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刘黻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刘黻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刘黻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①刘黻(1217~1276)早有令誉。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立上方”,勾连中间写景两联,与尾联“北望中原”相呼应。
B.颔联“万井人烟”“千年王气”时空对举,展现了“钱塘自古繁华”。
C.颈联“动”字,给全篇一派静谧的描写中增添了些许动态美。
D.尾联“半生赢得鬓毛”中“赢得”与“赢得仓皇北顾”内涵相同。
2.西湖素以秀美著称,然而作者面对它时,独能借富丽之景抒凄凉之怀,请你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将两者结合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陈正学理琴
刘黻①
两耳年来怪不聪,群哇扰杂安於聋。
烦君为我调怔忡,流泉隐隐深涧中。
春温廉折②各不同,声虽在指意在胸。
云飘柳絮风入松,恍然楼阁坐虚空。
伯牙所知何必钟,白鹤飞来采芹宫③。
【注】①刘黻,南宋文学家。为人忠义劲直,其诗文棱岸峭直。②春温廉折:分别指弦乐缓慢温和、清廉明快的风格。③采芹宫:学宫、学校。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自叹耳朵不聪,是对世俗喧嚣的一种不满,以此反衬出对琴声纯净之美的期待。
B.“调怔忡”一句与《琵琶行》中的“如听仙乐耳暂明”均表明音乐具有治愈的功效。
C.琴声虽出自一人指尖,却美妙多变,表达出不同的意境,各具特色,可见琴技高超。
D.诗人置身楼阁听琴,琴声如云飘柳絮、风入松林,形象地展现了听琴时的美妙感受。
4.诗人借对琴声的描写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观潮
刘黻(宋)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①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注】①吴儿:吴地的年轻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联先点明了观潮的地点。这既赋予了观潮地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为后文潮水的磅礴气势做了铺垫。
B.诗人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让人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宏大深沉的意境。
C.颔联中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潮水与英雄的情感联系起来,仿佛这千年不断的汹涌波涛是英雄们的眼泪所化,增添了悲壮之气。
D.颈联中“雪车横驾海门高”,诗人从视觉角度来描写潮水,潮水如同一辆巨大的雪车,横冲直撞地涌上海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6.请结合本诗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如何表达对吴儿的赞赏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何爱山喜雨韵
刘黻
梵宫①默祷托炉烟,火伞②愁张六月天。
雨倏随车符蚁垤③,水分沃野免龟田。
已知帘影多琴暇,更与花封④结饭缘。
坐听四方同润泽,庶几大有特书年。
【注】①梵宫:原指梵天的宫殿,此处指佛寺。②火伞:指太阳。③蚁垤:蚂蚁洞口的小土堆。④花封:旧时给媒婆的酬金,此处代指与稻花相约。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因事寄情,题目点出写诗缘由,“次”“韵”提示本诗为酬和诗,作者按何爱山诗作所用韵来写诗。
B.诗歌首联写人们因盛夏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只能去寺庙祈求神灵降雨,为写雨至设置悬念。
C.颔联写期盼已久的雨忽然下起来,流淌在大片的沃土上,润泽了田地使其免于龟裂。
D.诗歌记述了祈雨、雨至、赏雨的全过程,并多角度描写雨至,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8.诗歌最后两联中的细节描写传神,展现了一个心系旱情的诗人形象,请任选其中一联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两个“赢得”内涵不同,本诗有人生老去事业难就的哀痛之意,后者含讽刺之意。
2.答案: ①颔联先写湖边的临安,这里既是“王气”所钟,又有“万井人烟”,表现了其繁荣发达。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隐含着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讥讽之情。
②颈联上句中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描写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动态秋江图,画面开阔辽远。如此广阔的情景之下,天色将晚,归舟激起诗人“吾归何处”的凄凉之感。
③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有国运不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有屡遭贬斥仕途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感。也有客居他乡的孤独凄凉之悲,因而有了“半生虚度”深沉而接近绝望的哀痛。
解析:
3.答案: D
解析: D.“诗人置身楼阁听琴”错误。这是听琴时的感受,是诗人想象之感,并非实写。
故选D。
4.答案: ①琴声如同深涧中隐隐流淌的泉水,带给他宁静与平和,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②琴声中似有温暖和谐、廉洁刚健等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对高尚情操与美好品质的追求。
③化用伯牙子期的典故,既表达了对知音难遇的感慨,也寄寓了对真正知音出现的期盼。
解析:
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错误。“子胥祠下步周遭”一句,只是说诗人在伍子胥祠下漫步,观察钱塘江潮,并未表明诗人是以子胥的视角来观察潮水的。这是诗人自身的视角,而非子胥的视角。
故选B。
6.答案: ①“吴儿视命轻犹叶”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吴地的年轻人把生命看得如同树叶一样轻,争相在潮头舞动,意气豪迈。
②“争舞潮头意气豪”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吴儿弄潮,描绘出一幅竞争激烈的画面。
③尾联既表现了吴地人民的勇敢和无畏,也体现了他们对钱塘江潮的热爱和挑战精神,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昂扬向上的色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吴儿视命轻犹叶”中“视命轻犹叶”既是比喻,也是夸张,描绘了吴地的年轻人把生命看得如同树叶一样轻,强调吴儿们超脱了对生命的常规珍视,他们为了追求在潮头弄潮的豪情体验,愿意将生死置!之度外,突出了吴儿的豪迈气概和冒险精神。
②“争舞潮头意气豪”运用动作、神态描写,极为生动直观。“争”字体现出吴儿们的积极主动和竞争意,识,他们不是被潮水逼迫,而是主动地在潮头舞动。“舞”字更将吴儿在潮头的姿态描绘得如同舞蹈一般,富有节奏感和美感,展现出他们面对汹涌潮水时的娴熟技巧和从容不迫。这种在危险的潮头自如舞动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吴儿们不惧危险、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意气豪”三个字,则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赞叹吴儿们意气风发。
③尾联通过对吴儿弄潮的赞美,将自然景观与地域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吴儿弄潮体现了吴越之地人们勇敢、豪迈,也体现了他们对钱塘江潮的热爱;他们对生命的豁达态度和对弄潮的执着追求,让读者感受到他们超越平凡的精神境界,也领略到,敢于挑战自然的地域文化精神。
7.答案: B
解析: B.“为写雨至设置悬念”理解有误,应是先写旱情,为写雨至蓄势。故选B。
8.答案: 示例一:①“知帘影”“多琴暇”,写诗人一直关注雨至,眼看雨已经下到檐下成帘,心情愉悦,才有了弹琴的雅兴和空暇。两个细节写出了一个忧心旱情的诗人形象。②“与花封结饭缘”,写诗人与稻花相约,希望人们饭食无忧,写出了诗人关注民生的形象。示例二:①“坐听四方同润泽”,“坐”是诗人雨至之后的心安,“听”是诗人对四面八方雨势的关注,写出了诗人心系四方民情的形象。②“特书”,诗人想象一场好雨可能会带来一个丰收年,而丰收之盛值得特别记述,写出了诗人与民同乐的形象。
解析: “已知帘影多琴暇”,看到雨已经下到檐下成帘,心情愉悦,就有了弹琴的雅兴和空暇。“知帘影”“多琴暇”,关注雨直至看到雨已成帘,于是才有心情弹琴,两个细节写出了一个忧心旱情的诗人形象。“更与花封结饭缘”,雨至则稻就会有丰收,于是诗人与稻花相约,希望人们饭食无忧,写出了诗人关注百姓生活的形象。“坐听四方同润泽”,这是诗人赏雨的细节描写。“坐”是诗人因雨至而内心终于安顿,才能细“听”这四面八方的雨势润泽万物,写出了诗人心系四方民情的形象。“庶几大有特书年”,好雨已至,应该会有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丰收年吧。“特书”,诗人想象一场好雨可能会带来一个丰收年,到时丰收的场景和百姓庆丰收的各种情形自可“特书”,写出了诗人与民同乐的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