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刘商诗歌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甲诗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乙诗送濬上人刘商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注】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甲诗“闲”字写出诗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C.甲诗末句秋水、禅僧、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E.两诗皆以实写手法,融诗之趣与画之美为一体,视觉冲击力强。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杨行元赴举刘商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送李群玉赴举杜牧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①谁唱与春风。【注】①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位于长安附近,后指长安富豪人家聚居之地。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送别朋友参加科举,两首诗都包含有对朋友卓越才华的欣赏和赞美。B.“穿杨叶”,以射箭比喻科举及第;“三百首”,代指朋友的诗歌创作。C.两诗分别用了“何处”和“谁”来发问,都是无疑而问,以加强语气。D.两首诗都运用虚实结合,不局限于对眼前的抒写,也有着对将来的设想。3.同为送朋友去应试,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刘商①兄弟飘零自长年,见君眉百转相怜。清扬似玉须勤学,富贵由人不在天。万里榛芜迷旧国,两河②烽火复相连。林中若使题书信,但问漳滨③访客船。[注]①刘商,徐州彭城县(今江苏铜山县)人。②两河:京杭运河、淮河的合称。③漳滨:漳水边。汉刘桢“余婴沈痼疾,窜身清漳滨”,后因用为卧病的典实。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但诗人对兄弟的真情切意洋溢在字里行间。B.离别之际“见君眉白”,细节格外触动心弦,很自然地引出颔联内容。C.颈联第二句写两河烽火相连,将离别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更添悲凉。D.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处境与复杂心境:漂泊在外,卧病在床,精神颓丧。5.送别之际,诗人心情复杂,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对刘南史的情感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画石[唐]刘商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题自画石[清]曹雪芹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和曹诗是题画诗,都以画作中的石头作为描写对象并抒情言志。B.刘诗开头直接写画石本身,曹诗开头则直抒胸臆表达对画中石的喜爱。C.刘诗的画中石覆盖青苔本色不变,曹诗中的石头小巧玲珑未经雕琢。D.刘诗和曹诗都推测画中石的来历,都来自遥远年代,后来堕入人间。7.两首诗都使用“补天”的典故,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答案: 1.CE; 2.异:甲诗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同: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却无离别诗的悲苦之情。解析: 1.C、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E、“实写手法”错,乙诗“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应是虚写的手法,是写诗人看庭院梅花即将开放,想象那时不见友人,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在花下吟咏的情景。2.甲诗后两句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后两句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2.答案: C解析:3.答案: ①刘诗流露出送别朋友时浓浓的惜别之情,杜诗则传达了与朋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感。②刘诗表达了对朋友考中科举的美好祝愿,杜诗表达出对朋友虽有才华却无人引荐的担心。解析:4.答案: D解析: “……漂泊在外,卧病在床,精神颓丧”理解有误。这是一首送别诗,阅读诗句可知,“漂泊在外”的是诗人的兄弟刘南史,生病或生活寂寞困窘也应指的是刘南史;此外,“精神颓丧”于诗无依据。5.答案: ①对兄弟的同情:首联流露出诗人对于飘零在外、年华老去的刘南史的同情怜惜;②对兄弟的肯定和劝勉:诗人肯定刘南史丰采似玉,并劝勉他勤于学习,因为富贵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③对兄弟行于途上的担心:杂草丛生绵延万里,迷失了家乡的路,两河一带又烽火相连,让人担心。解析: 从诗歌的标题“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他的弟弟刘南史前往杭州写的一首送别诗,从标题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刘南史将要拜一名官职为别驾的叔叔。古代山长水阔,生离如同死别。首联“兄弟飘零自长年,见君眉白转相怜”大意是说,弟弟常年漂泊在外,如今又要离开,分别之际想到弟弟有美贤德但年华老去,转而同情他的长期飘零。颔联“清扬似玉须勤学,富贵由人不在天”有对弟弟的的贤德肯定,勉励他勤苦自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命运。颈联,“万里榛芜迷旧国,两河烽火复相连”表现作者对弟弟的担心之情;尾联“林中若使题书信,但问漳滨访客船”可见诗人对兄弟的真情切意,洋溢在字里行间。6.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刘诗和曹诗都推测画中石的来历,都来自遥远年代,后来堕入人间”错,曹诗中“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此意,但刘诗只提到“苍藓千年粉绘传”,说石头的古老,并未推测画中石的来历。故选D。7.答案: ①刘诗因欲“补天”而不得,抒发虽有坚贞本色,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愤。②曹诗自嘲无“补天”之才,表达不愿经世致用,望保全天性、高洁自立之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刘诗中“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两句的意思是:忽然遇上女娲炼石补天,哪里知道分铢不能得用?诗人此处借天上映喻人间,借石头比拟自身。因欲“补天”而不得,抒发虽有坚贞本色,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愤。曹诗中“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四句的意思是:有志向的算是完美的玉石,无德无才的才会去当普通补天石,不希望大家都能赞赏,只想潇洒做好我自己。诗人此处自嘲无“补天”之才,表达不愿经世致用,望保全天性、高洁自立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