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文天祥诗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文天祥诗歌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文天祥诗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③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闻鸡:化用祖逖“闻鸡起舞”典故。
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本诗首联选用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等意象,描绘出了秋天夜景的① (填特点)。颔联从② (手法)写景,将秋夜所见景色描绘得真切生动。颈联中“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蜿蜒曲折,此处暗示诗人③ 。
本诗的尾联与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尾联相比,从抒情方式或写作手法方面,谈谈两首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回顾了个人身世和自己的抗元斗争经历,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
B.颔联使用比喻,形象说明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义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情味十足,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理想人生赞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无锡①
文天祥
金山②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赵③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注释】①选自《指南录》,文天祥被元军扣押北上软禁黄埠墩时所写。②金山:无锡运河中黄埠墩的别称。③程婴存赵:程婴为保全赵氏孤儿,将自己的儿子交出,将赵氏孤儿养大,终于报得家仇。
(1)诗歌首联中的“冉冉”和“茫茫”描绘了 、 的景象,渲染了 的氛围。
(2)颈联中说到“英雄未死心先碎”,结合全诗说说诗人因为什么“心碎”?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宋】文天祥
草合②离宫③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④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此诗是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由广州押送元都燕京(今北京)途径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草合:草已长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④元:通“原”。
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试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
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转夕晖”之“转”字用得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漂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惆怅。
B.“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
C.诗人看到战乱后金陵城荒芜衰败的景象:荒草四合,夕阳西下,孤云漂泊,行宫破败,芦花满地,归燕失巢。
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E.“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简要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B.颔联两个“出”和两个“归”重复对照,表达诗人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
C.颈联化用杜甫《春望》的名句,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斗争到底的自信心。
D.全诗逐层递进,情感激越,不假雕饰,抒写作者的胸怀,显示民族正气。
这首诗的尾联和王绩《野望》的“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都用到“采薇”的典故,请分别简述其表达用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泛海怀通州
[宋]文天祥
江波无奈暮云阴,
一片朝宗①只此心
今日海头觅船去,
始知百炼是精金。
[注释]①朝宗:归向大宋王朝。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文天祥在通州的艰难处境?请简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扬子江①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②,不指南方不肯休。
【注释】①扬子江:长江在南京一带称扬子江。文天祥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1276年,文天祥历北海经长江口南下之时,作《扬子江》一诗述志。②磁针石:指南针。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人以轻松语气书写被扣押时的生活,表现出随遇而安、闲适恬淡的情怀。
B.第二句写诗人在海上漂流数日以后,再一次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
C.末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要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D.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回南方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请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修辞手法和表现的情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纪事①
文天祥(宋代)
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飞不自由。
杀我混同江外②去,岂无曹翰③守幽州。
【注释】①该诗写于宋军兵败,文天祥代表朝廷与元军谈判,被押禁元营之时。②江外:江南。“混同江外去”;江南江北连成一片。③曹翰:北宋初年名将,曾为幽州行营都部署。
(1)“岂无曹翰守幽州”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及下面诗句中的“死”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英雄气概?请概括。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文天祥《南安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重阳①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②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监狱囚禁期间所作。②黄花:指菊花,即黄菊、秋菊。
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
(1)划线句中点明时令是“秋”,你还在诗中( )、( )等处读到了“秋”。
(2)该诗描绘了浓重的“秋景”,情景交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泰州①
文天祥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注释: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来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颔联中“心在坤维外”中的“坤维”有什么象征意义?
尾联中一个“传”字用得非常传神,请作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平江府①
[宋]文天祥
楼台俯舟楫,城郭满干戈。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
鸠居②无鹊在,鱼网有鸿过。使遂睢阳志③,安危今若何。
【注】①平江府:北宋时升苏州为平江府。②鸠居:语出《诗经》:“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意思是鸠占鹊巢。鱼网:语出《诗经》:“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意思是鸿雁不幸遭受了鱼网之祸。③睢阳:典出唐安史乱时的睢阳保卫战。县令张巡率军以少胜多, 使叛军再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
诗歌颔联用“归心少”和“出涕多”形成 ,突出了平江府百姓生活的 。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一组句子,说说两者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甲]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
[乙]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案
1. 肃杀凄凉 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实现抱负遥遥无期(或人生道路曲折前行) 2.本诗尾联运用典故(间接抒情),一扫沉郁悲凉,率真地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爱国豪情。《过零丁洋》的尾联是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坚贞不屈的气节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气节)。
【导语】《夜坐》为文天祥起兵勤王前所作。开篇借淡烟、细雨等意象勾勒出秋夜的肃杀凄凉,颔联视听结合,绘景真切。颈联叹时光流逝与理想受阻,情绪沉郁。尾联巧用“闻鸡起舞”典故,激昂奋发,尽显诗人矢志报国的豪情,整首诗情感跌宕,尽显爱国情怀。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①淡烟笼罩着枫叶路,细雨飘洒在蓼花丛中,“淡烟”给人一种朦胧、阴沉的感觉,“枫叶”在秋天往往象征着凋零,“细雨”增添了几分清冷,“蓼花”在秋雨中也显得有些孤寂,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秋天夜景的肃杀凄凉氛围。
②“宿雁半江画”是视觉描写,描绘了半江之上宿雁栖息的画面,如一幅静谧的江景画;“寒蛩四壁诗” 是听觉描写,听到四壁传来蟋蟀的叫声,仿佛是在吟唱诗歌。所以是视听结合。同时,宿雁是静态的画面,寒蛩叫声是动态的声音,也可看作动静结合。另外,“宿雁半江画”是远景,“寒蛩四壁诗”是近景,也可理解为远近结合。通过这些手法,将秋夜所见景色描绘得真切生动。
③在颈联中,诗人感慨少年时光已逝,自己已步入老大之年,而“吾道付逶迤”,自己所追求的救国之道却像蜿蜒曲折的道路一样,充满了艰难险阻,暗示了诗人实现抱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遥遥无期,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
2.本题考查对比赏析。
《夜坐》尾联“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运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借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即使身处困境,依然怀有报国的决心和壮志,是通过典故来间接抒情,由前文的沉郁悲凉转为激昂向上,展现出诗人的爱国豪情。
而《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抒发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热爱,没有借助其他意象或典故,是直接抒情,表达得慷慨激昂,将诗人的爱国情怀推向了高潮。
3.A 4.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真正的英雄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里,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舍生取义。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句子鉴赏。
A.“诗人开篇回顾了个人身世和自己的抗元斗争经历,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有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句意是: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四周星”是四周年,不是“星光”;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深挚沉痛的感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故选A。
4.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理解、诗歌主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意是: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真正的英雄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该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体现在对国家的无私奉献上。正如诗中的“丹心”所象征的,爱国者应有一颗赤诚之心,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付出个人的努力甚至牺牲。爱国主义精神还包含了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即使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也要保持乐观和信心,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国家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长足的进步。“照汗青”意味着爱国者的行为和精神将被记录在历史之中。这种意识激励着人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为后人树立榜样。总之,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道德追求,它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忠诚于国家,在行动上服务于国家,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舍生取义。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5.(1) 山峦起伏 细雨蒙蒙 悲凉
(2)因被元军扣押,软禁在黄埠墩而心碎;今昔对比,物是人非而悲痛得心碎;因百姓跟随送行而感动得心碎;想像程婴存赵一样救亡图存(挽救大宋)但又无可奈何,所以心碎。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首联“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意思是:黄埠墩周边山峦起伏,细雨蒙蒙,水波荡漾,草木茂盛,一派春光融融的景色。“冉冉”和“茫茫”描绘了山峦起伏,细雨蒙蒙的景象。表面上看是写眼前所见,结合作者遭遇,可知其深层含义,“冉冉”“茫茫”更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痛苦。此联为景物描写,除了烘托人物心情外,也渲染了一种悲凉、凄楚的气氛。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诗歌大意:黄埠墩周边山峦起伏,细雨蒙蒙,水波荡漾,草木茂盛,一派春光融融的景色。二十年前我参加殿试曾经路过这里,如今却成了阶下之囚。英雄还未身死心却已破碎,父老乡亲相互跟随让我鼻子发酸。自己想要像晋国大夫赵盾门客程婴、公孙杵臼一样保护大宋之宗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真的是有无限的惆怅啊。
结合首联和颔联以及注释可知,诗人二十年前曾经途经无锡,那次是前往临安参加殿试,高中状元;二十年后再次经过无锡却是被元军扣留,押往大都,前后情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是“心碎”。结合颈联“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逢鼻欲辛”以及注释可知,诗人“英雄之心”还在却无法施展抱负,再次与无锡百姓相逢,百姓哭声感天动地,而自己却是有负百姓的爱戴,内心酸楚,自然是“心碎”。结合尾联“夜读程婴存赵事”以及注释③可知,诗人借助典故表明自己想要像晋国大夫赵盾门客程婴、公孙杵臼一样保护大宋之宗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而“心碎”。结合全篇来看,诗人两次途经无锡,情境却截然不同,山河还在,江山已经易主,自己前番意气风发,满怀壮志,此次却身陷囹圄,为此而“心碎”。
6.示例一:用典。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化用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亡国之恨。“旧家燕子傍谁飞”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
示例二:对比,以物是人非的对比写出山河“无异”而人民“半非”的令人痛心的现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示例三:情景交融。如首句皇家行宫日渐湮没在夕阳的草丛中,亡国之悲尽在其中。
示例四:设问。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亡国之痛。 7.BE
【分析】6.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从义、修辞(或者表现手法)、景、情等方面入手。
化用典故。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又如“啼鹃带血”句化用望帝魂化杜鹃的神话,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句“草合离宫转夕晖”的意思是:行宫被那夕阳下的野草覆盖着。诗人在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景象中寄寓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
用反衬(对比)手法。如颔联“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意思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诗人用依然如故的山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设问手法。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意思是: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从前的燕子该依傍谁飞去呢?人民的家在何处呢?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在一问一答之间流露出诗人家园不在的亡国之悲。
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 “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句不是表达以死报国的信念,而是物是人非的感慨;
E“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不是比喻而是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故选BE。
8.B 9.《南安军》诗作者文天祥借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宁愿饿死而不食周粟的举动,来表达自己誓不投降的守义决心。《野望》诗作者王绩借“采薇”这一典故,表达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同时表达了自己处在失意迷茫中向先贤寻求慰藉的心情。
【解析】8.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达诗人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分析错误。“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故选B。
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是: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正气。
乙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能向先贤寻求慰藉的心情。
1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临危不惧的坚强意志和忠贞报国的思想感情。 11.此诗首句写景“江波无奈暮云阴”描写波涛浩渺,暮色苍茫,反衬出艰难困苦的处境。
【解析】10.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抒发情感的把握。答此题,可以理解好诗句内容,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从“一片朝宗只此心”“始知百炼是精金”等句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忠贞报国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临危不惧的坚强意志与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这需要读懂诗句。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可提取“江波无奈暮云阴”这句景物描写来分析。这句景物描写,描写了暮云低垂,波涛浩渺的情景。用此景烘托当时文天祥在通州的艰难处境。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处境的烘托渲染作用。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12.A 13.比喻 对君王的忠诚以及要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解析】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第一句写诗人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联系【注释】①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整体语境看,叙写他艰险的经历,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精神。“随遇而安、闲适恬淡的情怀”理解不当。故选A。
1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臣心一片磁针石”意为: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作者将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及爱国之情比作磁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出诗人对君主的忠诚。“不指南方不肯休”意为: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诗人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指南方”运用借代的手法,抒写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回南方重整山河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14.(1)“岂无”的意思是“难道没有”,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即便诗人惨遭杀害,也一定会有像曹翰那样的忠勇之士保家卫国。
(2)以死明志(舍身取义),视死如归(至死不渝),誓死报国(忠君报国),不屈不挠(决不投降)。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岂无曹翰守幽州”诗意是:难道我们不会再有曹翰那样的人物出来保卫幽州吗?结合注释①可知该诗写于宋军兵败,文天祥代表朝廷与元军谈判,被押禁元营之时,他被囚禁了,但他心系国家百姓。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即使诗人牺牲了,也一定还会有像曹翰那样的忠臣保家卫国。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
本诗“岂无曹翰守幽州”表明自己即使牺牲了,也一定还会有像曹翰那样的忠臣保家卫国,体现了视死如归的精神;《过零丁洋》一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和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而《南安军》中“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现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的精神品质,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所以,两首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达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报国之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15.(1) 落叶 黄花、西风等。
(2)参考:借“流水”与“落叶”,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诗人又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诗句中能够表明季节是“秋季”的词语即可,寻找时可着重于能够代表秋季的景物和事物等。“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中的大雁:由于大雁常于秋季迁徙,秋又是万物萧瑟的季节,因此提到大雁就会想到秋季;“落叶何心定流水”中的落叶,指飘落的树叶,在秋天才会凋落;“黄花无主更西风”中的“黄花”指菊花,在秋天盛开;“西风”一般指秋季的风,象征着秋季。这些意象都是秋天的景色。据此提炼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结合“故乡秋色老梧桐”可知,诗人被这秋天景色勾起的对家乡、故国的眷念,虽然身陷囹圄,但我一颗为国的心没有改变丝毫。这里诗人以梧桐自勉、自励,希望自己最终能成为凤凰向往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结合“落叶何心定流水”可知,落叶飘入水中,只能随波逐流,哪有遏止流水的心思呢?诗人借“流水”与“落叶”,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
结合“黄花无主更西风”可知,这里诗人借“西风”中无主的“黄花”自喻,写自己即使沦为阶下囚,受尽屈辱,也无法再保卫疆土,但是我的气节、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会丢。这句在告慰后人,无主的黄花特立独行、无主的黄花巍然屹立、无主的黄花永不言败,凛冽的西风根本不算什么,只能自叹不如,最终无可奈何。表现了诗人的高贵品质和民族气节。
16.“坤维”象征家人和国家 17.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晚鹊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或把晚鹊人格化),诗人因能顺利由通州出海南归,借傍晚时喜鹊边飞边叫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自己的欣喜心情,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能南归抗元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解析】16.本题属于“理解诗句”题,要从四方面去思考,一是理解“手法技巧“,二是理解“内容意境”,三是理解“思想感情”,四是理解“语言风格”,这样对一句诗的理解才能算全面。“坤维”象征家人和国家。写出自己虽然被元军追捕,藏身于船,但自己未曾放弃对家人和朝廷的牵挂,“护国抗元”的决心没有改变。表现了他的爱国思家之情。语言含蓄,情真意切。
17.本题属于“欣赏语言”题,也同样要从四方面去思考,一是“手法技巧二是“内容意境”,三是“思想感情”,四是“语言风格”(可省略),这样赏析才能算全面。“晚鹊传佳耗,通州路已通”,傍晚时分,鸟鹊入林的叫声中传来好消息,去通州的路已通,道出了文天祥欣喜若狂的心情和期待胜利的乐观精神。
18. 对比 艰难与困难 19.都运用了比喻,第(1)句将元兵入侵比作鸠占鹊巢将宋朝遭难比作鸿雁无辜遭受渔网之祸。第(2)句将山河的破碎比作风中飘絮,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打浮萍。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国家动乱战乱频仍、前途未卜的悲愤与担忧。抒发了作者的爱国忧国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内容理解。
颔联“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意思是:官兵们抱着必死的心报效国家,老百姓也痛哭流涕。“归心少”,写战争胜利无望;“出涕多”,写百姓流泪之多,痛心疾首;一“少”一“多”,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战争带来的后果,战士伤亡,百姓流离失所,国将不国,体现平江府百姓生活艰难困苦。
19.本题考查诗文的对比阅读及修辞手法。
“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意思是:鸠占有鹊巢,鸿雁不幸遭遇鱼网之祸。此时平江府遭遇战乱,被元兵占领,诗文将元兵入侵比作鸠占鹊巢,把宋朝受到侵略比作鸿雁遇到鱼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颔联“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可知,战争无情,士兵死伤,百姓流离失所,表现了对元军侵略的愤慨,对国家的担忧;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此句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漂泊无依的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吹打的浮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动乱带来的影响,国家前途未卜,作者内心满是对侵略者的悲愤,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据此回答异同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