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25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25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将日本历来的侵华政策、九一八事变、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示给学生,初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唯物史观: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面对民族危机不同的反应,理解其不同的阶级属性。史料实证:通过一系列各个角度多样的史料来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进行展示,培养学生从史料阅读和分析中得出结论。通过历史地图,当事人回忆录、文章、口号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一、激情导入 引课明标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二、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的时间、经过及影响。2.一二·九运动爆发的背景、经过及影响。3.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意义
三、学友互学合作交流 对自主学习的问题先同桌互学,之后前后桌交流合作。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怎样解决的?意义何在?
四、展示评价精讲点拨 每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学内容,之后教师精讲点拨。一、九一八事变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简单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一是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制造九一八事变炮制的借口;二是军事进攻,日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三是事变后日本快速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回答)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材料三: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材料四: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4.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5.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为什么会这样呢?阅读下列材料,总结归纳蒋介石不抵抗日军的原因。结果是什么?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样《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材料二:“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材料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时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学生归纳,教师讲解:从材料一可看出:日本国力强大,抗日会亡国;从材料二可看出:把希望寄托于国联,希望联能主持正义;从材料三可看出:蒋介石对共产党的仇恨。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全部落入敌手。6.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3.教师强调: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三、西安事变1.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2.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3.教师讲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 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5.教师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五、训练反馈检测自评 1.一个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与该建筑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反映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3.1945年9月18日,因西安事变被幽禁在贵州桐梓的一位国民党将军写下日记:“这是第十四个‘九一八’了,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然还不能自由地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我衷心期待着解放了的故土,焕然一新。”这位将军是( A ) A. 张学良 B. 赵登禹 C. 佟麟阁 D. 张治中4.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中明确要求,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你认为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从那一事件算起的?(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南京大屠杀5.“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这表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 ) A. 夺取国民党的领导权 B. 逼蒋抗日,挽救民族危亡C. 争夺地盘,扩大内战 D.投靠日本,致蒋介石于死地
六、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此后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日本侵占东北后,继续侵略华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方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再一次握手言和,共赴国难。
作业设计 第18课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