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4《愚公移山》知识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24《愚公移山》知识汇总

资源简介

八上24《愚公移山》知识汇总
一、出处与作者
出处: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是先秦道家著作,关于成书,一说为战国初年列御寇所著,另一说认为由晋代人搜集资料编纂而成,尚无定论,书中多以寓言表达道家思想。
作者:相传为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被封为“冲虚真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文学家,《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等也出自其著作。
二、写作背景
战国初期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各学派常用寓言阐释主张,推动寓言文学繁荣。当时人们面对自然与社会变革的难题,渴望以信念和努力克服困难,《愚公移山》正是这种时代精神诉求的体现。
三、核心内容
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因家门前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出行,决心带领家人移山,寒暑不息。河曲智叟嘲笑其不自量力,愚公反驳称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会增高,终能移平。天帝被其诚心感动,派夸娥氏二子背走两山,从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阻碍。
四、主要人物及形象
愚公:象征坚持不懈、有长远眼光的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体现“人定胜天”的信念。
智叟:代表短视、保守的态度,以眼前困难否定长远努力,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五、主题思想
强调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克服看似不可能的困难。
批判因循守旧、畏惧困难的思想,肯定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六、文学价值与影响
作为经典寓言,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道理浅显却寓意深刻。
后世常用“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毛泽东曾在演讲中引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七、重难点字词
1. 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2. 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义指面积,今义指方向、方法等。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是连……都……,今义指曾经。
惩山北之塞:“惩”古义是苦于,今义指惩罚。
达于汉阴:“阴”古义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今义指阴天、阴险等。
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是“之于”的合音,今义指各个、许多。
3. 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无实义)。
其: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之:惩山北之塞(结构助词,的);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汝之不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面”名词作动词,面对。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