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材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下)》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课题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时 40分钟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节课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历史的三个教学维度和五个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2020修订版)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课标分析: 学生需要掌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如经济危机、贫富分化、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等,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熟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认识到它对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教材分析 从宏观上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激发了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中观来说,本课是《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与延伸,是第七单元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爆发背景之一。从微观来说,本课三个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依逻辑顺序围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内容与世界意义展开论述,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 因此本课教学要注重突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与意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经学过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但多为碎片化记忆,未形成系统架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及深远意义理解不深。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有理论探究潜力,但历史思维还不够成熟,分析复杂因果和理论逻辑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宏大历史感兴趣,想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深层根源、理论创新及时代回响,教师要利用这点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培养核心素养。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较多,需要简洁扼要的讲解与说明。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思想成就,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抽象概念,加深学生对思想概念的认识。教学目标 ①通过材料、图片,概括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以及工人的悲惨境遇;能提炼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②根据教材,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借助图示与材料,理解剩余价值论与唯物史观的内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③依据时间轴,梳理归纳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借助材料与史实,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④结合地图和史料,梳理1848年革命、第一国际、巴黎公社、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例子,总结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黑板、PPT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材料研析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2min) 【出示材料】: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教师提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学们肯定都听说过,那么你们对它有什么样的印象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呢?究其理论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因为它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教师过渡】:首先,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呢?实际上最早诞生的时候是人民解放的理论。为什么会是人民解放的问题呢 这就和我们这个单元的第一个问题有关了,也就是工业革命。今天我们就从工业革命开始说马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联想并回答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思考老师教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 ①学生本身对于马克思主义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学生已知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 ②以问题为引,提升学生的兴趣。新课讲授 环节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一)社会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弊病暴露 【教师讲述并提问】:我们上节课讲了工业革命,当时我们给他的定位是他生产技术领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并且诞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怎么理解呢?我们一起看看图片 【出示材料】 ①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人的生活对比图 ②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第二次请愿书》节选内容 ③经济危机示意图 【教师总结】: ①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 ②工人政治权利极其有限 ③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教师过渡】:总结一下就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弊病逐渐显露,阶级矛盾尖锐,工人处境困难。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基础。那么对于这个社会问题,有没有人看到呢?他们又是怎么解决的呢?首先是工人阶级。假设你们是这一时期的工人,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你们会怎么做呢?你们会坐以待毙吗?显然不会。那个时候的工人也不会,他们开始反抗,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工人阶级是如何行动的呢? (二)阶级基础:工人运动兴起 【展示材料】: 三大工人运动时间轴示意图 【教师讲授】:工人阶级的反抗首先从被机器排挤的前手工业者开始。他们认为机器是苦难的根源,于是捣毁机器,这种自发的运动被称为“卢德运动”。然而,这种无组织的反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他们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建立工人协会;英国的宪章运动,工人阶级从最初打砸机器的自发行动,逐渐转变为有组织地争取政治权利,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德意志的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同样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不满。【教师过渡】:这些运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们让无产阶级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也呼唤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三)理论基础 【教师过渡】:既然工人在呼唤理论指导,我们看看那一时期的社会上有没有理论呢?当时还有另外一些人,也看到问题了,他们被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者。那他们能否带领无产阶级找到正确道路呢?【出示材料和表格】 【教师讲授】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以合作为基础的社会。例如,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欧文建立了“新和谐公社”。然而,这些设想都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寄希望于剥削阶级自愿放弃利益,或者通过和平方式改造社会。他们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也没有提出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理论,最终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 【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非空中楼阁,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尽管这些设想缺乏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但都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料。 【出示材料】马克思、恩格斯阅读过的部分书籍 【教师讲述】马、恩一生读书数量庞大,阅读范围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这里列举了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阅读过的书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哲学类与经济学类的书籍,其中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些规律,都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料,也是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 【教师过渡】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工人阶级,从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出示材料】 马、恩实践活动的时间轴 【教师讲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结合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和其他优秀思想,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它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五)小结 【教师过渡】: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到工人阶级的反抗,从空想社会主义的美好构想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升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真理真正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认真阅读相关的材料与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出答案。 感受这一时期工人的悲惨境遇,理解他们的呐喊与呼声。 在教材上梳理三大工人运动的过程,深入思考他们失败的原因。 简单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分析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 在课本上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基础,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非空中楼阁。 阅读教材,补充完成相关时间轴,理解主观条件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性。 在课本上落实笔记,梳理知识框架,试着理解记忆。设计意图 ①借助示意图分析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形成,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②通过图片与数据的对比,直观呈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制度弊病。 ③通过时间轴讲解三大工人运动的进程和结果,生动形象说明无产阶级斗争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难以成功。 ④补充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为讲解科学社会主义做铺垫,同时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是课堂更加紧密。 ⑤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来源。 ⑥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便于学生落实笔记,并且强调马克思主义诞生是历史的必然。环节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由三个部分构成,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基本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梳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教师讲述并提问】 为什么说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呢?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提出了一些初步的、零散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理论。《共产党宣言》不仅提出了新的观点,更将这些观点整合成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呢?和空想社会主义比起来它科学在哪里呢? 【教师讲解】它明确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明确了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暴力革命,这也是我们说它是科学的理论的原因之一。 (二)《资本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教师过渡】:除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内容。 【教师讲解】: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论,透彻地阐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阐述了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小结 简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概况。 认真阅读教材《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并阅读相关内容,并于同组同学展开讨论,总结核心内容。 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做好相关的笔记 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认真总结归纳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内涵,补充完善相关笔记。 阅读示意图,试着构建知识框架。设计意图 ①使用问题加深学生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印象。 ②阅读教材并归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 ③通过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加深学生对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认识,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 ④通过示意图总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认识。环节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与意义【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产生了怎样的世界影响呢? 【教师讲授】在欧洲,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其影响不仅限于西欧,还逐渐扩展到东欧和东南欧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在亚美地区,马克思主义同样是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为当地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南,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政党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团结,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补充讲解】马克思主义也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国内的政党、工人起义,还包括许多社会改革,比如福利制度与《公平劳动标准法》等。 观察地图和资料,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设计意图 ①结合世界地图,从对世界和对中国两个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和意义。 ②以具体的例子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环节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一)1848年革命 【教师过渡并提问】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诞生于实践,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是实践的发展的理论。共产党宣言刚刚问世,一场革命风暴便席卷了欧洲大陆,意大利、法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相继爆发了大规模起义。而马克思主义同1848年革命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答案预设】:1848年欧洲革命的实践,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促使马克思主义在革命的洗礼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第一国际 【教师过渡】:在马克思主义的号召下,工人们团结一致,应对反动势力的压迫,为了自身的解放而斗争。无产阶级认识到必须通过国际联合进行阶级斗争。 【教师提问】:第一国际成立后有何意义呢? 【答案预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二)巴黎公社 【教师提问】:巴黎公社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教师补充相关内容】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法战争是由法国挑起的阻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战争。普法战争后,普鲁士胜利,德意志统一。而法国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兰西第二帝国轰然倒塌,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普法战争的失败使法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也严重损害了法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矛盾尖锐。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临时政府的投降倾向与巴黎市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抵抗意愿形成尖锐对立。临时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外选择投降,割地赔款。而对内却试图镇压人民,这一行为引发了工人们的强烈反抗。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面对外敌入侵和政府卖国,自发武装起义。 【教师总结】 ①民族矛盾: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 ②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社会矛盾激化。 巴黎公社的建立,主要是民族矛盾引发阶级矛盾的结果,是特殊条件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一次早产的偶发的城市革命,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呢? 【答案预设】:打破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主权;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教师补充】:为什么它不是社会主义政权呢,因为它并没有改变它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政权的核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巴黎公社没做到。 【补充设问】巴黎公社为何会以失败告终? 【教师讲解】: (1)主观原因:没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更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其他,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革命者联系和发动广大人民,没有乘胜追击敌人。) (2)客观原因: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到德国反革命势力的支持。 (3)根本原因: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处在上升阶段,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进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没有发展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没有达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程度。 【教师补充】: 这里要注意巴黎公社与马克思、第一国际、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巴黎公社不是直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的,但是在革命的过程中,部分第一国际成员担任了巴黎公社领导机构成员,所以可以说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非直接指导。 【教师总结】 虽然巴黎公社最终失败,但它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经过巴黎公社后,马克思对其学说进行了丰富与修正,提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但新的革命正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 观察地图,了解1848年革命发展的历程,结合此次实践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认真思考问题“第一国际成立的意义何在”,并做好相关笔记。 结合当时所在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分析“巴黎公社”为何会发生。 对比分析史料信息的异同,抓取其中不同的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和已知,从多角度思考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设计意图 ①通过地图讲解1848年革命,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②表格总结第一国际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印象,构建知识框架。 ③对比巴黎公社前后变化,强调巴黎公社的特别,帮助学生理解巴黎公社的意义。 ④补充巴黎公社成立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巴黎公社把发的偶然性。小结(2min) 【教师过渡】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系统的梳理一下。 【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追求解放与平等的道路。马克思有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力量,也肩负着将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使命。未来已来,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如何为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人类社会贡献力量,答案就在你们的手中。 结合所学,举例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借助示意图,梳理本课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设计意图 首尾呼应,贯穿全课,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作业布置 选取具体的事件,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的小论文。设计意图 课后阅读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认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