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25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25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2.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的关系;通过分析解放战争蒋家王朝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思维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一、激情导入 引课明标 (多媒体链接图片——革命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说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影响?2.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的时间、事件。3.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参战部队歼敌人数意义4.渡江战役的时间、影响?
三、学友互学合作交流 对自主学习的问题先同桌互学,之后前后桌交流合作。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四、展示评价精讲点拨 每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学内容,之后教师精讲点拨。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提示: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4.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5.问题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提示: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教师: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学生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教师总结: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1/4,人口占全国的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巩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9—111948.11—1949.1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歼敌人数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意义解放东北全境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3.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4.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南京解放1.背景:1949.4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经过: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究: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说说中共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材料二: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三:辽沈战役先打锦州……实行“关门打狗”的方针。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歼灭的方针,实现了“瓮中捉鳖”的战略。材料四:1948年5月,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材料五:党、政、军干部之自私、无能、散漫、腐败不可救药。——《蒋介石日记》1948.11.2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人心;2.实行土地改革,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3.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问题探究1:新华社西柏坡记者会:为“两个务必”撰写一篇社论!【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归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概况。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中国革命以后 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 苦。④他强调,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华社西柏坡电(1949年3月××日) 《永葆"赶考"初心,践行"两个务必"》在革命胜利前夕,七届二中全会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这不仅是进京前的政治宣誓,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历史告诉我们,骄傲自满就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贪图享乐必将脱离人民群众。从井冈山到西柏坡,艰苦奋斗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从革命到建设,谦虚谨慎是执政兴国的根基。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牢记:人民是永远的考官,成绩是永恒的答卷。让我们以"两个务必"为镜,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它结 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 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 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 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五、训练反馈检测自评 1.下列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攻占( )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上海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支“大军”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西北解放军 D.晋冀鲁豫解放军4.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太岳兵团开辟豫陕鄂解放区 B.西北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解放区的进攻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华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5.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做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6.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六、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作业设计 第21课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