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教案(2课时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教案(2课时打包)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二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 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责任意识:关心社会,了解时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在团队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学习主题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1课时 人的社会化
教学目标 认识社会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素养目标 认识到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
教学重点 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情境分析法、讲授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活动设计:播放视频《狼孩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教师总结:人的社会化。
引入课题:《人的社会化》。
二、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活动设计:学生阅读教材第9—12页,完成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人的社会化”?
2.为什么说人要进行社会化?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生活技能?
4.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了哪些行为规范?
5.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扮演社会角色?
6.为什么说社会化伴随我们一生?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讲授新课 培养素养

教学故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延安插队
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他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他都待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
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后,他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在梁家河的7年,习近平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自述,谈谈为什么要接受社会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接受社会化?与同学分享。
教师讲授:如何理解“人的社会化”?
(1)父母的抚育、老师的教诲、同伴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等,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锤炼品格,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活动一:生活技能(展示图片)
阅读图片,分析我们从社会生活中学习到哪些知识。
提示:通过图片,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生活技能。出生后,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和指导下,我们逐渐学会吃饭、说话、走路、穿衣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上学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们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随着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习内容不断丰富,我们不仅能够照顾自己,而且能够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二:倡导守序与文明
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自觉遵守秩序,倡导文明排队。这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更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公共秩序。排队,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深深蕴含着秩序的象征。它不仅展示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更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对公共秩序的尊重和遵守。让我们携手努力,从点滴小事开始,自觉养成在公共场合排队的好习惯,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了哪些行为规范?
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行为规范。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我们了解风俗习惯,理解伦理道德,遵守法律规范,学会明辨善恶是非,懂得礼义廉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
活动三:扮演社会角色
思考:扮演好这些社会角色,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帮助?
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社会情境中,我们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学会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从而胜任多种社会角色。
活动四:不断的学习
一天晚饭时,李明向家人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妻子安慰他说:“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我们都要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你看我,以前只会用Photoshop,现在为了接更多的单子,我还自学了UI设计和视频剪辑呢。”儿子也插嘴道:“爸爸,我们老师说了,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学习,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于是,李明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线上课程,学习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他虚心向年轻同事请教,积极参与项目实践,逐渐掌握了新的技能。一年后,李明成功转型为一名数据分析师,并在公司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深刻体会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思考:李明转型成功的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社会化伴随我们一生。今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我们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促进自我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板书设计 整体感知
第2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亲社会行为的含义,清晰列举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深入理解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熟练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素养目标 感受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提升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和表现;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践行亲社会行为,将亲社会行为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视频。
提问引导: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行为?这些行为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引出本节课课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活动设计:学生阅读教材第12—15页,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含义)
2.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3.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认识亲社会行为,了解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 培养素养

播放视频——白芳礼的故事
1.分析: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奉献社会、关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教师讲解:亲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作为中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向白芳礼老人学习?
提示: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的互帮互助中,向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社会温暖。亲社会行为表现在多方面: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团结同学、互相谦让、彼此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活动一: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观看视频:浙江杭州高架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2024年2月22日,杭州钱塘高架上,一名宾利车主殴打一名宝马车主。现场视频显示,事发时,有一名比亚迪车主挺身而出,阻止宾利车主。这名上前勇敢阻止宾利车主的男子,就是杭州律师孙子见。事发时,他用半个身子护住了伤者,并一直陪同伤者,直至将其送往医院。2月26日,这位见义勇为的律师,被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授予“杭州好人”荣誉称号。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总结:①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养成亲社会行为。(必要性)②亲社会行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重要性)③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重要性)
活动二: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PPT图片+材料呈现)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思考:结合图片和你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总结: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变化发展;了解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热心帮助他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课堂小结
回顾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亲社会行为的含义、表现、重要性以及养成方法等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亲社会行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关爱社会,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板书设计 整体感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