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邓剡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唐多令邓剡①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释】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上阙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酹江月 驿中言别友人①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注]①邓剡,文天祥同乡好友。1279年,与兵败被俘的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元都。到金陵时,邓剡因病留下。临别之际,邓剡作词赠天祥,为好友壮行。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长江,词人感叹上天不借东风给好友文天祥,致使他抗元失败,沦为俘虏。B.这首词写金陵风物时融情于景,蜀鸟吴花、荒城颓壁,都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C.友人离别后只有孤月相伴,让词人无法入眠,蕴含了深深的朋友之情,家国之悲。D.这首词擅长运用典故,如借赢政和司马懿的典故,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企盼之情。3.清代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八引明陈子龙语盛赞这首词,说它“气冲斗牛,无一毫萎靡之色”。你觉得这一评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浪淘沙邓剡①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疏雨洗天清"指一场秋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让人觉得天清朗,心舒畅。B.本词中"雨""桐"两个意象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雨"和"桐"都传达出清冷之感。C."月淡潮平" 指月色暗淡,潮水涨起,与岸齐平,可见作者心情逐渐平复了。D."携酒访新亭",指作者梦醒之后,新亭饮酒,借以纾解心中的愁绪。E.最后两句写王谢两家的宅院如今长满了青青野草,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慨叹。2.词的上片两次写到“叶”,各有何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唐多令 雨过水明霞邓剡雨过水明霞,潮田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①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叶声寒"中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主观感受。B.上阕前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明丽的黄昏秋江图。C.下阕前四句,化用典故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D."堪恨西风吹世换"运用对比,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E.上片"寓情于景";下片词人通过燕、雁等意象,体现出他已被浓缩了的主体感受。2.这首词最后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答案: 双关。明写忷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解析: 本词作者邓剡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金陵的吊友之作。本词的上阙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亡国之痛;下阕抒情,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的感情。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将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感人的艺术效果。2.答案: D解析: D项“借嬴政和司马懿的典故”错误,“嬴”并非嬴政,“写出了对建功立业的企盼”也不够准确。应为借蔺相如身立秦廷,持璧睨柱,气吞秦王的气魄和诸葛亮死了以后还能把司马懿吓退的那种威严写出了对好友的赞许与期望。其它三项均正确,故选D。3.答案: ①意象选择雄壮,气势雄浑。水天空阔、剑气冲天、扁舟齐发、涛生云灭,给人以振奋之感;②典故运用豪壮,突显豪气。借蔺相如和诸葛亮的胆识与才华写出了对好友的赞许与期望,豪气十足;③情感抒发悲壮,气冲斗牛。虽国破家亡,江山易主,但仍期盼有人能够雪恨,本词是为好友壮行之词,言辞悲壮,令人动容。解析: “气冲斗牛”意思是:形容气势很盛,可从意象选择、典故运用、情感抒发等角度分析。意象选择雄壮,“水天空阔”“堂堂剑气”“扁舟齐发”“涛生云灭”,选取长江、长空、剑气、扁舟、江海、波涛等意象,营造了气势雄浑的意境,给人以振奋之感。典故运用豪壮,“睨柱吞赢”谓战国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故事,“脱”“吞”表现了赵国丞相蔺相如身立秦庭,持壁睨柱,气吞秦王的那种气魂:“回旗走懿”谓诸葛亮遗计吓退司马懿事,“走”表现了蜀国承相诸葛亮死了以后还能把司马懿吓退的那种威严。用典故写出对文天祥的期望之情,豪气十足。情感抒发悲壮,“睨柱吞赢”化用菌相如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表达自己要进行殊死斗争的决心:“回旗走懿”化用诸葛亮死后吓退司马懿的故事,表达自己要以死报国之志:“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现实虽然是如此残酷,但顽强的斗争的精神却仍使作者激动不已,本词是为好友壮行之词,言辞悲壮,令人动容。4.答案: 1.AC; 2.①“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叶知秋,梧桐落叶,点明了初秋季节,营造了清冷感伤的氛围。②“谁念客身轻似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亡国漂泊的自己比作飘零的落叶,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和国都沦陷的悲凉、伤感之情。解析: A“天清朗,心舒畅”不恰当。从全词看,秋雨过后让人感觉凉意更甚,内心更“冷”。C作者的心情并未逐渐平复,而是看到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5.答案: 1.BD; 2.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坚守节操之人的认同;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再次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解析: B悲凉伤感;D运用双关手法,明写秋风使季节变换,暗写南宋为元朝统治者灭亡,自己被俘,人生也被改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