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鲁教版(2024)六年级上册英语Unit 2第1课时Section A (1a–1d)一、语篇分析本课围绕“家庭介绍与成员关系”展开,包含两段真实情境对话。第一段对话中,Yaming和Emma在公园相遇,Yaming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父母和妹妹。第二段对话发生在Peter家中,他通过家庭照片向Teng Fei介绍自己的父母、叔叔和堂弟等家庭成员。语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在家庭称谓上的异同(如英文“uncle”可对应中文的“伯父”或“叔父”),并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传递“家庭幸福”的价值观,如对话结尾的感叹“What a happy family!”所示。语篇通过两段真实对话呈现,让学生感受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对话和练习中出现了丰富的家庭成员称谓词汇,并通过听力任务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如人物关系)。学生将学习介绍他人及讨论家庭成员的句型,如“This is.../These are...”、“Is this... Yes/No...”、“Who's... He's/She's...”等。图文结合(如家庭照片)增强了情境的真实性,降低了理解难度。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直系亲属词汇(如parents, sister, brother),但可能混淆旁系亲属(aunt, uncle, cousin)和祖辈(grandparents)的英文表达。他们已掌握“This is...”等简单句型,但对复杂家庭称谓和长句表达(如“They're my father's parents”)仍不熟悉。学生了解中文家庭称谓的复杂性,但英文中的统称(如“uncle”对应多个中文称谓)可能带来困惑。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家庭、朋友等生活化话题兴趣浓厚,但逻辑推理能力仍在发展。教学中需关注内向学生,鼓励小组合作,减轻单独发言的压力。三、课标依据能听懂发音清晰、语速较慢的简短对话,获取关键信息(如家庭成员关系);通过家庭话题,理解中外家庭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学会尊重家庭多样性;通过匹配练习和听力活动,观察、辨析家庭成员的定义与关系;通过合作活动(如带照片讨论),培养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准确匹配家庭成员词汇与对应的英文定义;通过对话获取关键信息,完成听力任务,理解家庭成员关系;识别“介绍家庭成员”的常用句型;(学习理解)运用句型“Is this/Are these your... ”、“Who's/Who're... ”等进行问答,描述照片中的家庭成员;(应用实践)结合自带的家庭照片,设计并展示个性化的家庭成员介绍(可添加职业、爱好等拓展信息)。(迁移创新)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核心家庭成员词汇(aunt, uncle, cousin等)及介绍句型(This is..., Who's... )。难点:中英文家庭称呼的非对称性(如“cousin”对应中文多个称谓)。六、核心语言内容词汇:grandmother, grandfather, father, mother, sister, brother, cousin, uncle, aunt, child, wife, husband短语:in the park, family photo, a happy family句型:This is my sister.These are my parents.—Are these your parents —Yes, they are.—Is this your brother —No, it's my cousin.—Who's she —She's my sister.—Who are they —They're my grandparents.七、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PPT)、教材、家庭照片素材八、教学策略情境体验法、任务型教学、启发式提问九、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片,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观看与家庭介绍相关的短视频,讨论视频内容;根据家庭树示意图进行问答练习;依据提示完成介绍家庭成员的句子。效果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了解其对家庭关系的初步认知,给予鼓励,激发学习兴趣。(二)听前活动(5分钟)学生完成1a任务,将家庭成员称谓与英文定义进行匹配;教师讲解中西方在家庭称呼上的文化差异;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情景图片,回答“Where are they ”、“Who are they ”、“What can you see ”等问题,预测听力内容。效果评价:观察学生能否区分中西方称谓差异,能否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合理预测。(三)听中活动(11分钟)学生听两段对话,按听到的顺序为图片排序;再次听录音,完成句子补全任务;第三遍听录音,画出Yaming介绍家人及讨论家庭成员的句型,学习功能句。效果评价:评估学生能否通过听力捕捉关键信息和细节,是否掌握重点句型。(四)听后活动(11分钟)学生观察Peter的家庭照片,讨论“Is Peter's family a happy family ”并尝试替他介绍家人;完成1d任务,自带家庭照片与同伴讨论图中人物;观看关于家庭意义的短视频,思考“What does family mean to you ”。效果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小组合作及语言运用情况,给予及时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五)语言点讲解(5分钟)教师讲解本课重点词汇和句型,学生做好笔记,系统巩固知识。(六)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针对性练习,教师检查掌握情况。(七)课堂总结(3分钟)师生共同回顾本课重点词汇和句型,强化记忆。(八)作业布置(2分钟)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总结本课重点句型;进阶作业:选择一张家庭照片制作成家庭树,下节课分享;拓展作业:创作一篇“What's your family like ”的对话,发挥想象力,体现创新性。十、板书设计Unit 2 We're familySection A (1a–1d)介绍家人:This is... / These are...谈论家庭关系并回答:—Is this... —Yes, it is./No, it isn't.—Are these...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Who is... / Who are... —He's/She's... / They're...十一、教学反思本节课紧扣“人与自我”主题,通过听前预测、听中记录、听后迁移的教学流程,有效落实了“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激发兴趣。亮点在于学生分享并介绍自己的家庭照片,将所学知识融入真实情境,感受语言的实际运用。通过讨论家庭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家庭的情感。今后可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机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和有效输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