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 教案(2课时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 教案(2课时打包)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学习主题 法治教育: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
第1课时 网络改变世界
教学目标 了解网络对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生产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影响。
素养目标 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网络观,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习惯,崇尚科技。
教学重点 网络对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生产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活动设计:播放视频《VR让你“看透”故宫》。
提问:是什么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全景故宫?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而且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加绚丽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方便,有了网络,可以说“足不出户,却可以神游天下”。
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信息交流速度不可能越来越快,更不可能实现海量知识、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
教师过渡:网络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际交往更加方便快捷。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利和美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具体了解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活动设计:学生阅读教材第16—19页,完成以下问题:
1.网络是怎样改变我们的世界的?
2.网络是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
3.网络是怎样促进人际交往的?
4.网络是怎样推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的?
5.网络是怎样改进社会的治理方式的?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对网络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同时明确本课所学的知识。
三、讲授新课 培养素养

活动一:情景再现——网上求医
41岁的肖某头痛已经有3年了。她看过神经内科、中医科、脑外科,诊断有神经衰弱、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好几种病,治疗的效果也是时好时坏。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鼻窦炎的症状和自己的情况接近,通过某网站她联系到某医院耳鼻喉科的张主任。经过三次网络咨询,张主任推测她的头痛可能是因为鼻窦炎引起的。通过检查和治疗,肖某进行了鼻窦炎手术,她的头痛再也没有犯过了。
思考:(1)这个故事说明,人们利用网络做了什么?
(2)通过阅读教材,你还知道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做哪些事情?
提示: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座拥有海量信息、开放的移动图书馆,不仅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且给人们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渠道。
教师总结:网络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借助网络,不用舟车劳顿,我们就可以便捷地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大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利和美好。

活动二:古今通讯对比
(展示下列图片)
思考:(1)古今通讯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2)网络如何促进人际交往?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打破时空限制、拓展交往范围、丰富交往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网络促进了人际交往。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际交往更加方便快捷。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纵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活动三: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对比
企业(传统企业):A企业主要依靠本地的手工艺人进行木雕制作,生产规模有限。在获取原材料方面,与固定的几家本地供应商合作,采购渠道较为单一。销售上,主要依赖位于小镇旅游区的实体店铺,客户群体基本是来小镇旅游的游客。由于信息传播范围有限,产品销量增长缓慢,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企业(“互联网+”企业):B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优秀的木雕手工艺人,组建了一个庞大的线上创作团队,人才资源丰富。利用网络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精准采购各类原材料,资金、技术、物资的调配更为合理。在销售方面,搭建了线上电商平台,同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产品迅速销往全国各地,订单量呈爆发式增长。
思考:通过对比A、B企业发展的情况,说说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总结:网络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加速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活动四:网络拓展两会新视野
全国两会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被赋予了更多“互联网+”色彩。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两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会场讨论,而是延伸至网络的各个角落,让更多民众参与到这场民主盛会之中,书写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崭新篇章。当两会提案遇上网络热词,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春秋假”“生育补贴”等提案和政策,在短视频平台与弹幕文化相遇,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
思考:网络如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教师总结:网络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网络推动信息互联互通,有助于完善线上线下一体的智能化、精细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畅通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有助于人们表达诉求,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网络对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生产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影响。强调要辩证地看待网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合理利用网络,积极参与网络社会治理。
四、板书设计 整体感知
第2课时 营造清朗空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2.掌握辨别网络谣言的方法,明确网络道德与法律要求。
素养目标 增强网络责任意识,树立文明上网观念,激发传播网络正能量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如何在复杂网络环境中践行道德法律要求。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活动设计:展示下列图片。
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
教师过渡: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营造清朗空间》。
二、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活动设计:学生阅读教材第19—22页,完成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2.怎样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3.学会选择网络信息的原因和做法?
4.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原因和做法?
5.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6.在网络生活中,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的原因和做法是什么?
7.怎样做到传播网络正能量?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
三、讲授新课 培养素养

材料:想低价收购网友的摄影耗材,对方收了钱就消失;网络上遇到的知心爱人,竟是“杀猪盘”……随着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停留的时间增长,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片虚拟空间。公开数据显示,网络犯罪案件增长迅速,目前占全部犯罪案件的七成以上。网络犯罪案件中,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最高,这也给互联网平台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思考:面对日益严重的电信网络诈骗,我们要怎样利用网络?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网络改变了社会生活,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全面认识网络,了解其可能衍生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活动一:小军的一天
材料: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觉得天气预报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生活小窍门很有用,收藏起来;古诗词整理得很全面,收藏起来;美丽的图片,收藏起来;名人故事,收藏起来;物理、化学、数学知识,统统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
思考:(1)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①要提升媒介素养。②要学会选择网络信息。
活动二:“谣言”来了
材料:2025年3月17日,公安网安部门聚焦公共安全等热点话题,持续严厉打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全力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现公布4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周某松编造“景区坍塌”网络谣言案;张某山编造“青海省果洛州发生5.5级地震”网络谣言案;符某玲编造“内乡县发生7.8级地震”网络谣言案;吉某龙编造“水库发现女尸”网络谣言案。
思考:(1)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
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②我们要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
拓展:教材“方法与技能”: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
案件:今年年初,群主小辛在一个11人微信群内多次发表辱骂、嘲讽当事人小文的言论,并制作丑化小文的表情包,对小文的名誉造成严重影响。虽然学校对小辛等人作出严重警告处分,但小文将小辛等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令6名被告以书面形式向小文赔礼道歉,道歉内容需经法院审核同意。若被告逾期不履行,法院将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公布判决的主要内容,相关费用由被告负担。同时,6名被告还需赔偿小文维权开支6 000元。因6名被告均为未成年人,上述赔偿责任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担。
思考:(1)小辛利用网络辱骂、嘲讽他人对吗?
(2)小辛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
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

活动四:网络开启一扇门——建言献策
材料:新征程上,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全国两会已开幕,人民网2025年“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下称“捎句话”活动)正在进行,各界群众可通过人民网“捎句话”活动专题、“人民网+”客户端、“领导留言板”小程序等渠道参与建言。新技术应用让民意表达更畅通。
思考:(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对于我们利用网络有什么启示?
提示:我们要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投身于公益行动,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
教师强调:我们要传播网络正能量。
活动五:分析下列图片,看看人们利用网络传播了哪些正能量。
提示:图1利用网络传播了舞蹈艺术,图2利用网络抓捕了逃犯,图3利用网络弘扬书画文化,图4利用网络组织了青年志愿行动,让青年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价值。
教师强调: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创新者。
四、板书设计 整体感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