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湘艺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精神信仰力量情感-十送红军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音乐湘艺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精神信仰力量情感-十送红军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十送红军》《情深谊长》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材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年 6月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对比聆听,感知赣南民歌与彝族民歌在地域、表现手法的差异,识别《十送红军》中的倚音、大跨度音程等音乐要素。 2.艺术表现:能用方言准确演唱“里格”“介支个”等衬词,通过轮唱、分组演唱表现军民送别场景。 3.创意实践:设计肢体动作表现《情深谊长》的转调特点,为不同调性段落配色彩并说明理由。 4.文化理解:理解方言衬词在歌曲中的文化功能,比较不同民族表达军民情的音乐方式。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十送红军》:江西民歌风格,旋律婉转抒情,节奏舒缓,通过重复变化的手法表现依依不舍之情。 《情深谊长》:具有彝族音乐元素,优美抒情,通过调性转换手法表现情感层次变化。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对革命历史题材歌曲接触较少,情感体验需要引导,喜欢参与性、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十送红军》的演唱、《情深谊长》的调性转换分析、军民情感的审美体验。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倚音与大跨度音程的演唱技巧,理解转调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感导入(4分钟) 1.出示中国地图,我们现在在什么位置? 2.教师演唱江西赣南采茶调,设问:“出现了什么方言?”这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2.学生指认地图:“江西” 3.同学们对江西有什么了解吗? 4.请学生分享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二、《十送红军》新课讲授(22分钟) (一)活动一:体验与思考 1.速度怎样?情绪如何?(舒缓、依依不舍) 师:那让我们带着这份依依不舍之情欣赏歌《十送红军》,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二)活动二:曲谱研读 1.打拍念词(强调“介支个”“里格”发音) 2.分析特点: (1)“十送”的重复手法。 师:刚刚歌词中念到了一送里格红军,我们的歌曲名字叫十送红军,其实这首歌曲整首歌写了十段词,书本上只是其中一个选段,十送红军这个十是表示多次的意思,作曲家采用这种重复的手法表现老百姓对红军的依依不舍之情。 (2)分组轮唱(师vs生→组vs组) 师:现在我们来分组演唱,老师唱蓝色框框里,同学们唱红色框框里的。第一、三组唱蓝色框框里,第二、四组唱红色框框里的。 (3)倚音→抽噎声(示范对比演唱) 师:看到曲谱,有一些小的音符,这就是装饰音倚音,还有曲谱中的大跨度音程,它放佛是老百姓在抽噎的语气,还有歌曲中没唱一句都会停顿一下,这就是歌曲半唱半停的节奏特点,表达老百姓的哽咽和哭泣声。我们需要把它唱准确,跟老师把难点的地方唱几遍。 (三)活动三:分组表演唱 红军组、百姓组、演唱组。 三、《情深谊长》新课讲授(10分钟) 师:下面老师又带来一首民歌,我要同学们去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歌曲的情感是怎样的? (一)活动一:聆听与思考 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歌曲?歌曲表达对红军怎样的感情? (二)活动二:欣赏《情深谊长》视频 师:这首歌曲选自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视频,看看彝族姑娘们是怎样用舞蹈动作来表达对红军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活动三:调性分析 1展示曲谱:从A 调转入C调,调性发生了变化,前调柔美动听,后调色彩更加明亮。转调后从哎~~开始,就像冲破了云霄,色彩明亮。 2.色彩联想:“请给两个调性配合适的颜色,并说说理由。” (三)活动三:肢体律动 下面我们也尝试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一下对红军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课堂总结(4分钟) 师: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音乐表达方式也不一样,但始终不变的是老百姓与红军之间的那种军民鱼水之情令人感动。我们要学习红军不怕苦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坚持我们的信仰,永远跟党走!
板书设计
精神·信仰------《十送红军》《情深谊长》 《十送红军》 《情深谊长》 赣南民歌 彝族民歌 手法:重复变化 手法:调性转换 军民心连心 鱼水情谊深
作业设计
1、搜集更多红色音乐与他人分享。 2、对比湖南地区民歌与江西民歌的区别。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情感目标达成度高:通过教师示范演唱与红军故事分享,学生能准确描述歌曲表达的“依依不舍”之情,分组表演唱环节,学生自发加入"挥手""抹泪"等动作,情感表达自然真实。 对比教学:两首歌曲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 方言教学效果显著:采用“打拍念词+对比示范”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方言的正确发音,结合地图定位,帮助学生建立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直观联系。 2. 改进建议 时间分配:《情深谊长》部分可增加学唱环节,深化学生对转调的理解。 情感升华:结尾可设计“现代军民故事”讨论,如抗疫、抗震中的军民互助,让历史与现实呼应。 3. 创新点 文化符号巧用:用"索玛花"作为彝族文化认知锚点。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长征)、地理(赣南与凉山)、民族文化(方言、彝族音乐)。 文化传承:通过方言和民族音乐元素,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结:本课以音乐为载体,通过对比赏析、实践体验和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入理解军民鱼水情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实现了审美教育、文化传承与德育的有机统一。
学习任务清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十送红军》《情深谊长》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材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年 6月
教学生信息
姓名学校班级学号
学习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对比聆听,感知赣南民歌与彝族民歌在地域、表现手法的差异,识别《十送红军》中的倚音、大跨度音程等音乐要素。 2.艺术表现:能用方言准确演唱“里格”“介支个”等衬词,通过轮唱、分组演唱表现军民送别场景。 3.创意实践:设计肢体动作表现《情深谊长》的转调特点,为不同调性段落配色彩并说明理由。 4.文化理解:理解方言衬词在歌曲中的文化功能,比较不同民族表达军民情的音乐方式。
课前学习任务
搜集关于红军长征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十送红军》歌曲情绪 ? 音乐的速度 ? 【学习任务二】 请给《情深谊长》两个调性配上色彩的话,你会选择什么颜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任务三】 《十送红军》与《情深谊长》对比。 《十送红军》《情深谊长》相同点 不同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