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教案 2025-2026学年度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教案 2025-2026学年度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1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 世界的降水
一、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
1.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分析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综
合思维)
2.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了解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以及降水的
时间差异。(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二、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世界的降水
了解: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通常我们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同气温一样,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
提问:看图,回答问题。
赤道地区与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哪里降水多?(图中圈画)
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在哪里?
提示:两极地区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的西岸及内陆地区。
根据表格,总结降水的分布规律。
提示:
(1)赤道及其两侧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部、内部少雨,东部多雨。
(3)中纬度地区,一般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思考: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归纳:
纬度位置 赤道及其两侧地区,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对流强,降水多。
海陆位置 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因素影响大,沿海地区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大,因而降水量要多于内陆地区。
洋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地形 山地迎风坡一侧,因气流抬升,气温降低,易凝云致雨,降水多;背风坡一侧,降水少。
阅读拓展:
沿海地区并不都是湿润多雨的。例如,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太平洋东岸,东靠安第斯山脉,年降水量不到0.1毫米,被称为世界“干极”。这是因为附近有寒流经过,加上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致使那里的空气更加干燥。一般来说,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想一想:降水的时间差异。
降水的时间差异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全年各月降水多且较均匀、全年各月降水稀少、夏季多雨和冬季多雨。
三、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世界的降水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课后请大家结合练习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章 世界气候
3.1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世界的气温
一、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
1.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
界气温分布特点。(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洋流、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综
合思维)
重点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二、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世界的气温
导入:看图,你们知道世界上这些地区自然景观有这么大差异的原因吗?
提示: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通常用气温和降水等状况来表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基本要素。世界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看图,学习什么是等温线。
归纳:等温线判读的规律(表格填空)。
提示:看图,想一想:世界1月气温分布特点。
归纳: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气温多在20℃以上。
南回归线向南和北回归线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北半球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南半球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
提示:看图,想一想:世界7月气温分布特点。
归纳:
1.40℃与南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带,气温多超过20℃。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部分地区气温最高,超过30℃。
南极洲和北极圈以北的格陵兰岛大部分地区气温在0℃以下。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南北温差小。
提示:看图,想一想: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归纳:
1.世界气温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全球气温都是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2.在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冬季比海洋低,夏季比海洋高。
3.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等温线比较平直。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等温线比南半球弯曲。
提示:看图,认识什么是南极冰盖和美国死谷国家公园。
总结: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的气温存在差异。
提示: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一般来说,南、北半球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2.海陆位置:夏季,同纬度地区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情况相反,同纬度地区陆地的气温比海洋低。
3.洋流:一般而言,同纬度地区,有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较高,有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较低。
4.地形: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三、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世界气温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气温变化,树立环保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