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依据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中的“能够认识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责任意识中的“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理解个人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段目标中的“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能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面对的各种挑战,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内容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部分的“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面对生活,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二)教材分析本框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开篇第一课第一框,起着引领学生从家庭、学校生活迈向广阔社会生活的关键作用,是全册教材的逻辑起点。本框涵盖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变化性与公共性,阐述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通过丰富案例,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感知上升到抽象理解,培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激发参与热情,树立正确价值观,助力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社会生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观察到身边的社会现象,如社区活动、网络热点事件等,但认知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分析与深度思考。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理解不足,难以清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深层关系。同时,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家庭、学校向逐步独立融入社会的过渡时期,渴望参与社会生活,但在参与过程中可能因缺乏方法和正确引导,难以有效践行亲社会行为。此外,受网络信息碎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存在片面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描述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等特点。 2.通过分析生活案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辩证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践能力。3.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融入社会、主动关心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中抽象概括出一般性规律,深入理解社会生活公共性的内涵;引导学生将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知转化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行动,培养亲社会行为习惯。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24小时的中国》思考:视频中哪个画面最触动你?它让你感受到社会生活是怎样的?教师小结:视频里,晨光中校园琅琅读书声,是知识传承的希望;夜幕下急诊室医护人员的奔忙,是守护生命的坚守。这些画面交织成中国24小时的鲜活图景,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社会生活既充满人间烟火的温度,又蕴含着各行各业的蓬勃活力,处处彰显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如何真正认识社会生活。设计意图:通过播放“24小时中国在发生什么”的视频,以极具冲击力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情感共鸣,将抽象的“社会生活”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具体画面。设置“哪个画面最触动你”的问题,以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表达欲望;追问“感受到社会生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自然引出课题,为后续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个人与社会关系等内容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提炼和表达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1.活动设计:“暑”你最精彩】思考:与同学分享暑期有趣的经历,并谈谈你参与其中的感受。教师总结:去老家农村体验摘菜、种地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收获的是物质产品;去博物馆听讲解了解历史丰富了知识,收获的是精神食粮……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多样,获得收获也各有不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令人期待!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享多元的暑期经历,从田间劳动、工厂参观感受物质生产的丰富,从博物馆游览、家庭运动体会精神生活的充实,以亲身经历为切入口,直观感知社会生活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多样性,自主归纳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结论,实现从具体体验到抽象认知的升华,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知识小课堂: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生活中,物质产品和精神食粮种类繁多,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我们的社会生活充满活力,令人期待。【2.活动设计:时空穿越】思考:(1)从通信方式、出行交通、家居生活、购物消费、学习娱乐等维度完成今昔对比表格。(2)结合表格谈谈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教师总结:从1980年的书信传情、绿皮火车,到如今的即时通讯、高铁飞驰;从黑白电视、供销社购物,到智能家电、线上消费。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短短几十年间,通信、交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呢?这背后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设计意图:通过“时光倒流”活动,对比1980年与当下生活场景,让学生直观感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结合复兴号、AI主播等现代科技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变化原因,理解生产工具、科技、观念等因素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历史纵深感与辩证思维,深化对“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理性认知。知识小课堂: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更新,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祖国日益繁荣昌盛。【3.活动设计:探秘美好公共空间】展示材料:思考:(1)任选一场景,说说它让你感到美好的原因?(2)这些美好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支撑?教师总结:社区广场的器材、城市公园的跑道、图书馆的静谧,这些美好的公共空间细节,离不开居民自觉爱护、管理者定期维护、使用者共同遵守规则。这充分说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守护,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公共空间持续绽放美好。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社区广场、城市公园、图书馆等具体公共空间案例,引导学生从“美好细节”与“实现条件”的关联中,直观理解公共空间的美好依赖于公众与管理方的共同维护,进而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公共性本质,培养责任意识与共建共享的参与理念。知识小课堂: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社会生活是在公共空间展开的。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4.活动设计:守护者行动】呈现材料思考:选择你常去的公共空间,完成属于你的守护者宣言。教师总结:每一次你俯身捡拾的弧度,都在描绘文明社会的曲线;每一次你轻声提醒的温度,都在传递公共生活的温情;每一次你举手建议的亮度,都在点燃时代进步的星火;这,就是青少年最美的姿态:以热爱为帆,以责任为桨,在社会的海洋中,共同驶向美好的明天!设计意图:通过“守护者行动”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承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明确在公共空间中的责任与担当;以诗歌总结升华情感,激发学生践行亲社会行为的主动性,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融入社会、共建美好公共生活的意识与行动力。知识小课堂: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三)随堂练习1.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如此多彩。下列属于社会生活中美好场景的有( D )①秋天到了,农民在田间忙着收割庄稼②工人师傅们在车间忙碌地工作着③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上课④在学校附近,有些商店在销售“三无”产品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社会生活“公共性”特点的是( B )A. 小明在家中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B. 市民们在城市公园共同参与环保宣传活动C. 初中生小红每天坚持记录个人日记D. 某家庭自主规划周末郊游路线3.下列行为中,不符合“青少年积极融入社会”要求的是( C )A. 小辉主动报名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B. 小林通过新闻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展C. 小敏沉迷于手机游戏,很少参与校园集体活动D. 小宇在社会实践中调研家乡非遗文化的保护现状4.材料分析题某市“青少年社会体验营”活动中,学生们参与了以下实践:① 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设计手机使用教程;② 走进工业园区,了解新能源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③ 组队策划“校园节水公益宣传周”,向市民发放节水手册。(1)上述材料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哪些特点?(2)结合材料,说明青少年应如何“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答案:(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2)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如材料中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如了解新能源技术,将个人兴趣与社会进步(如环保、科技发展)相结合;贡献个人力量,通过设计教程、策划宣传等具体行动,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四)课堂小结今天的课堂中,我们通过24小时中国的鲜活图景,开启了认识社会生活的旅程。从同学们分享的暑期经历里,看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在1980年与当下的对比中,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透过公共空间的美好与守护,明白了社会生活的公共属性。而最后的“守护者行动”,更让我们懂得,青少年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观察者,更应是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建设者。希望大家带着这份热爱与责任,以实际行动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五)板书设计五、布置作业记录一次你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并结合经历分享你的感受和收获。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