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秋季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第二框 营造晴朗空间【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利用网络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积极传播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相关内容。健全人格:掌握网络交往自我保护的知识,合理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和社会的发展。责任意识: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为维护网络环境尽自己的责任。学习目标:1.提升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增强合理利用网络的能力。2.理解传播网络正能量的作用,掌握传播网络正能量的要求。3.培养对待网络生活的正确态度,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带来的变了和乐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教学难点:提升媒介素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速递】:《16岁男孩暑假打游戏心脏骤停》,思考: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过渡: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危害。怎样营造风清正气的网络空间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营造晴朗空间》。名词解释:清朗空间清朗空间定义:信息真实健康、秩序规范有序、生态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特征:文明互动:倡导理性表达,尊重他人观点,避免网络暴力,营造和谐交流氛围,促进网络文明发展。信息优质:抵制谣言,传播真实、有价值信息,提升网络信息质量,增强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安全可信:注重隐私保护,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保障网络交易安全,维护用户合法权益。法治护航:遵守网络法规,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正常秩序。二、自主学习思考并回答:阅读教材P19-22页,圈注关键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1.如何正确看待网络?2.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三、合作探究【问题探究】探究一: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观看视频】:《困住孩子的“网”》,结合【生活观察】P19,小组合作讨论:现在,人们有空就看手机,玩电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家人之间相互陪伴、交流的时间都变少了。有了网络,在公交车上也可以看新闻、发邮件、在线学习、充分利用时间。(1)你是如何看待奶奶和爸爸的观点的?提示:奶奶和爸爸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奶奶的观点只看到了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忽视了网络的积极影响;爸爸的观点只看到了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忽视了网络的消极影响。他们都没有正确全面地看到网络。(2)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网络?提示: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作用,享受健康交往带来的乐趣。我们要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课堂归纳】(笔记)1.如何正确看待网络?①网络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全面认识网络,了解其可能衍生的社会问题。② 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网络衍生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隐私泄露、电信诈骗、网络暴力、算法歧视、网络成瘾、认知局限、交往能力弱化等。)探究二: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活动一:检查自主学习,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观看视频】:《文明上网 网传正能量》,结合教材针对网络衍生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课堂归纳】(笔记)2.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①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②我们要学会选择网络信息。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⑤传播网络正能量。活动二: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结合视频《困住孩子的“网”》和【相关链接】,思考:如何提升媒介素养?媒介:微信、Q Q、快手、抖音、微博……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一般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课堂归纳】(笔记)(1)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活动三:我们如何学会选择网络信息?【探究与分享】:P20,小组合作讨论:(1)你有没有遇到过上面的问题 提示:遇到过。(2)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困扰 提示:如长时间上网,影响休息;个人隐私被侵犯;和朋友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变少,关系越来越生疏等。(3)遇到网络海量信息我们怎么做?提示: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对学习和生活有意义的信息,不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 精力,学会“信息节食”。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从而丧失接触不同事物和观点的机会。【课堂归纳】(笔记)(2)我们如何学会选择网络信息?①原因:互联网上信息无限,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②要求:a.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对学习和生活有意义的信息,不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学会“信息节食”。b.不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从而丧失接触不同事物和观点的机会。【名词解读】:“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活动四:如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观看视频】:《如何识别网络谣言?》,思考:网络上的所有信息我们都可以相信吗?这些谣言你识别出来了吗?【课堂归纳】(笔记)(3)如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①原因:网络时代,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有的人有意无意歪曲事实甚至制造谣言,误导公众;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②要求: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③如何辨别网络谣言?注意信息出处。看到“骇人听闻”的信息后,先上网了解信息出处,看信息出处是否权威。关注官方信息。及时关注行业或部门发布的信息,行业或部门发现有谣言,会及时澄清。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上网搜索信息中的关键词,从不同的信息源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辨识信息内容。疯狂煽情、夸大其词的内容往往不可靠。向他人求助。对于无法辨别真假的信息,可以向家长、老师和专家求教。活动五:为什么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探究与分享】:小组合作讨论: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2025年3月10日,网民徐某强(男,36岁)为博取流量、谋取非法利益,使用软件中的AI智慧生成功能,编造“顶流明星被曝境外豪赌输光十亿身价引发舆论海啸”的谣言信息并发布,造成谣言迅速传播扩散,严重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8日。提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课堂归纳】(笔记)(4)为什么恪守道德,遵守法律?①原因:a.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b.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②要求: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宣泄负面情绪,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拒绝网络暴力和欺凌……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活动六: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探究与分享】P22,小组合作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网络公益行动?谈谈你的感受。某单位职工因患病走失,该单位在网上发布寻找该职工的信息,协助其家人寻找。信息发布后很快在各网络平台上被大量转发,一场寻找该职工的爱心接力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两万多份寻人启事、千余人次搜寻,无数充满爱心的网友参与寻人活动。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走失的职工终于被找到。提示:网上捐款、蚂蚁森林、网络慈善拍卖等。这些网络公益行动,传播了网络正能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共同培育了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了清朗的网络空间,高扬了主旋律。【课堂归纳】(笔记)(5)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①提高媒介素养,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利用网络贡献向上向善力量,建设网上精神家园;③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投身于公益行动,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④共同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高扬主旋律,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创新者。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我们要恪守道德、遵守法律,这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我们应学会辨析网络信息,抵制不良信息,传播正能量,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携手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板书设计五.启思导行请同学们结合右侧《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争做中国好网民”为主题,写一份倡议书。示例:亲爱的同学们:网络改变了社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也要全面认识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我倡议:一、学会选择网络信息。浏览、寻找对学习和生活有意义的信息,学会“信息节食”;不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三、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四、传播网络正能量。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贡献向上向善力量,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中国好网民!倡议人:XXX2025年年9月XX日五、学以致用一.慧眼识珠(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1.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下列不能体现具有较高网络媒介素养的是( )A.在网络上看到某地文旅宣传微视频后,积极转发B.针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话题发表立志感言C.看到“骇人听闻”的信息后,立刻转发给亲朋好友D.善于在网络上学习文化知识,积极抵制不良网络信息2.下面漫画警醒青少年要( )A.提高媒介素养,少看不良信息B.学会辨析网络信息,防止受骗C.学会“信息节食”,不玩网络游戏D.正确认识网络危害,远离网络3.观察右图,为减少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需要( )①网民恪守道德规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②人们积极主动拒绝网络,增强防护意识③国家制定法律,有了法律就能制止谣言④人们提高网络媒介素养,不信谣、不传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4年全国两会报告再次强调:网暴“按键伤人”行为必须依法严查,坚决遏制无底线造谣炒作的势头。这警示我们( )①公民有言论自由,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②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加大执法力度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④学会辨析网络信息,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第六届“中国青年好网民”牛钰,是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也是身残志坚的短视频博主。她通过创作网络短视频,呼吁社会各界关爱残障群体,激励残障人士自立自强。她创作的作品曾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这启示我们( )①生活难免有挫折,要发掘生命的力量 ②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改变日常生活③合理利用网络,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 ④学会辨析网络信息,学会“信息节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为谣言“插上了翅膀”。更多的民众认识到,丰富的表达渠道不过是“麦克风”,要想发出“好声音”,还要练就“好嗓子”。作为公民,要想在网络世界练就“好嗓子”,必须( )A.遵守网络规则,传播网络正能量 B.创造多种条件,畅通表达渠道C.坚持依法治国,治理网络谣言 D.完善监督机制,提高道德素质二、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25年4月29日是我国第十二个“首都网络安全日”。某学校为了增强学生对网络的理性认识,采用图片宣传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图片宣传】以下是学校宣传栏的图片。【案例分析】2024年3月,内蒙古清水河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接到辖区居民张某某报警,称一名网友在四百余人的微信群内捏造事实,使用不当语言公然侮辱其家属。接到报警后,城关派出所立即组织警力展开调查,通过收集相关证据,核实该网友的真实身份为闫某某。民警随即将闫某某传唤至城关派出所接受调查。经询问,闫某某对自己在微信群中造谣及公然侮辱他人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依法给予闫某某行政拘留的处罚。(1)学校宣传栏的两幅图片分别说明了什么?(2)中学生小丽看完以上案例后,她认为:只要不在网络上捏造事实,侮辱他人,就不会违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参考答案:一.慧眼识珠(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1.C 2.B 3.B 4.D 5.B 6.A二、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学校宣传栏的两幅图片分别说明了什么?图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图二:网络信息无限,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2)中学生小丽看完以上案例后,她认为:只要不在网络上捏造事实,侮辱他人,就不会违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小丽的观点是错误的。①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②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我们不仅不能在网络上捏造事实,侮辱他人,也不能泄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宣泄负面情绪等,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③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全面认识网络提示媒介素养学会选择网络信息3.2营造晴朗空间如何营造网络晴朗空间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传播网络正能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