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藤野先生 第2课时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藤野先生 第2课时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藤野先生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按照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中没有写藤野先生的部分。
REC
HD
4K
25FPS
MENU
心路历程探幽微,医文抉择显志向



暗线: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在东京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丑态百出,作者对他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修辞: 夸张、比喻、反语
爱国
作者因何而失望?
作者喜欢东京吗?在文中是怎样评价东京的?
助读资料
材料②:清政府为什么派留学生去日本?
“师夷长技以制夷”(清代思想家 魏源)
——派遣留学生,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来抵制侵略。
材料①:时代背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正面临亡国的危险。
材料③:《琐记》(《藤野先生》前一篇)
南京水师学堂——“乌烟瘴气”……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日本是同中国很两样的。”
充满期待
东京见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东京见闻
楼上怎么这么吵?
那是在学跳舞呢!
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所谓“精通时事”,不是国家大事,而尽是些无聊之事。“清国留学生”如此丑态百出、不学无术,与在国内所见到的情景如此相像,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伤了内心怀抱救国理想的“我”。
反语
知识卡片
定义: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多含有否定、讽刺、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作用: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强语言的战斗力,鲜明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意见。
反 语
结构上:承上启下,巧妙自然地由东京生活过渡到仙台生活。
内容上:独句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与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前后照应。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到“别的地方”去呢?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日暮里:
水户:
爱 国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去仙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作者是如何解释在仙台受到的优待的?你怎样理解?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仙台没有中国的学生。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作者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己是仙台少有的中国人。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在仙台
(受到优待)
匿名信事件
阅读24-29自然段,简述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我”在上年的解剖学试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经过
结果
干事怀疑藤野先生向“我”漏题,托辞检查“我”的讲义,并给我留下了一封写有“你改悔罢”的匿名信。
在藤野先生和熟识的同学的帮助下,消灭了这流言,
并将匿名信退还了回去。
你改悔罢!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弱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也无怪”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匿名信
事件
如何理解下面这段话?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他并不因自己出国留学就自认为高于平凡的同胞,更不认为自己是可以俯视他们的救世主;相反,作者的心灵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
看电影
事件
时代背景——日俄战争
1904年,日本、俄国为争夺在我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在我国领土上发动战争。清政府竟然选择中立,把国土划分出去给日俄两国做战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补充材料: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弃医从文
写出了“我”当时内心震撼之大。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了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弃医从文的原因
你改悔罢!
直抒
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
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力量和勇气
爱国
离开仙台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呜呼,无法可想
寻求
希望
失望痛苦
侥幸无奈
颓丧伤感
辛酸无奈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失望
学医
弃医
从文
1.结合具体语句,梳理并概括出“我”在日本求学期间思想情感的变化。
2.第38段结尾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结构上:自然收束全文。
内容上:表明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激励“我”用文字拯救国民的灵魂。“我”把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剖文析情探心迹,青年鲁迅面面观



精读第1—5段,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无非”一词,表明“我”很沮丧、很失望,排斥、失望的情绪破空而来。
“我”是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进行了特写镜头式的描写,刻画了一群“丑而不觉其丑,滑稽而不觉其滑稽”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现了“我”对清国留学生奇特怪诞的装扮与以丑为美而不自知的行为感到羞耻、愤恨,表明“我”是一个厌恶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追寻民主觉醒之路的先行者。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说明“我”对书本感兴趣,渴求学到新知识。
“我”看到清国留学生整天不学无术,觉得非常失望,于是准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我”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
“我”是一个专心求学、不盲目追求娱乐和享受的人。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我”记住了日本的“日暮里”驿站,也许是因为“我”想起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名句;其次也只记得“水户”的地名了,因为那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我”是一个爱国的人。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我”在仙台受到部分友好人士的优待时,认为是“物以希为贵”的缘故。
“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总结】“我”是一个东渡日本留学、专心求学、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学生。
合作探究
文章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写“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日本“爱国青年”,反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写弃医从文,是为了交代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
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情感的又一表现;
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
看电影事件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希望能够唤醒国民们麻木的灵魂;
最后,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
2.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始终贯串着爱国主义情感。
概括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明线)
爱国情怀(暗线)
相识
相处
离别
怀念
在东京
仙台求学受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写作特色
1.双线结构。
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离开东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原因等都是围绕暗线展开的。
2.语言富有浓厚的感彩。
文章的语言时而尖刻讽刺,时而真挚赞美,时而悲愤责难,时而深沉叙述,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
例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拓展延伸
古代老师的称谓
称谓 含义
先生
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译诗
祖国啊,
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课后作业
写作指导
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用几句话,几个动作,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用简洁传神的语言进行描写。
【比较阅读】
将藤野先生与你在其他文学作品(如《师说》、《送东阳马生序》等)中读到的老师形象进行比较,探讨藤野先生形象的独特之处及其意义。
【情境写作】
假设多年后,鲁迅再次得到藤野先生的消息(如收到回信或得知其近况),请你以鲁迅的口吻,写一封简短的回信。要求体现对恩师的深切怀念、感激之情,并简要告知自己弃医从文后的情况与心境。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