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富贵不能淫》教材精讲知识梳理及对比阅读复习重点积累并掌握120个实词中的“淫”“移”“屈”“居”“立”五字及次常用字“公孙衍”“张仪”“丈夫”“妾妇”“得志”。背诵全文,精准翻译重点句子,深入理解孟子对“大丈夫”标准的界定,以及其倡导的独立人格与道德坚守的思想内涵。基础积累奠基知识一、基础夯实课文解析原文及翻译 字词解释 思考题及解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定下来,天下的战火就熄灭了。” 1.景春:战国时纵横家,崇尚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游说之术。 2.诚:真正,确实。 3.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与后文孟子界定的“大丈夫”内涵形成对比)。 4.惧:害怕,恐惧。 5.安居:安定居住,指不发怒、不行动的时候。 6.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思考题:景春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评价公孙衍、张仪,其判断标准是什么?这样开篇有何作用? 解析:景春的判断标准是外在的权势与影响力——以两人能左右诸侯、决定天下战事的能力,认定其为“大丈夫”。开篇通过景春的观点引出话题,一方面明确了纵横家眼中“大丈夫”的定义,为后文孟子反驳铺垫;另一方面以反问句式增强语气,凸显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推崇,形成与孟子观点的强烈对比,激发读者对“大丈夫”真正内涵的思考。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遵循的道理。” 1.是:这,指代公孙衍、张仪的行为。 2.焉得:怎么能,哪里能。 3.子:你,对人的尊称。 4.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标志成年),“冠”是“行加冠礼”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5.命:教导,告诫。 6.戒:告诫(第一个“戒”);谨慎(第二个“戒”)。 7.女:同“汝”,你。 8.夫子:这里指丈夫。 9.正:准则,标准。 10.妾妇之道:妇女的道理,这里指无主见、一味顺从的行为准则。 思考题:孟子为何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有何表达效果? 解析:孟子以“妾妇之道”类比,是因为公孙衍、张仪虽权势显赫,但他们的行为本质是“以顺为正”——顺从诸侯的意愿、迎合君主的需求来获取权势,与“无违夫子”的妾妇行为逻辑一致,均无独立人格与道德坚守。这种类比手法,将抽象的行为本质具象化,既尖锐地指出景春所推崇的“大丈夫”实则是无原则的顺从者,打破其认知误区;又以生活化的例子增强说服力,为后文提出真正“大丈夫”的标准做铺垫,论证生动且极具批判力。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居(第一个):居住。 2.广居:指“仁”(儒家认为“仁”是最宽广的道德居所)。 3.正位:指“礼”(儒家认为“礼”是最正确的行为准则)。 4.大道:指“义”(儒家认为“义”是最光明的道德道路)。 5.得志:实现志向,指得到君主赏识、能施展抱负。 6.由:遵循,遵从。 7.独行其道: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道,指道德准则)。 8.淫:使……迷惑(使动用法)。 9.移:使……动摇(使动用法)。 10.屈:使……屈服(使动用法)。 11.此之谓:这就叫做,这才是。 思考题: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包含哪几层内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何成为经典名句? 解析:“大丈夫”标准包含三层内涵:①道德根基——以“仁”“礼”“义”为立身之本,明确精神追求的方向;②处世态度——得志时“与民由之”(胸怀百姓,共行正道),不得志时“独行其道”(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③人格坚守——不为富贵迷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威武屈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经典,因其:①句式整齐,运用排比和使动用法,语气强烈,节奏感强,朗朗上口,便于记忆;②精准概括了大丈夫独立、坚定、高尚的人格特质,深刻揭示了道德坚守超越物质与权势的精神内核;③为后世仁人志士提供了人格标杆,如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的行为均印证了这一标准,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因此流传千古。理解性默写默写问题 答案《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依据是什么?请写出对应的句子。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反驳景春时,用哪句话指出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本质是无原则的顺从?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提出“大丈夫”需立足道德根基,这句话是什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中,孟子阐述“大丈夫”得志与不得志时会有不同处世态度,对应的句子是哪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中,孟子界定“大丈夫”核心人格特质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点句子翻译翻译原句 翻译 得分点(每处1分,共15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定下来,天下的战火就熄灭了。 1.诚:真正,确实(1分);2.大丈夫:有大志、有气节的男子(1分);3.惧:害怕,恐惧(1分);4.安居:安定居住,指不行动时(1分);5.熄:平息,指战火熄灭(1分)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教导。 1.丈夫之冠:男子行加冠礼(“冠”为名词作动词,行加冠礼,1分);2.命:教导,告诫(1分);3.嫁:出嫁(1分);4.两个“之”:第一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第二个“之”指代女子(1分)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1.女:同“汝”,你(1分);2.必:一定(1分);3.敬:恭敬(1分);4.戒:谨慎(1分);5.违:违背(1分);6.夫子:丈夫(1分)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 1.得志:实现志向(1分);2.由:遵循(1分);3.之:指代正道(1分);4.独行其道: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1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1.淫:使……迷惑(使动用法,1分);2.移:使……动摇(使动用法,1分);3.屈:使……屈服(使动用法,1分)二、重点知识梳理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淫义项 例句 释义① 富贵不能淫 使……迷惑(使动用法)②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久下不停的③ 淫慢则不能励精(《诫子书》) 放纵(2)移义项 例句 释义① 贫贱不能移 使……动摇(使动用法)② 移风易俗 改变,变更③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无对应“移”义,补充示例) (无,仅作对比)(3)屈义项 例句 释义① 威武不能屈 使……屈服(使动用法)② 猥自枉屈(《出师表》) 委屈,屈尊③ 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 弯曲(4)居义项 例句 释义① 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动词)② 居天下之广居 居所,住宅(名词,此处指“仁”这一道德居所)③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经过,停留(5)立义项 例句 释义① 立天下之正位 站立(动词)② 三十而立(《论语》) 立身,指有所成就、能坚守道德准则③ 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站立(动词)古今异义词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①丈夫 丈夫之冠也 成年男子 女子的配偶②夫子 无违夫子 丈夫 对学者、老师的尊称(如“孔夫子”)③正 以顺为正者 准则,标准 不偏斜,与“歪”相对;改正④道 妾妇之道也;独行其道 道理,准则 道路;方法;说(动词)词类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①丈夫之冠也 名词作动词,“冠”,行加冠礼②富贵不能淫 使动用法,“淫”,使……迷惑③贫贱不能移 使动用法,“移”,使……动摇④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屈”,使……屈服⑤居天下之广居 名词作状语,“广居”,指“仁”这一宽广的道德居所(第二个“居”)特殊句式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反问句,标志词“岂不……哉”(“难道不是……吗”)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反问句,标志词“焉得……乎”(“怎么能……呢”)③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判断句,标志词“……者,……也”(表判断,“……的人/事,是……”)④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省略句,“往之(于)女家”,省略介词“于”(“到……去”)⑤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省略句,省略主语“大丈夫”(“(大丈夫)得志……(大丈夫)不得志……”)断句小练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C.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断句解析:答案为A断句技巧:句式对称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结构完全相同的动宾短语(“居/立/行+名词短语”),需在三句间断开;“得志/与民由之”与“不得志/独行其道”是对称的假设关系短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排比句式,结构一致,需在每组对称/排比句式间断开,排除B、D项(B项将“居立”“位行”“道得”错误连读,D项将“居立”“位行”“志独行”错误组合,破坏句式对称)。语义完整法:“得志”指“实现志向”,“与民由之”指“与百姓共行正道”,二者语义连贯但需停顿(表条件关系);“不得志”与“独行其道”同理,需在“得志”“不得志”后断开;“此之谓大丈夫”中“此”指代前文内容,需在“威武不能屈”后断开,排除C项(其将“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威武不能屈此”错误连读,导致语义断裂)。虚词与固定结构法:“此之谓……”是固定判断结构,“此”前需断开,A项在“威武不能屈”后断开,使此之谓大丈夫”的结构完整,符合语法逻辑,故A项断句正确。拓展训练灵活运用《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训练一、阅读材料【甲】《富贵不能淫》(节选)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论语 子罕》(节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二、阅读题目(一)基础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解释加点词含义。(1)公孙衍()(2)往之女家(,通“”,意思是)(3)曲肱而枕之()(4)匹夫不可夺志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安居而天下熄/曲肱而枕之B.以顺为正者/无求生以害仁C.丈夫之冠也/匹夫不可夺志也D.不得志,独行其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二)句子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甲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乙文)(三)内容理解与对比分析甲文中景春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孟子对此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甲文内容简要概括。乙文中孔子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君子的品格?请分别结合乙文语句分析。甲文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与乙文孔子倡导的君子品格,有哪些相同的核心内涵?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甲文中“不得志,独行其道”与乙文中“匹夫不可夺志也”都强调了“志”的重要性,两者对“志”的理解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四)拓展探究结合甲、乙两文的观点,谈谈你对“坚守”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如何做到“坚守”?历史上有许多人物同时符合孟子“大丈夫”标准与孔子君子品格,请举出一位,结合其事例与两文观点简要分析。三、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yǎn(2)女,通“汝”,你(3)gōng,胳膊(4)改变A(解析:A项中“而”均表顺承;B项中“以”分别是“把”“来”的意思;C项中“之”分别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的意思;D项中“志”分别是“志向、抱负”“志向”的意思,但“不得志”的“志”侧重“志向实现”,“夺志”的“志”侧重“内心坚守的志向”,且选项中“其道”与“如浮云”结构不同,整体用法不统一,故A项正确)(二)句子翻译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三)内容理解与对比分析景春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即能凭借个人力量左右诸侯、影响天下局势,以权势和影响力为核心标准。孟子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无原则顺从君主,并非真正的“大丈夫”,并提出了以“仁”“礼”“义”为根基、坚守本心不为外界动摇的“大丈夫”标准。孔子从三个角度阐述君子品格:①坚守志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君子的志向坚定,不会因外界压力改变;②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明君子即使生活贫困,也能在坚守道义中找到乐趣,不追求不义之财;③舍生取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体现君子为了坚守“仁”,可放弃生命,坚守道义底线。两者核心内涵的相同点:①坚守道义:甲文孟子强调“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以“义”为行为准则;乙文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杀身以成仁”,将“义”“仁”作为核心追求,均以道义为根本;②坚守本心,不为外界动摇: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乙文“匹夫不可夺志也”“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均体现不被富贵、贫贱等外界条件影响,坚守内心操守的品格;③心怀天下/坚守原则:甲文“与民由之”体现心怀百姓,乙文“杀身以成仁”体现坚守原则不动摇,均强调超越个人利益的价值追求。两者对“志”的理解基本一致,但侧重点略有不同。一致之处:均指内心坚守的志向、原则(甲文侧重“道义”之志,乙文侧重“品格、信念”之志),都强调“志”不可因外界条件(如不得志、强权)改变。不同侧重点:甲文“不得志,独行其道”的“志”,更紧密结合“仁”“礼”“义”的道德根基,侧重“即使无法实现理想,也坚守道义原则”;乙文“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更侧重个体独立的信念与品格,强调“无论身份高低,志向都不可被强迫改变”,范围更宽泛。(四)拓展探究结合两文观点,“坚守”指坚守道义、志向与本心,不为富贵诱惑、贫贱困苦、强权压迫所动摇(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不可夺志”“杀身以成仁”)。现代社会中的“坚守”:①坚守道德底线,面对利益诱惑时,不做违背法律与道德的事(如拒绝商业欺诈);②坚守理想志向,即使身处困境(如事业挫折、生活贫困),也不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如科研工作者坚守研发初心);③坚守原则立场,面对外界压力(如职场不公、社会乱象),不随波逐流,敢于维护正义(如媒体人坚守真实报道原则)。示例:陶渊明。①符合孔子“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官场俸禄(不义之贵),归隐田园,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贫生活,却在田园生活与诗文创作中找到乐趣,体现安贫乐道;②符合孟子“贫贱不能移”“独行其道”:他虽身处贫贱,却始终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尊严,不向权贵妥协,坚守内心对自由与道义的追求,既是孔子眼中的君子,也是孟子笔下的“大丈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