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569700123698002025-2026学年第 一 学期 英语 学科单元备课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课标要求 7-9学段应达到三级目标:1.语言能力学段目标:能识别不同语调与节奏等语音特征所表达的意义;能听懂发音清晰、语速较慢的简短口头表达,获取关键信息;能在听、读、看的过程中,围绕语篇内容记录重点信息,整体理解和简要概括主要内容;能围绕相关主题,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语音、语调、用词基本正确,表达比较连贯;2.文化意识学段目标:能用所学语言描述文化现象与文化差异,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认同中华文化。3.思维品质学段目标:能提取、整理、概括稍长语篇的关键信息、主要内容、思想和观点4.学习能力学段目标: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较为明确的学习需求与目标;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能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单元主题 主题范畴:人与社会;主题群:社会与文化;子主题内容: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习俗与文化愿景,节假日与庆祝活动(谈论节假日,并给出个人观点) 教材分析 本单元处于九年级阶段开端,从主题上来说,往前呼应了七年级下册 Unit 6 中“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中国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从功能上来说,为九年级 Unit9“表达喜好”做好了语言铺垫,使得学生能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本单元介绍了国内外不同的节日,文化气息浓郁,丰富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之中。熟悉的节日故事和文化背景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不感到枯燥乏味,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 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有基础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描述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对一些传统文化节日的表达有了一定的积累。同时学生能够就一些日常的话题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出恰当的理由。本单元的话题背景为文化节日,介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以及一些世界各地特色的节日,引导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 (二)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但是缺少对其对应英文表达的积累。学生在课上学习该类型知识时会较为困难,需要有时间去熟悉这些知识以更好地应用。 学生在对介绍相关特色节日的知识梳理中会有困难。 可解决措施 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每个活动的重要文本以及活动中的重要文本部分,梳理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以课前拓展预习或课中补充的形式引导学生拓展了解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 生的词汇量。同时要基于对节日的介绍设计相关语言活动,引导学生能够就不同的传统的节日展开讨论,以巩固所学知识。 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学习后,学生能够 获取、梳理与festival这一话题相关的、描述中外节日的词汇、习俗和特色美食等,运用目标语言描述相关的节日。 分析、总结中外部分重要节日的由来和习俗,能够在实践中就某个节日的习俗以及特色活动展开讨论,能够结合所学框架介绍自己喜欢或熟悉的节日。 梳理一些与文化习俗的相关的内容,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文化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获取、梳理与festival这一话题相关的、描述中外节日的词汇、习俗和特色美食等,运用目标语言描述相关的节日。 难点:分析、总结中外部分重要节日的由来和习俗,能够在实践中就某个节日的习俗以及特色活动展开讨论,能够结合所学框架介绍自己喜欢或熟悉的节日。 单元主题意义 531495141605单元主题:认识节日、体会不同传统节日的特色活动和特色美食,了解世界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 主题意义:加深对节日的理解、尊重不同国家的节日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单元主题:认识节日、体会不同传统节日的特色活动和特色美食,了解世界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 主题意义:加深对节日的理解、尊重不同国家的节日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8618201104903663315110490 3562985192405理解节日的重要意义 理解节日的重要意义 880110198755认识节日,体会节日的快乐 认识节日,体会节日的快乐 427037536195178435052070815975200025Section A 1a-2c认识了解端午节 Section B 1a-1d 了解中国新年,了解四川自贡灯会。 SectionA2d-grammar focus 了解泼水节以及父亲、母亲节 Section A 1a-2c认识了解端午节 Section B 1a-1d 了解中国新年,了解四川自贡灯会。 SectionA2d-grammar focus 了解泼水节以及父亲、母亲节 3149600195580Section A 3a-3c认识了解中秋节 补充语篇 重阳节 Section B 2b 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新年文化,领会新年对于世界各地人们的不同含义。 Section A 3a-3c认识了解中秋节 补充语篇 重阳节 Section B 2b 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新年文化,领会新年对于世界各地人们的不同含义。 2952115-2111375 1692910113030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四课时:Section B1a-1e听说 第五课时:Section B2a-2e阅读 第六课时:Section B3a-3b写作 课时备课: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Section A1a-2c听说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备课成员 备课时间 课时安排 1 上课时间 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九年级学生能听懂发音清晰、语速较慢的简短口头表达,获取关键信息;能根据听到或读到的关键词,对人物、地点、事件等进行推断;能围绕相关主题,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语音、语调用词基本正确,表达比较连贯;能理解与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内涵;具有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语篇研读: 【what】本课时的内容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1b听力,内容为Mary和Bill 就端午节展开的对话。Mary询问Bill最喜欢的是端午节的什么,Bill最喜欢的是龙舟比赛,因为他们非常有趣,这些龙舟队伍让人非常着迷。Mary认为龙舟的颜色非常的鲜艳,非常的漂亮。虽然人很多,但是人多让人感觉更加有趣和刺激。他们一致认为粽子很好吃。Mary最喜欢甜口味的粽子。Bill担心明年不会再有了,但Mary说每年都会举办龙舟赛。Bill表达了明年一定会来观看龙舟赛的意愿。第二部分,2a听力。对话围绕Wu Ming在香港过端午节展开。Wu Ming假期去香港拜访了自己的叔叔和婶婶,在那里吃到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导致他体重上升。他们还去香港购物,花了很多钱买东西。Wu Ming认为香港有全中国最棒的龙舟队。Harry听完他的描述也计划明年六月去香港玩,但Harry建议不要去,天气太热了,这也是他唯一不喜欢的地方。但Harry不介意炎热的天气。 【why】两部分对话所基于的语言背景均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讨论,涉及到对端午节一些习俗以及活动的评价,在对话中清晰地呈现了说话人对于节日的观点和看法,学生能够通过两个听力对话对本单元的重点语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表达个人的观点。在对话中呈现了说话人之间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也展现了说话人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论证,即言之有理。 【How】两部分基于的语言背景——端午节在1a部分附有几张图片,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听力之前熟悉该节日的一些习俗及特色活动的表达。以此更好的引导学生形成对该话题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在两段对话中,主题清晰明确,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梳理出说话人的观点。通过梳理对话,学生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学情分析: (Know)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和短语,且对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活动也较为的熟悉。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了一些简单的论证观点的方法和句式。综上,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有较好的语言基础,能够较为顺利的展开学习。(want) 学生期待能够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表达,以及谈论传统节日特色活动的相关词汇,学生能够 学习到一些简单的表达观点的句子,能梳理听力对话中人物的观点,并结合实际谈论自己对一些传统节日的看法。(learn)学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够学习到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和短语。能够清晰地表达对某事的看法。能够梳理听力对话中不同人物对于相同事物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复述。学生能够对传统节日有较为深刻的看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 能了解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重要节日的表达以及一些与中英文节日相关的知识并初步感知由that, if, 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 2.能听懂对话中人物的观点,并梳理出重要信息,进行简单陈述; 3.能用目标语言描述文中所陈列的重要节日,并结合实际向他人介绍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传统节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重要节日的表达以及一些与中英文节日相关的知识, 难点:能用目标语言描述文中所陈列的重要节日,并结合实际向他人介绍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传统节日。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Step1.目标呈现:齐读本课目标 目标1:能了解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重要节日的表达以及一些与中英文节日相关的知识;初步感知由that, if, 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 Step2. Warm up and Presentation 1.观看视频,回答这是哪个节日,并要求说出相关的信息。 2.展开关于传统节日的头脑风暴,参与根据诗词猜节日的游戏,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背景知识。 3.完成1a中图片和节日描述的匹配。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尽可能地去猜测所提到的相关节日,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一些描述节日的关键词和一些特色习俗的表达,以丰富自己对传统文化词汇的积累。 目标2:能听懂对话中人物的观点,并梳理出重要信息,进行简单陈述; Step3.Practice I 1.创建情景--主人公Bill和Mary参与节日大讨论,听第一遍对话获取节日名称。 听第二遍,捕捉关键信息,判断正误,完成1b练习。 听第三遍,捕捉关键词,完成文本填空。 4.同伴互学:询问同桌最喜欢的节日以及原因。 教师在听力之前引导学生仔细浏览所给的句子,了解其含义以更高效地梳理信息。 教师需要在学生就1a展开的传统节日的讨论活动中,给出相关语言框架以规范其表达。 677777777777她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Step4.Practice II 创建情景--主人公Wu Ming和Harry参与节日大讨论,听第一遍对话,圈画出句子中正确的词。 听第二遍,捕捉关键信息,获取对应活动的缺点,完成表格的填写。 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对话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听力的具体任务,并给出学生阅读的时间。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梳理。 目标3:能用目标语言描述文中所陈列的重要节日,并结合实际向他人介绍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传统节日。 Step5. Group work 1.小组合作,选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运用所学语言,结合自己对节日的理解,完成简单的介绍。 2.学习小结。 教师观察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的表现,提供评价量表,在小组展示时,其他组成员利用该量表为同学打分。 教师观察学生回应,评价教与学的成效。 课堂小结 本课时是一节听说课,从对相关的节日的讨论展开,学生利用相关的听力技巧完成听力任务的练习,并且学生通过梳理了解介绍自己喜欢节日的基本框架以及一些重点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喜爱。 分层作业 复习巩固类:创编对话:询问他人喜欢的节日并完成回答。 拓展延伸类: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可以拍摄Vlog。 应用实践类:查阅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用导图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Unit 2 Section A(1a-2c) 整改与反思 亮点: 不足: 改进措施: 课时备课: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Section A3a-3d阅读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备课成员 备课时间 课时安排 1 上课时间 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九年级学生能读懂语言简单、主题相关的简短语篇,提取并归纳关键信息,理解隐含意义;能发现语篇中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辨识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较为明确的学习需求与目标;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能借助不同的数字资源或平台学习英语。 语篇研读: 【what】本课时的主要文本部分为3a。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秋节。第一,中秋节基本习俗。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都会赏月和吃月饼。第二,中秋节的内在含义。圆圆的月饼对应圆圆的月亮,饱含了人们的思念和爱。第三,中秋节的传统神话故事。有关中秋节的传统节日很多,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是该语篇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后羿射日、王母赐药、庞蒙偷药、嫦娥奔月、后羿拜月的情节。这篇课文中,嫦娥和后羿的多种情感交织,为表达思念,他们通过“圆月”寄托“满满的情感”,月圆情浓,构成了本篇文章标题。本故事后,中秋节的习俗流传下来,人们也形成了“借月抒情”的表达方式。 【why】作者通过对“嫦娥奔月”故事的感人描写,让学生深入了解到中秋节所寄托的浓浓情感,是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能够激发他们的浪漫主义情怀。通过“Full Moon, Full Feelings”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到“something carries some feelings”(借物抒情)这一委婉的表达方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之情。学习本篇课文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实现“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目标,同时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做好了情感铺垫。 【How】本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插图为“嫦娥奔月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幅图,进行相关描述。课文共三段,结构为:“节日简介”→“节日故事”→“节日习俗”,并着重描写了嫦娥奔月这一感人故事。从语言特点来说,本篇文章着重使用各项动词的固定搭配,整体使用过去时态,包含了丰富的节日专属文化词汇,语言规范,内容紧凑,故事展开有序,并复现了诸多初二已学动词的过去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对该语篇的理解困难,为学生复述故事搭建起坚实的手脚架。 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在三年的英语学习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储备,能使用一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嫦娥奔月”、“屈原”、“年”等传统故事耳熟能详,但却少有使用英语讲中国传统故事的体验,对中国故事既抱有高度的学习兴趣,又对用英语表达又一定的畏难情绪。 经过前一个课时的学习,在认识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节日的几大要素,包括时间、活动、食物等等,激活了学生的节日背景知识,并对节日活动能简单表达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但对节日故事的框架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感情不够了解。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 1.通过阅读活动,获取、梳理节日介绍的三大板块(简介、故事、习俗),认识中国传统节日中“something carries some feelings”(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借助可视化图形,厘清文章细节关系(如moon和mooncakes之间的关系、习俗与感情之间的关系)。 2.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基础上,厘清故事的五大部分,基于故事发展对事件排序,合作学习去探索人物动作所隐含的感情。 3.运用所学语言和文章框架,结合自己对其他节日的背景知识,能从多方面介绍、并理解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活动,获取、梳理节日介绍的三大板块(简介、故事、习俗),认识中国传统节日中“something carries some feelings”(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借助可视化图形,厘清文章细节关系(如moon和mooncakes之间的关系、习俗与感情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基础上,厘清故事的五大部分,基于故事发展对事件排序,合作学习去探索人物动作所隐含的感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评价 Step1.目标呈现:齐读本课目标 目标1:通过阅读活动,获取、梳理节日介绍的三大板块(简介、故事、习俗),认识中国传统节日中“something carries some feelings”(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借助可视化图形,厘清文章细节关系(如moon和mooncakes之间的关系、习俗与感情之间的关系)。 Step2. Pre-reading 1.观看视频,创设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2.展开关于传统节日的头脑风暴,参与根据诗词猜节日的游戏,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背景知识,引出本篇文章主题“中秋节”,找出“something carries some feelings”(借物抒情)表达方式。 3.根据文章标题和插图预测本篇文章中可能涉及到的“something”和“some feelings”和故事。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参与互动,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观察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根据学生表现给与提示和反馈。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Step3.While-reading 1.使用略读技能,找出各段大意,梳理出介绍传统节日的三大板块:简介、故事和习俗。 2.细读1、3段,完成思维导图,推到出“A full moon carries love and miss”,理解题目中“Full Moon”的来源。 根据学生的回答观察学生是否能理解每段大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对第1&3段的细节理解,如有问题,及时提供帮助。 目标2: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基础上,厘清故事的五大部分,基于故事发展对事件排序,合作学习去探索人物动作所隐含的感情。 Step4. Post-reading 1.学习故事的五部分(background, rising action, climax, falling action, ending),应用到“故事”部分对故事进行划分,细读故事后根据动词顺序完成对故事的排序,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先后逻辑。 2.基于对故事逻辑的理解和对动词的关注,小组合作探讨嫦娥和后羿在发出这些动作时的感情。 3.厘清文章中“借物抒情”的体现后,跳出文章外,寻找更多中国人“借物抒情”所借用的方式。 观察学生在事件排序时的情况,及时提供“tip”来提醒学生根据重要动词排序。 根据学生的回应和反馈,引导讨论和正确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回应,鼓励学生寻找文章中细节和中国文化中的细节,检查学生是否理解“something carries some feelings”(借物抒情)。 目标3:运用所学语言和文章框架,结合自己对其他节日的背景知识,能从多方面介绍、并理解所蕴含的感情。 Step4. Group work 1.小组合作,选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运用所学语言,结合自己对节日的理解,能利用语气、动作表达故事或节日中的情感。 2.学习小结。 教师观察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的表现,提供评价量表,在小组展示时,其他组成员利用该量表为同学打分。 教师观察学生回应,评价教与学的成效。 课堂小结 本课时指向解决当前学生较难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特别是中国传统故事这一真实问题,促进学生用英语做事、用英语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在本课时中,引导出“something carries some feelings”(借物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所传达的深厚感情。 分层作业 复习巩固类:能够根据思维导图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拓展延伸类:上传介绍传统节日的视频到抖音,推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应用实践类:在生活中去寻找更多“借物抒情”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Unit 2 Section A(3a-3c) 整改与反思 亮点: 不足: 改进措施: 课时备课: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2d+Grammar focus-4c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备课成员 备课时间 9月4日 课时安排 1 上课时间 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九年级学生初步意识到语言用中的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一使用”的统一体,明确学习语法的目的是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了解句子的结构特征,如句子的种类、成分、语序及主谓一致。在口语和书面语篇中理解、体会所学语法的形式和表意功能,述和说明等。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描述、叙述和说明等。 语篇研读: 【what】本课时包含2d和grammar focus两部分。2d为一段对话,呈现的语言情境为讨论泰国的泼水节,也是泰国的新年。Clara两周后就要去清迈参加他们的泼水节(4月13-15日),Ben询问这个节日是否和云南的泼水节很像。Clara认为应该是,并且这个时间刚好是泰国的新年,人们会聚集到街道上相互泼水。因为对于当地人来说,新年要洗得干干净净,洗掉坏运气。这样新的一年就会带来好运。grammar focus部分展现宾语从句和感叹句两部分重点语法知识。4a和4b部分为两个循序渐进的语言练习。并且在4b部分,介绍了美国的父亲、母亲节,讲述了时间以及特色的活动。 【why】通过2d的对话,使学生了解泰国的新年以及中国云南的泼水节,通过简单的介绍时间、活动及涵义,学生能够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接触到文化的对比,以此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语法部分以表格的形式罗列了重点句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总结归纳语法规则。 【How】2d部分为两人对话,内容简单,侧重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语法部分的句子基本来源于前面的文本内容,学生在课上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进行罗列能更直观的引导学生感受本课时的重难点内容。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介绍传统文化的词汇和短语,同时对宾语从句和由what, how 引导的感叹句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在句中识别,并简单的应用。学生基于以上知识,在进一步梳理这两部分的语言规则时可能会有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主动探索。学生期待在本课时的学习中能够理清由that, if, 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以及感叹句的基本用法,能够理清宾语从句中主从句的时态变化,能够拓展泰国泼水节和美国父亲母亲节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策略梳理泼水节、父亲节、母亲节这些节日的信息,能理清宾语从句的基本结构以及基本用法,能够区分what和how引导的感叹句,并初步应用到实践中。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能: 1.通过听读活动和使用思维导图,能获取并梳理不同国家的节日信息,简单介绍节日,体会节日文化的意义。 2.通过观察对比思考,能总结由that, if, 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和how、what引导的感叹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3.通过模仿,能运用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式简单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及原因,能使用感叹句表达喜爱程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总结由that, if, 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和how、what引导的感叹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难点:运用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式简单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及原因,使用感叹句表达喜爱程度。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评价 Step1.目标呈现:齐读本课目标 目标1:通过听读活动和使用思维导图,能获取并梳理不同国家的节日信息,简单介绍节日,体会节日文化的意义。 Step2. Listen&Read 1.观看泰国泼水节视频,匹配节日名字与图片(1a图) 2.听2d对话,回答问题:What is Clara going to do? 3.读2d对话,寻找Water Festival的信息,包括when, where, what, why,填写完成气泡图 4.两人互相介绍Water Festival 5.读4b信件,回答问题:What festivals does June introduce to Xia Yu? 6.读4b,寻找父亲节母亲节的信息,包括when, where, what, why,填写完成气泡图 7.小组内介绍父亲节母亲节 8.思考回答以上3个节日的意义 观察学生回答问题、填写导图和介绍节日情况,看能否获取节日信息,简单介绍这些节日,并感受节日文化的意义 目标2:通过观察对比思考,能总结由that, if, 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和how、what引导的感叹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 Step3. Grammar 1.朗读grammar focus句子,感受这些句子是表达观点、态度、感受的句子 2.跟随师一起圈出第一列句子的主谓部分,划线宾语部分,观察宾语是什么,齐读学案,理解什么是宾语从句 3.自主完成学案的学习,同桌核对 4.带情绪朗读grammar focus第二列句子,观察句子的特点 5.齐读学案,理解什么是感叹句 6.自主完成学案的学习,同桌核对 观察学生自主学习填写学案的情况,看能否正确填空 目标3:通过模仿,能运用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式简单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及原因,能使用感叹句表达喜爱程度 Step4. Practice 小组谈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和原因,记录,做汇报 Step4. Summary 生利用板书和学案总结本课所学 观察学生讨论、总结情况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语法练习课,从输入性活动看和读到输出性活动说,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梳理归纳信息。 分层作业 复习巩固类:听读2d、4b语篇,模仿发音;回看学案复习宾语从句和感叹句。 拓展延伸类:在导图的帮助下介绍泼水节、父亲节、母亲节(包含when, where, what, why)。 应用实践类:画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导图,介绍这个节日(包含when, where, what, why等)。 板书设计 Unit 2 Grammar 整改与反思 亮点: 不足: 改进措施: 课时备课: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Section B 1a-1e听说课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备课成员 备课时间 课时安排 1 上课时间 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九年级学生能听懂发音清晰、语速较慢的简短口头表达,获取关键信息;能积累常用的词语搭配;能围绕相关主题,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语音、语调,用词基本正确,表达比较连贯;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较为明确的学习需求与目标;能主动参与课内外各种英语实践活动,注意倾听,积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勇于克服困难;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语篇研读: 【what】本课时的主要文本内容包含1b和1d两部分。1b具体内容为两个学生对中国春节的讨论。Jane向Wu Ming询问假期过得怎么样,Wu Ming借着自己新年拍的照片向其介绍了四川自贡在新年期间特有的灯会。灯会每年都会举办,灯会中会又高大的中国龙以及可爱的蘑菇屋。Jane对这个神奇的灯会非常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去亲眼看一次。Wu Ming还介绍了美食汤圆,将其类比为中国北方在元宵节吃的元宵。并介绍了汤圆的内在含义——家人团聚和幸福。1d是一个语言活动,具体任务为对元宵节展开讨论。对话给出可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就对元宵节的习俗进行介绍,以及谈谈个人对其的看法。 【why】通过1b的听力活动,学生能够拓展积累一些与描述中国新年、元宵节以及四川自贡灯会的词组和句式。并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拓展了解,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自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及节日基本表达方式的积累,学生在1d部分能够更好的展开讨论,并在对话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 【How】1b的听力活动结合1a两部分一起,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组和句式。能够更好地用英文去介绍中国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1b对话结构清晰,内容简单,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梳理出重点内容,理清人物的观点。 学情分析: 在语言积累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与端午节、中秋节相关的词组和句式,了解了介绍传统节日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国新年学生是非常熟悉的,了解其基本习俗及特色活动,但由于地域差异,不同地方的习俗可能会有差异。学生在本课时中将了解到四川自贡的特色灯会,学生对其会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互动中,参与会较高。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 1.感知学习一些描述中国春节习俗、特色活动、深层内涵、特色美食相关的词汇和句型;了解一些与四川自贡灯会相关的知识,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在深层含义。(学习理解) 2.应用所学词汇对1a中的图片进行描述;能够结合听力策略梳理Wu Ming春节假期的一些细节信息,了解他去的地方以及一些特色活动;(应用实践) 3.对元宵节展开讨论,补充一些有关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并谈论自己喜欢它的原因,最后整理相关信息做一个口头汇报;能够结合框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节日;能够去收集一些家乡有的或者了解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资料并分享。(迁移创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表述中国春节习俗、特色活动、深层内涵、特色美食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的灵活应用。 难点:对元宵节展开讨论,介绍相关信息,并讲述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评价 Step1.目标呈现:齐读本课目标 目标1:通过听、读活动,能获取吴明在自贡度过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活动,并梳理表述节日的词汇和运用动词wonder,hope,think宾语从句表达个人思想或意愿。 (学习理解) Step2. Lead-in 师检查生预习情况,预热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内容 生描述图中食物与灯的形状并完成匹配。 3.师引入吴明及春节。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相关资料,并誊记一些关键词以丰富自己的表达。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听之前引导其了解听力的具体任务,并给出学生思考时间。 Step3. Listening 师引导学生关注1b中的两个问题,捕捉关键词并听对话完成问答。 生听对话完成1c填空。 生跟读对话,模仿语音语调,纠正发音。 4.生自读对话找出表述活动的方式及个人感受的方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观察学生是否能理解每段大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对第1&3段的细节理解,如有问题,及时提供帮助。 目标2:应用所学词汇对1a中的图片进行描述;能够结合听力策略梳理Wu Ming春节假期的一些细节信息,了解他去的地方以及一些特色活动。 (应用实践) Step4. Practice 1.生复述对话内容。 2.引导生思考:How do you feel like Wuming’s holiday ?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给基础较弱的学生表达机会 。 目标3:对元宵节展开讨论,补充一些有关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并谈论自己喜欢它的原因,最后整理相关信息做一个口头汇报;能够结合框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节日;能够去收集一些家乡有的或者了解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资料并分享。 (迁移创新) Step5. Post listening 1.生小组讨论元宵节的传统活动并完成表格。 2.两人对话谈论元宵节相关信息。 Step6. Summary and exercises 生利用板书和学案梳理本课所学 教师观察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的表现,提供评价量表,在小组展示时,其他组成员利用该量表为同学打分。 教师观察学生回应,评价教与学的成效。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听说课,从输入性活动听到输出性活动说,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使用表格梳理信息和知识结构。 分层作业 复习巩固类:听读对话,模仿发音语调。 复述Wu Ming spent the Lantern Festival。 拓展延伸类:写一篇你最喜欢的节日。 应用实践类:做一个vlog,介绍自己家乡如何欢度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 板书设计 整改与反思 亮点: 不足: 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