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雨的四季》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刘湛秋。本单元以“四季美景”为主题,收录了不同作家对自然景致的经典描写,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雨的四季》以细腻的笔触、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雨的喜爱和对生命的赞美,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优质文本。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第一课时
1. 文化自信:通过感受作者对四季雨景的诗意描绘,体会中国现代散文中“情景交融”的特点,理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情感寄托,增强对中华优秀散文文化的认同感。
2. 语言运用:认识“蝉、花苞、娇媚”等生字词,掌握“淅淅沥沥、咄咄逼人、静谧”等词语的含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节奏和情感基调。
3. 思维能力:通过梳理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描写四季雨的顺序和主要特点,培养提取关键信息和概括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审美创造:初步感受四季雨的不同美态和文章的语言美,通过想象画面,培养对自然美和文学美的感知能力。
5. 学习习惯:养成圈点勾画、批注阅读的习惯,学会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字词问题,培养专注倾听、积极思考的课堂习惯。
第二课时
1. 文化自信:深入品味文章中蕴含的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理解“雨”作为自然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用诗意语言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增强文化认同感。
2. 语言运用:赏析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品味“滋润、浇灌、唤醒”等动词的准确运用;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尝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
3.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作者如何围绕四季雨的不同特点组织材料,理解“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探究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 审美创造: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感受四季雨的独特韵味;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写一段关于“雨”的文字,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5. 学习习惯: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倾听不同观点,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合作学习与深度探究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1.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四季雨的主要特点;
初步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雨是“大自然的杰作”;
体会文中总起句和总结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二课时
1. 教学重点
赏析文中修辞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词语,品味语言的诗意美;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多角度描写展现四季雨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描写的“情景交融”写法;
理解“雨”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如生命、希望、净化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个性化导入新课:雨的“四季盲盒”猜猜看
1. 创设情景:教师手持四个贴有季节标签的“盲盒”(内装与四季雨相关的物品:春雨盲盒放沾着露珠的迎春花,夏雨盲盒放带水珠的荷叶,秋雨盲盒放泛黄的枫叶,冬雨盲盒放裹着薄冰的树枝),神秘地说:“同学们,大自然有位神奇的‘演奏家’,它在四季会弹出不同的旋律——春天是轻快的小调,夏天是激昂的交响曲,秋天是舒缓的民谣,冬天是沉静的夜曲。今天,我们就通过这四个‘盲盒’,解锁这位‘演奏家’的秘密。”
随后,播放四段不同季节的雨声录音:春雨淅淅沥沥,夏雨哗哗作响,秋雨沙沙轻柔,冬雨簌簌冰冷。
2. 提出问题:
“听了四段雨声,你能分辨出分别是哪个季节的雨吗?它们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看到盲盒里的物品,你能联想到这个季节的雨有什么特点吗?”
3. 预设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第一段雨声音小,是春雨;第二段声音大,是夏雨”“春雨感觉温柔,夏雨很热烈”;
看到迎春花会想到“春雨滋润万物”,看到荷叶会想到“夏雨很大,打在叶子上啪啪响”。
4. 引出课题:“大家的感受太敏锐了!这位‘演奏家’就是雨。今天,我们就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看看他笔下的四季雨,有怎样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及作者,引导学生齐读课题,读出对雨的好奇与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盲盒”实物、雨声录音创设多感官情景,唤醒学生对四季雨的生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初步梳理对四季雨的感知,为理解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 自由朗读,圈画生字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标注读音;读完后思考:作者对雨怀着怎样的情感?”
学生朗读时,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咄(duō)咄逼人、静谧(mì)、吝啬(lìn sè)”等易错读音,以及“淅淅沥沥”的字形(都是“氵”旁,与水有关)。
2. 字词闯关,夯实基础
第一关:字音诊断(出示幻灯片)
易错字:蝉(chán)、花苞(bāo)、娇媚(mèi)、棱镜(léng)、淅(xī)淅沥(lì)沥、咄(duō)咄逼人、谧(mì)、吝(lìn)啬(sè)、高邈(miǎo)
多音字:和(hé 温和 / hè 应和 / huó 和面)、薄(bó 薄烟 / báo 薄片)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教师纠正错误读音。
第二关:词义连线(将词语与解释连线)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静谧——安静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高邈——高远
学生完成后,小组内互查,教师点拨“吝啬”在文中的语境义(“冬天的雨经常是吝啬的”指冬雨下得少,不是贬义)。
3. 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教师要求:“默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每个季节的雨有什么特点?请用‘季节+雨的特点’的格式概括。”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教师板书梳理:
第①段:总写对雨的爱恋(我喜欢雨,它美丽、神奇)
第②段:春雨——娇媚、温柔、滋润
第③段: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第④段:秋雨——沉静、端庄、深情
第⑤段:冬雨——自然、平静、纯洁
第⑥⑦段:总结雨是大自然的杰作,带给“我”生命的感知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先总写对雨的喜爱,再分写四季雨,最后总结雨的意义?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预设学生回答:“先告诉我们作者喜欢雨,再具体说每个季节的雨为什么值得喜欢,最后说雨的意义,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深入,让人看得明白。”
教师总结:“这种‘总—分—总’的结构,让文章中心明确,首尾呼应,所有内容都围绕‘对雨的爱恋’展开,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识字、梳理结构,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梳理结构时引导学生思考写作逻辑,初步培养分析文本的思维能力。
(三)文本细读:初探四季雨的“个性”
1. 聚焦第①段(总写)
指名朗读:“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教师提问:
“‘她’指什么?用‘她’而不用‘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永远是美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学生回答:
“‘她’指雨,把雨当作人,像女性一样温柔美丽,体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
“这句话是总起句,告诉我们下文会写雨的各种美,引出下文。”
教师点拨:“拟人化的称呼让雨有了生命温度,总起句奠定了全文喜爱、赞美的情感基调。”
2. 品读第②段(春雨)
范读引路:教师用轻柔、欢快的语气朗读,读出春雨的“娇媚”。
教师提问:
“作者把春雨比作什么?(‘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引用朱自清《春》的句子)还把春雨写成‘少女’,这两个比喻分别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作者为什么说‘可别恼’?”
预设学生回答:
“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写出春雨细、密、亮的特点;比作‘少女’写出春雨的温柔、娇媚。”
“因为春雨虽然下得久,但很温柔,能滋润万物,让人喜欢,所以不恼。”
小活动:“请用一个比喻句形容春雨(如‘春雨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着大地’),体会比喻的妙处。”
设计意图:聚焦总写段落和春雨描写,通过比喻修辞和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四季雨的“个性”和作者的情感。小活动及时迁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1. 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作者对雨的深深爱恋,还认识了娇媚的春雨。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雨的四季,看看热烈的夏雨、沉静的秋雨和纯洁的冬雨,还有哪些惊喜。”
2. 作业:
抄写生字词3遍,背诵第①②段;
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描写春雨的特点(如“春雨虽然细小,但是能唤醒沉睡的万物”);
预习第③⑤段,思考:夏雨的“热烈”体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小结梳理本课重点,作业兼顾基础巩固与思维训练,为下节课的深入赏析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雨的“个性档案”填写赛
1. 游戏热身:教师出示“四季雨个性档案表”(表格含“季节、特点、比喻”三栏),学生抢答填写春雨的内容(特点:娇媚、温柔;比喻:少女、牛毛等)。
2. 回顾提问:“上节课我们给春雨建立了‘个性档案’,这节课我们要为夏雨、秋雨、冬雨填写档案,还要探究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画’出它们的个性的。”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复习旧知,活跃课堂氛围,自然衔接上节课内容,明确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二)文本细读:深品四季雨的“画卷”
1. 赏第③段(夏雨)
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1:找出描写夏雨的动词(如“砸、跳、喧嚣”),说说这些动词写出了夏雨的什么特点。
任务2:“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和“粗犷”分别指什么?(从视觉、听觉角度分析)
任务3:“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这句话和夏雨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
任务1:“砸、跳、喧嚣”写出夏雨来得急、力度大、声音响的特点,体现“热烈”。
任务2:“热烈”指夏雨下得猛、范围广;“粗犷”指夏雨不细腻,带着一股野性,不像春雨那么温柔。
任务3:花朵、树叶、杂草的生长,是夏雨浇灌的结果,侧面写出夏雨的力量。
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说夏雨‘别有一番风情’?这种‘风情’和春雨有什么不同?”
预设学生回答:“夏雨的风情是豪放的,春雨是温柔的,就像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不同性格。”
指导朗读:“读夏雨时要用急促、有力的语气,突出‘热烈’与‘粗犷’,如‘夏天的雨,则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2. 析第④段(秋雨)
自主批注:“默读第④段,用‘△’标出描写秋雨声音和色彩的词语,思考:‘秋雨像一位成熟的妇人’这个比喻妙在哪里?”
学生批注后发言:“声音:‘淅淅沥沥’‘沙沙’,写出秋雨的轻柔;色彩:‘金黄’‘火红’,写出秋雨带来的丰收景象。把秋雨比作‘成熟的妇人’,写出秋雨的沉静、端庄,不像春雨那么娇羞,也不像夏雨那么冲动。”
教师点拨:“‘成熟的妇人’的比喻,既写出秋雨的温柔,又多了一份经历岁月后的从容,这种‘风情’更显深厚。”
3. 品第⑤段(冬雨)
师生共读:学生齐读,教师圈出描写冬雨特点的词语(“自然、平静、纯洁”)。
教师提问:“作者说冬雨‘经常是吝啬的’,但又说它‘是自然的、平静的’,这矛盾吗?为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不矛盾。‘吝啬’指冬雨下得少,‘自然、平静’指冬雨不张扬,下的时候安安静静,像在思考,很纯洁。”
教师补充:“冬雨虽然下得少,但它‘化妆了世间万物’,给大地披上银装,这种‘少而精’的美,更显独特。”
4. 悟第⑥⑦段(总结)
齐读思考:“雨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喜欢雨,因为它带给我生命的感知。”
教师提问:“‘生命的感知’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雨是‘不可或缺的’?”
预设学生回答:“指雨让作者感受到万物生长、四季变化,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因为雨能滋润万物,让世界有生机,所以不可或缺。”
教师总结:“雨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生命的象征——它浇灌生命,见证成长,净化世界,这正是作者对雨深深爱恋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批注、师生共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词语、修辞、情感等角度赏析夏、秋、冬雨的描写,深入体会四季雨的“个性”和作者的情感。问题设计层层递进,从“找”到“析”再到“悟”,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三)拓展延伸:我笔下的“雨之韵”
1. 仿写训练:
教师示范:“夏日的雨,是个急性子的少年。他带着闪电的哨子,呼啦啦地跑来,把憋了一天的热气全泼在地上,又在荷叶上跳着踢踏舞,转眼就跑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道彩虹当礼物。”
仿写要求:“请你任选一个季节的雨,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从视觉、听觉、嗅觉中选两个角度,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突出雨的特点。”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结合具体景物(如夏雨的雷、秋雨的落叶、冬雨的冰)展开描写。
佳作点评:选取34篇优秀作品,投影展示,作者朗读后,师生共同点评“是否抓住了雨的特点”“感官描写是否生动”(如“‘秋雨打在银杏叶上,沙沙地像在说悄悄话’既写了声音,又用了拟人,很生动”“‘冬雨落在睫毛上,凉丝丝的,像撒了把碎冰’写出了触觉,很真实”)。
2. 对比阅读:
出示汪曾祺《昆明的雨》片段:“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教师提问:“《雨的四季》和《昆明的雨》在描写角度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这体现了散文描写雨的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都写出了雨的特点和给植物带来的变化,都表达了对雨的喜爱;散文写雨都很细腻,能把雨和生活、情感联系起来。”
教师总结:“两位作者都善于从雨与自然、雨与生活的联系中捕捉美,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让雨有了温度——这正是散文‘情景交融’的魅力,也是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共同珍视。”
设计意图:仿写训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写景方法(多感官、多修辞),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对比阅读拓展学生对“雨”这一意象的理解,体会不同作家写雨的共性与个性,强化文化自信。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
1. 总结:“刘湛秋先生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春雨的娇媚、夏雨的热烈、秋雨的沉静、冬雨的纯洁。在他笔下,雨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生命的伙伴——它让我们感受到四季的流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愿我们都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倾听自然的声音,发现身边的诗意。”
2. 作业:
背诵全文,摘抄文中你认为最富诗意的3个句子,并批注其“诗意”体现在哪里(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用拟人让树有了灵性,很诗意”);
完善课堂仿写的片段,以《雨中即景》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至少两种感官描写;
搜集一句与“雨”相关的诗句(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结合《雨的四季》中对应的季节雨,写一段80字的赏析。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情感,将对雨的理解延伸到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作业兼顾积累、创作与文化拓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刘湛秋)
总起:爱雨——永远是美的(拟人:她)
分写:
春雨:娇媚、温柔(少女)→ 滋润生命
夏雨:热烈、粗犷(少年)→ 浇灌活力
秋雨:沉静、端庄(妇人)→ 孕育成熟
冬雨:自然、纯洁(智者)→ 净化世界
总结:雨是大自然的杰作 → 生命的感知
情感:爱恋、赞美
语言:诗意(多感官、多修辞)
七、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以“探寻四季雨的‘个性’与诗意”为主线,通过两课时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到细节赏析,再到文化感悟,逐步落实五个核心素养。
在导入环节,“盲盒”实物与雨声录音的结合,创设了多感官体验情景,有效唤醒了学生对四季雨的生活记忆,激发了阅读兴趣。初读环节的字词教学注重语境辨析(如“吝啬”的语境义),避免了机械记忆;结构梳理则帮助学生把握“总—分—总”的脉络,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培养了整体感知能力。
文本细读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批注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动词的准确运用(如夏雨的“砸、跳”)、比喻拟人的巧妙(如秋雨比作“成熟的妇人”),以及多感官描写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和审美能力。拓展延伸的仿写训练,强调“多感官+多修辞”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景方法;对比阅读则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体会散文写雨的共性。
但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在分析冬雨的“自然、平静”时,部分学生对“吝啬”与“纯洁”的关联理解不够深入,需要结合“化妆了世间万物”等语句进一步点拨;仿写环节中,少数学生难以兼顾“感官描写”与“情感表达”,需在课前布置“雨中观察日记”的预习任务,积累素材。
今后教学中,应更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更多生活化的探究任务(如“记录一周的雨景变化”);同时,可增加“雨的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文学熏陶中深化对“雨”的诗意理解,提升学习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