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申功晶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申功晶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申功晶散文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方春韭煎饼
申功晶
①那一年,我高考落榜,实在无颜面对“家中父老”,伤心之余,卷起铺盖,去了一个陌生城市,在一家工厂当起了流水线操作工。我在棚户区租了一个廉价的单间房暂住下来,开启了一段“自食其力”的新生活。可日复一日的机械操作重复枯燥,久而久之,让人麻木成了一具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②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月亮悬在青灰色的天幕上,风掠过老墙根的残雪。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路上,拐角处一个不起眼的店铺还亮着灯,门面不大,露天摆着几张小方桌,一群穿着校服的半大小子,正“吭哧吭哧”埋头吃着,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诱人的煎饼香。我顿感饥肠辘辘,走上前去,果然是一家煎饼铺,招牌是韭菜煎饼。丈夫负责“体力活”,擀面、揉面团……妻子负责“技术活”,打蛋、撒盐、搁韭菜……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接着,用铁夹不停地翻转饼面,以控制火候。不一会儿,当半凝固的蛋白、蛋黄呈溏心状,她用蘸着甜面酱或香辣酱的大毛刷来回抹,务求“雨露均沾”。一张外焦里嫩的韭菜煎饼刚出炉,只听铁夹“咔嚓”一声将煎饼一分为二,对折起来,装进牛皮纸袋。迫不及待咬上一口,煎饼面皮松软,极富层次感,蛋液里包裹着鲜香细嫩的韭菜,混合着蛋香、韭香、面饼香,再来一碗热乎乎的豆腐脑儿,滚烫下肚,熨平五脏六腑,要多舒坦有多舒坦。
③后来,我成了煎饼摊上的常客。摊主两口子天生一对勤快人,天蒙蒙亮就起身开始张罗忙活,六点开始,店铺门口就排起长龙似的队伍,等候一个一个现做的韭菜煎饼。赶早堂吃的老客通常要一张韭菜煎饼搭配一碗豆腐脑儿。豆腐脑儿装在一个大木桶里,现舀现撒紫菜、虾皮、榨菜末……付钱方式也很随意,自己把钱放在小铁盒里,零钱也是自己找,老板两口子从来不看,这是双方一种默契信任。
④我端着瓷碗,喝豆腐脑儿之际,老板娘笑着问道:“姑娘,看你白白净净、斯斯文文,是大学生还是老师?”
⑤一语戳中痛处,我垂下头,低声道:“我高考落榜了,现在在流水线当操作工。”
⑥“这有啥,再考一次呗,准行!”
⑦老板娘一家是山东人,拖儿带女来到异乡谋生,两口子起早摸黑,仍天天乐呵呵的。
⑧“娃,听俺说,俺老家一侄儿,复读三年,才考上大学,现在县城中学当老师。听姐的,再考一次!”
⑨这话犹如一剂强心针,是啊,谁又愿意一辈子浑浑噩噩呢?我去书店买了一大摞高考复习资料。夜班回来,买一张韭菜煎饼打包,在宿舍电炉上熬一锅白米粥,就粥吃饼,越吃精神头越足。
⑩过了仲春,老板娘说,韭菜要吃得早,螃蟹要吃得老。韭菜一过季,就老了,不如换咱家的葱油煎饼尝尝?
我尝了一次葱油饼,最终还是换回了韭菜饼,不是因为葱油饼不好吃,而是,韭菜那股辛辣旺盛的刺激味儿,尤为提神醒脑,让人倦意顿消。再者,韭菜作为一种其貌不扬的寻常农作物,生命力极强,割一茬、长一茬,生生不息。医书中说:韭菜生阳。它代表着朝气蓬勃、万物生发的阳春,它像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比如为生计奔波操劳的老板娘两口子,又比如为了改变命运而深夜苦读的我。一张韭菜煎饼,让我整个复读生涯有滋有味。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第一时间跑去煎饼铺和老板娘一家分享了喜悦。去异地上大学前,我拖着行李箱和他们告别,老板娘取出早就准备好的一大袋韭菜煎饼塞在我怀里:火车上东西贵,留着路上吃!
有时,陌生的善意,也是人生的领航灯。
文中多次提到“韭菜”和“煎饼”,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请按线索填表串联情节。
线索 情形
初遇煎饼 落榜打工的“我”在疲惫春夜偶遇煎饼铺,被韭菜煎饼的鲜香与夫妻的勤快温暖,心灵暂得慰藉。
复读陪伴 ①
离别馈赠 ②
选文第②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选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摊主两口子的勤劳与对顾客的信任?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句子。
这话犹如一剂强心针,是啊,谁又愿意一辈子浑浑噩噩呢?
“我”尝了一次葱油饼后,为什么“最终还是换回韭菜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夏瓜事
申功晶
①童谣说:“西瓜藤,顺地爬,藤上开出小黄花。小黄花,结西瓜,绿皮红瓤甜又沙。”在过去,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底色浓绿、条纹深黑、圆头圆脑的西瓜就成了“解暑神器”。
②我家老宅没拆迁之前,院子里有一口老井,它可是“天然冰箱”。上午将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即可吊上来。父亲先将西瓜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中央,摁定,再松开,抄起菜刀,捺住瓜,稳稳切下蒂部那一块皮,用这块瓜皮反复擦拭刀,擦完这面擦那面,而后将刀对准西瓜正中,不偏不倚,切成两半,切开的瓜就像劈开的一座大山,向两边轰然倒下,一如汪曾祺所述“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两个半圆躺在桌上醉汉似的摇摇晃晃,父亲加快动作,捉住一半,从正中“咔嚓”下去,如此,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仰在桌面上,父亲收了刀,一家老小围着桌子,各自伸手去拿,“咔嚓咔嚓”大快朵颐,“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须臾间,清清凉凉沁入五脏六腑,而后传遍全身,酣畅淋漓。
③西瓜是从非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舶来品。在古代,只有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方才有资格享用西瓜。明清时期,西瓜被奉为水果贡品之首。嘉靖皇帝是出了名的“吃瓜皇帝”,专门派人弄了一方“御瓜园”。
④慈禧太后也爱吃瓜,据说,西太后吃瓜也吃得别出心裁,当年她的御厨把西瓜瓤剜出,将切好的火腿、干贝、鸡肉等装入后,盖上盖儿隔水用文火炖,美其名曰“西瓜盅”,炖好上桌,揭开瓜皮盖,水果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水果能解油腻。后来这道菜从宫廷传出,被列入仿膳食谱。
⑤母亲历来主张节俭,提倡一瓜“三吃”,真是将物尽其用发挥到极致。母亲有一道拿手菜,唤作“酱油瓜皮”。吃完瓜后,将里面红色的瓜瓤剜干净,盛在一个干净碗里。剩下的瓜皮先削去外衣,将瓜皮削成细丝,加入适量食盐,腌制两三小时,而后挤去瓜皮中的盐水,再加芝麻油、胡椒粉、老抽、醋,爱吃辣的可加小米椒、花椒油,均匀搅拌,佐粥亦香脆可口。剩下的籽可以炒着吃。
⑥在半个世纪前,有一道风靡江南的苏帮名菜唤作“西瓜鸡”。钱锺书的《围城》中提到,方鸿渐留学归来,方老太太亲手做了儿子爱吃的乡味,煎鳝鱼丝、酱鸡翅、西瓜鸡、酒煮虾……这道菜只能夏天吃,且须现烹现吃。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记录了“西瓜鸡”的做法:选用四斤左右的西瓜一只,切盖,雕去内瓤,留肉半寸许,外皮饰以花纹,备用。再以嫩鸡一只,在气锅中蒸透,放进西瓜中,合盖,再入蒸笼回蒸片刻,即可取食。
⑦据说苏州一家百年老店做西瓜鸡很是讲究,厨师会在西瓜的表皮上镂刻当地著名景点。童子鸡切块,加入枸杞、菌菇、莲子等一同小火慢炖。快熟的时候,连汤水一起倒进西瓜盅,再加入几块西瓜瓤,然后上盖再蒸。“西瓜鸡”上桌,瓜外皮仍保持青翠色泽,西瓜的清甜渗入鸡汤,鸡肉也更显香嫩多汁。
⑧西瓜爽口,亦可入馔,盛夏不妨一试。
(摘自《西安晚报》2024年6月26日)
下列关于《盛夏瓜事》一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童谣描绘了西瓜的生长过程及特点,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B.西瓜原是非洲的水果,后来传入中国,在明清时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食用的水果。
C.文中提到的“天然冰箱”指的是老宅院子里的老井,展现了过去人们利用自然条件储存食物的智慧。
D.文章通过描述西瓜的不同吃法,如直接食用、做成“西瓜盅”、一瓜“三吃”等,展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创造力。
下列对《盛夏瓜事》中提及的“西瓜鸡”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瓜鸡”是江南地区的一道名菜,特别适合夏天食用。
B.制作“西瓜鸡”时,需要将西瓜切盖,雕去大部分内瓤,仅留少量瓜肉。
C.文中提到的“西瓜鸡”制作过程中,鸡肉是直接放入西瓜中之后一起蒸煮的。
D.苏州一家百年老店在制作“西瓜鸡”时,会在西瓜表皮上雕刻图案,增添艺术美感。
文中引用童谣和文学作品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蝉
申功晶
①很久以前的一个暑假,我正上高二。
②正午艳阳高照,连枝头的树叶都如老僧入定般垂挂下来,纹丝不动。屋内更似蒸笼般暑热沸腾。
③我端坐在书斋内,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诵着古文,笔下却毫无章法地勾勒着几何立体图,动辄挥汗如雨。天气愈热,心火愈旺。偏偏窗外的蝉鸣越发高昂劲道,如金声玉振,一唱三叠,不绝于耳,搅得人耳鸣脑涨。
④蓦然,一股无名火冲上脑门,我抓过作业本一边撕一边咒骂:吵死了!
⑤父亲在一旁沉默,任由我肆意发泄。少顷,他给我倒了一杯凉开水:今天不看书了,下午休息,爸爸给你讲一讲蝉的故事。【甲】
⑥蝉卵产在树枝的孔眼里,运气好的躲过了蚋的偷食,才有机会孵化成幼虫;刚孵出的幼虫随枯枝掉落地面,找处松土钻入地穴,开始了暗无天日的漫长蛰伏,三年、五年、七年,甚至更久;倘使这段时间内没有被野兽从地底刨出,就有机会成虫;破土而出后,成虫凭本能开始攀爬上树,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蝉被人逮捉去,当了“盘中餐”;有幸“逃出生天”的,找个安全的地方,垂挂于树身,静待蜕壳,蜕壳的过程中,如若不幸受到干扰,将落下“终身残疾”——无法飞行,更不能发声。【乙】
⑦蝉的一生,竟如此多劫多难。数以年计的等待,只为换取一季“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
⑧末了,父亲若有所思地说了句:你长大了,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或许会离开父母去很远的地方。
⑨听到这里,我从心底宽宥了这个聒噪的小东西。我等万千寒门学子,十年苦读,十年磨砺。所盼者无非一朝金榜题名,考上心仪的大学,奔向属于自己的远大前程。将心比心,为人不易,为蝉更不易。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功成名就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丙】
⑩我读懂了蝉,忽然也就读懂了自己。所有的怨气、怒火统统抛到九霄云外,我坐回书桌前,开始心无旁骛地背书、做题。【丁】
时光容易把人抛,似水流年又一夏。我在上班路上,途经一高考考点。考场外,忧心如焚的家长坐立难安、个个翘首以盼。我忽然想到了蝉,我有多久没有听到蝉鸣了?
我开始怀念并寻找蝉,我向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深山老林。朋友推荐我去古木巨树众多的禅院听蝉,我来到近郊一处千年古刹,果然,这里巨篁参天,枝头的蝉鸣不绝于耳。
纵观蝉的一生,历经黑暗与光明、束缚和自由、蛰伏与张扬、喑哑和高亢,由蛹作茧,破茧成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实现了涅槃与重生。
人生一世,蝉活一夏。其实,无论蝉还是人,在生命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总会历经一些暗黑无助的苦闷时光。可苦难处亦是修行时,人要学会接受苦难、直面磨砺,蜕变开悟的自己才有强大开挂的人生。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那年夏天,蝉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A.【甲】 B.【乙】 C.【丙】 D.【丁】
精读文章第⑥段,尝试将蝉的成长过程补充完整。
产卵——孵化—— ——破土—— ——飞行、发声
请赏析下列文字。
(1)正午艳阳高照,连枝头的树叶都如老僧入定般垂挂下来,纹丝不动。屋内更似蒸笼般暑热沸腾。(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
(2)刚孵出的幼虫随枯枝掉落地面,找处松土钻入地穴,开始了暗无天日的漫长蛰伏,三年、五年、七年,甚至更久。(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
文章第⑩段,作者写到“我读懂了蝉,忽然也就读懂了自己。”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懂得了什么?
知识链接:
蝉蜕富含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等,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咽喉肿痛、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等症。蝉和蚱蜢、蚂蚁、蚕蛹等昆虫一样,为高蛋白食物。据营养师测定,蝉含蛋白质高达72%,不失为一种天然的营养品。
蝉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是人们所需要的,但对人类捕食蝉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运用你了解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阅读《“老坦克”承载的幸福记忆》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坦克”承载的幸福记忆
申功晶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式自行车风靡城乡,试想,一阵清脆车铃声飘过,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载着心爱的姑娘疾驰而过,那画面简直拉风得不要不要的。父亲和母亲结婚那年,托人弄了张自行车票,从商场扛回一辆二八大杠,漆黑锃亮的永久牌自行车,他们珍爱非常。
②后来我出生,父亲特意在三角架上为我做了一个三面围栏的“宝宝椅”,成了我的“专座”。那个眉目如画、清秀可人的小孩曾引来无数路人关注的目光,心里美滋滋的。
③父亲经常骑车带我去城北郊区看绿皮车轰隆隆开过,我双手抓着车前把,时不时顽皮得用头顶着他的下颔。父亲能一心两用,一边不停地给我细数苏州八大城门的故事,每一条街巷的典故出处,一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避过路上数不清的车辆行人和坑坑洼洼。两个车轮从全门、盘门、相门、娄门、胥门、网门……一座座厚实的城楼下穿梭而过,给我印象颇为深刻的莫过于胥门,那里曾是伍子胥含冤之地,每听至此,我都不由得握紧小拳头,眼眶里噙满了泪花。
④到了夜间,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就在曲折幽暗的弄堂里回响起来,我们一家三口刚从母亲的工厂浴室洗完澡出来,父亲载着我们母女,前座是我,后座是母亲,如肩挑扁担般,一人挑起了他珍爱的我们。直到某一天,父亲骑着骑着,说:“哎呦,你挡着我,看不见前面了!”于是,父亲在自行车后座接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从前座搬到了后座,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⑤自此,父亲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睡眼惺松的我,背上背着一个大书包,开始了十几年的“求学征程”:狂风暴雨下,父亲骑着自行车穿破雨幕疾驰,雨太大,他就推着车,在雨中艰难行走,走着走着,眼前渐渐朦胧一片。烈日炎炎中,父亲驮着我上补习班,汗水湿透了他的底衫。父亲身子骨弱,有高血压,我怕他中暑,拿出随身所带的矿泉水硬逼着他喝,看他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喝下大半瓶,才目送他离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看得我鼻子一阵阵发酸。冰天雪地里,父亲佝偻着背,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吱嘎吱嘎”踩着踏板,眉毛胡子一片白,他却自嘲是“圣诞老人”。可无论天气如何恶劣,父亲都会坚持按时把我送到目的地,从未有过迟到。这样的一幕幕埋在我脑海深处,车座上承载着的正是天底下所有父亲对子女那沉甸甸的希冀。
⑥我去参加高考的三天里,父亲坚持要用他那辆已经不再年轻的自行车送我去考点,我着实拗不过他。一路上,我看到我的同学,他们的父亲或经商或从政,开着私家车,趾高气扬地从我身边擦过,我摸着父亲的背,不觉吟哦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⑦到了考场门口,我故作淡定地笑道,“爸,回去吧,没事的!”快到教室门口,一扭头,却发现父亲推着自行车站在一个角落里正伸长脖子,心神不宁地张望,和那破旧的“老伙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我冲他挥了手,做了一个胜利的V字手势。他紧张地看着我,半张着口,似乎有什么要嘱咐,他的背有点佝偻,灼灼日光侵蚀着他原本就不高大的身躯。
⑧待我大学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我以为我和自行车后面的座位诀别了。但有一天,突然发起高烧,请不了假,只能抱病上班,可单位地处一条冷僻的街巷里,没有直达公交,于是,病恹恹的我再次坐到了车后座。父亲推着我,我看到那若隐若现的白发,手臂上暴露突起的青筋,愈发明显深刻的皱纹。
⑨后来,父亲退休了,即便外出也多用老年卡乘坐公交,他的“老伙计”蜷缩在车库角落里,就像一个糟老头,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车库不大,母亲老嫌它占地方,多次劝父亲处理掉,可父亲却始终笑而不语。我看着锈迹斑斑的车身,仿佛日渐衰老的父亲脸上的皱纹,这位忠诚的“老伙计”,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载着我们全家人风里来雨里去整整三十个春秋。
⑩时代在前进,交通工具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我最为惦念的还是那辆与我几乎同龄的“老坦克”。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考期间,父亲用自行车载“我”,而同学家都是小汽车“我”非常生气。
B.父亲不舍处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是因为自行车承载了全家人三十载的风雨春秋。
C.父亲骑自行车伴我“求学征程”,表现了他对我的关心爱护之情。
D.这篇文章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叙事,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根据示例,把与“老坦克”自行车有关事件概括出来。
示例:①带我去兜风;→②带我去洗澡;→③ ;④ ;→⑤ 。
文章第④段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转折”字面上指的是什么?还包含另一层什么意思?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父亲载着我们母女,前座是我,后座是母亲,如肩挑扁担般,一人挑起了他珍爱的我们。(修辞角度)
(2)父亲身子骨弱,有高血压,我怕他中暑,拿出随身所带的矿泉水逼着他喝。(赏析加点词)
通读全文,说说父亲与“我”对“老坦克”自行车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①复读陪伴:煎饼铺成为“我”的深夜食堂,老板娘以侄子复读经历鼓励“我”重考,韭菜煎饼化作坚持象征,“我”一边吃韭菜煎饼一边复习备考。
②临别馈赠:考上大学后,“我”与煎饼铺一家告别,老板娘赠予一大袋韭菜煎饼,寄托祝福。 2.描写了初春天气的寒冷,烘托了“我”悲凉、孤独寂寞的心情,反衬了煎饼摊的温暖。 3.勤劳:天蒙蒙亮就起身张罗,六点半开始排长队;丈夫负责体力活,妻子负责技术活,动作行云流水。
信任:付钱方式随意,顾客自己放钱、找零,老板从不查看。 4.运用了比喻(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老板娘的话给我带来的震撼巨大,表现了老板娘的善良热心 5.韭菜生命力强,“割一茬长一茬”,代表坚持与希望;味道辛辣刺激,提神醒脑,象征拼搏精神,所以韭菜饼更契合“我”复读时的心理状态。
【导语】这篇散文以“春韭煎饼”为情感载体,通过细腻的叙事展现了人生低谷中的温暖相遇。作者巧妙运用食物意象(韭菜的生命力、煎饼的烟火气)与人物形象(勤劳乐观的摊主夫妇)形成双重隐喻,既勾勒出市井生活的质朴美学,又暗含“困境——觉醒—蜕变”的成长轨迹。文中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相得益彰,将味觉体验升华为精神力量,最终完成从“行尸走肉”到“生阳”的生命觉醒,体现了陌生人善意对灵魂的救赎力量。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① 结合第⑨段“这话犹如一剂强心针……我去书店买了一大摞高考复习资料。夜班回来,买一张韭菜煎饼打包,在宿舍电炉上熬一锅白米粥,就粥吃饼,越吃精神头越足”可知,老板娘以“侄儿复读三年考上大学”的故事鼓励“我”,这番话让“我”重拾信心开始备考。同时,文中第 段“韭菜那股辛辣旺盛的刺激味儿,尤为提神醒脑……它代表着朝气蓬勃、万物生发的阳春”表明,韭菜煎饼不仅是食物,更成为“我”坚持复读的精神象征。由此可知,在复读期间,煎饼铺既是“我”获取食物的地方,更是获得精神鼓励的港湾,“我”通过吃韭菜煎饼的方式汲取力量,持续备考。
② 结合第 段“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第一时间跑去煎饼铺和老板娘一家分享了喜悦。去异地上大学前,我拖着行李箱和他们告别,老板娘取出早就准备好的一大袋韭菜煎饼塞在我怀里:火车上东西贵,留着路上吃!”可知,“我”考上大学后主动向老板娘报喜,离别时老板娘早已备好韭菜煎饼相赠,并叮嘱“留着路上吃”,这份馈赠饱含着她对“我”的祝福与关怀。由此可知,离别之际的韭菜煎饼不仅是食物,更承载着煎饼铺一家对“我”开启新生活的美好期许,体现了双方真挚的情谊。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
结合第②段“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月亮悬在青灰色的天幕上,风掠过老墙根的残雪”可知,“春寒料峭”“青灰色天幕”“老墙根残雪”等词句,从触觉、视觉角度直接描绘出初春夜晚的寒冷、萧瑟与孤寂氛围。结合第①段“那一年,我高考落榜,实在无颜面对‘家中父老’,伤心之余,卷起铺盖,去了一个陌生城市,在一家工厂当起了流水线操作工”、第②段“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路上,拐角处一个不起眼的店铺还亮着灯,门面不大,露天摆着几张小方桌,一群穿着校服的半大小子,正‘吭哧吭哧’埋头吃着,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诱人的煎饼香”可知,这处环境描写既呼应前文“我”高考落榜后漂泊异乡、机械劳作的悲凉心境,也通过冷寂的外界环境,反衬出煎饼摊热气腾腾、夫妻忙碌协作的温暖场景,为后文“我”在此获得精神慰藉与生活希望做铺垫,形成情感上的强烈对比。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段“摊主两口子天生一对勤快人,天蒙蒙亮就起身开始张罗忙活,六点开始,店铺门口就排起长龙似的队伍,等候一个一个现做的韭菜煎饼”可知,他们起早时间之早(天未亮),且需提前准备食材、工具等,才能保证六点准时营业;同时,“长龙似的队伍”侧面反映出他们的效率高、口碑好,源于长期的辛勤劳作。再结合第②段“丈夫负责‘体力活’,擀面、揉面团……妻子负责‘技术活’,打蛋、撒盐、搁韭菜……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通过分工明确且动作娴熟的细节,展现出两人默契配合、勤劳能干的特质。由此可知,从早起筹备、高效分工到熟练操作,这些细节都体现出摊主两口子的勤劳。
结合第③段“付钱方式也很随意,自己把钱放在小铁盒里,零钱也是自己找,老板两口子从来不看,这是双方一种默契信任”可知,摊主没有设置收款员或监督流程,完全让顾客自主完成付款和找零,且“从来不看”进一步强调他们对顾客的全然信任,不设防、不猜疑。由此可知,这种“随意”的付款方式细节,凸显出摊主两口子对顾客的信任,也暗示他们淳朴、真诚的经营态度。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第⑨段“这话犹如一剂强心针,是啊,谁又愿意一辈子浑浑噩噩呢?”可知,“这话犹如一剂强心针”运用比喻修辞,将老板娘鼓励“我”复读的话比作能振奋精神的“强心针”,形象地表现出这番话对“我”的强烈冲击——让原本消沉迷茫的“我”瞬间重燃斗志;“谁又愿意一辈子浑浑噩噩呢?”运用反问修辞,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强调“我”不甘沉沦的内心觉醒,强化了老板娘话语带来的力量感。由此可知,通过比喻与反问的结合,既生动展现老板娘话语的激励效果,也凸显出她善良热心、乐于帮助他人的品质,为后文“我”重拾信心备考埋下伏笔。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 段“韭菜那股辛辣旺盛的刺激味儿,尤为提神醒脑,让人倦意顿消。再者,韭菜作为一种其貌不扬的寻常农作物,生命力极强,割一茬、长一茬,生生不息。医书中说:韭菜生阳。它代表着朝气蓬勃、万物生发的阳春,它像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比如为生计奔波操劳的老板娘两口子,又比如为了改变命运而深夜苦读的我”可知,文中明确指出韭菜饼的“辛辣味”能驱散疲劳,契合“我”复读时熬夜苦读需要提神的需求;同时,韭菜“割一茬长一茬”的特性,被赋予了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意义,这与“我”复读中不断克服困难、追求希望的心境形成呼应。由此可知,“我”选择换回韭菜饼,不仅因其味觉上的提神功能,更因为韭菜所承载的“坚持”“希望”等精神内涵,与“我”复读时渴望突破困境、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高度契合,使韭菜饼成为支撑“我”奋斗的精神符号。
6.B 7.C 8.①引用童谣描绘西瓜生长过程与特点,增添趣味性和生活气息,吸引读者。②引用文学作品中关于“西瓜鸡”的内容,说明西瓜在文学和饮食文化中有一定地位,增强了文化底蕴与可信度。
【导语】这篇《盛夏瓜事》以西瓜为线索,巧妙串联起民俗记忆与饮食文化。开篇童谣奠定乡土气息,随后通过“井水冰镇”的生活场景展现传统智慧,又以宫廷“西瓜盅”与民间“三吃”形成雅俗对照。文中引汪曾祺、钱锺书等文学描写,赋予食物以文学韵味,而“西瓜鸡”的工艺记述则体现苏帮菜的精巧。全文以味觉记忆勾连历史与现代,在夏日清凉中渗透着文化传承的温度。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根据第③段“西瓜是从非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舶来品。在古代,只有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方才有资格享用西瓜。明清时期,西瓜被奉为水果贡品之首”可知,西瓜在明清时期是贡品之首,普通百姓日常不可能食用;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根据第⑥段“以嫩鸡一只,在气锅中蒸透,放进西瓜中,合盖,再入蒸笼回蒸片刻,即可取食”可知,文中提到的“西瓜鸡”制作过程中,先将鸡蒸透,再放进西瓜中回蒸,并非将鸡肉直接放入西瓜中之后一起蒸煮;
故选C。
8.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文章开头,引用童谣“西瓜藤,顺地爬,藤上开出小黄花。小黄花,结西瓜,绿皮红瓤甜又沙”,描绘了西瓜生长的过程和特点,语言生动活泼,通过押韵和形象描述,富有童趣,使文章开篇更具吸引力,唤起读者的童年记忆和阅读兴趣。
第⑥段中“在半个世纪前,有一道风靡江南的苏帮名菜唤作‘西瓜鸡’。钱锺书的《围城》中提到,方鸿渐留学归来,方老太太亲手做了儿子爱吃的乡味,煎鳝鱼丝、酱鸡翅、西瓜鸡、酒煮虾……这道菜只能夏天吃,且须现烹现吃。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记录了‘西瓜鸡’的做法:选用四斤左右的西瓜一只,切盖,雕去内瓤,留肉半寸许,外皮饰以花纹,备用。再以嫩鸡一只,在气锅中蒸透,放进西瓜中,合盖,再入蒸笼回蒸片刻,即可取食”,引用文学名著《围城》《美食家》中的“西瓜鸡”记载,具体说明西瓜入馔的传统,印证中国人对食材的创造性利用,使描述更真实可信。这两段引用,将西瓜与文学勾连,说明西瓜在文学和饮食文化中有一定地位,展现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深厚底蕴。
9.D 10. 蛰伏 蜕壳 11.(1)比喻、夸张(答出比喻即可得1分)。将树叶比作老僧入定,将屋内比作蒸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烘托了“我”内心的烦躁(意思对即可)。
(2)“暗无天日”形容地穴的黑暗,“漫长”形容时间之长;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蝉的幼虫生存环境之恶劣,蛰伏时间之久;表现了蝉坚韧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12.答题要点:①蝉对生命的热爱。例:蝉的一生竟如此多劫多难,但它对生命充满热爱,数以年计的等待,只为换取一季的灿烂。②做事要专心致志。例:任何功成名就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心无旁骛地去苦读、磨炼,才能获得成功。③学会接受苦难、直面磨砺。例:生命的过程中总会历经苦难,人要学会接受苦难、直面磨砺,蜕变开悟的自己才有强大开挂的人生。 13.围绕“人类可以捕食蝉,但不能过度捕食”或“人类不可以捕食蝉”谈看法,理由充分,有说服力,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9.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那年夏天”指的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暑假,自己正上高二时的夏天。“蝉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的意思是自己从蝉身上得到了启示与教育。这句是对事件的概括。故应放在丁处。此处回忆往事结束,“那年夏天,蝉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故选D。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本段中的“开始了暗无天日的漫长蛰伏”可得:蛰伏。
第二空:根据本段中的“垂挂于树身,静待蜕壳”可得:蜕壳。
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句中的“连枝头的树叶都如老僧入定般垂挂下”把枝头的树叶比作老僧,“屋内更似蒸笼般暑热沸腾”把屋内比作蒸笼,这是比喻。“连枝头的树叶都如老僧入定般垂挂下”一动不动,联系“暑热沸腾”表现了天气的炎热。联系第④段中的“蓦然,一股无名火冲上脑门,我抓过作业本一边撕一边咒骂:吵死了!”可知,此处对天气炎热的描写,烘托了我内心的烦躁。
(2)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在句中形容地穴的黑暗。“漫长”形容时间之长。“暗无天日”体现了蝉的幼虫生存环境的恶劣。“漫长”突出了蝉的幼虫在地底下潜伏时间之长。从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蝉的坚韧。
1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第⑦段中的“蝉的一生,竟如此多劫多难。数以年计的等待,只为换取一季‘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可以看出蝉对生命的热爱。
根据第⑨段中的“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功成名就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和后段中的“所有的怨气、怒火统统抛到九霄云外,我坐回书桌前,开始心无旁骛地背书、做题”可知,何功成名就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心无旁骛地去苦读、磨炼,才能获得成功。
根据末段中的“在生命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总会历经一些暗黑无助的苦闷时光。可苦难处亦是修行时,人要学会接受苦难、直面磨砺,蜕变开悟的自己才有强大开挂的人生”可知,人一定要学会接受苦难、直面磨砺。
1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凡事皆应有度,蝉蜕对人的健康有益,从这点来说人类可以捕食。但人类捕食蝉的行为一旦过度,就会威胁到蝉的生存,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所以人类应把自己捕食蝉的行为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过度。
14.A 15. ③带我去求学; ④带我去考场; ⑤带我去看病。 16.“转折”字面上指父亲把“我”的车座位从前面搬到了后面。另一层意思指我”无法再坐在父亲的臂弯下,“我”已经长大了。 17.(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骑自行车载着我和母亲的行为,比作肩挑扁担,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家中所担负的责任,也表达出父亲对我们的爱。
(2)“逼”是强迫的意思,这里用“逼”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炎炎烈日下,父亲送“我”去补习班,“我”害怕他中暑,强迫他喝水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 18.父亲与“老坦克”自行车相伴数十年,给生活带来便利,即使陈旧也不忍舍去。表达了父亲对“老坦克”的珍视和爱恋。“我”对“老坦克”除了喜爱,还蕴含着对父亲日渐衰老的怜爱与无奈。
【解析】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要信息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围绕文章内容把每一个选项放入文本背景中进行辨析。
A选项“高考期间,父亲用自行车载‘我’,而同学家都是小汽车‘我’非常生气”的表述有误。文章第⑥段“一路上,我看到我的同学,他们的父亲或经商或从政,开着私家车,趾高气扬地从我身边擦过,我摸着父亲的背,不觉吟哦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意思是: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从中可以看出“我”并不在意物质生活,也没有与同学攀比之意,所以也谈不上生气;
故选A。
15.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情节的梳理概括。解答时,要围绕文章叙述主线进行分析。通读文章可知,文章叙述线索为“老坦克”自行车,那么找出与“老坦克”自行车相关的段落进行总结概括。从第⑤段“父亲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睡眼惺松的我,背上背着一个大书包,开始了十几年的“求学征程”中可提取概括为:带我去求学;从第⑥段 “我去参加高考的三天里,父亲坚持要用他那辆已经不再年轻的自行车送我去考点” 中可提取概括为:带我去考场;从第⑧段“但有一天,突然发起高烧,请不了假,只能抱病上班,可单位地处一条冷僻的街巷里,没有直达公交,于是,病恹恹的我再次坐到了车后座”中 可提取概括为:带我去看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注意有关事件概括格式要和题干中前两个相同。
16.考查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解答时,既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又要结合具体语句理解其语境义。“转折”本义表示某个事物的转变,变化。在文章中,根据“父亲在自行车后座接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从前座搬到了后座,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可知字面上“转折”的意思指父亲把“我”的车座位从前面搬到了后面。而由前到后,座位位置的变化,也隐含了“我”无法再坐在父亲的臂弯下,“我”已经长大了的另一层意思。据此作答即可。
17.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用句,或是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按要求选择赏析角度,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1)从修辞角度来看,“父亲载着我们母女,前座是我,后座是母亲,如肩挑扁担般,一人挑起了他珍爱的我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骑自行车载着我和母亲,比作用肩膀挑着扁担,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家中承载的压力和所担负的责任,同时也表达出父亲对我们的呵护和关爱。
(2)从赏析加点词的角度来看,“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送“我”去补习班,在炎炎烈日下,“我”害怕他中暑,强迫他喝水的情景。“逼”是强迫的意思,通过“逼”字更加强烈的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
18.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思想的理解掌握。解答时,要围绕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作答。根据第⑨段“他的‘老伙计’蜷缩在车库角落里,就像一个糟老头,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车库不大,母亲老嫌它占地方,多次劝父亲处理掉,可父亲却始终笑而不语”中“老伙计”的称呼,可以看出父亲与“老坦克”自行车相伴数十年,有了深厚的感情。而面对“母亲老嫌它占地方”而“可父亲却始终笑而不语”可以看出父亲对“老坦克”的珍爱和重视。第⑨段“我看着锈迹斑斑的车身,仿佛日渐衰老的父亲脸上的皱纹,这位忠诚的‘老伙计’,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载着我们全家人风里来雨里去整整三十个春秋”中表现出“我”除了对“老坦克”的喜爱,还把“老坦克”与父亲的形象联系起来,蕴含着对父亲日渐衰老的怜爱与无奈。据此作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