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六单元10.1劝学《荀子》【目标引领】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熟练背诵课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教学重点掌“中”“金”“知”等实词及状语后置句、判断句,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鉴赏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语言风格和感彩,提高自己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问题激疑】古人的《劝学》: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2.《长歌行》古乐府(节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颜真卿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自主探究】一.知人论世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出任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荀子与孟子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人性的理解是相反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3.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4.《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用比喻,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荀子》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赵国人荀况所著。该书继承了春秋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吸收了儒家、墨家、法家的部分思想,内容比较完整,是集先秦唯物主义之大成的著作。全书共32篇,其中《天论》、《天制》、《非相》等篇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天行有常”(万物运动有客观的规律)、“天地合,万物生”的思想,批判了天命观和迷信思想;《解蔽》《正名》等篇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王制》《隆礼》等篇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政治理论;《性恶》《修身》《劝学》等篇阐述了社会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非十二子》则是对先秦诸子学求思想的批判性的总结。《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6.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且荀子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老师多是天下贤士,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荀子名言积累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②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③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④思索以通之。⑤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⑥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⑦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⑧良农不为水旱不耕。⑨尊严而惮,可以为师。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思想宇宙观 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只是一个自然的现象,相信人定胜天。伦理观 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而要使人向善,就必须靠后天人工的节制和教育。政治观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礼治」。他积极鼓励以礼乐制度来节制人之情欲,以克服人的恶性。君民关系 荀子则主张「尊君」说,与孟子的「民本说」刚好相反。二.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扬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发表看法,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只有懂得了礼,人的恶的本性才能最终改变。《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三.文学常识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学,即学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四.诵读文章1.给加点字注音:木直中绳(zhòng ) 輮(róu) 槁暴(gǎo pù) 就砺(lì)参省(cān xǐng) 须臾(yú) 跂(qǐ) 楫(jí)跬步(kuǐ) 骐骥(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 螯(áo) 蛇鳝(shàn)2.诵读感知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示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3:学生自读,把握含义。五.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并概括每段内容要点,填写表格:论点类型 具体内容 核心思想中心论点分论点 1分论点 2分论点 3【合作解疑】一.分析文章解读第一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思考: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作用。拓展:何为君子?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②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有学问有修养、道德品行兼好之人。③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④竹、莲花、菊花的别名,梅、兰、竹、菊称四君子。⑤妻子称丈夫;也指男子。解读第二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①青:靛青,一种染料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⑤规:测圆之器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①虽:即使②有:通“又”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④挺:直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①受绳:经墨线量过。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①参:验,检查。②省:省察。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⑤过:过错。思考:研读第2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解读第三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①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②也,而闻者彰③。假④舆马者,非利足⑤也,而致⑥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⑦也,而绝⑧江河。君子生⑨非异也,善假于物⑩也。①跂:踮起脚后跟②疾:劲疾③彰:清楚④假:借助,利用⑤利足:善于奔走⑥致:到达⑦水:用作动词,游水⑧绝:横渡⑨生:同“性”,资质、禀赋⑩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思考: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 解读第四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 ;积水成渊②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 ,而神明自得④ ,圣心备焉。①焉:助词。一说兼词 ②渊:深水。③德:品德。 ④得:获得。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 ,功在不舍。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③骐骥:骏马。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③心一也。蟹六跪④而二螯⑤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⑥也。①锲:刻。 ②镂:雕刻。③用:以,因为。 ④跪:蟹的脚。⑤螯:蟹钳。 ⑥躁:浮躁,不专心。知识拓展:而(1)连词:并列关系。例句:知明而行无过矣。(2)连词:修饰关系。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3)连词:转折关系。例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4)连词:顺接关系。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思考1:细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形象化的表述 说理的方法 阐明的道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思考2:概括梳理整篇文章【精讲点拨】一.分析特色,学以致用思考:试分析概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比喻论证内涵 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作用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用法 ①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②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③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的特征来阐述道理。 ④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 对比论证内涵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作用 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比喻重在使具象的人和事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即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1)夏天的太阳好像一个奔跑的孩子,从东边跑到西边,用了整整一天。(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3)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4)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2.使用比喻论证有哪些注意事项呢?(1)喻体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不可“引喻失义”。(3)任何比喻其实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比喻论证,必须同其他论证方式结合起来。3.试一试:使用比喻论证论述应当将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辜鸿铭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纵比,是指同一事物在时间上的前后时期、前后阶段的对比。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知识建构】【拓展延伸】拓展:古人的劝学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 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②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朱熹: “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④子思 “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⑤宋濂:余则縕袍(yùn páo)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⑥《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思考延伸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证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中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通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现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于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于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本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材料二: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于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武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思考: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我们当代青年对“君子文化”的追求亦“不可以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①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②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 【巩固训练】基础达标题【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024·广西河池·一模)暑期快来了,李老师发短信给语文课代表,用了《荀子·劝学》中的“ , ”,希望她登高望远,多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2)“玉”在日常用语中经常出现,如“宁为玉碎”包含着宁折不弯的爱国气节,“化干戈为玉帛”包含着团结友爱的风尚。“玉”也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化作佳句,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是:“ , 。”(3)(2023·江苏镇江·三模)(1)王充《论衡》中有言:“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荀子《劝学》中的“ , ”八个字与之意思相近。(4)“吟”或“啸”是古人吐露心曲、抒发情怀的方式,在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如“ , ”。(5)(20-21高一下·陕西西安·期末)《荀子·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告诉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两句是“ , ”。(6)(2020·广东梅州·模拟预测)《劝学》中“ , ”两句与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以日常行走为喻,阐明积累的重要性。(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正如《论语·为政》中所言:“ , ”。【课文基础夯实】2.(24-25高一上·河北石家庄·期末)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 槁暴(bào)B.参省(shěng) 蛟龙(jiāo)C.须臾(yú) 跬步(guí)D.舟楫(jí) 爪牙(zhǎo)3.(21-22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 槁暴(gǎo) 磨砺(lì) 锲而不舍(qì)B.须臾(yú) 跂望(qí) 靛青(diàn) 参省乎己(shěng)C.跬步(guǐ) 句读(dòu) 郯子(tán) 生非异也(xìng)D.老聃(dān) 阿谀(yú) 李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答案】D【知识点】字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B.“跂望”的“跂”应读qǐ。“参省乎己”的“省”应读xǐng。C.“跬步”的“跬”应读kuǐ。故选D。4.(21-22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舟辑 骐骥 朽木 蛇鳝之穴B.镂刻 筋骨 弩马 用心燥也C.贵贱 解惑 句读 官盛近谀D.苌弘 佳奖 贻送 耻学于师【文言基础知识积累】5.(20-21高一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列缺霹雳 ②樯橹灰飞烟灭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梦啼妆泪红阑干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⑧ D.④⑤⑥⑦6.(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下来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踮起脚后跟向远处看,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达到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7.(20-21高一上·黑龙江·阶段练习)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观点。B.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D.“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三种诗歌形式,赋、比、兴指《诗经》的表现手法。(2024·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 ① ,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 ② ,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 ③ 。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9.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能力提升题1.(22-23高一上·河北邢台·期中)认真阅读下面的四首“劝学”诗,然后归纳,这四首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劝勉大家学习的。请分别用不超过四个字的词语回答。(1)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3)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4)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这四首诗分别从 、 、 、 四个角度劝勉大家学习。(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4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看得极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舍弃工作,全身心地 于孩子成长上。我们 不问这些煞费苦心的家长战果如何,但每每总是有这样的声音:什么时候放假啊?学习太累了,啥时候能不学习呢?要是不学习该多好……面对如此情景,多数老师和家长总会以“学习是种快乐,不要当作负担”进行劝勉鼓励。但是,没有兴趣的学习真的不是快乐的,是枯燥乏味,并且会给孩子留下很多痛苦的记忆。所以,家长、老师要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才能使其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匠人们得以宣扬的“工匠精神”大体上就是“学不已”。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一个匠人若认为自己的技艺已经 ,那么他必定会成为可怜的井中蛙,曾经的谦逊好学变为现在的狂妄自大,曾经不断精进的手艺也会日渐退步。学不可以已。未来的学习不可停止,当下的学习亦不可以停止。若停下,则连贯不存,再想拿起来就难了。面对学习,我们看到太多的同学于初一高一认真学习,于初二高二懒散懈怠,成绩一落千丈,等到初三高三时,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和曾经的美好愿景才想要 ,但还没等第一步落下,脚又退了回去。于今再看“学不可以已”,若你还愿做一个“君子”——在社会上受人尊重而又泰然安之,那么请不要停止学习,更不能停止学习。青春一逝而不返,人生不停而珍贵。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致力 尚且 登堂入室 再接再厉B.效力 姑且 登堂入室 重整旗鼓C.效力 尚且 登峰造极 再接再厉D.致力 姑且 登峰造极 重整旗鼓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B.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C.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D.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君子”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B.“我小时候非常非常怕黑,夜里睡觉需要一直开着灯——啊,那只大狗冲过来了!”他高声喊道。C.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9小题。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其言曰:直木不待檃栝①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性恶,必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余因以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②,感激而出此也。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而刻覈③之徒,诋其横生,摈之不得与于斯道。余又悲荀子术不用于当时,而名灭裂于后世。顾其书仅有杨惊注,未为尽善,辄为《荀子集解》一书,管窥所及,间亦附载。(节选自王先谦《〈荀子集解〉序》)【注】①檃栝: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②泯棼:纷乱的样子。③刻覈:苛刻。5.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夫使荀子A而不知人性B有善恶C则不知木性D有枸直矣E然而其F言如此G岂真不知H性邪?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参醒乎”的“而”,连词,表示递进,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B.绝,横渡,与《与朱元思书》中“猿则百叫无绝”的“绝”意思不相同。C.感激,在材料二中是“感怀激愤”之意,与现在常用的“感激涕零”的“感激”意思相同。D.“务明其指趣”的“明”,指点明、使明白,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明”词义不同。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靠礼义矫正,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素质,就像木材受绳而变得通直,性恶之人通过学习可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B.荀子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强调向外界借助力量,即使资质平常之人,如能博取众长,也能聚万善于一身,成为高尚君子乃至后天圣人。C.王先谦认为荀子提出“性恶论”并非不知人性有善恶之别,而是有感于时代动乱,百姓一直处于纷乱不定之中难有礼义,因而有此言论。D.王先谦认为后世之人多对荀子有微词,甚至恶意攻讦,是因为他们秉性恶劣,没有圣王治理,缺乏礼义教化,不能深入理解荀子的学说。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9.请概括王先谦写作《荀子集解》一书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六单元10.1劝学《荀子》【目标引领】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熟练背诵课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教学重点掌“中”“金”“知”等实词及状语后置句、判断句,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鉴赏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语言风格和感彩,提高自己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问题激疑】古人的《劝学》: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2.《长歌行》古乐府(节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颜真卿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自主探究】一.知人论世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出任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荀子与孟子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人性的理解是相反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3.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4.《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用比喻,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荀子》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赵国人荀况所著。该书继承了春秋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吸收了儒家、墨家、法家的部分思想,内容比较完整,是集先秦唯物主义之大成的著作。全书共32篇,其中《天论》、《天制》、《非相》等篇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天行有常”(万物运动有客观的规律)、“天地合,万物生”的思想,批判了天命观和迷信思想;《解蔽》《正名》等篇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王制》《隆礼》等篇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政治理论;《性恶》《修身》《劝学》等篇阐述了社会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非十二子》则是对先秦诸子学求思想的批判性的总结。《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6.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且荀子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老师多是天下贤士,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荀子名言积累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②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③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④思索以通之。⑤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⑥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⑦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⑧良农不为水旱不耕。⑨尊严而惮,可以为师。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思想宇宙观 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只是一个自然的现象,相信人定胜天。伦理观 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而要使人向善,就必须靠后天人工的节制和教育。政治观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礼治」。他积极鼓励以礼乐制度来节制人之情欲,以克服人的恶性。君民关系 荀子则主张「尊君」说,与孟子的「民本说」刚好相反。二.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扬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发表看法,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只有懂得了礼,人的恶的本性才能最终改变。《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三.文学常识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学,即学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四.诵读文章1.给加点字注音:木直中绳(zhòng ) 輮(róu) 槁暴(gǎo pù) 就砺(lì)参省(cān xǐng) 须臾(yú) 跂(qǐ) 楫(jí)跬步(kuǐ) 骐骥(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 螯(áo) 蛇鳝(shàn)2.诵读感知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示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3:学生自读,把握含义。五.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并概括每段内容要点,填写表格:论点类型 具体内容 核心思想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分论点 1 学习的重要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学习可以提升自己分论点 2 学习的态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 学习要积累、坚持分论点 3 学习的方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分析结构逻辑:明确文章从提出中心论点,到分别论述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和方法,最后总结强调的逻辑关系,体会 “由总到分再到总” 的论证思路。【合作解疑】一.分析文章解读第一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思考: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作用。开门见山,提出劝学主张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总领下文。拓展:何为君子?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②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有学问有修养、道德品行兼好之人。③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④竹、莲花、菊花的别名,梅、兰、竹、菊称四君子。⑤妻子称丈夫;也指男子。解读第二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①青:靛青,一种染料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⑤规:测圆之器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①虽:即使②有:通“又”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④挺:直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①受绳:经墨线量过。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①参:验,检查。②省:省察。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⑤过:过错。思考:研读第2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第一层:青、冰比喻。本义: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第二层:木直为轮。本义: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第三层:木、金比喻。本义: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完善。比喻义:君子经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解读第三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①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②也,而闻者彰③。假④舆马者,非利足⑤也,而致⑥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⑦也,而绝⑧江河。君子生⑨非异也,善假于物⑩也。①跂:踮起脚后跟②疾:劲疾③彰:清楚④假:借助,利用⑤利足:善于奔走⑥致:到达⑦水:用作动词,游水⑧绝:横渡⑨生:同“性”,资质、禀赋⑩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思考: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 第3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②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③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结论。解读第四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 ;积水成渊②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 ,而神明自得④ ,圣心备焉。①焉:助词。一说兼词 ②渊:深水。③德:品德。 ④得:获得。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 ,功在不舍。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③骐骥:骏马。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③心一也。蟹六跪④而二螯⑤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⑥也。①锲:刻。 ②镂:雕刻。③用:以,因为。 ④跪:蟹的脚。⑤螯:蟹钳。 ⑥躁:浮躁,不专心。知识拓展:而(1)连词:并列关系。例句:知明而行无过矣。(2)连词:修饰关系。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3)连词:转折关系。例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4)连词:顺接关系。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思考1:细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形象化的表述 说理的方法 阐明的道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形象化的表述 说理的方法 阐明的道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比喻论证(正面) 学习重在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比喻论证(反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贵在坚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成在专心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思考2:概括梳理整篇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精讲点拨】一.分析特色,学以致用思考:试分析概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比喻论证内涵 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作用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用法 ①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要注意从一个高度上去认识问题。 ②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 ③要恰当地描绘相似事物的特征来阐述道理。 ④注意无论怎样比喻都要扣紧主题。 对比论证内涵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作用 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比喻重在使具象的人和事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即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1)夏天的太阳好像一个奔跑的孩子,从东边跑到西边,用了整整一天。(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3)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4)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2.使用比喻论证有哪些注意事项呢?(1)喻体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不可“引喻失义”。(3)任何比喻其实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比喻论证,必须同其他论证方式结合起来。3.试一试:使用比喻论证论述应当将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辜鸿铭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纵比,是指同一事物在时间上的前后时期、前后阶段的对比。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知识建构】【拓展延伸】拓展:古人的劝学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 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②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朱熹: “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④子思 “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⑤宋濂:余则縕袍(yùn páo)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⑥《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思考延伸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证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中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通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现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于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于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本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材料二: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于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武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思考: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我们当代青年对“君子文化”的追求亦“不可以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①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②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 【巩固训练】基础达标题【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024·广西河池·一模)暑期快来了,李老师发短信给语文课代表,用了《荀子·劝学》中的“ , ”,希望她登高望远,多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2)“玉”在日常用语中经常出现,如“宁为玉碎”包含着宁折不弯的爱国气节,“化干戈为玉帛”包含着团结友爱的风尚。“玉”也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化作佳句,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是:“ , 。”【答案】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知识点】名篇名句默写【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跂”“壶”“珍羞”。(3)(2023·江苏镇江·三模)(1)王充《论衡》中有言:“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荀子《劝学》中的“ , ”八个字与之意思相近。(4)“吟”或“啸”是古人吐露心曲、抒发情怀的方式,在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如“ , ”。【答案】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知识点】名篇名句默写【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镂”“篁”“皋”。(5)(20-21高一下·陕西西安·期末)《荀子·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告诉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两句是“ , ”。(6)(2020·广东梅州·模拟预测)《劝学》中“ , ”两句与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以日常行走为喻,阐明积累的重要性。(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正如《论语·为政》中所言:“ , ”。【答案】 【答案】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知识点】名篇名句默写【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6)注意题干关键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以日常行走为喻,阐明积累”的提示,注意“跬”“至”的写法;(7)抓题干限制语境“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且正如《论语 为政》中所言”语境的限制,要在理解“罔”“殆”的语意的基础上强化它们的写法。【课文基础夯实】2.(24-25高一上·河北石家庄·期末)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 槁暴(bào)B.参省(shěng) 蛟龙(jiāo)C.须臾(yú) 跬步(guí)D.舟楫(jí) 爪牙(zhǎo)【答案】D【知识点】字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槁暴”的“暴”应读pù;B.“参省”的“省”应读xǐng;C.“跬步”的“跬”应读kuǐ。故选D。3.(21-22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 槁暴(gǎo) 磨砺(lì) 锲而不舍(qì)B.须臾(yú) 跂望(qí) 靛青(diàn) 参省乎己(shěng)C.跬步(guǐ) 句读(dòu) 郯子(tán) 生非异也(xìng)D.老聃(dān) 阿谀(yú) 李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答案】D【知识点】字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B.“跂望”的“跂”应读qǐ。“参省乎己”的“省”应读xǐng。C.“跬步”的“跬”应读kuǐ。故选D。4.(21-22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舟辑 骐骥 朽木 蛇鳝之穴B.镂刻 筋骨 弩马 用心燥也C.贵贱 解惑 句读 官盛近谀D.苌弘 佳奖 贻送 耻学于师【答案】C【知识点】字形【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舟辑”中“辑”应改为“楫”。B.“弩马”中“弩”应改为“驽”。“用心燥也”中“燥”应改为“躁”。D.“佳奖”中“佳”应改为“嘉”。故选C。【文言基础知识积累】5.(20-21高一上·福建三明·阶段练习)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列缺霹雳 ②樯橹灰飞烟灭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梦啼妆泪红阑干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⑧ D.④⑤⑥⑦【答案】D【知识点】通假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列”通“裂”,分裂。④“知”通“智”,智慧。⑤“生”通“性”,本性,生性。⑥“有”通“又”,再次,“暴”同“曝”,暴晒。⑦“受”通“授”,教授。故选D。6.(20-21高一上·浙江·期中)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下来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踮起脚后跟向远处看,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达到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答案】B【知识点】文言文翻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B项,“君子生下来没有特异之处”翻译错误。句中“生”同“性”,天性。全句应译为“君子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故选B。7.(20-21高一上·黑龙江·阶段练习)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观点。B.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D.“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三种诗歌形式,赋、比、兴指《诗经》的表现手法。【答案】B【知识点】姓名称谓、文史典籍【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B项,“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错误,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是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故选B。(2024·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 ① ,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 ② ,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 ③ 。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9.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答案】8.①其实就是靛蓝②不能溶于水③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9.①把靛蓝用水稀释,②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③再加入米酒或酒糟,④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⑤最后捞出晾晒。【知识点】概括要点、情境补写【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可知,此处是解释“青”是什么,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其实就是靛蓝”。第二处,根据“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可知,隐色体与靛蓝不同,文中已说靛蓝“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据此可知,另一个不同点是靛蓝“不能溶于水”,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不能溶于水”。第三处,根据后文“隐色体比靛蓝‘乖巧’”可知,此处是说“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后,变成隐色体,再根据“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可知,隐色体是黄绿色的,由此可填“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首先对染色的全过程分层,然后再概括。根据“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可知,先把靛蓝用水稀释,然后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再加入米酒或酒糟。根据“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可知,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捞出晾晒。据以上信息可整理得出答案。能力提升题1.(22-23高一上·河北邢台·期中)认真阅读下面的四首“劝学”诗,然后归纳,这四首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劝勉大家学习的。请分别用不超过四个字的词语回答。(1)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3)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4)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这四首诗分别从 、 、 、 四个角度劝勉大家学习。【答案】 惜时 勤奋 立志 方法【知识点】表达准确、谈观点,写评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1)《金缕衣》全诗用“劝君莫惜”“劝君惜取”“直须”“莫待”直接表达珍惜少年的青春时光之意。可用“惜时”概括。(2)《劝学》“勤学”“读书”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可用“勤奋”概括。(3)《神童诗》“平生志气高”强调心高气盛,志向远大,从不自轻自贱。可用“立志”概括。(4)《劝学诗》意思是读书学习,只担心学得不够多;领会要义,只怕悟得不透彻,人最怕认为自己学得差不多够了,从而(骄傲自满)停止学习,已经学了的东西最怕不能掌握,不会付之实践。讲的是学要得法,可用“方法”概括。(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4小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看得极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舍弃工作,全身心地 于孩子成长上。我们 不问这些煞费苦心的家长战果如何,但每每总是有这样的声音:什么时候放假啊?学习太累了,啥时候能不学习呢?要是不学习该多好……面对如此情景,多数老师和家长总会以“学习是种快乐,不要当作负担”进行劝勉鼓励。但是,没有兴趣的学习真的不是快乐的,是枯燥乏味,并且会给孩子留下很多痛苦的记忆。所以,家长、老师要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才能使其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匠人们得以宣扬的“工匠精神”大体上就是“学不已”。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一个匠人若认为自己的技艺已经 ,那么他必定会成为可怜的井中蛙,曾经的谦逊好学变为现在的狂妄自大,曾经不断精进的手艺也会日渐退步。学不可以已。未来的学习不可停止,当下的学习亦不可以停止。若停下,则连贯不存,再想拿起来就难了。面对学习,我们看到太多的同学于初一高一认真学习,于初二高二懒散懈怠,成绩一落千丈,等到初三高三时,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和曾经的美好愿景才想要 ,但还没等第一步落下,脚又退了回去。于今再看“学不可以已”,若你还愿做一个“君子”——在社会上受人尊重而又泰然安之,那么请不要停止学习,更不能停止学习。青春一逝而不返,人生不停而珍贵。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致力 尚且 登堂入室 再接再厉B.效力 姑且 登堂入室 重整旗鼓C.效力 尚且 登峰造极 再接再厉D.致力 姑且 登峰造极 重整旗鼓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B.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C.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D.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君子”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B.“我小时候非常非常怕黑,夜里睡觉需要一直开着灯——啊,那只大狗冲过来了!”他高声喊道。C.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答案】2.D 3.B 4.A【知识点】标点符号、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词语【解析】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致力:把力量用在某个方面。效力:效劳。语境说的是有些家庭把全部力量用在孩子成长上,应用“致力”。尚且:连词,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根据词性,应用“姑且”。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根据语境,两词皆可。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语境说的是一些学生在初二、高二成绩退步后重新努力,应用“重整旗鼓”。故选D。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复句中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分句主语之前;二是搭配不当,可将“造成”改为“成就”等。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B。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能力。A项,与例句均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B项,标示话题的转换;C项,标示声音的延长;D项,标示总结上文。故选A。(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9小题。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其言曰:直木不待檃栝①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性恶,必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余因以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②,感激而出此也。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而刻覈③之徒,诋其横生,摈之不得与于斯道。余又悲荀子术不用于当时,而名灭裂于后世。顾其书仅有杨惊注,未为尽善,辄为《荀子集解》一书,管窥所及,间亦附载。(节选自王先谦《〈荀子集解〉序》)【注】①檃栝: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②泯棼:纷乱的样子。③刻覈:苛刻。5.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夫使荀子A而不知人性B有善恶C则不知木性D有枸直矣E然而其F言如此G岂真不知H性邪?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参醒乎”的“而”,连词,表示递进,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B.绝,横渡,与《与朱元思书》中“猿则百叫无绝”的“绝”意思不相同。C.感激,在材料二中是“感怀激愤”之意,与现在常用的“感激涕零”的“感激”意思相同。D.“务明其指趣”的“明”,指点明、使明白,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明”词义不同。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靠礼义矫正,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素质,就像木材受绳而变得通直,性恶之人通过学习可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B.荀子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强调向外界借助力量,即使资质平常之人,如能博取众长,也能聚万善于一身,成为高尚君子乃至后天圣人。C.王先谦认为荀子提出“性恶论”并非不知人性有善恶之别,而是有感于时代动乱,百姓一直处于纷乱不定之中难有礼义,因而有此言论。D.王先谦认为后世之人多对荀子有微词,甚至恶意攻讦,是因为他们秉性恶劣,没有圣王治理,缺乏礼义教化,不能深入理解荀子的学说。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9.请概括王先谦写作《荀子集解》一书的原因。【答案】5.CEG 6.C 7.D8.(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2)以前的唐朝学者韩愈认为荀子的书大体纯正(完美)而略有缺陷,等到宋朝的时候,攻击荀子的人就更多了。9.①感慨荀子学说不被时代重视,名声在后世学者中不显,甚至被误解。②遗憾《荀子》只有杨惊的注解,不够完善详尽,不利于儒学的传播。③赞赏荀子学说,高度肯定其儒学价值,因而为其书作注并集结成文。【知识点】荀子(前313-前238)、《荀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诸子散文【导语】这两篇文本展现了荀子思想的经典阐释与后世评价。《劝学》篇以精妙的比喻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后天积累与专一精神,体现了荀子“化性起伪”的教育观。材料二中王先谦为荀子辩护,指出“性恶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学说核心仍以礼义为本。两文形成互补:前者呈现荀子的教育智慧,后者揭示其思想被误读的历史境遇,共同勾勒出荀学“重教化、隆礼义”的思想脉络,以及后世对其“大醇小疵”的接受史。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假使荀子不知道人性有善恶,就不会知道木材的性质有弯直。即使这样但他还是主张性恶论,难道他真的不知道人的本性有善恶之分吗?“则”有承接之意,其前C处断开;“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E处断开;“岂”表反问,一般居于句首,其前G处断开。故选CEG。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连词,表示递进,而且/连词,表示修饰,地。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我曾经整日思索。B.正确。横渡/断,止。句意:却能横渡长江黄河。猿猴不停地啼叫。C.错误。感怀激愤/感谢。句意:感怀激愤之下说出这番言论。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D.正确。点明、使明白/明达。句意:致力于指明其中的宗旨意义。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是因为他们秉性恶劣,没有圣王治理,缺乏礼义教化,不能深入理解荀子学说”错误,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属于张冠李戴,“秉性恶劣,没有圣王治理,缺乏礼义教化”是指百姓而非后世攻讦荀子学说之人。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为“利爪牙,强筋骨”,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的泉水;“一”,专一。(2)“以为”,认为;“疵”,缺陷,小毛病;“逮”,及,等到;“益”,更加。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从原文“余又悲荀子术不用于当时,而名灭裂于后世”来看,王先谦感慨荀子学说不被时代重视,名声在后世学者中不显,甚至被误解;②从原文“顾其书仅有杨惊注,未为尽善”来看,他遗憾《荀子》只有杨惊的注解,不够完善详尽,不利于儒学的传播;③从原文“余因以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感激而出此也。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而刻覈之徒,诋其横生,摈之不得与于斯道”来看,作者赞赏荀子学说,高度肯定其儒学价值,因而为其书作注并集结成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材料二:以前的唐朝学者韩愈认为荀子的书大体纯正(完美)而略有缺陷,等到宋朝的时候,攻击荀子的人就更多了。推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主张性恶说的缘故。我认为性恶说并非荀子的本意。他说:笔直的木材不需要经过矫木工具(的矫正)就是直的,是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直的;弯曲的木头一定要依靠矫木工具进行蒸烤和矫正然后变直,是因为它本性就不是直的。现在的人品性恶劣,一定要等待圣明的君主治理,经过礼义的教化,这样以后才使人们都遵守社会秩序,合乎道德规范。假使荀子不知道人性有善恶,就不会知道木材的性质有弯直。即使这样但他还是主张性恶论,难道他真的不知道人的本性有善恶之分吗?我因而认为荀子生逢社会动乱的时代,百姓全都(生活在)纷乱不安之中(难有礼义),感怀激愤之下说出这番言论。荀子谈论治学治世之道,都把礼义之道作为旨归,反复推究审察,致力于指明其中的宗旨意义,探寻儒学一直坚持的精要之处,洞悉古今成败的原因。而苛刻指责的那些人,毁谤污蔑层出不穷,舍弃了真义是不能和荀子走在这(治学治世)之道上了。我又感慨(悲叹)荀子的学说不被当时之人重视,继而名声被后世之人毁坏。考虑到荀子的书只有杨倞的注解,许多地方还不完善详尽,于是写成《荀子集解》一书,一些鄙薄所见有时也附录记载其中。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六单元10.1劝学 学生版.docx 第六单元10.1劝学 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