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2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能够分析某种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①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2.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②海平面上升。3.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③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世界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④北美洲和我国⑤南方。我国酸雨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⑥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4.臭氧层处于大气⑦平流层中,自1958年以来,人们发现全球臭氧总量呈现⑧减少的趋势,而且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量能够显著消耗臭氧的物质——⑨氟氯烃等。思维活动我国南方湖南、江西等省酸雨严重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①南方地区降水多;②湖南、江西等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释放出过多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1.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⑩土地荒漠化等。2.目前,对全球生态有重要影响的 热带雨林的损失尤为严重。3.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 黄土高原;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非洲,其次是亚洲。三、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故带有 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二是事故污染 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探究点一 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探究活动 下面是某地理兴趣小组为配合2012年世界环境日的宣传主题“绿色经济 你参与了吗?”,做了两个“通缉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请完善1号“通缉令”中的内容。(2)2号“通缉令”中“嫌疑犯”的名称是________。(3)他们还计划为当地政府提出几条防治大气污染的建议,你能帮他们一下吗?答案 (1)嫌疑犯:酸雨 籍贯: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炼,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等产生的工业废气 逮捕原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2)光化学烟雾(3)推广节能灶、更新设备来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充分利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替代燃煤;同时开发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回收尾气,变废为宝。反思归纳 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原因危害全球变暖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再加上毁林,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酸雨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酸性气体酸雨对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危害,它还腐蚀建筑物,在某些情况下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损害臭氧层遭破坏造成臭氧损耗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了过量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等臭氧层的破坏,会使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迁移应用1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据此回答(1)~(2)题。(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2)据观侧,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答案 (1)B (2)C解析 (1)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2)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是南极附近上空。探究点二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于2013年3月2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发布。报告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剩1000多头,并呈加速下降趋势。这份权威报告披露,长江干流中的江豚种群数量年均下降速率已高达13.73%,超过2006年以前的两倍。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白鳍豚的眼很小,它利用声纳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声纳信号还用于白鳍豚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材料二 相关示意图(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着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答案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2)主要是人为因素:滥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3)强化宣传生物的多样性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反思归纳 大面积生态破坏的原因和危害主要原因主要危害植被破坏滥砍滥伐、森林火灾等森林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干、洪涝灾害加剧等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减少水土流失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破坏有关水土流失不但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损失,而且破坏了土壤结构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等因素荒漠化的扩展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迁移应用2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答案 (1)D (2)A解析 本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1)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地区,其冰原为极地冰川。冰原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所致。(2)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会受到更加强烈的海水运动的侵蚀,但不会影响到全球水量的平衡,海岸线长度也不一定因此而增加。1.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②巴西原始森林遭受破坏 ③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④南极臭氧洞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 C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危害我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危害美国,都不能称全球性环境问题。2.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B.水土流失加剧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D.生态破坏答案 D解析 偷猎藏羚羊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引起生态破坏。3.下列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造成地面沉降B.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氟利昂造成的C.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是风力侵蚀的结果D.臭氧层遭到破坏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答案 A解析 过度开采地下水易造成地面沉降。4.1980~2010年,长江源雀儿山冰川末端的垂直高差退缩了大约200米,雪宝顶冰川末端的垂直高差退缩了大约300米,贡嘎山的海螺沟冰川退缩943米。造成上述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B.臭氧层破坏C.城市的“热岛效应”D.酸雨危害答案 A解析 造成长江源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5.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_。(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答案 (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解析 (1)东南地区经济发达,产生的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重金属废弃物排放多。(2)认真读图中综合污染指数,可得出综合污染情况的空间分布特点。(3)对比图中矿冶区与其他功能区的各种重金属含量柱状图,结合图例等相关知识可作答。(4)土壤污染后不仅生产力降低,而且通过生态环境将污染物富集到农产品中去。防治土壤污染,要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修复已经污染的土地,还需相应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