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人的社会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人的社会化 教案

资源简介

《人的社会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修养与健全人格中“学习行为规范、形成价值观,学会扮演社会角色与沟通”;课程内容中“以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为基础,融入道德、法治等多主题”;课程目标中“契合培养时代新人,助力学生成长为合格社会成员”。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内容,起着引领学生从家庭、学校生活迈向广阔社会生活的关键作用,是全册教材逻辑起点。本课涵盖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变化性与公共性,阐述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通过丰富案例,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感知上升到抽象理解,培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激发参与热情,树立正确价值观,助力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社会生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观察到身边的社会现象,如社区活动、网络热点事件等,但认知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分析与深度思考。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理解不足,难以清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深层关系。同时,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家庭、学校向逐步独立融入社会的过渡时期,渴望参与社会生活,但在参与过程中可能因缺乏方法和正确引导,难以有效践行亲社会行为。此外,受网络信息碎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阐述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明确学习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及扮演社会角色在社会化中的意义,知晓社会化的持续性和时代发展对成长的影响。
2.通过分析成长中的社会支持因素,提升归纳与分析能力;通过探讨如何胜任社会角色,增强社会适应与沟通能力。
3.激发学生对社会各方支持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明确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理解学习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在个人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如掌握基本生活技能、遵循道德法律规范、胜任不同社会角色,清晰认知社会化进程对个人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意义 。
2.认识社会支持的价值:剖析父母养育、老师教诲等社会支持因素,帮助学生体会其在成长中的必要性,增强对社会环境与他人帮助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
1.理解社会化的持续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对持续社会化的重要性,克服学生对社会化阶段性认知的局限。
2.将社会化认知转化为行动:让学生将社会化理论知识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主动在生活中践行规范、承担角色责任,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李老师的成长时间轴
思考:李老师是如何从天真的婴儿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的
材料呈现:来自实习李老师时间成长轴上的内容:2003年我出生于湖南,“晶”是妈妈给我的名字,饱含如太阳般闪耀的期许;3岁在武汉结识众多亲友;10岁像小魔王般活泼喧闹;15岁高中生活从迷茫走向坚持;18岁与朋友征服华山;19岁突破自我,夜爬、独行、支教等。22岁,我的人生之旅——未完待续……
教师小结:同学们,从李老师的成长轴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呱呱坠地时家人赋予的名字与期许,到不同年龄阶段结识亲友、经历学业起伏、完成自我挑战,在与他人交往和参与各类活动中,李老师学习生活技能、感悟人际交往规则、塑造独立人格 。每个阶段的经历都像拼图,最终让她一步步成长为能够教书育人的合格老师。这也告诉我们,大家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生活中的点滴际遇都在帮助我们学习、进步,要珍惜每一段经历,积极在社会生活中汲取养分,朝着成为优秀社会成员的目标前进!
设计意图:以李老师成长轴为载体,将抽象的社会化过程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个体在家庭、社交、实践等场景中的成长与社会化。通过真实鲜活的案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其主动思考自身成长经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帮助学生从案例中提炼社会化要素,促进知识迁移,增强自我发展与社会适应意识。
探究新知
【活动1:李老师成长记录】
思考:
(1)李老师是如何如何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名自立自强的中学生的。
(2)分析李老师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支持?
相关链接:【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我们呱呱坠地时,只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紧紧依靠自己的生物本能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家庭、学校、同伴、大众媒体等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总结:同学们,李老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化“教科书”。从牙牙学语时学习使用餐具,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到步入校园汲取知识、在集体生活中学习人际交往规则,再到走向社会参与支教等实践活动,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环境的滋养下,李老师不断学习行为规范、塑造价值观、适应不同社会角色。这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化,希望大家珍惜每一段经历,主动在生活中学习、实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设计意图:以李老师成长过程为具象案例,将抽象的社会化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通过学习生活技能、知识规范、社会角色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其反思自身成长经历,增强对社会化重要性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主动融入社会、提升自我的意识与能力。
知识小课堂: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同伴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等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锤炼品格,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活动2:李老师学车记】
思考:
(1)李老师学车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她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2)在学习生活技能的过程中,你得到过哪些人的帮助?这些技能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出生后,在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和指导下,我们逐渐学会学习吃饭、走路、穿衣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上学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们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随着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习内容不断丰富,我们不仅能够照顾自己,而且能够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学自行车”是多数学生熟悉的经历,易引发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反思自身类似经历,主动将活动与自身成长联系,深化对社会化是持续学习、适应过程的理解,强化积极参与社会化的意识。
【活动3:李老师生活观察记录】
李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两个情境,想让大家评判下他们做的对不对,思考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习哪些行为规范?
教师总结:“人不学,不知义”。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我们了解风俗习惯,理解伦理道德,遵守法律规范,学会明辨善恶是非,懂得礼义廉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以公交车让座与图书馆喧哗的正反案例,将抽象的行为规范转化为直观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道德准则、文明礼仪等规范内涵。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行为对错,培养价值辨别能力;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共鸣,促使其反思日常行为,自觉将规范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4:不一样的李老师】
你们知道生活中李老师还扮演哪些不同角色吗?在这些角色中她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社会情境中,我们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学会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从而胜任多种社会角色。
设计意图:该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具体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角色与责任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中,角色的转变必然伴随着责任的变化,从而强化责任意识,避免责任缺位。同时,促使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其在多元社会关系中正确履行责任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素养。
知识小课堂: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断学习。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生活技能。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行为规范。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扮演社会角色。
【活动5:持续学习,创造美好未来】
未来二十年,你们认为哪些职业或技能可能被取代或改变?结合下面两个案例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促进自我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阿尔文·托夫勒
思考:未来10年,你想掌握什么新技能?请列出你的行动计划。
教师总结:社会化伴随我们一生。今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促进自我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设计意图:
以工厂生产迭代、短视频行业发展为鲜活案例,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通过今昔对比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联,从而深刻理解社会化贯穿一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知识小课堂:
社会化伴随着我们一生。
原因: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
做法: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促进自我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随堂练习
1.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下面活动属于感受社会生活的是( D )
①去敬老院教老人使用手机上网 ②在家做作业
③收看新闻联播 ④参观安徽省科技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子女;在学校里,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在商场里,我们是顾客……这说明( C )
A.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B.社会关系不同,身份也不同
C.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扮演社会角色
D.人的身份不同,责任也不同
3.对于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观点。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B )
①同学甲:“我们现在的学习任务非常紧,参加社会实践会影响学习。”
②同学乙:“中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参加社会实践会让我们吃亏的。”
③同学丙:“中学生年龄小,参加社会实践会让我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④同学丁:“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因材施教,开展一些对中学生有益的、适合的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父母教我们学会吃饭穿衣,到老师引导我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在人际交往中了解道德法律规范,到在不同场景里学会扮演子女、学生、公民等多样角色,社会各方的支持始终推动着我们前行。如今时代快速发展,社会化更是贯穿一生的课题。希望大家以持续学习的态度,主动融入社会,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用所学所悟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成为优秀的社会成员!
(五)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作业一:社区角色体验日(社会参与)
内容:在社区中选择一个社会角色体验(如志愿者、垃圾分类引导员、图书馆管理员等),参与半天或一天的实践工作。
要求:记录工作内容、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提交心得体会,思考角色背后的责任与意义。
作业二:生活技能大挑战(行动实践)
内容:选择一项未掌握的生活技能(如烹饪、收纳、急救知识等),通过线上课程、家人指导或实践尝试学习,完成从“新手”到“熟练”的过程。
要求:记录学习过程(图文/视频),总结学习方法和收获。
2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