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文明上网要加强 课件(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信息技术》西南大学出版社(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课 文明上网要加强 课件(共19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信息技术》西南大学出版社(2024)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信息科技》
7 年级下册
第 3 单元
网络安全
与文明
第 6 课
文明上网要加强
学习目标
情境引入
新知学习
项目探究
目录
操作练习
拓展阅读
学习目标
1.能够进行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
2.理解与遵守网络文明
在利用互联网进行研学活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生活中存在虚假信息、恶意评论等不文明现象。这些网络不文明现象不仅影响我们正常获取信息,还影响了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情境引入
新知学习
一、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
网络信息是指在互联网上呈现或发布的信息。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辨别。主要的辨别方式有以下几种:
新知学习
一、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
1.通过网络信息的来源辨别
网络信息的来源有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个人发布与转载等,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是可信的;非官方媒体发布、个人发布与转载的信息则需要我们对其来源进行鉴别,看是否权威可信。
新知学习
一、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
2.通过权威渠道求证
来源不是官方渠道的网络信息,则需要我们通过权威渠道进行真实性求证。
科学或官方的渠道求证过程
新知学习
一、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
3.向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请教
对于某些不确定的信息,我们还可以向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请教,例如:父母、长辈、老师等,他们的社会经验与阅历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辨别能力。
注意:个人辨别仍是一种经验性判断,其准确性难以得到绝对性的保 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结合网络信息来源、权威渠道求证等方式进 行综合辨别。
新知学习
一、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
4.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案例分析:家长群信息真伪辨别案例】某初中班级的家长群中,惊现一个名称和头像与班主任一模一样的人员,在班级群里发送信息称“暑假研学活动需缴纳报名费2890元”,如图6-2所示。后来有家长看出不对劲,联系上真正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这才知道有人在群里冒充他,便立即揭穿该信息为假信息。(思考:这位家长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辨别该条信息的真伪性的呢?)
骗子冒充班主任收费
新知学习
二、网络文明
网络文明是指在网络社会中进行的各种文明活动。网络文明既包括网络文化、网络应用与规章制度等层面,也包括网民的网络生活层面。
网络文明是绿色健康、安全有序网络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用户网 络素养形成的重要方面。
新知学习
二、网络文明
网络不文明的危害:
(1)从个人层面来看,损害网民的身心健康。
(2)从社会层面来看,给网民、单位、政府或国家造成损失。
(3)从网络生态来看,破坏网络生态环境,影响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
新知学习
三、遵守网络文明
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发布
《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项目探究
网络文明建设,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学习完本课知识后,相信大家理解了网络文明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实现网络文明。那么,我们在上网查找暑假研学攻略、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网络不文明现象,你会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实现网络文明呢?
操作练习
一、知识检测
1.选择题。
(1)下面哪项信息我们可以相信?(  )
A.朋友圈信息 B.央视新闻网信息
C.网络用户发布的信息 D.手机浏览器的推送信息
(2)(多选)下列哪些行为符合文明上网?(  )
A.使用规范文明的网络用语,不使用脏话和挑衅语言
B.不随意翻阅他人上网浏览的信息或电子邮件等
C.为了让他人相信自己的网络观点,可以适当性地说假话
D.将自己拍摄的风景照片发到论坛里,与他人交流心得体会
E.连续一整天地不间断玩网络游戏
操作练习
一、知识检测
2. 判断题。
(1)网页上好玩的游戏链接可以任意点击。(  )
(2)在进行网络信息传播前,我们一定要证实其真伪性。(  )
操作练习
二、技能操练
为了促进你所在学校的网络文明建设,实现网络社会文明发展,结合本课的信息科技知识,为你的学校设计一个网络文明宣传作品。(作品类型可以是画图作品、文档等。)
造谣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网络造谣的定罪标准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拓展阅读
有关网络造谣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因而,同学们在搭乘网络信息社会的便车时,切不可造谣、传谣,否则就是违法犯罪。
拓展阅读
有关网络造谣的法律、法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