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x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本单元《走进社会生活》聚焦“社会生活”,意在明确走近、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的必经之路,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明确参与社会生活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本单元作为八上的起始单元,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为后续各单元关于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探讨提供了逻辑起点和 认识基础。本单元共设计三课,分别为“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健康成长”“共建网络美好家园”本节课“认识社会生活”是“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第一框内容,这一框引领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认识到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发展,进而认识到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 本节课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社会生活的特点。首先,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次,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最后,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第二层意思,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学情分析从八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来看,他们已经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能够初步认识到自身发展与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仅需要来自家庭、同伴、老师的认可,而且需要获得更富社会性的存在感。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处于自我建构的心理关键期,对“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样才能成为自己期望的那个人”等自我建构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达。中学生这种强大的自我建构需求是其心理成长的迫切需要,需要我们提供专业的引导,帮助其认识和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进而知道如何在“社会中成长”。基于以上学情,教材第一课设计了“认识社会生活”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两框内容。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特点;理性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营养基”,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核心素养分析政治认同:通过了解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国家进步的关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同,认识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的紧密联系。 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尊重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理解 “社会公共性” 的内涵,树立共建共享社会生活的道德观念。 健全人格:引导学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学会在社会交往中完善自我,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心理。 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成员,需主动承担参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增强主人翁意识。教学重点重点:社会生活的三大特点(丰富多彩、不断发展、具有公共性);青少年如何融入社会生活。教学难点难点:理解 “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公共利益共享、秩序共建、发展共推);认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分享暑假生活:暑假做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暑假去的最有趣的地方“我们每天都在参与社会生活,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画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哪里? 学生思考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活已有经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 “社会生活” 的普遍性。二、讲授新课 议题一、探究·如何了解社会 活动一:p2【生活观察】思考:1.结合以上情境和生活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 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答出 “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 议题二:解密·社会生活的特点 活动一:解密·从农村赶集VS现代直播间购物 展示图片,思考同一商品的不同流通方式,反映社会哪些变化? 小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活动二:解密·爷爷的童年VS我的童年 播放视频:“爷爷的童年 vs 我的童年”(对比衣食住行、科技产品的变化)。 - 提问:“社会生活为什么会不断发展?表现有哪些?”(引导学生总结原因:生产工具、科技、思想观念;表现:物质水平提升、精神面貌昂扬、国家繁荣)。 活动三:解密·公共空间谁维护? 欣赏视频,思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共同建设和维护好公共空间? 小结:公共生活在公共空间展开,需 “共享利益、共建秩序、共推发展”(结合教材 P5,强调 “大家共同参与”)。 议题三:践行·青春与社会共成长 活动一:积极践行,融入社会生活 观看视频谈感受,思考: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我们青少年该融入社会生活 学生交流讨论,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通过图片、视频、案例和讨论,将抽象的 “社会特点”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三、课堂练习 1.如今,地铁、公交车里的年轻乘客很多都是“低头族”。他们聊微信、玩游戏、追剧、刷抖音……几乎一刻也不离屏幕。你应对这些“低头族”说( ) A.我们应该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B.远离网络才能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C.我们要共同维护好公共空间 D.只要能获得快乐,玩手机无可厚非 2.我国第六代战机在深圳航展亮相,初中生小华看到这一新闻后,感到十分自豪,对我国军事事业的深度发展和建设者们的进取、奉献精神感到由衷敬佩。这说明( ) A.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 B.我国高铁领域的成就已跃居世界第一 C.建设者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 D.我们要多关心国家的发展并为之自豪 按照要求完成练习。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会解题,能够自主分析,掌握答题技巧,培养思辨能力。四、课堂小结 1.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认识社会生活的方式→三大特点→青少年的行动。2. 教师寄语:“社会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个人都是书中的一页。青少年既要用心感受它的丰富多彩、日新月异,更要主动参与其中,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添彩,让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3. 齐读教材 P6 结论:“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做好课堂小结,及时巩固知识。 感受教师寄语之温暖。 及时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建立好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教学建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