于悬崖间,横空生长;有的,在风口处,几经风吹,主干扭曲,彰显出一份倔强生硬的力量。
⑥在一些深山峡谷之中,我们就经常见到一些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上。陡崖壁立,崖下深不见底,沟崖间的风,呼呼地吹着,刀削一般,仿佛要把一切生命都切割掉。而一些树,却就在这峭壁上,挺然而生了。它们的根,深深地嵌入壁崖石缝之中,一些根,还裸露着,节瘤累累,像碰撞出的累累的疤痕,可以看出,风雪雨霜,在其身上斧凿的痕迹。根,并不多,就那么几条,可你很难想象,那么几条根,竟然还能支撑起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可它们,就做到了,以一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生命姿态。
⑦这样的一些树,通常不会有高大、挺拔的主干,但它们却仍然能于悬崖峭壁间,“向前”生长,“向上”生长;仍然能让众多的枝条参差披拂,呈现出一种美的姿态。是的,它们可能不会成为“栋梁”,也不会被制作成美器,但只要活着,它们就能遮下一片绿荫,就能形成一种支撑或依托,一只蝴蝶,可以在它们的枝叶间翩翩飞舞,一只飞累的鸟儿,可以依靠在它们身上,作出短暂休憩。最重要的是,它们像所有的树一样,于默默无闻中,涵养水分,为气候的调节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大自然增添一份绿色。
⑧我曾在一个山口处,见到一棵树,它的主干,下部挺直,上部却呈S状,扭曲着;枝条不是很密集,了了的几根枝条,疏落而坚硬,铁铸一般。
⑨我站在那儿,久久地凝视着。我知道,北方多西北风,特别是秋冬季节,凛冽的西北风,寒风刺骨。强烈地吹拂着一切,也改变着一切。而这棵树的扭曲,一定就是强烈的西北风所造成的。我在想,它该是承受了多大的力量啊,而且,这种“承受”,不是一时一日,而是一天天,一年年……看看那扭曲的程度,强烈、生硬、倔强,毫不讲道理;静静地倾听你仿佛能听到它骨节扭曲时,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响,它在呻吟,它在抵抗,它在拒绝:在抵抗和拒绝中,它不得不扭曲,变形,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姿态。
⑩或许,与通常的大树相比,它失去了挺拔之美,但它,却获得了一种抗拒之美,一种力量之美,一种更具硬度的生命之美——它的生命姿态,更值得人们去敬重,去仰慕。
树有百态,如果单从形状姿态而言。
不过,所有的树,却都又有一些相同的生命姿态,诸如,它们,都向着阳光生长,都向高处生长;它们吸风饮露,涵养水分,美化环境;它们栉风沐雨,却为别人挡风遮雨,并洒下一片绿荫;它们不求闻达,无欲无求,最终,却把一切,都贡献给人类,等等,等等。
这才是一棵树的最本质的生命姿态——一种形而上的姿态,一种高尚的姿态——“活得像一棵树”,就是要活出像一棵树一样的高尚的生命姿态。
(选自《安庆晚报》2021年4月21日)
通读全文,梳理不同环境下树的不同姿态。
(1)肥沃、平坦土地上的树: ;
(2)深山峡谷悬崖峭壁上的树: ;
(3)山口外凛冽寒风中的树: 。
说一说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品析语言。
(1)根,并不多,就那么几条,可你很难想象,那么几条根,竟然还能支撑起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从词语角度)
(2)静静地倾听,你仿佛能听到它骨节扭曲时,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响,它在呻吟,它在抵抗,它在拒绝。(从句式用度)
文中两次写到人要“活得像一棵树”,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纵观全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绚烂冰窗花
(路来森)
①冰窗花儿,有一种孤峭、绚烂的美。好多年来,我的内心都是这样认为的。
②深冬季节,北方的天气特别寒冷。常常是,室外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积雪盈门。空中飞鸟敛迹;街上,行人稀少。偶或有一条狗从大街上走过,雪地上便留下零落的印痕,给人一种破碎般的感觉。室内,乡下人大多生起炉火,天气越冷,炉火越旺,老屋里涌动着暖烘烘的热流。
③室内室外,巨大的温差,就会在窗玻璃上生成多姿的冰窗花儿。
④记得小时候,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窝在被窝里,支颐,仰首看窗玻璃上的冰花儿。那种梦幻般的痴迷至今让人神往。
⑤冰窗花儿因温度的不同而形态各异。冰层厚的地方,堆积着,层叠着,绵延起伏,巍然耸立,崚嶒峭拔。既有沉实阔大的厚重,又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变;冰层薄的地方,图案更是异彩纷呈。有的情状如树,枝枝杈杈,伸展着,纷披着,一树银白;有的形态似鸟,喙足俱全,栩栩如生,有霍霍欲飞的灵动感。若是一只冰鸟,恰好落在了冰树的枝头,那就是一种至美了。人,面对着大自然的这种天成之作,只好喟然兴叹,啧啧称赏。更多的冰窗花儿,你很难说出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形状,但它的错落有致,它的丰富多彩,却更能引发你的联想,丰富着你深冬里的精神世界。
⑥但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冰窗花儿,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特性:晶莹剔透,洁白明亮。每一朵花,都是一种圣洁的开放。彼时,我常常望着这种晶莹、洁白出神,在凝视中,感受那种洁净清冷的凉意。这是一种透骨而干净的凉意,这种凉意,让人想到那种冰清玉洁的美。
⑦那个时候,我的小妹还小。起床后,她常常会踩着凳子,爬到窗前的雕花桌上,站起,用手去抚摸那些冰窗花儿。抚摸着,抚摸着,冰窗花就开始慢慢化去……于是,小妹疑惑而失望地回头看我们。站在旁边的祖母就会说:“这个傻丫头。”
⑧小妹的童稚和憨态,成了一朵最美的冰窗花儿。
⑨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靓丽的色彩。太阳出来了,淡淡的,以一种柔弱的姿态,照射到冰窗花儿上。冰窗花儿的莹白,开始放射出七彩的缤纷。最初,只是一种明亮,渐渐地,不同的色彩从冰花上散射出来。橘黄中带着一种浅紫和淡蓝,慢慢地又变成一种耀眼的红。而且你会发现,当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时,冰窗花儿对阳光反射出不同的色彩,它的色彩因角度的变化而幻化不已。这个时候,你只能眯起眼,去迎接冰窗花儿异常饱满的绽放,感动于这冰窗花儿的瑰丽和奇异,觉得这是一种生命大美的极致。其实,冰窗花儿就是一种单纯的白。也正是这种“单纯”,才有了它的包容:容日光七色于一白之中。在这一点上,冰窗花儿便有了哲理的意味。
⑩太阳的光线越来越热,冰窗花儿开始融化,在窗玻璃上纵横流淌,把曾经的辉煌,变成一道道流淌的记忆。记下了自己的晶莹剔透,记下了自己曾经的绚丽和多姿。
它是否也在告诉人们:生命虽然短暂,但只要美丽过了,辉煌过了,并且以一种纯洁无暇的姿态即可无怨无悔了。
(《吉林农业》 稍有改动)
作者笔下的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以下的语言概括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冰窗花儿因温度的不同而形态各异。
B.冰窗花儿晶莹剔透,洁白明亮。
C.冰窗花儿具有纯色、靓丽的色彩。
D.冰窗花儿有一种孤峭、绚烂的美。
第⑧段“小妹的童稚和憨态,成了一朵最美的冰窗花儿”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面对太阳光下融化的冰窗花,作者有了人生的感悟。请在原文中找出,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三月的薄唇
路来森
①整个春天里,一向觉得,最迷人的还是春三月。
②像一位女子,轻启了她的朱唇:柔软、红艳、醇香,还有一份淡淡的迷茫,一份默默的怀想。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风似柳,柳似风,一个劲地“软”。
④那“杨柳风”,就该是三月的风了。三月的风,不凉不热,不呛不硬,轻轻的,浅浅的,柔柔的。风,吹过水面,水面就荡起层层细浅的波纹,如一个人儿,淡淡的浅笑;风,吹过山坡,山坡就皴出绿意茵茵,似是为谁铺展了一片温柔的情怀;风,吹过枝头,枝头就绽开花儿朵朵,似是大地举起了华灯万盏;风,吹到一只鸟儿的身上,鸟儿会在天空响起清脆的叫声;风,吹上人的脸庞,宛如一双柔软的手轻轻抚过,那份温情与和煦,直让人心荡神驰。
⑤人该是醉的,醉在这和煦的三月春风里。
⑥早晨,一起床,推开窗户,一场春雨,正淅淅沥沥地落着。举首望天,天空的云,只是浅浅的,绝对没有那种黑云压顶的郁闷感。雨,落得不大,细密、缠绵,仿佛裹带着万般柔情,人的心中,有一种小溪流淌般的愉悦感;空气里,荡着浅薄的水汽,一阵阵地,抚着人的脸庞,滑滑的,有一种丝绸般的质感。看看庭院,地面是湿湿的,但那种湿,丝毫没有黏稠感,那是一种酥软的润湿,“春雨润如酥”,或许就是这种效果。细细看去,墙角的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嫩嫩的绿,像点点繁星,逼人眼目;庭院中的树木,被细雨滋润着,树皮发着明亮的光泽。一树桃花,正开着,那种薄薄的粉,是如此的娇嫩,使人不敢靠得太近,怕呵出的气息,会弹破了它的柔瓣。
⑦那雨,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一切,淅淅沥沥地落着,总是那样细,那样柔,那样的情意流转,用它轻柔的情愫,润湿这三月的薄唇。
⑧若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你站立村头,抬头望山,就能感受到,三月的春山,该是怎样的春意迷蒙,像美人浅浅的眼眉。
⑨山,就在近处,并不渺茫。山上的树,还没有全绿,只是零零星星地发出一些嫩芽,所以,山,依旧疏朗,给人一种明净、通透的感觉。但疏朗中,点缀着的那些点点的绿,就给山增加了盎然的生气。你静静地望着,迷离中,仿佛那绿色,正在缓慢地生长,一簇簇,一团团,很快就朦胧了整个山头。那,就是生机。也许,大地轻张一下它的嘴唇,春山,就焕发出一派明媚。
⑩太阳已经升起,金灿灿的阳光,照满山坡。你能看到山坡上那些清浅的绿。青草,还是一簇簇的,还不能蔓延成片,更不能绿满天涯。那一簇簇的嫩草,也许只有在阳光下才能看得清楚,远看,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光点,斑斑驳驳地铺在那儿。虽然浅,虽然薄,可,就是绿,就是亮,有一份耀人眼目的灿然,那是只有春草才有的色彩。
“草色遥看近却无”,大概就是这般情味。
看看村头,几株桃树,立在那儿。树皮光滑而明净,散发着淡淡的光泽;桃花打着苞,正含苞待放,花苞透着浅浅的、薄薄的红,像是女人的唇。
不,是三月的薄唇:柔柔,肉肉,软软。
文章主要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春风的?有什么作用?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谈谈《三月的薄唇》这个题目的妙处?
答案
1.(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安逸、美好、祥和,一切都是沐浴在暖阳下那般温暖、静谧。表达了老农的无忧、怡然自得,对这短暂美好的喜悦。
(2)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将老农干活时欣赏泥土的动作完美地勾勒出来。塑造了老农勤劳实干、朴实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土地的亲近与热爱,以及一种自豪感。 2.示例1:我主张保留。这段最朴素平常的描写正是点出了田乡间纯朴又美好的景象,“女人”的形象朴实无华,也是一种别样的美,可以深化文章主题。另外第⑤段开头写到了“犬吠”,而这段文字的末尾也恰好提到了狗叫,衔接起来很自然。
示例2:我认为应当删去。这一段文字主要描写了女人的形象。其实文章里“老农”的形象已经够鲜明了,足以彰显文章主题。女人的形象只要起辅助作用就可以了,实在不用花这样多的笔墨。另外,删去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简洁集中,且不破坏文字的完整性。 3.从文中“黄黑的肤色”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质朴、勤恳的人:“并不急于劳作,在地头上吸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生活,洒脱随性的人:“他知道他骨子里流淌着这种味道”可以看出他极其热爱乃至敬爱这片土地,他知道他是这土地的一部分,说明他是一个有感恩之心,热爱家乡的人。 4.只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文章尽情展现了春日田园劳作之美,“老农”忙碌在田间也让我们领略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美好,格外的真实。“真”与“美”融合在春日烂漫中,陶醉在静谧的美景中,感受内心的平静,享受一段时光的缓缓流淌,真是一件最令人惬意的事。
【解析】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根据“像是昨夜酣梦的思绪”可知,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烟丝比作思绪。“酣梦”即酣然入梦的意思,给人以安逸祥和的感觉。以此为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农抽烟时的安逸与祥和。联系“在春阳下散逸着”可知,此时的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下,显得温暖静谧。联系人物心情可知,老农来到田里,并不急于干活,而是抽烟享受片刻的宁静时光,表现了他的怡然自得与无忧无虑。联系本段中的“他笑了”可知,表现了他此时内心的愉悦。
(2)“扶犁前行”“俯身抓”“揉搓”是对老农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农干活时欣赏泥土的情态与动作。“一边扶犁前行”表现了他的勤劳能干。不时抓起一把泥土,表现了他对土地的挚爱与亲近。这些新鲜的泥土是他刚刚从田里翻出来的,故也表现了他劳动的自豪感。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开放类试题,联系文本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认为应删去。本文用较多的内容来描写老农,老农是主要人物,刻画了老农在田间劳作的形象,表现了他对土地的深情。老农的形象足以彰显文章的主题。女人只是随老人来到田里,她的主要工作是牵牛,在劳作中她属于次要人物。题目中给出的语段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女人实在没有必要。如果去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简洁,而且也不会破坏文本的完整性与主题的表达。
可以认为不应删去。本段中的“田头的树,已发出了嫩芽;不远处,几株桃花开得正旺,火一样燃烧着。女人,看看树,看看桃花”“远处,有儿童在放风筝;空中,偶尔有几只鸟飞过,于是,那只家犬就叫了,汪汪汪”描写了乡间纯朴美好的景象。“她不吸烟,但她闲不住。于是就四处寻觅,寻找一些野菜”刻画了女人勤劳淳朴的形象。她的形象同样是一种美好的形象,与老农的形象相得益彰,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另外,语段末提到了“于是,那只家犬就叫了,汪汪汪”与第⑤段中的“犬吠声,打破了田头的清寂”衔接紧密。所以这一语段不应删去。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②段中的“脸上布满了沟壑一样的皱纹,黄黑的肤色,恰如泥土的颜色。他的肩上,挂着一条长长的打牛鞭;他的身后,跟着他的婆娘,或者他那条心爱的家犬”可知,他是一个经典的农民形象,质朴而勤奋。
根据第④段中的“并不急于劳作。多年的习惯,总是先在地头‘歇一会儿’。春阳烂漫地照着,身体慵懒得很。于是,男人先把犁耙插于地头,然后,脱掉身上厚厚的棉衣,坐在地头上。他从破衣袋里掏出烟包、烟袋,缓缓地装满一袋烟,点燃,吸着”可知,来到田里后,他并不急于开始劳作,而是点起一袋烟,享受宁静的时光。这说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随性洒脱的人。
根据第⑨段中的“他知道,他的骨子里就流淌着这种味道。他的骨血,是和这种泥土的味道相融的;一把泥土,在他眼中,就是天,就是地,而他则是中间的那个‘人’”可知,他知道自己的骨子里就有泥土的味道。他与泥土,与这方天地是密不可分的。这说明他是一个热爱土地与家乡,有感恩之心的人。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联系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拟写即可。
本文主要描写了老农与妻子在田间劳作的场面。这种场面完全来自于生活,是真实的。联系第⑧段中的“牵牛的女人、牛、犁耙,还有扶犁的老农,共同构成一条直线,形成一道动感的风景。风景了上千年,风景成一幅画,风景成一首诗,风景成一段历史”可知,老农真实的劳作与自然的美景融合在春日暖阳之中。不仅让人感受到田间劳作的艰辛,也感受到田间劳作的美好。联系第④段中的“并不急于劳作。多年的习惯,总是先在地头‘歇一会儿’。春阳烂漫地照着,身体慵懒得很。于是,男人先把犁耙插于地头,然后,脱掉身上厚厚的棉衣,坐在地头上。他从破衣袋里掏出烟包、烟袋,缓缓地装满一袋烟,点燃,吸着”可知,老农来到田间之后,并不急于劳作,而是要抽一袋烟。读者能从老农这种真实的想法与做法当中感受到老农内心的宁静与恬淡。真实的笔触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感受。
5. (1)挺拔、高大的姿态; (2)参差披拂的美的姿态; (3)抗拒、有力、有硬度的生命姿态。 6.结构上:过渡,承上启下;内容上:由上文生长在环境优越条件下树的姿态,引出生长于贫瘠之地树的万千姿态。 7.(1)“就”“竟然”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突出强调了“我”看到几条根还能支撑起枝繁叶茂的大树的惊讶之情,表达了“我”对大树的赞叹之情。
(2)排比句式,加强语势,强调了山口大树在凛冽的西北风中傲然挺立的生命姿态,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仰慕与敬重之情。 8.前文中“活得像一棵树”指的是人要活出顺境中树一样的挺拔、高大的外在的形状姿态;后文中“活得像一棵树”指的是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活出顽强、抗争的高尚的生命姿态。 9.①对比,文中将两种生活环境下树的不同生命姿态进行对比,突出逆境中树所呈现的美的生命姿态,从而深化中心;②详略得当,本文详写逆境中树的生命姿态,突出中心;③借物抒怀,文章借逆境中树的生命姿态表达人应具有的生命状态。
【分析】5.考查筛选信息。
(1)根据第二段中的“肥沃、平坦的土地,生长出来的树木,姿态就大多是挺拔、高大的”可得:挺拔、高大的姿态。
(2)根据第七段中的“仍然能让众多的枝条参差披拂,呈现出一种美的姿态”可得:参差披拂的美的姿态。
(3)根据第十段中的“但它,却获得了一种抗拒之美,一种力量之美,一种更具硬度的生命之美”可得:抗拒、有力、有硬度的生命姿态。
6.考查分析句段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内容上看,第四段中的“而并非所有的树,都如此幸运”紧承上文对生长在肥沃、平坦的土地上的树木的描写,“更多的树,也许……”引出下文对那些生长在贫瘠苦寒之地的树木的描写。所以第四段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考查赏析语言。
(1)从词性上看,“就”“竟然”是副词,“就”在句中表示程度,“竟然”表示出乎意料。那么几条根,居然支撑起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这两个副词传达了我看到这棵树时的惊讶之情,表现了我对这棵树如此坚强的赞叹之意。
(2)从句式的角度看,“它在呻吟,它在抵抗,它在拒绝”是一组排比句,加强了语势。同时又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棵树在凛冽的西北风中傲然挺立的生命姿态,联系作者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这棵树的赞叹与仰慕之情。
8.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联系语境,第二段描写的是生长在优越环境里的树,它们挺拔而高大。此时作者说“活得像一棵树”是说人要像顺境里的树一样保持高大挺拔的生命姿态。
第四段到第十二段描写的是生长于贫瘠苦寒之地的树,它们失去了挺拔之美,却“却获得了一种抗拒之美,一种力量之美,一种更具硬度的生命之美”,作者此时说“活得像一棵树”是说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像这些生长于逆境中的树一样顽强抗争,“活出像一棵树一样的高尚的生命姿态”。
9.考查分析写作手法。
一、对比。本文以树为抒情对象,描写了两种树。一种是生长环境优越的树,一种是生长环境恶劣的树,前者挺拔高大,后者顽强抗争。两者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后者“才是一棵树的最本质的生命姿态——一种形而上的姿态,一种高尚的姿态”,起到强调主旨,深化中心的作用。
二、详细得当。本文写了两种树,第一种树是生长环境优越的树,第二段和第三段。写得简略。第二种树是生长环境恶劣的树,第四段到第十二段。写得详细。突出了文章中心。
三、借物抒怀,也可说是托物言志。作者借对两种树的描写,重点是对生长于恶劣环境中的树的描写,表达了人应具有的人生态度:在逆境中顽强抗争,活出一种高尚的生命姿态。
10.C 11.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妹抚弄冰窗花儿的美好情态,表现了小妹的可爱与纯洁。 12.画出第 段感悟的句子
理解:示例:生命不在于长短,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做与学生身份相符的事,传递正能量;无愧于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
【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 第⑨段“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靓丽的色彩”,选项中的“纯色”错误。所以C项错误。
故选C。
11.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方法一般为“修辞+内容+情感”。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妹”比作“一朵最美的冰窗花儿”,结合第7段小妹抚弄冰窗花儿时的动作描写,这句话写出了小妹抚弄冰窗花儿的美好情态,“小妹的童稚和憨态”表现了小妹的可爱与纯洁。
1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句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要求在理解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感受,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符合题目要求即可。示例:一个人的生命长短不重要,我们不能让自己的一生虚度,每个人都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让自己短暂的生命活得有价值。
13.春风、春雨、春山、春草。春风是柔软的,春雨是细柔的,春山是疏朗的,春草是浅绿的。 14.作者是从视觉、触觉等角度来描写春风的。表现了春风吹过,万物复苏的情景。 15.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比作“点点繁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初春时节破土而出的小草绿得逼人眼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16.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激发兴趣;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初春风和日暖、雨酥草嫩、又柔又软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美景深深的喜爱之情。
【解析】13.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找出在春天出现的景物并概括出其特点即可。
从第④段中“那‘杨柳风’,就该是三月的风了。三月的风,不凉不热,不呛不硬,轻轻的,浅浅的,柔柔的”可看出描写了春风,其特点是柔软;
从第⑦段中“那雨,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一切,淅淅沥沥地落着,总是那样细,那样柔,那样情意流转,用它轻柔的情愫,润湿这三月的薄唇”可看出描写了春雨,其特点是细柔;
从第⑨段中“山,就在近处,并不渺茫。不过,山高,你得抬头望山。山上的树,还没有全绿,只是零零星星地发出些嫩芽,所以,山,依旧疏朗,给人一种明净、通透的感觉。但疏朗中点缀着的那些点点的绿,就给山增加了盎然的生气”可看出描写了春山,其特点是疏朗、明净、通透;
从第⑩段中“太阳已经升起,金灿灿的阳光,照满山坡。你能看到山坡上那些清浅的绿。青草,还是一簇簇的,还不能蔓延成片,更不能绿满天涯。那一簇簇的嫩草,也许只有在阳光下才能看得清楚,远看,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光点,斑斑驳驳地铺在那儿。虽然浅,虽然薄,可,就是绿,就是亮,有一份耀人眼目的灿然,也许,那是只有春草才有的色彩”可看出描写了春草,其特点是浅绿。
14.考查理解分析描写角度的能力。
联系第③段中“‘吹面不寒杨柳风’,风似柳,柳似风,一个劲地‘软’”,第④段中“风,吹上人的脸庞,宛如一双柔软的手轻轻抚过,那份温情与和煦,直让人心荡神驰”的内容可知,采用了触觉描写,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联系第④段中“三月的风,不凉不热,不呛不硬,轻轻的,浅浅的,柔柔的。风,吹过水面,水面就荡起层层细浅的波纹,如一个人儿,淡淡地浅笑;风,吹过山坡,山坡就皴出绿意茵茵,似是为谁铺展了一片温柔的情怀;风,吹过枝头,枝头就绽放花儿朵朵,似是大地举起了华灯万盏;风,吹到一只鸟儿的身上,鸟儿会在天空,划出优美的弧线”的内容可知采用了视觉描写,写出了春风吹过,万物复苏的景象。
15.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角度进行分析。
联系句子“墙角的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嫩嫩的绿,像点点繁星,逼人眼目”的内容可知,“刚刚钻出地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人格化,“钻”突出了小草的生机勃勃和可爱情态;“像点点繁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零零落落的小草比作“点点繁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初春时节小草破土而出数量不多却又绿得逼眼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春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6.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和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结合第①段中“整个春天里,一向觉得,最迷人的还是春三月”,第②段中“像一位女子,轻启了她的朱唇:柔软、红艳、醇香,还有一份淡淡的迷茫,一份默默的怀想”的内容来看,“三月的薄唇”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将春天比作一位女子,形象生动的描绘了春风柔软醇香,雨酥草嫩的景物特点,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